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淺談企業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字:企業文化落地領導干部員工素質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inherently constitute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enterprise, and external shape enterprise image and influenc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o make the enterprise staff be born by enterprise culture idea of cognition, the service tenet,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center work practi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o realize the real ground enterprise culture, the key is to get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mperceptible change and coordinate their way of thinking, and then consciously practice. First, the enterprise the leading cadre to physically, for enterprise culture offer forceful guarantee to be born; Secondly, t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taff education union, for enterprise culture to provide basic conditions ground; Finally,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combin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enterprise culture to be born with powerful support.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whole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key period, should be closely around the building homes philosophy, and constantly enrich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work seriously landing, realize to develop quickly and well.
Key word: enterprise culture be born of leading cadres staff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正所謂“以文化人,以文興企”,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物質,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影響。文化本身就內在地構成競爭力,無論是來自于技術、產品質量、服務,異或是人才、創新、知識等哪方面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其內在力量的形成、維持和提升都離不開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落地簡而言之就是把貼在墻上、掛在嘴邊的標語、口號讓企業員工認知接受,繼而自覺踐行,產生效果。要實現企業文化的真正落地,關鍵在于找準切入點,通過各方面的有效運作,在潛移默化中轉變并協調員工的思維方式,達到知行合一。
一、企業領導干部要身體力行,為企業文化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企業領導者既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決策者,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倡導者、踐行者。企業領導者重視企業文化,企業的文化氛圍就濃厚。同時,企業領導者積極指導企業文化建設,在實踐中主動把文化理念融入到企業生產管理中,強化文化執行力,積極推動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的價值理念就能夠滲透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鎮江康復中心企業文化建設的工作近年來受到高度重視,中心領導一直親手抓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并按照“領導垂范,層層帶動,先易后難,由點到面”的方法,抓企業文化落地。
結合自身感受,筆者認為應強調以下幾點:
一是各級負責干部要層層帶動,發揮示范效應。康復中心黨委注重加大向基層延伸和服務的力度,不斷調動機關黨員干部服務一線的主動性,推動機關工作人員轉變工作作風,提高綜合素質,讓機關的管理工作與基層的服務工作融為一體。
二是樹立文化落地的典型。首先,營造鎮康“家”的溫馨。康復中心黨委深入開展《我心目中的好職工》、《愛我鎮康》等征文演講比賽、黨的基礎知識和企業文化知識競賽、歌詠比賽、乒乓球比賽等,不斷培養職工愛企敬業精神,歌頌鎮康,熱愛鎮康,增強了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同時走訪慰問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老職工,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給困難職工送去慰問品、慰問金等。如困難職工趙志平,家徒四壁,身有殘疾,生活無法完全自理,與年逾古稀的老父親相依為命。他家住在公路邊,由于拓寬公路被迫拆遷,單位及時送去了一萬元,幫他重建了新房。他逢人就說,還是晉煤集團好,康復中心就是家。其次,服務晉煤“家”的建設。“營造心靈放松的環境,搭建情感溝通的平臺,架通文化交流的橋梁,實現和諧家園的目的”是康復中心黨委“和諧家園”建設宗旨。晉煤企歌《陽光地帶》在一次次聯誼舞會中唱響,晉煤人的精神風貌、“陽光地帶”員工的自豪感,帶給賓客的不僅是感動,更有對晉煤的傾心神往;深入開展“迎來送往”活動,堅持做到“來有迎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無論多早多晚,全體干部員工都排成一排,讓晉煤的親人或來賓一下車就能感受到關愛和溫馨。
二、要將企業文化與員工素質教育結合,為企業文化落地提供基本條件。
企業文化的核心是用凝煉出來的企業精神本質來塑造高素質的職工隊伍,作用在于激發職工的潛能和精神,使企業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文化來源于職工生產經營活動的實踐,并受職工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技術素質的制約。所以,企業文化最終受職工教育狀況制約。如果拋開職工受教育的狀況,單純地談企業文化,只能是空中樓閣,霧里看花,決不是企業素質的真實反映。因此,企業文化的落地必須與職工素質教育相結合,在兩者相互融通下,達到文化的內化于心,繼而外化于形。
抓員工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投資”,來不得半點的浮躁冒進和急功近利。然而,這項投資又是回報最為豐富的投資。只要堅持數年,始終不渝地抓好素質工程建設,統一員工的價值理念,規范隊伍的基本行為,提升各個崗位的操作技能,有效調動各級各層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企業在文化層面的積累和沉淀,就一定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鎮江康復中心原是隸屬煤炭系統的醫療單位,劃轉晉煤集團及宏圣公司托管以來,康復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適時進行了經營模式的轉變。許多原有的醫護人員走上了接待服務崗位。為持續不斷提高員工整體素質,我們一是利用經營淡季,在全體黨員、干部、職工中開展“學理論、學業務、學技術”相關活動。既有禮儀禮節、客房日常管理知識,也有大學院校教授的專業講座以及康復中心領導班子成員、中層干部、普通員工結合自己本職崗位工作的經驗之談。同時,我們還組織一線基層單位客房部、餐飲部、小車隊員工經常開展技能比武,對好的經驗和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了認真總結和改進。二是在鎮江《京江晚報》公開面向市場招聘鴻雁山莊總經理和神龍旅行社總經理,實行專業化管理;與多家旅游學校、技校建立聯系,從人才市場和大中專院校招聘客房專業管理人員、人員、導游等,對新招聘的服務人員實行先培訓后上崗,使康復中心管理團隊和服務人員素質實現了質的提升,為更好服務來賓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把企業文化與各項管理機制結合,為企業文化落地提供強力支撐。
企業文化在許多方面有其外化的表現形式,諸如標語、口號、手冊等等。要想實現文化落地,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固化于制,所謂制度化,就是將企業先進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等轉變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過程。也就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以企業文化為指導不斷修正和完善管理制度,以不斷創新的管理制度來保障企業文化的踐行。當科學的企業制度逐漸成為一種優秀的制度文化時,企業就獲得了長期的生命力。
康復中心黨委在抓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積極樹立黨建工作要為企業經營發展服務的理念,始終把促進企業經營發展作為衡量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標尺。為了提高企業知名度,秉持黨建工作為經營服務的理念,我們做出了“三好、兩滿意、一愉快”服務承諾即:讓賓客吃好、住好、玩好(學習好);讓領導滿意、賓客滿意;確保賓客旅途愉快。用來承載企業的品牌和價值,使黨建工作和企業命運息息相關,緊密聯系在一起。2008年,集團公司礦處級干部600余人在康復中心培訓,歷時一個半月,當時,南方又經歷了百年一遇的雪災,對基礎設施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康復中心以前從未接待過規格如此高、規模如此大、時間跨度如此長的培訓,對康復中心的接待能力、接待水平、持續高強度服務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是一次嚴峻的考驗。面對這種形勢,為了確保會議接待工作萬無一失,康復中心黨委在“三二一”服務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客房、餐飲、后勤保障三個服務要到位;迎來送往、聯誼舞會兩大亮點要閃光;確保賓客安全安定的目標要實現”的工作保障體系,并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了包保活動,找到了黨建為經營服務的突破口,使黨建工作有了更加明確的著力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已經發生變化,文化作為一種資源正逐漸被認識。企業文化要得以不斷地推進、創新,就要有一個和諧發展的軟環境做保證,這同企業內部形成風正、氣順、人和的良好氛圍助推企業發展是一個道理。只有在和諧軟環境中建立企業內部的信任,才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文化創新、機制創新,把企業的價值觀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把良好的文化轉化為員工的實際行動,使企業文化在員工和整個團隊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論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對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J].改革與開放,2011,(14)
[2]胡學海. 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J]. 中國城市經濟,2011,(02)
[3]董鳳萍,張衛華,于桂淑.關于企業文化落地的幾點思考[J].冶金企業文化,2011,(05)
論文摘要:當今社會企業文化的建設已成為企業成功的法寶,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科學地把握企業文化的涵義及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和意義,走出對企業文化建設認識上的誤區,探討企業文化建設的措施和途徑。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能夠科學整合企業生產要素,引導企業形成共同價值觀,增強企業凝聚力,構建和諧企業,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科學地把握企業文化的涵義
我們今天用的“文化”一詞是19世紀末從西方引進的,它的本意是指“耕作”、“教習”、“開化”。最先把“文化”作為一個專門術語使用的是英國文化人類學家E·B·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為“文化”下了一個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今天關于文化的定義有一百多種。總體來看,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禮儀制度、組織機構、人們所共有的一種習慣性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等。
“文化”一詞應用很廣,不同的用法有不同的意思,用在管理領域中稱為組織文化。在社會中有不同的組織,如學校、機關、軍隊和企業等,這些組織中的文化分別稱為校園文化、機關文化、軍隊文化和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是組織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我們今天重點論述的內容。
不同的學者對于企業文化有不同的看法,比較典型的有:
《企業文化》一書中作者對企業文化的認識是:企業文化是由五個因素組成的系統,其中,價值觀、英雄人物、習俗文化和文化網絡是它的四個必要因素,而企業環境是形成企業文化唯一而且又是最大的影響因素。
《Z理論》一書中威廉·大內較為明確、集中、完整地給出企業文化的概念:“一個公司的文化由其傳統和風氣構成。此外文化還包含一個公司的價值觀,如進取性、守勢、靈活性等。經理們從雇員們的事例中提煉出這種模式,并把它傳給后代的工人。”
綜合中外一些學者關于企業文化的定義,我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為組織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組織特色的價值觀念、團體意識、工作作風、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的總和。
二、科學地把握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和意義
企業文化是與企業相伴而生的客觀現象。早在企業這一經濟組織形態誕生之時,就存在企業文化。但是,人
們對這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和研究,則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導企業文化理論的是美國的管理學者。上世紀70年代起,美國經濟長期陷于停滯狀態,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其產品大量沖擊和占領美國曾居于優勢的市場領域。這一嚴峻的挑戰引起美國各界的震驚和深刻反思。經過多方面的比較研究,美國學者發現成功的企業管理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業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為美國企業界所忽視的,其根本差異表現在,美國企業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強調理性的科學管理。日本企業則不但重視“硬”管理,更注重“軟”管理,即注重企業中的文化因素,注重為全體職工共有的價值觀念,注重強化職工對本企業的向心力,注重企業中的人際關系。比較的結果使美國學者認識到,文化是企業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對于企業的成功與否具有深刻的影響作用。美國關于企業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業界和理論界的強烈反響,并相繼波及其他國家,由此興起一股世界范圍的企業文化熱潮。
具體來說,企業文化對于企業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向功能。通過企業文化的信息傳播和滲透,把企業自身的價值取向和規范標準灌輸給企業成員,使企業自動生成一套自我調控機制,以一種適應性文化引導著企業的行為和活動。
2.凝聚功能。企業文化通過培育企業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起成員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和依存關系,使企業成員個體的集體意識大大提高,使個人行為、思想、情感與企業整體統一起來,產生一種合力,激發出企業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并為企業的共同目標努力。
3.激勵功能。企業文化通過在企業內部創造一個重視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良好氛圍,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使企業成員產生一種情緒高昂、奮發進取的力量,形成強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行為動力,啟發、誘導、激勵人們的潛能和智慧。
4.約束功能。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群體行為規范,它對企業全體成員的行為有一種無形的群體壓力,無形的管制。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主要通過道德規范、倫理道德、社會公德、規章制度等起作用。這里既有硬性的約束,也有軟性的約束。
5.輻射功能。優秀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通過企業成員向企業外部環境宣傳企業文化的內涵,其合理部分必然被其他企業所借鑒,使企業間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海爾現象啟示我們:企業文化之所以對企業經營管理起作用,是靠其對職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導。企業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作為一個群體心理定勢及氛圍存在于企業職工中。在這種企業文化面前,職工會自覺地按照企業的共同價值及行為準則去從事工作、 學習 、生活,發自內心地為企業創造財富,這種作用是無法去度量和計算的。
三、當前對企業文化建設認識上存在的誤區
在探索企業文化建設路子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存在著較為片面、機械、僵化的現象,具體表現是:
誤區一:盲目效仿,形式化嚴重。一些企業看到別的企業搞企業文化發展了,就跟著效仿,誤認為企業文化就是創造特色環境,在沒有充分考慮客觀情況、自身特點、決策層缺乏統一認識的情況下,盲目導入CI系統。雖然外觀統一色調、統一標識,服裝款式協調一致,但對企業的理念不能真正達成共識,使企業文化流于形式。
誤區二:概念模糊,文體化泛濫。一些企業把內部開展的文體活動當成企業文化,熱衷于活動的轟轟烈烈,并將其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硬性指標來完成:還有的企業把以前開展的一些文體活動都歸納為企業文化,在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中并沒有搞明白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
誤區三: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到一些企業,門口、走廊到處是標語口號,職工每天唱廠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業總講“以人為本”,但采取什么辦法手段真正體現以人為本,起到凝聚、激勵員工的作用,領導者卻沒有深刻的研究和實踐。
誤區四:觀念守舊,僵硬化繼承。主要是對企業文化認識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有的企業認為企業文化就是制定和執行企業的規章制度,就是職工的文明禮貌、道德風范、企業的知名度等,把企業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長此永久不變的信條。
誤區五:只要一個公司內的大多數人認可一種價值觀,它就是企業的文化。取得大多數人的認可只是建立企業文化的第一步。企業文化建立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企業服務的,因此企業文化還必須化成行為準則,并被所有人遵守;就是說,員工是否認可與是否遵守價值觀不一定是一致的,而必須從企業內員工身上體現出價值觀,才能說這種價值觀是企業的文化。正是對此點的錯誤認識導致很多企業盡管寫出了一大堆的東西,也有人贊同,但從員工的行為卻反映出不同的價值觀,使寫出的東西成為擺設。
誤區六:一勞永逸的企業文化。任何試圖追求完美企業文化的做法都是在否定企業的發展、個性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導致管理氣氛的壓抑、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對企業文化不應該試圖約束,而應采取引導的方式。企業文化說到底是人性的發揮,人性無法管理而只能引導。
以上六種誤區有著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企業文化的健康發展。
四、新形勢下企業文化建設的措施和途徑
為使企業科學、可持續地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融合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培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筆者認為,新形勢下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和途徑主要有:
第一,企業領導者必須成為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企業文化從某種特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企業家”文化,因為企業是由領導者進行管理的,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的決心和行動。企業領導者應該帶頭學習企業文化知識,對企業文化的內涵要有深刻的認識,對建設本企業文化有獨到的見解,對本企業發展有長遠的戰略思考。要親自參與文化理念的提煉,指導企業文化各個系統的設計,提出具有個性化的觀點,突出強調獨具個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識,通過長遠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藝術,感染和影響職工發揮最大的潛力,推動企業科學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與企業管理相互融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并不意味著拋開制度管理。沒有較完善的規章制度,企業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但是,不論規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羅企業的一切活動,不能從根本上規范每一個職工的行為意識。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無形的文化上的約束力量,形成一種規范和理念,來彌補規章制度的不足。企業文化對管理的現實指導意義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質,豐富文化管理的內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導向作用。企業文化優勢是:可以增強企業的內聚力,加強職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勵職工工作激情,提高生產效率,形成創業動力;有助于提高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產生極大的協同力;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聲譽,擴大企業影響。通過文化對管理的先導作用,實現職工與企業的共同目標,使企業不斷提高品位,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第三,企業文化必須得到企業全員的認同。要增強內部凝聚力和外部競爭力,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使職工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貫徹落實。通過在職培訓等形式,增強職工對企業文化系統的認識,讓職工人人參與在其中,從“要求我這樣做”轉化為“我應該這樣做”,才能按照企業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導個人行為,使之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第四,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長期建設和不斷創新。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長期性,在于它伴隨著企業建設和發展的全過程,要使文化理念化為職工的自覺行為,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準備。企業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業家和員工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去營造、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一、對企業文化的認識
企業作為一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部門,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和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企業能否生存,能否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第一取決于企業的生產力水平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第二取決于企業的產品(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或服務能否滿足市場或客戶的需求,更確切地應該說是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能否反應當代的社會文明,能否代表未來社會文明的發展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企業運做的結果,是社會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文化就其本意來說,就是人力有目的地施與自然所產生的結果,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社會文明的反應和標志。因此,共同構筑社會文明便將企業與文化有機而又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但要理解企業文化的含義,決不能將企業和文化這兩個概念簡單地相加。觀察幾十年來企業文化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知名企業的成功實踐,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性和文化本身的目的性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并且在這兩個“目的性”之間,后者越來越居于主導地位,而前者則是具體的實踐過程。事實上,不管你承認不成認,只要有企業,就有企業文化,而且正是文化指導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為文化的“目的性”首先是一種意識性的文明,是一種尚待物化的文明,只有通過企業的實踐才能變成現實性的文明。歷史發展到今天,可以說企業中的“意識性文明”不僅已經成為職工對企業文明程度的一種反映、一種認同、一種積淀,而且還包含著一些理性的思考、一些精神的升華、一些美好的向往,同時也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正在或尚待物化的更高層次上的文明。在反映中思考,在認同中升華,在積淀中憧憬,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并由此推動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因此我認為,所謂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在構筑現代文明中,不斷地樹立與時俱進的主體意識,并將這種主體意識不斷地加以物化(既對象化)的實踐過程。也就是說,企業文化在本質上是“文而物化”的過程。他要求企業不斷地將新的觀念的東西轉化為現實的東西。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最直接的作用對象首先是人,是人的意識。
二、企業文化力的表現
企業文化也是生產力,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基于上述認識,透過一些知名企業的成功實踐,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認識到,企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化”人,使人通過文化的視角去觀察、審視社會文明的發展,樹立與時俱進的主體意識,進而通過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加以實施,從不同的側面表現出其生產力的特征。
(一)引導立業的洞察判斷力
所謂立業,就是創辦企業。要創辦一個什么樣的企業?這個企業將生產什么樣的產品?或者為社會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等問題,在未實施之前,都只是創辦者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其目的性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創辦一家企業。正如哲學指出的那樣:“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如果創辦者的意識能夠基于文化層面上的觀察和思考,使立業的目的符合當代社會文明的發展。生產經營的產品或服務符合市場的需求,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尤其是在引領社會文明、開創新興產業或服務領域的情況下,必將為企業的成功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為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和更大的獲利能力奠定堅實的前提條件,這已經被許多知名企業的成功實踐所證明。
(二)整和生產方式的協調力
企業內部的生產方式不僅是企業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更是企業謀取最大利益的根本保證。觀察一些知名企業的成功實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企業文化力最直接的作用對象是人,并且最終表現在企業內部的生產方式上。歷史發展到今天,生產力的發展日新月異,企業內部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充滿著當代文化的內涵,并從不同的側面展示著企業文明。自覺地從文化的層面上審視當代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積極主動地調整包括組織結構、管理機制、用人機制、規章制度等在內的各種生產關系,就能夠使二者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構筑起符合當代文明、代表未來文明的企業內部先進的生產方式,從而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遠景目標的導向力
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日趨緊密。因為一切經濟成果最終都是以文化(即文明)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而文化這種意識性文明又必須通過經濟的形式加以轉化才能實現。事實上,這個轉化過程在企業里也正是“文而物化”的實踐過程,更是企業文化力的具體體現。所以有人說“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經濟,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因此,只要我們能夠站在文化的層面上審視、觀察今天的社會文明和企業文明,吃透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就能夠為企業描繪出理性的、面向未來的遠景發展目標,從而使今天的文化力轉化為明天的經濟力,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游刃有余。
(四)企業創新的推動力
創新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創新包括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經營理念的創新、價值觀的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企業形象的創新等各個方面,必須整體推進,不可偏廢。僅靠某一個方面的創新,企業的獲利必定是眼前的、短暫的。因為任何一個方面的創新,都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文化(既文明),并不能從整體上反映企業文化(文明)的發展水平。基于文化層面上的思考,有利于企業從整體上理性地、全面地開展創新工作。據悉,在戴爾公司內部,就有意識地設立了紅、藍兩支隊伍,前者從各個方面開展創新工作,引領企業的發展。后者則從各個方面研究反制的辦法,試圖擊垮前者。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有力地推進了戴爾公司的企業創新,保證了企業的昌盛不衰,而且這種做法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也是該公司制勝的一大法寶。
(五)凝聚職工心智的感召力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而物化”的過程,就是要將企業的意識性文明對象化,實施并完成這一過程的主體只能是人,即企業職工。說來也巧,企業的“企”字,恰恰是由一個“人”字和一個“止”字所組成。正可謂企業因“人”而“業”興,無“人”而“業”止。雖然企業文化實踐的主體是人,但決不是說企業文化只能被動地適應于人。事實已經充分地證明,企業文化力最直接的作用對象是人,企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也在于“化”人。企業文化力最為突出的表現,就在于它能夠促使企業基于文化層面上的觀察、思考,人性化地為職工搭建出全面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理想平臺,使他們認同企業的主體意識、遠景目標、經營思想、價值觀念、企業精神和企業在打造品牌、樹立社會形象方面所做的各種努力,從而贏得職工之心,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將自己的智慧無私地奉獻給企業,形成強大的感召力。
(六)推進社會文明的輻射力
企業文化力不僅表現在推動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上,而且在推進整個社會文明進程上也會表現出強大的輻射力。企業文化(文明)雖然建立在社會文化(文明)的基礎上,但企業文化(文明)的發展卻從各個方面向社會輻射,影響和推動著社會文化(文明)的發展。一個新興產業的誕生、一個新產品的開發成功、一種新的管理思想的形成、一種新的服務領域或服務理念的開創等等,都能夠使整個社會文化(文明)產生跳躍式的、劃時代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電燈、電話的發明,汽車、計算機的普及等等,無不使人們親身感受到社會文明日新月異的變化。今天,知識經濟、信息時代更向人們展示著未來社會文明的發展趨勢。因此,企業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未來的企業也必定是文化型的企業。
三、企業文化力的發揮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中的“文”首先是企業基于社會文化(文明)層面上的觀察思考樹立起來的一種主體意識,或者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文明。而企業文化中的“化”就是物化,即將企業的主體意識對象化。所謂企業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企業樹立主體意識進而將其對象化的過程,將意識形態文明轉為物質形態文明的過程。要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力的作用,也必須緊緊抓住“立意”和“物化”這兩個環節,才能取得實際效果。
(一)進一步提高對企業文化的認識
提高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就是要站在社會文明這個制高點上來認識企業文化。當前,理論界對企業文化本質(內涵、定義)的界定仍然層出不盡,如管理理論說、企業精神說、價值觀念說、經營理念說、企業形象說等等。這些雖然都屬于企業文化的內容,但都只是從某一個側面反映企業文化,并不能反映企業文化的全部內容。正因為對企業文化的認識不同,在實踐中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同,層次更是參差不齊,有的以個別代替一般,有的以偏代全,有的將企業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或思想政治工作混為一談,有的甚至直接將企業的文化生活(文體活動或文化現象)等同于企業文化,一些報刊也對此時常予以宣傳報道,乃至出現了偏差或誤導。企業的全體職工,特別是決策層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企業文化的本質就在于“文而物化”,其運作的結果就是企業文明,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站在整個社會文明的高度,從企業管理、經營思想、產品開發、服務理念等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現代企業中各方面的文明成果,從而樹立既符合當代社會文明,又能代表未來社會文明的主體意識,提高決策水平,使企業文化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如前所述,企業因“人”而“業”興,無“人”而“業”止。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人的智力已成為經濟增長和創造財富的支點,市場和企業間的競爭也集中表現為對人才的競爭。只有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企業才有前途可言。人是既有思想、又有個性,既有自身的基本價值觀念、又有自己人生目標的。從歷史的角度去觀察,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發展,即獲得最大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留住人才,凝聚職工的心智,第一要為其提供與之貢獻率相適應的報酬,第二要滿足與其貢獻率相適應的成就感,第三要為其創造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愉悅的生產生活環境。因此,企業的決策層一定要充分運用企業文化力最直接的作用對象是人這一特點,站在文化的高度,通過不斷地調整企業內部的生產方式、協調內部的生產關系、改進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建立健全競爭獎勵機制、加強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等各種途徑,為職工搭建全面發展的平臺,充分滿足職工的人性化要求,使職工真正地將自己與企業融會在一起,從而使企業文化力得到充分地發揮。
(三)培育企業精神,塑造企業形象
論文摘要:論述了企業文化產生的背景及其意義,企業文化在企業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誤區,對塑造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建議:企業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過企業領導的大力倡導、身體力行,企業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逐步塑造而成的。
1 企業文化產生的背景[1]
對企業文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日、美間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對生活及工作的意義有了不同的認識。此時企業管理者面臨主要以下變化:① 人們的物質滿足程度已有了較大的提高,通過金錢與物質刺激不能有效的激勵員工;② 高科技人才的競爭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焦點,知識“精英”的稀缺性遠遠大于資本的稀缺性;③ 企業邊界的無限擴大,世界上任何角落可能都有你企業的員工,他們可能在任何時間段工作,固定的作息時間可能被打破。空間上的有形廠房、辦公樓可能不復存在,信息的傳送與作業控制可通過現代化通訊與聯絡手段完成;④ 員工自由度加大,文化背景、社會經歷和生活習慣各不相同,跨文化的管理成為必然。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制度管理的局限性暴露無遺,企業文化的研究應運而生。
2 企業文化的真正含義[1]
2.1 企業文化從形式上看是屬于思想范疇的概念 我們在治理社會時,首先要依法治國,但是再完善的法律都有失效的時候,法律失效了靠社會道德去約束。所以既要以法治國,又要以德治國。管理企業也一樣,企業文化是和社會道德屬于同一范疇,是指人的價值理念,是指人們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約束,是對企業制度失效的一種補充。
2.2 企業文化從內容上看是反映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的內容,是對企業現實運行過程的反映,具體講,就是企業制度、戰略在人的價值理念上的反映。
2.3 企業文化從性質上看是屬于付諸于實踐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約束企業員工的行為,約束企業的運行過程,是在現實中真正起作用的價值理念。
2.4 企業文化從屬性上看是屬于企業性質的價值理念 這一點區別于民族的價值理念、社會的價值理念。
2.5 企業文化從作用上看是屬于規范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對企業的行為以及員工的行為起到非常好的規范作用。它不是一種包裝性的價值理念,而是要真正解決企業問題的價值理念。
3 企業文化在企業中的地位與作用[2]
企業是以人與人的組合為基礎的經營勞動主體,其經營行為必然最終都要人格化,企業的所有活動最終都要靠人來執行。企業的制度安排,企業的經營戰略的選擇,必然體現在人的價值理念中,以企業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企業文化是一個涉及到企業能否高效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問題。
3.1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 任何一個企業所倡導的企業文化就是這個企業在制度安排以及經營戰略選擇上對人的價值理念的要求,即人們在價值理念上能夠認同企業制度安排及企業戰略選擇,并以符合企業制度安排及戰略選擇的價值理念指導自己的行動,因此,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靈魂。
3.2 企業文化是實現企業制度與經營戰略的重要思想保障 企業對人的約束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約束,如企業規章制度;另一種是內在約束,如作為價值理念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能使員工自覺主動地執行企業制度,貫徹企業經營戰略。
3.3 企業文化是企業制度創新與經營戰略創新的理念基礎 企業文化的創新,不僅帶來員工價值理念的創新,而且還會推動企業制度的創新和經營戰略的創新。例如,海爾之所以能在制度安排及戰略選擇上有創新,是因為有一套完整的企業文化。因而,海爾案例是以企業文化為題目進入哈佛案例庫的。
3.4 企業文化是企業活力的內在源泉 企業活力最終來自于人,也就是來自于人的積極性,只有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使企業充滿活力。企業文化作為員工所信奉的價值理念,必然會直接涉及到企業的活力,是企業活力的內在源泉。
3.5 企業文化是企業行為規范的內在約束 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員工行為應該規范,即要求員工能很好地遵守和貫徹企業的制度及企業的經營戰略,有自我約束的內在要求。人的行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內在約束,這種內在約束就是企業文化。只有在這種內在約束起作用的條件下,才能保證企業制度和企業經營戰略的有效實行。
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能夠規范企業員工的行為,而且可以凝聚企業員工共同奮斗,激勵員工努力工作,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我們從美國惠普公司的尊重員工的個人價值與尊嚴的企業文化,從美國IBM公司的尊重員工、用戶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從日本松下公司的產業報國,親和一致,感恩報恩的企業精神,從中國企業大慶油田的鐵人精神都不難發現其成功的秘訣就在于企業文化的力量。
4 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誤區
隨著我國加入WTO,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許多企業都在積極地建設企業文化,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卻不知不覺地出現了一些誤區。
4.1 簡單理解企業文化是企業的識別系統 這是指把企業文化理解成僅僅是一個企業與另外一個企業有哪些不同的識別標準。一般包括視覺識別、行為識別以及理念識別。
4.2 片面認為企業文化是包裝企業的方法 在現實中,人們運用各種非常好的形容詞及名言、警句,把企業進行包裝,把這些包裝企業的詞語當做企業文化,例如,“顧客就是上帝”“服務社會”“爭創一流”等。
4.3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思維系統 這種觀點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思維系統,因而把企業文化分為企業理念、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思維系統的差別構成不同企業文化。
4.4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文化活動 持這種觀點的人,把企業文化簡單理解成員工的各種文化活動,如:卡拉OK比賽、體育比賽等。
4.5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形象設計 好多企業把企業形象設計稱之為企業文化,這與企業制度及企業戰略根本不著邊。4.6 企業文化是企業產品的文化品位 這種觀點把所有有關企業產品的文化品位內容,都統稱為企業文化,這混淆了企業文化與產品文化。
以上表明:部分企業領導沒有正確認識企業文化真正的含義,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強大的導向、凝聚、協調、激勵、約束、輻射功能。
5 對塑造企業文化建設的一些建議
5.1 將企業培養成“學習型組織”,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模式 “學習型組織”是一種宏觀的管理理論。其構成要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第一,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機制;第二,建有多元回饋和開放的學習系統;第三,形成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氛圍;第四,具有實現共同愿望的不斷增長的學習力;第五,工作學習化使成員活出生命意義;第六,學習工作化使組織不斷創新發展。
將“學習型組織”確定為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模式,有利于樹立“把人作為發展的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智力資源的作用,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為此,我國的企業需要建設一支高理論素質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隊伍,以此來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實現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模式。
5.2 創新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 企業文化的創新首先是企業必須遵循市場特有的規律,找準市場定位,根據時代特征確定不斷創新的價值觀,向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良好的服務;其次,是企業制度的創新,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的管理模式將由知識管理所替代,從而將信息與信息、信息與人連接起來,在人際交流的互動過程中完成信息與知識的共享,并運用群體智慧進行創新,以贏得競爭優勢;最后是企業形象的創新,必須不斷擴大企業形象在企業發展中的功能,激勵員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性,增強企業凝聚力。
5.3 將企業文化制度化 第一層含義是指企業文化必須要充分體現在企業的制度安排和戰略選擇中,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對企業制度安排和戰略選擇的能動作用。第二層含義,是指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倡導的價值理念,必須通過制度的方式來統帥員工的思想,任何員工都必須在思想上接受企業文化,忠于它,企業文化作為員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5.4 企業文化實踐化 企業文化不僅是一種企業倡導、信奉的價值理念,而是必須要付諸于實踐的價值理念。即,企業文化要指導企業制度的建立和戰略選擇。企業文化不僅僅表現在各種文件中,而是更多地表現在員工的行動中。
5.5 企業文化教育化 必須要通過灌輸的方式將企業所信奉和必須實現的價值理念,滲透到員工的頭腦中去,因此,加強企業員工的培訓。
5.6 企業文化獎懲化 企業文化的塑造需要強制和激勵去引導,對遵守企業文化的人要重獎,對違背企業文化的則嚴厲懲罰。這是將企業文化植根于員工頭腦之中的重要手段。
5.7 企業文化系統化 在塑造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將企業文化的內容從可長期存在、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盈利的角度去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一個系統性的企業文化。這種系統性的企業文化將會對員工產生很大的約束力。國外有些企業的企業文化白皮書竟然有十幾萬字之多,這么多的企業文化內容不是一年兩年形成的,而是長時期積累的結果,是堅持企業文化系統性的結果。
參考文獻
摘要: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企業的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群體意識和經營理念的一種綜合體。企業文化建設是加強企業管理的精神和靈魂。如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推進企業文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者十分重視的問題。本文著重介紹了“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理念和企業文化對企業的推動作用,并分析了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推進企業文化管理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企業文化 企業管理 企業經營理念
現代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成功的關鍵。如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推進企業文化管理,越來越成為企業管理者非常注重和關心的問題。現代比較管理學認為,企業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組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而企業管理,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有自己價值觀、工具和語言的文化。
一、企業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理念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企業的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群體意識和經營理念的一種綜合體,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理念。有什么樣的企業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中的軟要素,企業文化的核心涵義是企業價值觀。現代管理學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通過一系列活動主動塑造的文化形態,當這種文化被建立起來后,會成為塑造內部員工行為和關系的規范,是企業內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對維系企業成員的統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一個由核心層、中間層和外圍層構成的多層次的生態系統,根據內容也可以分為精神層、制度層和物質層,企業文化的各個層面是和諧統一、相互滲透的。
外圍層的企業文化,也稱物質層企業文化,這是企業文化的外顯部分,指的是那些能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文化形象,如企業的形象標識、員工的統一服裝、口號、標語、企業的裝飾和面貌、產品的外觀和包裝、技術工藝設備特性和企業歌曲、展廳、紀念品等,是形成更高層企業文化的基礎,是企業文化的先決條件,往往能折射出企業的經營思想、工作作風和審美意識。
中間層的企業文化,或稱制度層企業文化,規定了企業成員在共同的工作活動中所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規章制度、文化習慣、組織機構及內外人際交往等方面。從實踐角度看,當管理者認為某種文化需要倡導時,他可能通過培養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能通過開展活動的形式來進行推廣和傳播。但要把管理者倡導的這種文化融進企業管理的全過程,變成企業員工的自覺行動,制度就成為最好的載體。企業文化單純地作為“文化”,需要較長時間得到企業員工的認同,而作為“制度”,則會大大加速企業文化的認同過程。當企業倡導的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員工在認同過程中,如果超越了企業制度中約定的條款,便會催生新制度的產生,從而進一步發展和繁榮了企業文化。
核心層的企業文化,或稱精神層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理念的最深層,是滲透于企業職工心靈之中的企業領導和員工共同信守的意識形態,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漸積淀而成的,具有牢固的基礎,是很難改變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價值標準、經營思想及精神風貌等,是形成企業文化的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基礎和原因,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決定著企業員工的行為,因而也就決定著企業的行為和業績。企業文化賦予員工以理想憧憬,給日常工作以高遠意義,是組織員工思想、行為的依據,也是激發其創造力的源頭活水。企業管理思想在員工中潛移默化,形成共同認知,使得員工知道企業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怎樣做才能符合組織的內在規范要求,怎么做可能違背企業的宗旨和目標。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即使持守相悖的人也會慢慢身不由已地融入這一企業文化中。
二、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管理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科學理論,不僅促進了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發展,而且通過成功的企業管理又不斷豐富著企業文化的內涵。總的來說,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管理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粘合劑和指示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