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聞工作經驗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當今信息化、媒體化時代,企業信息被廣泛傳播,被媒體時刻關注。而企業要讓公眾了解、認知,也離不開信息、離不開媒體支持。與信息和媒體打交道的新聞發言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資料表明,在美國,稍有規模的企業都會設立專職的新聞發言人,在新聞會、客戶見面會、廣告商見面會等各種公關場合,大都能聽到新聞發言人的聲音。近幾年,中國企業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在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帶動下迅速起步,企業新聞發言人的身影開始活躍在企業公關、社會傳播的大舞臺上。
新聞發言人的一言一行經常成為報紙的頭條,但他們也時常會卷入輿論的漩渦,遭來廣泛的質疑。他們有時消防救火,有時卻火上澆油。職業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然而他們有時卻容易犯一些低級錯誤。這是中國醫藥企業新聞發言人培訓不足的結果。
職業新聞發言人,培養刻不容緩
相對于政府而言,企業更需要自己的發言人,特別是醫藥這個“高危”行業對新聞發言人的需求更迫切!對處于潛在危機中的企業,尤其是危機頻發的醫藥企業,一著不慎、處理不當就是滿盤皆輸。
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曾說,“在中國做一個好的新聞發言人特別不容易”。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剛剛起步,對大多數新聞發言人而言,新聞工作還是一個新領域。新聞發言人隊伍的非職業化和非專業化的問題非常嚴重。新聞發言人在中國是重要的稀缺資源。
在國外,大中型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都普遍設立新聞發言人,甚至10人以上的中小公司都配備兼職新聞發言人。由此可見,新聞發言人高于危機公關應對層面,走向專業化是今后一大趨勢。而中國的醫藥企業,不能因為沒有出現危機就不加以重視,有時預防危機更重要。醫藥行業不同于其它行業,處在危機隨時可能爆發的境地。醫藥行業在發展的同時還要學會自我保護,學會應對各種危機。這就需要專門的人才,因此培養醫藥行業的新聞發言人勢在必行!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受到傳統宣傳機制和思維的束縛,習慣于“我說你聽”的單向灌輸。2010年微博興起后,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發言人,傳統的宣傳機制和思維方式被徹底顛覆,郭美美和紅十字會的危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企業必須按照新興媒體的傳播規律,改變思維,改善方法。新聞發言人要成為“專業的傳播者和溝通者”,而不再是宣傳時代的“喉舌”。
中國醫藥企業,新聞發言人不可或缺
新聞發言人應該全面了解所在企業的信息,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媒體工作經驗和傳播技能。美國等西方各國政府和企業的發言人基本上都是從媒體記者或編輯中招聘。這一點在當前我國的體制下難以做到,因此才有了新聞發言人的培訓,他們接受訓練的重點在于對新聞傳播規律的把握和傳播技能的訓練,在發言時才能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段段揣摩,臨危不亂,隨機應變。新聞發言人,絕對不是一個動動口就可以的職業。
新聞發言人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他的身后應該有一個強大的工作團隊為他提供支持。這樣才能把新聞會做得盡善盡美。
危機是現實的,風險是未來的,而零風險則是不存在的。康泰克PPA事件、巨能鈣雙氧水事件、霸王洗發水事件、云南白藥配方泄密事件、尼美舒利事件……這一系列的醫藥行業的危機事件都在警示著我們,面對危機應及早防范、預警,并通過優秀的新聞發言人,正確引導輿論,轉危為機。
桑迪首席咨詢官張繼明先生,經過對醫藥保健品行業多年的研究和實戰經驗總結道:“對于醫藥行業來說,事實上一個好的新聞發言人,不僅能幫助企業很好地解決危機公關,樹立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還能時時做好預警,廣交新聞界朋友,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
加入“黃埔軍校”,搭建黃金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