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三語文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是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平常做的就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已經習慣了每年在結束的時候寫出年終總結,總結我在過去一年工作的得失。
當一個語文教師其實并不難,難的是學生大部分對語文都沒有什么學習熱情。畢竟我們說的就是漢語,學習起來并沒有什么動力。
但是語文真的是很重要,作為世界上說的人口最多的語種,語文漢語都應該引起所有人的注意,發揚光大我們的語言是我的認知。
我夢想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給孩子打開一片語言的空間,我說的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朝夕與共,血肉相聯的母語,我們的孩子在這個母語的空間里精神得到自由的飛翔,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長,智慧發出閃耀的光芒。
教了十多年的書,面對工作,應該是熟能生巧,應付自如了。但是時代的發展,知識的變遷,學生的變化,常讓我無法按著老規矩去做,總在無所適從中尋找新的道路,總在新問題面前探索著自己認為對的方法。就這樣,我總覺得自己像一個剛踏入講臺的新教師一樣,永遠吃不飽,永遠面臨很多新問題,永遠要探索、改革、實踐、開拓,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就在這樣的追求中,又過了一年。
這一年上半年,我帶的是初三,特殊的環境和短期的高目標,讓我只能以應試的角度,訓練——教方法——做思想工作——占時間,拼精力,以自己的“下苦海”,贏得學生的“駕輕舟”,終于在中招中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只是,這并不是我想要的,如何能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呢?在下半年的初一教學中,我開始嘗試:
一、養成學生語文學習習慣。
在初三時,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學習,首先表現為語文學習習慣不好,不知道什么該記,什么該背,什么該靈活運用,學完了僅有的知識內容后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干什么。
于是從剛接觸學生開始,我開始培養他們這些習慣,從寫字到聽課到記筆記、做標注到隨筆的寫作,作文的批改、提高。一步一步,從優生開始,再以優生帶差生。進而形成每個人的習慣。
當然,這樣很難,最初很辛苦,因為要事必躬親,半年過后,學生漸漸進入佳境,一切都好了起來,自己也漸漸輕松了。
二、培養語文興趣。
任何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靠“扣”就能提高的,關鍵在于學生主動的學習,我把自己對母語的愛,全部傾注在課堂上,帶學生欣賞,帶學生品評,讓學生深深陶醉在語文的美麗之中。
我教學生填詞造句,教學生吟風唱月,洞察人間真情,學會感恩,懂得回報,知道上進,積極生活,陽光人生。所有的一切感受在學生的情感中,流動在學生的文字中。每一次的寫作,每一次情感的表達,學生都能給我驚喜。就這樣,我運用各種手段,靈活調動各種方法,使學生也越來越喜歡語文。每一次的語文課都能讓他們有所期待。
三、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從一開始我就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六班有將近十多人起初基礎差,習慣差,行為慢,別人一節課完成的任務,只要老師不催,他們就可能一個星期也不完,為此,我親自“跟蹤”,他們的知識點,陪他們一起餓肚子。幾次下來,他們深知,不干不行。漸漸地,跟上了整個班級的步伐。李帥鋒,張志遠,辛明等人還進入語文優生行列。
其實,當學生看到老師不放棄自己,從最初被動,到最后主動,有個過程,當學生跟上了班級步伐后,才能漸漸對學習有興趣。
四、給學生以目標。
家長會上,我對家長們作出承諾,在年底會給大家一個交代。
于是我給學生擬出目標,打入前四——沖擊前三——奮斗第一。
就這樣,一步一個目標,學生也一步一個腳印的奮斗。每次考完,大家都認真找問題,相互督促,我親自談話,雖然未能奮斗到第一,但終于可以兌現給家長承諾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寶藏,只要我們用心挖掘,將會充滿無限驚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我想只要我不斷努力,自己的夢想終會實現。
教好自己的語文,督促學生們學好語文,是我的天職,我不能接受一名學生部認真學習而整天就是想著玩,我也不能接受學生不喜歡自己的母語,而學起英語來勁頭十足,語文是我們傳承中華文明文化的最重要的工具。
可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可能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吧,改革我們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最重要的。
1、
文學常識:作者:酈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2、重點字詞:
自:在。
空谷傳響: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襄:上。
漱,這里是沖刷的意思。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駕。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良:實在、真。
肅:寂靜。
屬
:(zhǔ)連續。
引:延長。
絕: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曦月:太陽,月亮。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3、特殊用法:奔:飛奔的馬。
湍:急流。
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
4、
區別:
(1)
屬:屬引凄異(連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2)絕:久絕(消失)。絕(山峰):極
阻絕:斷
(3)自三峽……(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闕;同“缺”,空缺。
五、一詞多義
①沿溯阻絕(隔絕)
絕
②哀轉久絕(消失)
③絕巘多生怪柏(極)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
①屬引凄異(連續)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以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認為)
②能以徑寸之木(用)
闕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時)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人)
6、重點句翻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⑤懸泉瀑布,飛漱其間⑥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⑧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⑨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7、理解性背誦: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寫夏水的句子:(1)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2)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表現秋季凄清蕭瑟的句子是: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9、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10、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
11、寫夏水的句子①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2、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7、結構。結構: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分寫)(第二段)
8、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9、運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酈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三峽秋日的凄涼景象將一去不復返。
(2)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討:
(1)文章為何先寫夏而后寫春冬、秋,春冬為何放在一起寫?
作為三峽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峽夏天迅猛、兇險的江水,所以先寫夏天景色,后寫春冬的明麗多姿,最后寫秋天的悲涼之景。這也符合讀者情感認知的順序。可見寫景順序的選擇,是根據內容和讀者認識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點描寫三峽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榮峻茂;三峽的秋天——寂靜、凄涼。
③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④合寫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現風平浪靜時節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⑤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3)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
答: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兇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4)文章結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有什么作用?
答:文后引漁歌,從本段說對前面寫景的補充,是借漁歌抒寫作者眼見“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景象和耳聽“高猿長嘯,屬引凄異”之聲的感受,見此景,聽此聲,哀傷、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從全文看,結尾引漁歌與開頭的“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呼應。為赴王命,為了生計,漁民、船夫終年在兇險的驚濤駭浪中掙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顧命,自然景物盡管令人賞心悅目,卻給勞動人民增加了苦難。渲染了三峽秋天蕭瑟凄涼的氣氛。
(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凄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
九、問題研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答: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答: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寫出了三峽山高嶺長峽窄的特點。
4、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5、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7、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么?
答: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從側面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
8、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答:
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第3段:寫春冬季節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9、文章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寫水為什么先寫夏水?
答:先寫山,寫出山高嶺連峽窄的特點,為下文寫水作鋪墊。夏水浩大,所表現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峽雄偉壯麗的特點,所以先寫。
10、歸納本文的中心:
答: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11、請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夏季:水勢迅急兇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麗奇絕(清悠美)
③秋季:蕭瑟凄涼(凄婉美)
12、文末引用漁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方面突出三峽秋天的凄涼,渲染蕭瑟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峽山高嶺連峽窄的特點,照應前文。
13、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還有哪些?
答:
①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②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③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10.開放性試題
①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在我國的教育階段中,語文一直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初三的學習階段中,學生們將面臨著中考,在中考成績中語文這門學科將占據很大的一部分,語文的學習和復習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中考成績。因此在初三階段中,老師的教學風格對初三學生的語文學習及復習有著關鍵的影響。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初三語文 教師 教學風格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響,很多語文老師過多的注重語文的理論知識教學,忽略了語文教學中實踐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三這個特殊階段中,教師要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自己的教學風格,將提高語文成績和語文實踐性運用相結合,提高學生中考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綜合質量,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
一、新課改背景下初三語文教師風格形成原因
(一)新課程語文的人文性
新課程語文學科中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工具性體現于語文是交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其人文性則指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要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及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尊重。因而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學課程中的組織者、構建者、引導者,需要在教學中體現人文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人文關懷,真善美的熏陶。因此為了真正在教學中實現人文性,語文教師必須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新課程語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
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自主的理念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自主的學習;合作的理念,源于新課程語文的開放性和綜合性;探究的理念強調師生之間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學習理念不僅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和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還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和教學觀念及風格。
(三)提高初三語文教師教學效能的需要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充分熟練的利用教學資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有效規劃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初三學生即將面臨中考、升學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的語文學習跟中考、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初三這個階段中,老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教學資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能,促進初三學生語文學習及復習的成效。
二、初三語文教師教學風格的體現
(一)重視知識的回顧和整理
在初三階段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尤為重視學生的基本功,對學生古詩文、現代文的閱讀、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等能力進行一個綜合性的回顧和整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在初三復習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在教學過程中,從課文入手,以培養學生對文本素材的“語感”為重點,從而達到對初中新舊知識的復習、銜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應用能力。例如對九年級(人教版)第二冊第二單元小說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把初一、初二的重點小說引入,如《社戲》、《故鄉》等,讓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回想起閱讀學習小說的方法,對《孔乙己》等小說進行學習,由此回顧、整理相關的知識點。
(二)選擇具有“擴導”功能的課外導讀文章
在初三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要防止和避免”中考語文”的現象出現,過度的注重課文的理論知識復習,而忽略課外閱讀的教學。盡管初三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需要繼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學習,將“內外”相結合,由此對幫助學生后續的語文讀寫學習,并不斷積累、擴展語文知識。如對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中,在學習體現“生命主題”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擴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等文章。由此讓學生對勵志類文學更加了解,并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得到更好的升華和擴展。
(三)注重對知識的提升和反饋
在初三階段的語文學習及復習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專題、模擬卷的練習和考試。通過專題的練習過渡到模擬卷的過程中將語文知識點轉化為綜合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綜合性的整體練習下,漸漸地適應中考的考試模式。語文教師也會通過學生在模擬卷中的檢測,檢查驗收學生學習及復習的效果,進而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指導初三學生的復習。學生在中考模擬試卷的練習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知識點,培訓適應中考的速度與狀態。另一方面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復習掌握情況反饋給教師,從而有利于教師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三語文教學階段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形成自己一定的教學風格,從而提高教學效能,進而更好的指導學生對初三語文知識的學習及對整個初中語文知識的綜合復習,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僅體現在書面中,更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作者:程龍平 單位:重慶市江津區塘河初級中學校
【關鍵詞】語文高效復習 復習指導 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55-01
老師要充分的做好初三學生語文的復習,達到最高的效率,讓學生可以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好的語文復習老師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老師需要把要復習的知識要點都總結出來,讓學生能夠全方面的熟悉,對其有一定的掌握,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
一、如何做到語文高效復習
1.對復習內容要全面熟悉,理解考題類型
復習不只要努力,還要有相應的復習技巧,才能取得最好的復習效果。學生要學會全方面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老師要充分的理解復習題型后,才能有目的的劃好重點,然后對學生進行各項題型的考查復習。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種題型就可以了,還要在原有題型的基礎上進行變型,把題型進行轉換,讓學生能靈活運用,學生就能對所有的題型應變自如,轉換思維也比較快。
2.復習的重點是要針對性的進行
語文中考的題型有多種,有古詩文背寫、散文、古代文、作文寫作等,類型也比較多,如果盲目的去復習,不容易找到重點,所以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首先是古詩文的背寫項目,因為需要背的科目很多,所以要有計劃的、有組織的背,如果死記句子的話,很不容易,如果是在理解了古詩文的基礎上再去背誦就很容易背會了,背誦時要有規律的背誦,老師進行輔導性的記憶。多次閱讀文章,多次朗誦也可以加深印象,背誦起來就會比較容易了,把我古詩文的中心重點,理解性的記憶、背誦。
3.現代文的閱讀要讓學生有靈活的思考技能
現代文閱讀也是一大考點,需要學生掌握好方法。隨著一步步的改革,現代文閱讀的題材也在逐漸變難,這就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思考能力,能夠理解文章,對文章有好的理解,才能把問題分析得很透徹。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思考、分析、理解能力,把一個文章理解透徹,比如,可以先讓學生給文章分層,每層的含義都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思想是什么,這樣學生可以沉入到文章中,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就能起到好的作用,對于文章提出的問題也能應變自如了,教師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采取鼓勵政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好的閱讀能力很重要。
4.培養學生好的寫作能力
作文是老師與學生都很重視的一項,是考試的最后一個項目,所謂的壓軸題,占分比例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寫作訓練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的批閱是老師最煩惱的,因為篇幅比較長,全班的數量大,所以一定要做好師生合作工作,老師要對學生寫出的文章認真批閱,找出不足之處,讓學生加以改正。想要有好的寫作功底,首先要做的就是大量的閱讀文章,日積月累,腦子里就有充分的寫作素材。教師還要教給同學作文的寫作結構等問題,文章寫作結構清晰,會使得整個文章都有條理。
5.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讓學生在復習語文的過程中有一種成就感,才能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復習中,有好的學習興趣和氣氛。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只看重學生的成績,學生會有一種枯燥的感覺,沒有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對學生經常的進行鼓勵,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情緒,這樣才能有好的學習效率。在復習中,成績重要,但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更重要,要讓學生體會到解答問題時的快樂,樂意去參與到這種學習氛圍中去。當學生解答出一個問題時,加以鼓勵,學生會很有成就感,會更愿意去自主學習。
6.要有好的復習管理政策,指導性學習
傳統的復習方法是老師大量的講述,讓學生做很多的練習題,對于學生回答不完美的問題加以批評,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教師應該有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政策,對學生多多進行指導,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點。老師要選取知識點來進行仔細講述,知識點一定要是所有知識點中的精華,讓學生充分的理解,要講究課堂質量和效果。多進行考試也是不對的,要考的有質量,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了教學復習內容,能夠充分的把知識點吸收了。老師要大力的提倡學生自主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會更加的有效率。最常出現的錯誤就是大劑量的、高難度的進行習題訓練,這樣是不能檢測出學生的復習水平的。語文和一些數理科目一樣的,也是需要理解性記憶和學習的,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教材舉例
蘇軾的東欄梨花是一首小詩,好的教學方法是先讓學生熟悉這首詩,理解詩中的含義,可以翻譯詩句。然后提出問題,可以提問詩的前兩句講述的是什么,主要為了表達梨花的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自主的去思考,有不懂的地方老師可以進行指導,然后再讓學生回答,回答對的話加以表揚,回答不對可以指導性的糾正。最后老師才能把參考答案公布,讓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印象更加的深刻。這首詩的學習最重要的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習到知識。最后教師再布置一些作業,比如,背誦這首詩,能夠翻譯出來,因為在課堂上學生已經充分的理解了這首詩,所以背誦起來一定很容易。在其他語文項目的學習中,也要采取這種方法,取重點去學習,去復習。
三、初三語文高效復習的總結
初三是個重要的時期,學生一定要把握好這一時機,充分的學習、復習,取得好的成績。要有目的、有方法,針對性的去學習,對學習的知識點要充分的理解,能夠掌握其中的中心思想。教師在初三復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師要做好指導、領導工作。初三語文復習的目的就是提高成績,提高學生的靈活能力。不僅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學校要有好的管理方法,把語文復習工作做到最好,要有好的時間安排和提高學生好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教師的授課要有啟發性,對學生思維的開發有正能量的幫助。
參考文獻:
一、做好知識回顧與整理
在初三語文復習課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基本功,對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對學生閱讀古詩文與現代文的能力,對于學生的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等應進行綜合性的全面回顧。
(一)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做好針對性復習設計
在進行復習教學時,教師應先對學生語文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再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復習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其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一種對文本素材的“語感”。這種以熟悉的課文入手,進而達到提升學生新舊知識銜接能力的復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與應用能力。
如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這一課的復習課教學時,筆者重點把作者所寫的紫藤蘿花枝綻放,再把文中插敘十多年前的這紫藤蘿枯零落魄,瀕臨生死邊緣的寫法挑選出來,問學生,這樣的寫作重點是在突出花朵的生命力么?學生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是作者在借花進行比喻,以達到托物寓意,借花喻人的效果。接下來,筆者又把作者寫的“花和人各有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句點出來,問學生,當你遇到種種困難時,想到這句話,會給你怎么樣想法呢?特別是剛剛由于背誦未過關而一直情緒低落的同學,看到這句話,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看到這句話,對于困難,我會選擇坦然面對,因為一切終究都會過去的,而我總會活得好好的。學生這樣的回答讓班里的氣氛活躍了起來,而這些回答正是語文中考閱讀題目的思維方法。此時教師再點明,這樣的想法正是本文作者最終想讓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道理,讀文章正在于此,要讀到文章中作者的未盡之言,要有自己的感情與想法在里面,而這些都是復習課文內容的目標與意義所在。
(二)強調自主思考,師生合作,鞏固基礎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強調學生的獨立復習能力。教師通過研究中考復習資料,將每課的重點字詞音形義、文言文重點實詞虛詞進行歸納,特別是非常經典雋永的文章,應對其要點與未盡之言進行提煉,放入教學內容中去。
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中的現代文,筆者選擇了《社戲》和《安塞腰鼓》兩文,而文言文《口技》則作為次重點。在《社戲》教學中,筆者以全文脈絡為主,通過時間順序進行串聯,并提出一個問題:這文章里寫了如此多的趣事,卻為何取名叫《社戲》呢?這個問題暗含了整個文章的中心思想與關鍵點,也是復習的重點。同時,要求學生聯系《春》(朱自清)一課來比對兩篇文章間對于景物描寫方法的差異,并重點要求學生對《社戲》第1至3段景物描寫進行圈點。這一要求是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同時還加入了同形不同式的景物描寫訓練。而在文言文《口技》教學中,可提問學生,作者是如何凸顯口技者“善”口技的?而對于文言文所涉及到的古詩詞知識,教學重點是對實詞虛詞進行篩選,并應用到課堂回顧上。
二、強調知識的反饋與提升
(一)專題向模擬卷過渡,把握重點
從專題向模擬卷的過渡正是把知識轉化為綜合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綜合性的整體訓練,逐漸適應了中考考試環境。這意味著,教師可以在模擬卷的評測中,驗收學生復習成效,把知識轉變為綜合應試能力。一方面,其考卷形式相當于平時的檢測卷,但其卷子的出題則完全不同。一般來說,模考試題是選擇些與中考題型具有最大共通點的試題。學生通過做模考試題,可以提升做中考題的習慣感,提高其做題速度。同時,教師應著力于培養學生適應模考的環境與時間要求,這樣可以有效調整學生做題時的生物鐘,讓學生得以迅速進入狀態。另一方面,對于模考內容,其評價與反饋的要求也相應更高,教師在批改之后,都要讓學生對照模考卷進行糾正與改錯,且對于學生犯錯的共性與個性應進行總結,重模考質量,而非數量。但目前還是有大部分教師把模考當成了檢測練題,把大量的訓練內容放在對基礎性知識的查漏補缺方面。在筆者看來,模考是完全不同的設計,對中考而言,模考是一種對中考的提前演習,其重點在于讓學生慢慢摸清出題人的意圖與考查的重點,應告知學生不能圖快、圖多,而應先想清楚,此題的出題意圖和考點。
(二)點撥為重,強調作文的應試能力
考慮到中考作文的占分比重,對于作文的復習也非常重要。但作文是一項長期積累的項目,教師應把中考作文復習教學重點放在點撥上,提高學生的作文應試能力。首先筆者通過研究近年來的作文出題趨勢,歸納出幾個主題進行作文復習課的教學內容。如筆者在一次以理想未來為主題的復習課上,先讓學生把其手頭有的作文資料進行通讀,以自身寫作能力為基礎,讓學生來注意文中的關鍵句,看是否符合主題、素材新穎與否、有否細節描述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優秀作文與一般作文的區別,并自己去反思自己習作中的缺點與亮點。接下來,筆者規定一個時間段,讓學生用自己的閱讀方式對筆者所提供的范文進行讀與記憶。要求學生把學習范文的思路、結構,積累素材等進行重點閱讀。然后讓學生脫離范文,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還原范文。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輸出的過程,更是一個理解與再記憶的過程。最后,定下一個作文題目,讓學生去構思,落筆,做好評價與反饋,達到提升學生作文應試能力的目標。
綜上所述,中考語文的復習課應重視學生實際情況,強調應試能力,不斷研究與探討中考出題題型與方式,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提高,才能不斷提升初三語文復習課的教學效率。
[參 考 文 獻]
[1]錢理群,孫紹振,王福仁著.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