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預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醫康復相結合是中醫康復教育的一個方法。中醫康復教育的對象是在職中醫人員和中醫本科生;最常見的康復病種以神經損傷為主,例如腦損傷、脊髓損傷等,對主要病種進行中醫康復教育,盡快掌握康復流程及主要內容,使從事中醫康復的人員將中醫康復理念及方法推廣到心肺等其他領域應用。
現職中醫工作者的康復教育
由于現在許多醫院的康復科是在現有中醫科人員基礎上組建而成,因此對現職中醫師、針灸師、按摩師的培訓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復醫療發展較全面的醫院進修學習,因此對進修生的培訓在重視中醫康復療法的同時應該進行現代康復療法及評定內容的補充,在培訓方式上采用理論授課及實際操作相結合,使進修人員在進修后能將中西醫康復知識運用于臨床。
1培訓計劃:將康復評定及中西醫康復療法設置為培訓內容,與中醫針灸、按摩、中藥的使用與具體問題相結合。以腦血管病及脊髓損傷的評定、康復為切入點,將現代康復理念融入中醫康復療法。針對具體的康復問題,如假性球麻痹、痙攣、肩手綜合癥、偏癱平衡障礙、認知障礙、失語及脊髓損傷并發癥等,設置相關課程,使進修醫生對中醫康復有全面認識。通過以上培訓,使中西康復融合貫通。
2現代康復療法的介紹:在介紹以上評定和不同障礙康復的基礎上,介紹物理治療法、作業治療法的基本方法及內容。培訓計劃目的是將中西醫康復概念及方法融會貫通,必將對中醫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宗教文化也是眾多文化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也會因信仰的不同而產生一定的差異。中國的宗教門派眾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為道家、佛家和儒家這三個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義,如中國道家主張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佛教則主張佛祖則是至高無上的神,其法力無邊,這也可以從我國古代語言中明顯看出。漢語中有“天命不可違”、“借花獻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語言表達。而西方則主要以基督教為主,他們只承認上帝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其無所不能,這在西方語言中也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無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為了達到翻譯忠實原意的目的,我們必須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二、提高高校英語翻譯質量的策略
(一)導入異國文化
中西翻譯的差異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翻譯的認識度和理解度,教師需要在英語翻譯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們導入到量的異國文化。通過將英語翻譯與文化學者進行有機地結合來提高學生們英語翻譯的水平。但是特別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教師在導入異國文化的過程中要始終本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此外,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識外,還需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習俗的來源。例如,英語中有“raincatsanddogs”的習語,這句話用漢語可以表述為“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譯就會理解為“下貓跟狗”,這樣就明顯偏離了翻譯的本意。這句習語主要來源于北歐的神話傳說,傳說貓跟狗對于風和雨等天氣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壯如牛),但是如果單純的按照意思來理解則成了“壯如馬”了等。如果學生對于這個文化背景不了解,則會出現上述可笑的誤譯現象。
(二)介紹英漢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性
英語結構區別于漢語結構,其重視主題句和主體結構的構成以及句子結構連接過渡詞的作用,并且側重用介詞和連詞來表示句子和詞組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則很少用或幾乎不用。另外,英語表述別忌諱重復,如果出現重復的問題,通常用省略、替換或代詞的形式來加以表示,但是我們漢語中常用重復來表示強調。
(三)講解一些常用的翻譯技巧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人格;差異性
如果從中西方的文化起源開始追溯,通過宏觀而理性的比較會看到,中西方在各種文化現象、形態和成果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中國一直是以大的群體文化作為依托,強調人在社會上的人際交往關系,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主張的“他律性人格”,對待重大事情都不做出明確選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既明哲保身也不對他人造成傷害;而西方人則注重自我的內心感受,對新鮮的事物都會充滿好奇,是典型的行動派。
一、文化與人格的辯證關系
1.中西主體內涵不同。一直以來,自我都是人格主體的主要部分,而對自我的闡述也存在區分,即:內在自我、人際自我、社會自我。中國長期以來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到現在還有許多倫理道德觀依舊被人們保留和接受。中國人在集體社會中都會將人際自我放在首位,在對自我人格塑造時,注重考慮別人對自己的設計,看重共性多于對個性的發展。因此,價值觀中的“仁”要遠遠大于“私”。而西方社會則恰恰與之相反,內在自我是每個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尊重個人的個性發展,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內在的自我成為支配人際自我和社會自我的關鍵因素。2.形成性格特征的動力不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西方之所以會存在性格特征上的差異,就在于其文化起源的發展動力上的區別。也就土地和海洋文化的區別。中國是在陸地上發展壯大起來,一切文化都深深植根在大地之中。在傳統的社會中,中國人民就存在著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因為肥沃的土地為人民滿足了人們一切的需求,農業尤為發達。但正是由于這種農業經濟的制約,在天災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任其發展。這也就是中國人身上所普遍存在“宿命思想”和巨大的堅韌性的來源。如果說,中國是“大地寵兒”,那么,西方國家則是海洋“驕子”。在海洋中求得生存,就必須要與海洋進行“搏斗”,要具備強健的體魄、敢于冒險探索的精神和強大的意志力。于是,在西方人的多次探索之中,證明了地球是園的,并不是中國人口中的“方”的。3.人格差異的外化。人格對于每個人的外在行為都存在驅動性,它決定了著人所追求的事物,也影響著人的價值體系的建立。以“仁義”為主導的和諧中庸社會價值觀,在中國已經存在數千年了,所以中國人對事情的判斷并不全在于對事實陳述,情理道德也對人存在著影響,處處充滿“人情味”是中國人在遇事處理上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法律就是中國人格最明顯的外化,在利用法律處理事情時,證據不一定能決定案件的走向,人心的價值判斷才是最重要的依據。而西方則是“冷血”的,西方人關注事實,注重真理。其行為準則不受他人影響,充分表達自己的期望,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這樣以“內在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西方許多的校園流血案件的起因正是因為犯罪者標新立異,好走極端的人格。此外,在發明創造中也能充分體現中西方人的差異。中國人注重發明創造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等,表現出中國人保守的人格特征;而西方的發明創造在于追求獨特,這樣的行為則說明了西方人對個性上的追求。
二、文化融合下的中西方人格整合
1.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隨著世界對孔子文化的推崇,中國的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價值觀念也或多或少地發生了改變。這樣的一種文化整合現象,讓一些學者開始意識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整合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存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進行有效的整合,取長補短,從而更好地對中西方人格的差異進行整合。人格本土化的提出主要是鑒于西方人格研究理論的術語中,存在與中國人民的觀念的明顯的不相容的結論。所以人格研究本土化要求中國對人格的研究要基于中國的實際,針對中國人所特有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探究。也就是說在人類所具有的人格共性中,根據中國的傳統、歷史等因素發現中國人自身人格中所具有的個性,并以中國人的習慣對這些人格進行分析解釋。對中西方人格的整合,是基于對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礎之上的,是對“土地”和“海洋”人格中的優點的整合,為健康健全的人格樹立更好的標準模板。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人格上的差異是蘊含在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中的。但也正因為這樣差異性的存在,才形成了兩者文化和精神上的互補。中國文化強調整體性,所以中國人格注重“人際自我”,西方文化強調個人價值觀,所以西方人格注重“內心自我”;中國人求實用,西方人重創新……兩者之間都存在著優缺點,所以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整合就顯得十分的有意義,不僅會對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促進功用,還有利于加快對中西方人格上的整合。
參考文獻:
[1]郭鳳志.人性:社會塑造與主體選擇的統一[J].東北師大學報,2001,(6).
【關鍵詞】人文主義 方法論 教育研究
進入20世紀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給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人們傾向于以自然科學技術的方法來進行科學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響。“當今嚴肅對待教育理論學者的主要職責是養成歸納研究的習慣和學習統計學的邏輯”。但同時,許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學方法阻礙了教育研究的發展,因為這種方法:只處理與教育有關的技術性問題,聽命于現實或經驗的統計趨勢而無法在符合價值與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見,觸及不到教育活動的本質性問題及教育中的靈魂和實質。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這些才是研究的焦點。
對此,我們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堅持人文主義研究方法論的主張。
首先,人文主義方法論是與人文科學或精神科學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差別在于前者試圖解釋,后者試圖理解。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是當代西方人文科學方法論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響的派別。社會現象研究和純科學的區別在于社會現象涉及有意識的行為主體,他們自己賦予行為以意義,所以社會科學家為了描述和說明社會現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與實踐,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覺,所以人文主義傳統堅決反對要求社會科學把人的行為客觀化,把行為主體物質化的觀點。
其次,人文主義方法論關注的焦點為三方面:
1.關于經驗的客觀性問題。人文主義者強調社會事實中人的主觀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動機、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達于客觀的外表行為中。單純的外表行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觀動機和意向領域,因此,人的行為僅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對象或未來結果的關系構成,它的意義相當大部分在于它表達了某種主觀的心理狀態。沒有同生活于一定社會中的具體個人的直接接觸,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關的事實的。選擇哪些資料作為有意義的事實,在何種深度或層次上挖掘事實本身的意義都與理論的解釋有關。
2.關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會研究中人們往往把各種社會現象的產生歸結為原因——結果模式,而人文主義者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對于不同的社會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對于支配任何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的意義都是無關的,但人的行為卻由它們對行為主體或對象參與者所具有的意義來辨認,而這些意義的內涵與闡釋都是由一種給定文化與行為者本身的意義感受來決定的。眾所周知,每一種文化有相應的意義庫,不同的人對意義的感受、辨認與理解不一樣,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為之間,要作出正確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當然不能把因果規律固定下來解釋人的具體行為,要了解這種滲透著社會意義的范疇之間的聯系,只能靠對那個意義系統的深刻體會,而不是外部的機械概括。
3.關于理論或解釋的性質問題。人文主義者強調社會科學理論或解釋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導出經驗概括或統計定律,而是要對人的行為和語言的意圖和意義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學以人的行為和語言為研究對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的人而不是事物為研究對象,理論解釋的目的不是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而是要回答行為的內在依據,包括個人的、社會的、文化的問題。因此,一個好的理論要能提供合理的行為主體有關的規范標準,要理解他的行為規范的標準,并不是提供當作客觀事件的行為的演繹說明。以人的行為和語言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的價值觀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識形態的影響,總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規范、預設和偏見的支配。
教育作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與人文主義的觀點有不謀而合之處。所以說,不管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到如何無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學方法論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還是以人為對象的活動,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變不了,人文主義方法論也一天不能被拋棄。
再次,教育活動本性特點與教育實踐的內在構成決定了方法論的取向。
一般來說,教育活動的特性表現為:教育活動在對象與目的維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動進行過程的點雙邊、共時、交互作用性和要素關系的復合性;教育活動具有預測性與活動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教育活動的本質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動中有目的的使社會對學習者的發展要求,向學習者的現實發展轉化。教育活動是人的科學精神的活動,表現在求真;教育活動是美感經驗活動,表現為求美;教育活動是人倫道德活動,表現為求善;教育活動是實在主體探求生命意義的心靈歷程,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或靈魂的洗禮,關懷人生或命運問題,不依賴哪一門學科。教育活動是一種人文活動,而且是人文活動的最高境地,雖然達到這種境地的人是鳳毛麟角。
說到底,教育活動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價值的、人文的、意義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認識教育活動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設備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進,可能傳播的是非科學、偽科學的知識,訓導如野獸般爭斗的人生哲學,展示一個緊張、無人性的社會,培養出毫無生趣,面孔呆滯的“接班人”。這樣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因此,教育活動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價值的實現,教育活動表達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諦,生命的覺悟,包含了對真、善、美等價值的追求及對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尋覓。況且,科學精神本身也是從人文主義傳統發展而來的,所以,唯有從人文角度理解科學,才算把握了科學精神的本質。
人類無法將全部教育的意蘊客觀化,無法從純粹客觀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教育過程無法還原為一個實體或得到嚴格控制的操作過程,不論歷史上的以自然科學方法論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輝煌的成就,教育活動中較高層面的內涵并非在歸納推理或統計規律的意義上層面的內涵推演而來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歷史的生成的,是傳統的,同時也依據個人的覺悟和感覺而存在。教育活動攙雜了歷史的內省因素,這些因素與文化價值、目的意義等這些人文性經驗的范疇聯系在一起,教育活動客觀上有很強的獨特性,因此,教育科學必須對教育活動達成普遍性的因果規律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能用以一種意義標準,一種思想框架或解釋尺度來說明全部教育問題,我們能對某一特殊時間、地點、情境的教育發表評論,一旦離開具體場合則可能失效。我們對教育問題的說明或解釋常常是暫時的、相對的、主觀的。教育中與意義、價值相關的核心問題本質上是約定的,不是外在規定的,教育的歷史是一種互為主體性的過程,任何關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經主體心靈深處的認同,也是毫無意義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會系統論;社會問題;方法論
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論觀點是我們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理論依據,社會系統是復雜多變的,需要我們結合社會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和考察,社會系統論給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整體思路,同時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主要依據和主要方法,這一理論能夠讓我們站在高處俯視全局,統領未來,因此,它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
一、人類社會的特殊性需要社會系統論的指引
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于有了人類的存在和生活,讓社會這個復雜的系統參雜進了更多的特殊性因素,使這個系統更加復雜和特殊起來。盡管特殊,但社會這個復雜的系統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需要我們去探索它的發展規律,想辦法弄清楚社會系統中的一些問題。這就需要社會系統論這一理論的支撐,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好的武器,就會逐步解決社會系統中的復雜問題。社會系統論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有著整體性,系統性,動態性和發展性的特點,我們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人類社會需要社會系統論的指引。
第一,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具有整體性的特點。人類社會盡管龐大,但卻是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張生態系統圖就足以說明社會的整體性。人與生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是密切聯系著,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這些關系使社會成為一個整體,對于社會這個整體,我們要用整體的視角來看待與分析,社會具有整體性,所以我們不能以經濟增長來看待社會的發展情況,而要多角度來考察,要想考察這個社會的具體情況,也要從整體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局部的考察,不能以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區的發展情況來判斷社會的整體情況。就是因為社會的整體性視角,要讓我們站在全局的高度審時度勢,分析社會問題,考察社會現象。縱觀全局才能解決問題。
第二,人類社會是一個系統,具有系統性的特點。人類社會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的人,生物,大自然都是彼此聯系的,形成社會這個龐大的系統,這個系統就像一個機器,缺少哪一個零件都會影響機器的運行,都可能給這個龐大的系統帶來麻煩。這一系統中的密切聯系讓這個系統異常復雜,作為這一系統中的一員――社會中的一份子人來說,想把系統中的關系弄清楚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我們借助系統論的觀點,從整體出發,本著聯系的觀點,才能去分析社會問題。所以社會的系統性讓我們看待社會問題要用系統論的觀點,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考慮到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系,改變社會系統中的一個事物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
第三,人類社會是動態的,具有動態性的特點。人類社會又是動態的,無論是人,還是社會上的生物,以及我們生活的大自然都是動態的,處于不斷運動之中。這種運動使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隨著科技的進步,讓人與土地,人與生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是動態的運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考察人類社會,需要考慮進這一動態帶來的后果。需要根據這一動態去預想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一動態也增加了我們分析社會問題的難度,所以我們要用系統論的觀點來考察社會問題,考察社會的動態因素。
第四,人類社會是發展的,具有發展性的特點。人類社會又是不斷發展的社會,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只要還有人在,就會不斷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人在發展,社會中的生物在發展,大自然也在發展,正是這種發展讓人類社會代代相傳,不斷進步。我們常說人有社會性,說的就是這種發展性,后人是成長在前人的進步的基礎上的,這種發展性增加了人類社會的復雜性,我們要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對我們更清楚的認識社會問題是很有幫助的。
二、社會系統論對思考與解決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系統論對于當代社會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為我們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引,面對社會這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我們需要縱覽全局,需要辯證統一,只有系統論可以給我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可以引領我們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整體性對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意義
當代社會依然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從整體性的視角來看待社會問題,社會是一個龐大的整體,無論怎么看待社會問題都要把問題放到社會這一整體之中來考察,比如解決房價高的問題,這不是僅僅把房價降下來就萬事大吉的事情,需要我們考察經濟問題,居民收入問題,土地問題等等若干問題,社會是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從整體性的視角來看待社會問題,才能找到解決之道,才能從全局出發,看到問題的實質,像環境污染問題,環境不是大家的,而是自己的,當霧霾發生時,不是威脅到了多少別人,其實受害的是自己,這說明外界的環境是和人自身結成一體的,當環境污染時,實質上污染的是人類自己的身體,因為社會的整體性原則在發生的作用。人類和自然是融為一體的,自然環境受污染,實際上是人類自身受污染,所以對待社會問題要站在整體性的視角來考察。這是一種方法,對我們解決社會問題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二)系統性對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意義
社會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各個零件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經濟發展之后,相應的政治,文化都會得到發展,而經濟發展是人為的,那么相應的政治和文化也要人為的進行促進,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這就是社會的系統性在起作用。只有各方面相互協調,才能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我們在處理社會問題時要考慮到社會中的復雜關系和我們處理的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這就是系統性的視角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方法。這一方法可以讓我們全面的看問題,重視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動態性對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意義
社會問題的動態性讓我們在解決社會問題時要未雨綢繆,要有預見性。同時還需要考察社會問題在不同的環境下解決的辦法應該是不同的。比如中國的文化,在經濟社會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文化是不受到重視的,也就是文化不會得到大的繁榮與發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就會得到大繁榮大發展,而且我們的社會允許文化爭鳴的存在,也給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空間,讓其相互激蕩,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所以說社會問題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只有用動態的視角來考察,才能解決當代社會的問題,動態性也是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發展性對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意義
社會問題又是不斷發展的,我們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待國際問題,尤其要有發展的眼光,我們的鄰居是不斷發展的,我們要了解其發展的情況,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是愛好和平的大國,但是我們不能委曲求全,要不斷發展自己,了解別人,這樣才能在世界各國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是發展性的視角,不僅要用發展性的視角看別人還要用發展性的視角看自己,對于自身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視角來考量。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會解決社會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要用社會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待社會問題,社會系統論的觀點為我們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方論的指引,我們要高度重視社會系統論的觀點,為我們解決社會問題找到更多的良策。
參考文獻
[1]高靜文:《社會系統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哲學研究,2006(4).
[2]豐子義:《社會發展與結構轉換――馬克思的研究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