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帶新人的心得體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臨床帶教;人性化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聯系實踐穿插在 整個護理學的教育中。臨床帶教工作至關重要,如何提高護生臨床帶教質量,培養職業能力強的實用型護理人才,是臨床帶教的一項重要工作。人性化帶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有賴于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互動能力。我院每年承擔著多所學校大、中專護生的臨床實習任務,通過這5 年的臨床 帶教,體會到臨床帶教工作應從以下幾個環節抓起。
1 護生進臨床科室前 加強護生職業道德培養
現在校護生多為80 后或90 后出生的,獨生子女比例較 高。自幼生活條件優越、嬌生慣養、唯我獨尊。進入醫院實習,要求他們轉變觀念,把病人當上帝當親人,成為為人民服務的白衣天使,這種角色的轉變會使他們產生失落感。為了盡快幫助他們適應 醫院環境,完成角色轉變,在進入醫院后,由護理部安排進行崗前培訓,內容包括:醫院環境及各項規章制度介紹、醫療安全教育、基礎護理常規操作練習、醫囑處理等,介紹護理界先進人物,感人事跡,對他們進行思想及專業素質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責任感和道德感;希望他們熱愛護理工作,忠于職守,發揚救死 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高度負責并充滿愛心和同情心;要求他 們進入實習崗位后,要衣帽整潔、儀表端莊,注意文明禮貌,謙虛謹慎,關心、體貼病人,不怕臟和累,有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
2 護生到科室后,由護士長召開教育,明確教學
目標和任務,介紹科室特色,指定教學組長和一對一帶教老師。再由教學組長首先介紹本科室環境,物品擺放的位置,專業開展情況、護理特色,提供帶教老師個人檔 案,包括老師個性、教學能力、工作業績 等[1]。護生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同學側面了解帶教 老師有關情況。
3 在帶教過程中,根據護生特點實行人文關懷[2]:
對性情急燥的護生,要強調動作的穩定性、準確性;對動作緩慢的護生,強調操作完成的時間性;對 外向型護生,要鼓勵其多思考,提高觀察病情、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內向型護生要主動接近,有意安 排其發言與操作,培養其溝通能力;對自尊心強的護 生發揮其長處,對護生的進步應及時鼓勵表揚,有錯 誤及時指出,但要注意方法,使之心服口服。在帶教工作中體現人文關懷理念,強調尊重、關心、理解、信任護生,充分激發護生在工作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1]。讓 護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性化帶教。
4 鼓勵護生主動提出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實現自我價值。
在工作中,不僅要讓護生明白怎樣做,而且要讓他們明白為什么這樣做。如在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時首先讓護生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復習相關知識,讓護生先采用通俗易懂方法試講,然后帶教老師補充和完善。在技術操作方面,帶教老師要先讓護生預習操作程序,然后看自己操作,最后指導護生操作,在臨床實踐中做到放手不放眼。請護生參與科室護理質量分析及安全,鼓勵護生對科室質量管理及護理安全討論會議防范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護士長和帶教老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講評。另外,帶教老師從生活上應多關心護生,多送溫暖,幫助其解決 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熱情邀請護生參加科室組織的各項活動,使護生對科室產生歸宿感。
5 加強護生心理素質培養由于護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加之患者對護生操作不信任,會造成護生緊張焦慮、依賴、缺乏自信的心理。
作為帶教老師應具有樂觀開朗、耐心細致、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品質,做到“帶思想、帶作風、帶技術”,強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應尊重護生,“請”字當頭,“謝”字當尾,少批評,多鼓勵,協調好護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幫助護生勇敢面對,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而應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重心,學會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虛心向同學、老師及周圍的人學習。
總之,實習學生的培訓是護理人力資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從事專業的早期給予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有利于他們盡快適應臨床環境,有利于從學生到專業人員的角色轉變,有利于他們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有利于護理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因此應引起護理管理者及護理帶教者的重視,適應專業的發展,不斷改進并完善實習生 的培訓,以促進護理隊伍的整體建設。
參考文獻
可以說,在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志愿者們無愧于“北京最好的名片”,一群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熱情、真誠的服務,向世界展示了朝氣和自信的青春中國。現在,隨著奧運會和殘奧會落下帷幕,志愿者們也都陸續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而如果想延續這種志愿服務的精神,顯然除了一紙倡議書之外,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七年前,在志愿服務上清華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2001年北京舉辦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時候,清華游泳館是大運會的比賽場館,那時候在校內就曾掀起過志愿服務的熱潮。不過在大運會結束以后,雖然學校也倡導大家把志愿服務的熱情帶到平時生活中,但由于缺少了大型比賽的氛圍和相關的配套激勵措施,此后的志愿服務和大運會期間的熱火朝天相比黯淡了不少。
其實志愿服務本來就是個舶來品,登陸中國的時間并不長,雖然通過奧運會和殘奧會在北京掀起了一場志愿服務的,但這只是一個極其特殊的例子,奧運會百年一遇的重大性和參與其中給志愿者帶來的榮譽感都是一般活動無法比擬的,認為通過一次奧運會就可以普及志愿服務顯然有些過于樂觀了。志愿服務的拓展與延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后奧運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建立完善和健全的志愿服務制度。
首先,我們應該在符合我國現行法律的情況下,適時出臺激勵機制,鼓勵全社會開展政府的和非政府的志愿服務活動。目前,我國已經有22個省、市制定了促進志愿服務的地方性法規,這是志愿服務制度化的一個好的開端。不可否認,我們的志愿服務政府主導的色彩比較濃厚。一方面容易造成個人和機構嚴重地依賴政府;另一方面,政府不可能、也沒有能力管理所有的社會公共事物。當然,政府部門也需要自我職能的轉變,要把主要方向放在規范法律法規和監督執法上。例如,建立全國性的志愿者檔案和數據庫,建立志愿服務的確認和登記機制等,使志愿服務能成為社會公認的個人工作閱歷和個人社會貢獻的評價內容之一。
其次,應該大力加強志愿宣傳,在社會上樹立尊重志愿服務,崇尚志愿服務的風氣。雖然在奧運會和殘奧會中志愿者給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背后他們還是承擔了很多的痛苦和辛酸,一些工作人員管理的不人性化和對志愿者工作的不理解都挫傷了志愿者的服務熱情,試想,如果以后這樣的情況依舊,很難保證志愿者隊伍不會慢慢流失。
關鍵詞 社會認同;集體自尊;群際偏見;威脅情景
分類號 B842.1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12.002
1 引言
群際偏見(inter-group prejudice)是導致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當今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處理好市民與農民工的群際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亟需關注的問題。所謂群際偏見是指“人們基于非客觀、非真實的認識而對外群體產生的消極態度和情緒指向”,它是群際關系常見的結果(Hewstone, 2003)。許多研究者認為群際偏見與社會認同密切相關(Abrams & Hogg, 1988; Brewer & Miller, 1996; Giannakakis & Fritsche, 2011; Jackson, 2002; 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社會認同是群際偏見產生的重要心理基礎(Leonardelli & Brewer, 2001; Porter, Rheinschmidt-Same, & Richeson, 2016; Spears, Doosje, & Ellemers, 2009)。因此,解釋群際偏見產生機制的邏輯起點來自于個體的社會認同。
群際偏見的產生以個體對內群體的社會認同為基礎。Tajfel, Billig, Bundy和Flament(1971)通過運用最簡群體實驗范式(Minimal-Group paradigm),驗證了群體間偏見的最小條件是對群體成員身份的意識。當人們對某一社會群體產生認同,就會產生內群體與外群體的概念,隨之而來的就會產生群際沖突和偏見(Al Ramiah, Hewstone, & Schmid, 2011)。Turner和Crisp(201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對內群體的認同與群際偏見之間存在相關,較高的內群體認同的被試表現出更高的群際偏見。
社會認同理論(Tajfel & Turner, 1986)認為“個體力求維持或提升他們的自尊”。個體為了滿足提高內群體地位和自尊的需要,往往會對外群體產生偏見。此后,研究者們從社會認同視角探討了群際偏見和自尊的關系(黨健寧, 2015; Hogg, Turner, Nascimento-Schulze, & Spriggs, 1986; Mullin & Hogg, 1998)。但是,早期研究者們采用的自尊測量多數為個體自尊量表,探討的是群際關系與個體自尊水平之間的關系。最近的研究則認為,對群際偏見最好的預測來源于個體的集體自尊水平。集體自尊能更好地預測群際態度(Crocker & Luhtanen, 1990; 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 Jephson, et al., 2011)。一些研究者認為個體的集體自尊水平在社會認同與群際關系之間起到一定的作用。Branscombe和Wann(1994)通過對其社會認同、集體自尊和外群體貶損的測量,得出受到外群體威脅的情況下,當個體對某一群體產生認同時,集體自尊水平對外群體貶損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此外,一些研究者提出威脅情景而非自尊水平才是影響群際偏見和歧視更合理的因素(Effron & Knowles, 2015; Long & Spears, 1998),自尊受到威脅會增強對外群體成員的歧視(Fein & Spencer, 1997)。但是,對威脅情景的考慮是目前研究社會認同與群際偏見的關系時所缺乏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研究社會認同、集體自尊以及群際偏見的關系時,加入威脅情景變量,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積極的社會認同來自于積極的社會比較,這正是個體為了滿足獲得積極自尊的需要(張瑩瑞,佐斌,2006)。人們為了實現或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以此來滿足高自尊需求,而積極的社會認同是來自于內群體與外群體之間有利的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對外群體的歧視或偏見。Abrams和Hogg(1988)提出,人們有獲得積極自尊的需要,當自尊受到威脅的時候,人們就會對外群體產生偏見。Crocker和Luhtanen(1990)通過使用最簡群體范式,測量被試的個性特質與集體自尊,得出集體自尊是維持積極的社會認同的重要變量。Amiot和Hornsey(2010)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大學生為被試,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集體自尊能夠預測群際偏見,相比低集體自尊組的被試,高集體自尊組表現出更多的群際偏見。Roth和Steffens(201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內隱群際偏見與個體的自尊以及身份認同相關。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和Jephson等人(2011)研究發現,剝奪外群體資源的被試表現出更高的集體自尊。因此,可以假設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應該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當個體的集體自尊受到來自外群體的威脅時,人們通常會通過對外群體的偏見和貶損來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會認同和集體自尊。多數研究發現,威脅情景對社會認同、集體自尊和群際偏見產生影響。Amiot和Hornsey(2010)以加拿大的大學生為被試,發現當受到外群體的威脅或批評時,被試會表現出更高的群際偏見,與控制組相比,高威脅情景組表現出更高的群際偏見。Dimofte, Goodstein和Brumbaugh (2014)以消費者為被試,從社會認同視角研究了社會認同與集體自尊的關系,證實了當集體自尊受到威脅時,社會認同會改變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
目前關于社會認同與群際關系的研究逐漸顯示出多樣化的趨勢,在群體關系上分為三種表現,群際態度、群際行為和群際認知,主要研究包括群際偏見、群際沖突、群際攻擊性、群際威脅、群際歸因、群際信任等等。同時在以上研究基礎上,學者們也提出了緩解群際關系的一系列措施,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但是,目前很少研究者把集體自尊作為第三變量,來分析身份認同與群際偏見的關系,而且國內對于威脅情景在身份認同、集體自尊和群際偏見之間關系的干預作用也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以社會認同理論為依據,以新生代農民工為被試,采用問卷調查和情景干預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社會認同、集體自尊和群際偏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然后通過創設威脅情景,研究威脅情景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和集體自尊以及群際偏見的影響。
2 研究一: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關系
2.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從哈爾濱與沈陽兩個城市隨機抽取340名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問卷調查,新生代農民工被試入選標準為:1980年以后出生,年齡在16周歲以上,具有農村戶口,并在1990年以后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民工。剔除漏答或多選導致問卷數據無效的被試,最終獲得312名有效被試(男性215人,女性97人),被試年齡在19~3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3。其中,被試的受教育水平以初高中為主(78.4%),被試所從事職業包括建筑業、服務業、餐飲業和制造業等。
2.2 研究工具
2.2.1 社會認同量表
社會認同量表用16個題目的群體認同量表(Roccas, Sagiv, Schwartz, Halevy, & Eidelson, 2008),包含四個維度:群體重要性、承諾、優越感和尊重,每個維度4道題,均采用7級評分,共計112分。分數越高,則表明社會認同程度越高。根據本次研究內容和目的,對原量表的部分表述進行了適應性調整(把“this group” 改為“農民工群體”),調整之后的問卷整體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0。四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9,0.84,0.82和0.88。
2.2.2 集體自尊量表
集體自尊采用Luhtanen和Crocker(1992)編制的《集體自尊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包含16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分為四個維度:成員身份自尊、內在集體自尊、公共集體自尊和認同性自尊。量表信度為0.88,本研究集體自尊問卷的整體一致性系數為0.87,四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58,0.84,0.82和0.60。
2.2.3 對城市人偏見問卷
群際偏見采用12個題目的群際偏見問卷測量(Ekehammar, Akrami, & Araya, 2003),問卷采用9點計分,其中反向計分題目6道,正向計分題目6道,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群際偏見越大。將其測試程序按照本研究的主題及研究對象進行文字調整之后,以測試農民工對城市人所持外顯偏見的程度。例如:大多數城市人對我們是有敵意的(1:根本不是――9:完全是)。調整之后的信度系數為0.84。
2.3 問卷實測
本研究以單位進行問卷調查為主,同時,在問卷調查階段也有部分被試是個別調查施測的。但指導語和受測環境一致,均在較為安靜的房間填寫。
2.4 研究結果
2.4.1 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的相關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得分的均分為80.47,總的來說新生代農民工對農民工群體的認同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集體自尊總分的均分為84.69,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群際偏見得分的均分為62.58,處于中等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社會認同總分與集體自尊總分之間呈顯著正相關(r=0.31,p
2.4.2 集體自尊的中介作用分析
鑒于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之間的顯著相關,為了進一步的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將集體自尊作為中介變量,探討集體自尊是否在社會認同和群際偏見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
采用因果步驟法進行中介效應分析(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2004)。根據表3所呈現的結果可以看出(所有結果都是標準化解),社會認同對群際偏見的回歸系數顯著(c=0.35, t=6.62, p
3 研究二:威脅情景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集體自尊、群際偏見的影響
3.1 研究對象
在研究一的基礎上抽取社會認同得分在后27%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被試,共80人。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40人,(男性26人,女性14人),平均年齡為25.1;對照組40人(男性27人,女性13人),平均年齡為24.2。
3.2 研究工具
威脅情景創設材料
隨機選取兩段時長為3分鐘的有關農民工被打的新聞報道,并用Excel繪制一個關于城市人對農民工消極評定的統計圖表作為威脅情景材料。為了檢驗威脅情景的啟動效應,隨機選取沈陽市30名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被試,且近期沒有參與類似實驗調查,視力、聽力均正常。向被試呈現威脅情景材料,并通過問卷調查評估被試對材料的的感受,問卷主要包括“看完視頻和統計圖表后,您的心情是?”和“您覺得材料中城市人對農民工群體的言行是否應該受到譴責?”兩道題目。題目采用從1~7級評分,對題目得分進行相加,取其平均值。對于統計圖表,被試在統一指導語下進行答題,被試對統計圖表理解較為清楚。通過統計分析得出,威脅情景材料能夠激起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人群體的不滿和憤怒感(M=6.52,SD=0.88),在完成實驗后,告知被試統計圖表的虛假性,以及視頻的片面性,從而消除其負面情緒。
社會認同量表、集體自尊量表以及對城市人偏見問卷和研究一相同。
3.3 實驗程序
通過統計分析,抽取社會認同得分在后27%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新一輪的被試,共80人。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采用單因素的方差分析,并把性別、受教育水平和從事職業作為協變量,對兩組被試進行同質性檢驗,社會認同(F(1,78)=1.52,p=0.22)、集體自尊(F(1,78)=0.17,p=0.68)與群際偏見(F(1,78)=0.08,p=0.77)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即兩組被試具有同質性。其次,一周后(避免練習效應)隨機把實驗組和對照組分配到兩個相似的房間,實驗組觀看農民工被打的新聞報道和消極評定統計圖,對照組則不參與視頻的觀看。最后,再次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問卷的測量。完成測試后,告知實驗組被試威脅情景材料是根據研究需要選取的,并不具有普適性,且統計圖表是虛假的。
3.4 研究結果
3.4.1 社會認同在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比較
根據被試在社會認同問卷上的得分,威脅情景下的實驗組(M=86.38, SD=6.61),無威脅情景下對照組(M=50.40, SD=8.80),兩組被試的社會認同得分存在顯著差異(t=20.65, p
3.4.2 集體自尊在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比較
根據被試在集體自尊問卷上的得分,威脅情景下的實驗組(M=85.30, SD=9.24),無威脅情景下的對照組(M=53.90, SD=10.42),兩組被試的集體自尊得分存在顯著差異(t=14.25, p
3. 4.3 群際偏見在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比較
根據被試在群際偏見問卷上的得分,威脅情景下的實驗組(M=78.27, SD=9. 47),無威脅情景下的對照組(M=49.08, SD=7. 28),兩組被試的群際偏見得分存在顯著差異(t=15.46, p
4 討論
本研究立足于社會認同理論,分析了社會認同、集體自尊以及群際偏見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從有無威脅情景的對比下,研究了威脅情景對社會認同、集體自尊、群際偏見的影響。
4. 1 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之間關系
從研究一的研究結果可以得到,社會認同與群際偏見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該研究結論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Amiot & Hornsey,2010;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 Jephson, et al., 2011)。此外,本研究證實了社會認同與集體自尊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集體自尊在社會認同與群際偏見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對內群體的社會認同程度會影響其對外群體的偏見,對內群體的社會認同程度越高,其對外群體的偏見就會越高;新生代農民工的集體自尊水平越高,相應的群際偏見程度也會越高。這一研究結果對降低新生代農民工群際偏見的啟示為: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水平,降低對城市人的偏見,首要任務是降低其本身的農民工社會認同,并推動新生代農民工產生對城市人群體的認同,只有順利實現心理的市民化,才能緩解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人的偏見,提高其本身真正的市民化水平。此外,讓新生代農民工了解到其所面臨的現實處境,通過學習和再教育,在改變其對農民工群體的認同的同時,降低其對農民工群體的集體自尊水平,加快其對市民的認同程度,從而降低群際偏見和沖突。
4.2 威脅情景對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的影響
研究二的研究結果表明,威脅情景會對被試的社會認同、集體自尊以及群際偏見產生影響。與無威脅情景相比,社會認同、集體自尊以及群際偏見的得分均得到顯著提高。國外一些關于種族群體關系的研究也證實了威脅情景下被試的社會認同與群際偏見提高的結論(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但是由于研究群體和文化背景等的差異,在對威脅情景下的集體自尊研究,結論卻沒有統一的定論(Branscombe & Wann, 1994; Branscombe, Spears, Ellemers, & Doosje, 2002)。
通過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與無威脅情景相比,威脅情景的創設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程度、集體自尊水平以及群際偏見程度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這說明威脅情景激發了新生代農民工內心對城市人群體的排斥,更加堅定了對自己所屬群體的定位和認同。因此,要想降低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際偏見,不能通過威脅和強迫的手段,而是要處理好城市人與農民工之間的關系。通過農民工與城市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實現市民化,逐漸降低其對農民工的社會認同,增強城市的融入感,從而改善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人之間的關系,降低群際偏見。
4.3 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首先,本研究的取樣僅在哈爾濱和沈陽兩個地方進行,這可能對研究結果的普適性有一定的影響;其次,對于社會認同和集體自尊的測量僅通過問卷展開調查,單從外顯層面進行調查,缺乏從內隱層面考慮其對群際偏見的影響;最后,對于威脅情景下的研究結論,是否是由于改變社會認同、集體自尊、群際偏見三者之中的一個變量而導致了另外一個變量的改變,本研究沒有進行查證。以上問題仍需后續的調查研究加以證實。
5 結論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集體自尊與群際偏見之間存在顯著的兩兩正相關。集體自尊在社會認同與群際偏見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社會認同對群際偏見的影響中有部分作用是通過集體自尊實現的。威脅情景下,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程度、集體自尊水平和對城市人群體的偏見程度均得到了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黨健寧 (2015). 不同來源自尊威脅對內群體偏愛的影響. 碩士學位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
溫忠麟. 張雷, 侯杰泰, 劉紅云 (2004). 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 心理學報, 36(5), 448-452.
戴春林, 吳明證, 楊治良 (2006). 個體攻擊性結構與自尊關系研究. 心理科學, 29(1), 44-46.
張瑩瑞, 佐斌 (2006). 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 心理科學進展, 14(3), 475-480.
張矸耄 江平, 王二平 (2009). 群際威脅的分類對群體偏見的影響. 心理科學進展, 17(2), 473-480.
Abrams, D., & Hogg, M.(1988). Comments on the motivational status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8, 317-334.
Al Ramiah, A., Hewstone, M., & Schmid, K.(2011).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conflict. Psychological Studies, 56(1), 44-52.
Amiot, C. E., & Hornsey, M. J.(2010).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tingency and its role in predicting intergroup bias. Self and Identity, 9(1), 62-61.
Branscombe, N. R., & Wann, D. L. (1994).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sequences of outgroup derogation when a valued social identity is on tri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4, 641-657.
Branscombe, N. R., Spears, R., Ellemers, N., & Doosje, B. (2002). Intragroup and intergroup evaluation effects on group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744-753.
Brewer, M., & Miller, N. (1996). Intergroup relation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Crocker, J. & Luhtanen, R.(1990).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group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1), 60-67.
Amiot, C. E., & Hornsey, M. J. (2010).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tingency and its role in predicting intergroup bias. Self and Identity, 9, 62-86.
Dimofte, C. V., Goodstein, R. C., & Brumbaugh, A. M.(2014).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on aspirational advertising: Implicit threats to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3(25), 416-430.
Effron, D. A., & Knowles, E. D.(2015). Entitativity and intergroup bias: How belonging to a cohesive group allows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prejudi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2), 234-253.
Ekehammar. B, Akrami. N, Araya T. (2003). 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prejudi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8), 1509-1520.
Fein, S., & Spencer, S. J.(1997). Prejudice as self-image maintenance: Affirming the self through derogating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31-44.
Giannakakis, A. E., & Fritsche, I.(2011). Social identities, group norms, and threat: On the malleability of ingroup bia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1), 82-93.
Hewstone, M. (2003). Intergroup contact: Panacea for prejudice? Psychologist, 16, 352-355.
Hogg, M. A., Turner, J. C., Nascimento-Schulze, C. & Spriggs, D. (1986). Social categorization, behavior and self-esteem: Two experiments. Revista de-psicologia social, 1(1), 23-37.
Hunter, J. A., Banks, M., O-Brien, K., Kafka, S., Hayhurst, G., Jephson, D.,.. & Stringer, M.(2011).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involving negative outcomes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1(5), 1145-1174.
Jackson, J. W.(2002). Intergroup attitudes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ived intergroup conflict. Self and Identity, 1(1), 11-33.
Leonardelli, G. J. & Brewer, M. B. (2001). Minority and majority discrimination: When and wh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7, 468-485.
Long, K. M., & Spears, R.(1998). Opposing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 on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comparison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8(6), 913-930.
Luhtanen, R., & Crocker, J. (1992). A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Self-evaluation of One-s Soci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 675-690.
Mullin, B. A., & Hogg, M. A.(1998).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uncertainty in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minimal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7(3), 345-365.
Pfeifer, J. H., Ruble, D. N., Bachman, M. A., Alvarez, J. M., Cameron, J. A., & Fuligni, A. J.(2007). Social identities and intergroup bias in immigrant and nonimmigrant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2), 496-507.
Porter, S. C., Rheinschmidt-Same, M., & Richeson, J. A.(2016). Inferring identity from languag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informs social categoriz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 94-102.
Roth, J., & Steffens, M. C.(2014). When I becomes we: Associative self-anchoring drives implicit intergroup bias in minimal groups. Social Psychology, 45(4), 253-264.
Roccas, S., Sagiv, L., Schwartz, S., Halevy, N., & Eidelson, R. (2008). Toward a unifying model of identification with groups: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3), 280-306.
Riek, B. M., Mania, E. W & Gaeitner, S. L. (2006). Inter-group threat and outgroup attitud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 336-353.
Spears, R., Doosje, B., & Ellemers, N.(2009). Commitment and the context of social perception. In N. Ellemers, R. Spears, & B. Doosje (Eds.), Social identity: Context, commitment, content (pp.59-83). Oxford, UK: Blackwell.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2000). An integrated threat theory of prejudice. In S. Oskamp (Ed.), Reduci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pp. 23-46). Hillsdale, NJ: Erlbaum.
Tajfel, H., & Turner, J. C.(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S. Worchel, W. G. Austin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2nd ed., pp. 7-24). Chicago: Nelson Hall.
Tajfel, H., Billi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 149-178.
酒店實習是考研耐心和細心的崗位,也是服務業里高端的一種。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0酒店實習心得體會,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2020酒店實習心得體會一
轉眼間,來到_這個陌生的城市已經有了_天了。從十九號正式上班開始,也有_天了。也說不出心里有什么滋味,感覺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味都有。
我記得當我們在十一月十二號下午三點多鐘踏上_開往_的列車的時候,心里是很激動的。因為我們踏入了社會,要經歷社會的洗禮。
實習之前,我們都充滿了憧憬,憧憬著我們的實習酒店的工作環境,憧憬著我們會在哪個部門工作,憧憬著我們的未來。然而,憧憬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當我們真正的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們的激情就慢慢的被打磨殆盡。
剛來到_國際酒店的時候,感覺還不錯。酒店還蠻好,環境也不錯。住宿和伙食都還不錯。員工的臉上時常掛著笑容。感覺還蠻好的。
從十四號開始,經過三天簡單的培訓,然后休息了一天。我們在十八號那天分崗位了。根據我們自己的意愿以及部門的需要分崗位。我被分在了中餐廳傳菜部。做傳菜員。
十九號上班的第一天,我們八點半準時到傳菜部報到。報到之后,領班就帶著我們幾個實習生參觀廚房、_x中餐廳以及所有的vip包房。讓我們熟悉一下,我們將要工作的環境。他還仔細的在紙上把廚房的布局、vip包房的位置以及_x中餐廳所有的臺號都給我們標出來,讓我們把這些都好好的記下來。領班還教我們認識點心房里的點心,認識配料。最后他把哪些點心需要配什么配料,哪些菜需要配什么配料都寫到了紙上。寫了三份,我們三個實習生一人一份。當時,我們就感覺,這個領班,人挺好的,對我們很照顧,給我們的幫助也很多。那天上午,他把作為一個傳菜員需要掌握的東西,都告訴了我們,讓我們記下來。當時,我們就一個感覺,傳菜也有這么多東西要學呀,要記得東西好多呀:各種各樣的點心、廚房的布局、點心與配料的搭配,菜與配料的搭配、各種各樣的配料等等。
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都把領班寫給我們的那張紙放在口袋里,送點心或者是傳菜的時候,都拿出來看一下或者是向老員工問一下,看是否需要加什么配料。現在十二天下來,我們也都慢慢的熟悉了。
剛開始上班的時候,就一個感覺“累”。每盤菜的分量不多,只是那個盤子都是瓷的,又特別大,每個都特別重。湯碗就更嚇人,一個湯碗加上湯,有二十多斤,端著特別重。第一天上班后,感覺胳膊都要斷了,腿也軟了,腳也磨出了泡。晚上下班回到寢室,就只想睡覺。上班的頭三天,都有這樣的感覺,還不適應嘛。三天過后,這種感覺就好了一些,因為慢慢的適應了。現在十二天過去了,已經慢慢的習慣了。除了每天感覺有些累,其它的都還好。估計還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吧。每天都做著同一件事,時間久了,確實感覺有些枯燥。
不過在傳菜部,感覺那里的同事都還蠻好。我們剛來,還不熟悉,他們對我們都還挺照顧。我們遇到什么問題,他們都及時的給予我們幫助。傳菜的時候,他們都拿那些大的,重的,把那些小的,輕的留給我們。我記得有一次,我去端一碗湯,一個比我還要瘦小的同事把我推開,把湯端走了。當時,我心里真的很感動。真的很感謝那些同事,謝謝他們給我們的幫助和照顧。其實,和這樣的同事在一起工作,也是很幸運、很幸福的事。我們也沒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因為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自己增加更多的煩惱。短短的十幾天,我們就成為了朋友,成為了兄弟。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累,大家一起承擔;快樂,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今天的累,今天的痛苦,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我們的未來以及未來的美好生活。現實的生活就是這樣,充滿著酸甜苦辣,不斷地磨練著你的意志和耐力。能扛住,不向生活屈服的人就是強者。我們必須記住,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學生了,我們已經踏入社會了,我們已經開始生活了。
2020酒店實習心得體會二
一、實習崗位與內容
1、餐前準備:每天開工前都要確保頭發、著裝的整潔,并保持個人衛生;
在進店上崗后檢查相關的餐具數量是否備齊,相關設備是否正常使用,保持一整天的營業正常,酒店餐飲服務實習報告及心得體會。
2、迎賓、問候客人:當一切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后,要在營業時間前站在崗位上迎接客人的到來。
當客人來到時,以誠摯和親切的態度主動與顧客打招呼。
3、呈遞菜單并點單:熱情、禮貌地幫助顧客點菜。
根據點單情況向客人做建議性銷售,并適當復單,以防下錯單,然后盡快完成電腦下單。下單結束后應簡潔地介紹店內的一些自動服務,并提醒顧客保管好隨身物品;最后將客人所點的菜品別開在點菜單上,每份一式二聯,一聯拿至電腦下單,一聯用以上菜、結賬及留底備查。
4、餐間服務:
隨時留意顧客用餐情況和臺面情況,如加水、換骨碟、加菜等;留意顧客所點菜式是否上齊,并為顧客提供幫助。
5、出餐服務:根據電腦單核對菜品,并檢查菜品的品質,做到分量不夠不取、顏色不對不取、溫度不夠不取、配料不齊不取、餐具不潔不取、出品有異物不取。
上菜時,要在客人比較稀疏的地方上菜,每次要將菜品上桌后報菜名,報菜名后整齊地擺放在散架或臺面上,當所有菜品全部出完后,要向客人說明:“您的菜已經全部上齊了,請慢用!”出菜品的順序應是湯、肉類、菜類,最后是主食。
6、結帳:核對賬單金額,并向顧客報出消費金額“多謝您的消費是_元”,收取相應金額,與顧客確認大鈔后四位數字,及時找回剩余金額,如顧客需要發票,提醒顧客帶同電腦小票至收銀臺拿取。
7、送客:客人起身要離開時,應提醒客人留意隨身攜帶的物品,并主動歡送顧客“謝謝光臨,請慢走,歡迎下次光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檢查一遍是否有客人落下的物品。
8、餐后整理工作:歸整坐椅,清潔地面衛生,然后安全、迅速的收拾干凈臺面,并擺好餐位,迎接下批客人。
9、上崗責任:應嚴格遵守清潔的要求,隨手清潔,徹底清潔所有設備和表面,如有問題應及時向部長、主管或經理匯報任何有關產品和設備方面的問題。
并在離開崗位時通知當更管理人員,當身著制服出現在大堂時,應保持微笑,做到提高品質的服務,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實習收獲與體會
工作是一種美麗,也是一種快樂。當我為客人呈上熱情的微笑,聽到客人的道謝;當我們的服務獲得客人對餐廳的贊許和稱道;當我以誠摯和親切的態度主動送客時,客人露出滿意的微笑......我的內心仿佛吹過春天的和風,溫暖愜意。我們的工作是一項美麗的事業,在工作中收獲快樂,在微笑中贏得尊重,在實習中體驗生活。
(一)實習收獲
1、服務意識的提高
對于酒店等服務行業來講,服務質量無疑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企業的生命線.高水平的服務質量不僅能夠為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其再次光臨打下基礎.而且能夠使顧客倍感尊榮,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通過酒店組織的培訓和平時部門的強化練習,鍛煉了我的服務意識,養成了面對客人泛出微笑的好習慣;學會了用標準的禮儀禮貌待客,更明白了學好外語的重要性。
2、服務水平的提高
經過了幾個月的餐飲店工作,使我們對餐飲業的基本業務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禮貌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反映,餐飲業更加如此,要敢于開口向人問好,在向人問好的過程中還要做到三到:口到,眼到,神到,一項都不能少。對于客人的要求,要盡全力去滿足,盡管有些不是我們職責范圍的事情,也要盡力幫其轉達;盡管有些要求不合理的不能辦到,都要用委婉的語氣拒絕,尋求其他解決方法。
(二)實習體會
1、餐飲服務業是社會文明的窗口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酒店行業獲得飛速發展。雖然餐飲業的規模大小、檔次高低、服務水平、管理質量等參差不齊,但從近幾年餐飲行業發展狀況和經濟效益來看,餐飲業的檔次越高、服務質量越好,其經營效益也就越高。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道德素質、精神文明也不斷提高,同時,對這個行業的需求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越是高檔次的餐飲店,越是賓客盈門。這反映出餐飲服務業已成為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窗口。
2、服務質量是酒店管理的核心
餐飲業的服務質量是餐飲店日常管理的中心工作,全體員工都要有質量意識,管理人員更要樹立服務質量觀念。只有在質量觀念上牢牢扎了根,才能在日常管理中把質量真正當成企業的生命線。
3、酒店文化是酒店經營的靈魂
酒店里無所不在的是服務文化、禮儀文化、地域文化、飲食文化、解困文化等等,在飯店里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主人,所有的客人來到店內都會對餐店和飯店人產生或多或少的依賴,除了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接收文化或知識,他們還在遇到困難時向飯店人尋求幫助。因此,我們可以說,飯店是一個到處充斥著文化和知識的場所。于是,在這里工作的人們必須更有知識、文化和涵養。客人在品嘗一道菜式,而耳邊是服務員小姐用甜美的聲音介紹有關菜式的知識,包括起源、流傳、特色、新意等等,不僅更增添了品菜的樂趣,也讓客人接收到一些新的知識和信息,讓他們從另一個層面上覺得不虛此行。
在飯店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彬彬有禮的服務人員,規范的操作、職業的微笑、謙恭的神態,讓客人無時無刻不受著禮儀文化的熏陶。處于社會中的個人永遠都在受著周邊人的影響,所謂人以群分,禮儀文化不僅使飯店人素質提高,也在有益地影響著客人,提升著整個社會的素質與涵養。還有一種稱之為“解困文化”,也就是幫助客人解決難題的知識提供能力,金鑰匙文化就是典型,滿意加驚喜,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眨眼間過去,很快就結束了我的工作歷程,回首竟有些留戀,經理的教誨指導,主管溫和的微笑,那些和我們一起服務過的服務員,都讓我牽掛難忘。這為我以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它是我從學校向社會跨越的一個平臺,因為有他們的指導,才使得我順利完成了這次工作。經歷此次工作,我學會了細心認真地去生活學習,學會了如何待人接物,在生活的道路上,不經風雨怎見彩虹,今后我將珍惜每一次機會,勇敢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成熟起來。
2020酒店實習心得體會三
我從學校出來實習,已經有三個月了,這三個月在酒店的前臺實習,對酒店的前臺也漸漸熟悉了工作流程。以前住酒店的時候就看見他們在那做一下住店人員的信息而已,等真正自己接觸了這一行業,才知道他們有多辛苦,真的是每一行工作都不簡單,都是需要付出很多才可以看出成果。
酒店前臺實習這幾月,我從一開始的不理解為什么要站在那里錄信息,而不能坐著,到現在知道站著是對來客的尊重和禮貌。從早上五六點就要站崗,對于我這個生物鐘是七八點的人來說,簡直不要太煎熬,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腿幾乎是麻的,而且要一直微笑,在酒店工作,這是最基本的工作,微笑服務每一位顧客。我們前臺人員有時人手不夠還要黑白班倒,也只能是在那一個間隙可以休息一會。顧客多的時候,忙到人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還要一直站在那,給他們介紹房間和酒店的一些注意事項。真的好辛苦,很多時候都想放棄,但是想著我還是在實習期,不能隨意離職,對自己畢業也不好,就慢慢的堅持到現在,也開始去接受這份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從其他地方去開解。我也就適應到現在,對前臺的工作也都熟悉起來了,自己一個人也能做好。
在實習的這期間,體會到最多的就是這一個崗位的辛苦,真的很佩服那些一直都在這崗位上工作,以及一直在服務每一位顧客,讓顧客感覺到我們酒店的真正好。我開始的不理解、不樂意,現在都轉化為我喜歡這個工作了,在看到我服務的客人也對我微笑,對我說一聲“謝謝”的時候,心中那股無言的喜悅真是太滿了。看到一個個的客人很滿意我們的服務,稱贊我們的時候,真的那種成就感就跟你做出了一道道難題那樣。幸福從心里散發出來,即使這一天很累很累、很辛苦,那也值得,因為我的工作做好了。在酒店實習,真的是學會了很多,把專業知識直接就轉做實踐的能力,這大概是很大的收獲了,明白自己以后將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樣子,提前體會也是一番樂趣。
雖然這段實習,在這期間很辛苦,但學會了要從職業本身去看、去體驗,而不是感覺他們不辛苦就真的不辛苦了嗎,最大的感受就是跟別人一樣自己親身經歷才是最好的。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不輕松,多一份理解和諒解是對他們工作的最大幫助。這三月的實習過去了,還有好幾個月的實習,希望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的也更多。
2020酒店實習心得體會四
還記得在以前在學校里被安排去飯店實習,自那一次實習給自己有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也讓自己成長了很多。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上次的工作是總機,這次還是總機,還真的很總機結緣了。我很清楚,這次的實習跟上次不一樣,上次是鍛煉,這次可是真的要認真對待了,飯店的要求也比上次的飯店嚴格很多。
有了上次的經驗,我對總機的操作是很熟悉的,就是只要背出各部門的分機號碼了。但是這次的飯店的分機號碼特別難記,而且還分樓分區,很復雜,所以自己是絲毫不敢怠慢,用心地去背。起先是搞不清楚狀況,有轉錯地方,被師傅說過。但是隨著越來越熟悉,我不知不覺中,4個月的實習生涯結束了,回想其中的點點滴滴至今還意猶未盡。這4個月中所發生的事情足以對自己上了一堂有意義的課!
總機負責接電話,一天坐著8小時,對那些在餐廳和客房的同學們來說是多么羨慕我有這么輕松的工作,但是這其中的滋味又有誰知?在別人的眼中,總機和監控是不于外人打交道的,看著很輕松,但是這豈是一份容易的差事?總機的工作是苦多于甜,每天一個人呆在一個小房間里,只有電話其他什么也沒有,而且酒店的規定很嚴格,總機除了接電話就是接電話,其他的事情都不能做!但是熟悉了之后就好多了,總機的好處我總結出來就是不用很客人正面接觸,客人也看不到我的樣子,我接電話也不用緊張害怕,而且總機一般是沒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的。雖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我知道,這次的實習是我以后工作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因此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工作。
這次的實習,酒店的領導是用對正式員工的態度來要求我的,對我的要求也很嚴格,有時我會急得哭,有時因為工作枯燥而想放棄。但是我想了想,現在實習就幾個月,以后的工作是幾十年,如果連這些時間都沒有辦法撐下來,那以后怎么辦?想到這里,我只有繼續工作。
雖然辛苦的工作讓我吃了不少苦,但是我卻在這次實習中學到很多,也鍛煉了很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現在都學到了。在學校里,老師從來不會罵學生,但是在工作中領導看到你出錯,就會毫不留情地罵。面對不講理的客人也不能頂撞,更不能得罪客人,所以,我也練就了很好的性子。另外,工作態度也是非常關鍵的,學習是學知識,工作是學做人。每當客人來電話,第一個和他們接觸的是我,如果我沒有一個良好的態度,那客人對酒店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了。如果接到外賓的電話還要用熟練的英語跟他們交流,當同時接到很多電話時,要做好等待客人的工作,不能冷落他們,要加快速度。
除了這些,我的收獲是學會怎么接帶團隊客人時碰到棘手的問題。接待團隊客人要一一記錄他們的情況,如果有不同時間的叫早服務一定要認真核對時間,也必須準點叫醒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耽誤了客人的行程,那不止會影響到自己,也會給飯店帶來很大損失,讓飯店的形象受損。這個也就使我養成了準時起床等良好的習慣,在生活中我也常常用工作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對于這4個月的實習我感觸頗多,不管是對自己還是生活。以前總是聽父母說工作不好做,當時我就是不相信,如今自己到了單位,上班了,親身體會了其中的滋味,才知道但是父母講的全是對的。工作就是這么現實,不好就辭退,出錯就批評,客人就是上帝,一切以客人為中心,我想這個早已成了各飯店賓館的至理名言了。在工作中學會了忍耐,學會了堅強,更體會到賺錢的不易,那些壞脾氣的同學相信也會被磨練成好脾氣吧!
我很清楚地知道,如今工作真的很難找,如果有了一份稱心的工作就要好好珍惜,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要懂得如何融會貫通在工作中。其實,工作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習性,不關碰到什么事,要做到寵辱不驚,好了要更好,不好也要改好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
我相信,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會更有信心的走下去!
2020酒店實習心得體會五
在正式的工作之前,我在酒店做前臺的實習工作,讓我對前臺的工作有一個了解,同時也是可以讓我明白在社會上工作是和在學校學習是有很大的一個差別的,這次的實習我也是感觸很深,有一些心得體會。
酒店前臺的工作代表的是酒店的一個形象,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是很擔心自己出錯的,畢竟之前沒做好,雖然有實訓模擬過,但和真正的工作是有區別的,開始時候我是跟著同事的,她帶著我,我在看她工作的時候也是學習到了一個前臺的日常是該如何的去做的,同時也是在實習中明白,要多學,才能對于一些突發的情況及時的處理,而不是遇到問題什么都不懂,也無法解決,那么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前臺了。學校的學習是理論,而前臺的學習是禮儀以及各種案例,知道遇到什么樣的情況該如何的處理,除了工作的經驗,也是需要我們多去和同事溝通,在溝通中了解他們遇到的事情,讓自己知道做前臺會遇到哪些問題,又是該如何的去解決的。
工作中盡量的不要出錯,作為前臺,我們是面對客戶的,如果出了錯誤,其實是很影響酒店的形象的,客戶不會覺得是我們個人出錯了,而是會覺得這個酒店的前臺怎么那么差勁,進而覺得這個酒店也是不怎么樣的,所以在實習中我也是格外的謹慎,即使做得慢一些,但也是要保證自己的工作不要出大的錯誤,當然由于我沒什么經驗,所以小錯誤也是不斷的,還好有同事及時的幫我查漏補缺,才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在實習里,我懂得要勤問,多做,作為剛出來社會的新人,如果自己還不勤勞的去做,那么其實其他的同事也是不會怎么幫助你的,畢竟大家也是有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多去主動,多問,多做事情,讓大家肯定你,覺得你是愿意工作,喜歡學習的,他們也是會愿意教你,告訴你一些工作的經驗。
在這次的前臺工作當中,我明白我自己是有很多不足需要繼續去學習的,工作和在校是有很大的區別,需要我付出更多的一個精力,對于工作也是要做的更加謹慎,而不是像學習一樣,錯了還能改,而工作中如果出錯,想要挽回就不是那么的容易的了,同時這次的實習也是讓我堅定了以后想在酒店行業工作的一個想法,對于今后的工作我也是準備好了,并且也有信心去做好。
2022年青年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本學期我們進行青年教師活動的學習,在姚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一開始的介紹學期計劃,到音樂實踐課評析觀摩,在活動中得到了交流。在到觀看優秀教師的課中,收獲良多,對于我們青年教師來說,對實際情況了解不夠,面對一系列問題,往往急躁,焦慮不安,無所適從,而此時姚老師則耐心的與我們青年教師進行對話,把在教學中的一些豐富經驗與我們分享,我們從育德素質、知識水平、教學能力等不同側面了解做為一名老師的職責與義務。通過一系列的培訓,使我們這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有了工作目標,學習有了動力,努力有了方向,為我們人生道路的轉折期起了導航引路的作用。
另外姚老師還安排我們對實踐課進行討論與分析,相互找優點與不足等,充分調動了我們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受益匪淺。
首先是教學上。其中在備課方面,從先前的不知道如何的備課到現在也開始思考如何在課堂上進行預設了,對于幼兒在課中產生的問題也能夠比較自然的進行處理了。我想通過這半年的學習,比剛開始的時候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記得剛開始活動的時候,自己對孩子們的紀律不能很好的處理,經過學習相互交流經驗,以及各位老師的指導,讓我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
記得在一次美術實踐活動課中我讓孩子在做蛋糕中學會圍饒一點進行圖案的排列,當我先請一個孩子來裝飾蛋糕時,她的隨意亂放讓我一下子不知如何點評,可我這時并沒有跳過,而是隨著她的隨意亂放找出了一個中心點,然后根據自己放的中心點來試著圍繞裝飾蛋糕,當她看到原本簡單的單個水果變成了色彩鮮艷的奶油蛋糕時,高興地露出了微笑。
通過這段時間與孩子們的相處,與他們對話的過程中也漸漸地感受到真誠的與孩子溝通,他們會很喜歡你。時聽帶教老師的課和去聽其他教師的課時,讓自己有了更多的實踐認識。
其次,在教學的反思和聽課的學習上。通過半年的青年教師活動,自己也開始對課堂教學有了清晰的認識,在主題背景下應更關注的是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而并不是看重某個技能上的學習。在每天的課后,我都會想一想這堂課的教學上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有值得學習改進的,就會專門修改在自己的修改教案集上,爭取每周能夠有一堂值得學習的課!
最后,在自己對教師職業的理解方面。經過半年的學習,自己也從先前的對教師職業的表面的認識,發展到了對教師職業也有了深化的認識。對于教師的整個課堂與學習過程也開始有了譜,在自己的每天的教學和反思中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的事業是一生的事業,創建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這學期的青年教師活動接近了尾聲,但是真正的教師歷程才剛剛開始,教師的學習和研究是無止境的,雖然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對于我是一種挑戰和考驗,但是我堅信學無止境的格言,通過自身的努力、姚老師的引領、大膽的嘗試,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走向成熟。
這還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反思、總結。勤奮+反思=成功!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自己還是要不斷的在學習與反思中成長!
2022年青年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本學期青年教師培訓是在早期教育學院青年教師培訓計劃的指導下一步步完成的,經過一系列的學習培訓,就我自身來說受益頗深,感觸也很多。
首先,明確的目標為我們前進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培訓伊始,在文院長的組織下,我們進行了對早教專業的了解和對教師職責的學習并進行了考核,讓我們更進一步明確了本專業的計劃和學院辦學方向,明確了自己今后在教學中應該側重的方向,也更進一步明確了作為一名專職教師所必須做到的和絕對不能做的注意事項,尤其是對教學事故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隨時提醒自己要嚴格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去做,盡一切可能避免教學事故的發生。其次,博眾家之長,補自己之短。廣泛聽課這一階段,對我的觸動很大,從不同學科的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方法,對于指導我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在這一階段里,我將我的聽課范圍主要定在兩塊,一塊是聽與我自身專業相近的學科,另一塊是廣泛地聽其他學院其他科目的課。在聽與專業相近的課,如《兒童形體與舞蹈》、《體育》等課后,將所做的筆記進行分析,找出該課的優缺點,再與自己進行對照,將別人的優點納為己用,將發現的問題記下來,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出現類似的問題;而在聽取其他文化課時,我更加注重的是老師們的教學方法和藝術,學習他們在處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銜接上的藝術。正如文院長所說,現代的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固然重要,但評判一個教師的“優”與否,更多地會轉到教學方法上來。是的,教學方法成千上萬,什么樣的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如何選擇最優的一種或幾種,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是我們教學工作者應該永恒探詢的重要課題。
再次,了解需要,調整教學。在文院長的帶領下,我們前往了一線用人單位之一的四川省直屬機關幼兒園。在那里,我們在看到了我們學院辦學前景的同時,也看到了我們學生所不具備的東西。因此,到基層聽課、收集案例,一方面可以了解用人單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對指導我們的教學和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上有很大幫助。這次聽課,讓我了解到我們的學生太缺乏主動性,太過害羞,同時我也在思考,到目前為止,他們所學的東西都是老師“教”給他們的,而這些“教”的知識是否已經轉化為他們“自己”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調整了我的教學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周時間里,要求他們要有“自己”的作品——以寢室為單位“編操”。從后面的教學結果看來,此舉取得了較大的收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的能力。
最后,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培訓期間,以文院長牽頭,利用青年教師自身專業知識進行學習。由田勤琴老師給我們進行了“教學活動的設計”的專題講座,并以此展開開展了一些關于教學活動的討論,使我的理論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總之,我認為我們的青年教師培訓活動應該長期地堅持下去,只要認真地落實每一步培訓步驟,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從前面的培訓來看,我認為我們還應該加強到一線用人單位的實習聽課,因為,只有了解用人單位他們的用人需求,我們才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我們的教學計劃和設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當然,這也需要我們自己多找機會多下基層,與用人單位多交流,希望學院可以繼續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導。在這里,要特別感謝文院長幾個月來對我的指導,也感謝學院給了我們青年教師學習成長的平臺和機會,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學院的栽培和我們的努力下,我們這一群現在的青年教師會逐步成長為一批優秀的教育教學工作者。
2022年青年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既然選擇了某種職業,就要把之當成事業努力做精彩,做精致。
20xx年8月27日參加了XX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教研中心組織的青年教師培訓。幾位老師和校長的交流讓我感觸頗多。
三年前的自己一只腳剛剛踏出校門,另一只腳又踏入了校門。初為人師的我,不知道如何去轉變角色,不知道怎樣駕馭面前這些活力四射的生命。摸索,討教,實踐,總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在自己身為教師的這條道路上艱難的前行。然而這三年來的每一次培訓,每一次的交流,每一瞬間的碰撞,猶如一縷縷陽光,照射在我原本陰暗迷茫的前行之路上。
教育,是人類崇高的事業,這一事業的承擔者就是教師。教師傳遞人類的文化科學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師的歷史使命,光榮而艱巨。人們用“百年樹人”來表達教師工作的深刻意義,用“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表達對教師的崇敬。“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與我而言,現階段最需要的,不是多么精妙的教學技術,也不是多么豐富的教學經驗,反而正是需要這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上班的三年之中,無數次的質疑過,無數次的猶豫過甚至退縮過,但是這次假期培訓中,每一位老師的交流都讓我看到了那份最純真的把教育當成事業的初心,真正的做到了“不忘初心,艱苦奮斗”而我也篤定的相信,我也會慢慢找到這種感覺,找到在教育事業中奮斗的初心。
培訓過程中,我有幸聽了很多名師的講座,每一節,都帶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成功的人大多是相似的,他們堅持,他們思考,他們奮斗,他們不甘。幾乎每一個交流的老師都會說到自己因為工作暗自垂淚,一次次的想要放棄,但是最后咬緊牙根,堅持、努力、拼搏。最后贏得了滿意的成績。這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我應該像他們學習,要懂得堅持,不輕易言棄,要做一名終身學習型老師,做一名能夠不斷適應新知識新問題新環境的老師;第二就是鼓勵自己要堅持創新,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將所學真正的應用到課堂上。
每顆嫩芽都是上蒼的眷顧,都是這片土地的希冀;每個孩子都是宇宙的天使,都是落入人間的精靈;每個學生都是家庭的全部,都是中華民族的未來。身為教師的我,尤其是一名青年教師,必須清楚自己肩上的責任,不斷努力提升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能力,更要注意自身的道德素養與職業素養,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