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五(1)班共有學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四、教學目標
本冊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五、教學措施
1.提高四個意識:目標意識,主體意識,情感意識,診斷意識
2.做到四個尊重: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于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游”“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是小學生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品德與思維的培養不同于知識的簡單傳遞,說教式教學往往無法觸及學生的內在思維,深入大腦靈魂影響學生。因此,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升級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如何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教學升級,值得我們關注。
一、思維可視化技術概述
思維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當人類通過社會生活與實踐學習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路徑時,也就有了一定的思維。相應地,思維可視化技術是指以視覺化的形式將原本不可見的思維方式、思維路徑甚至思考的過程呈現出來的一種技術。這種可視化的過程能讓枯燥的知識更立體,更系統,更易被吸收。大家所熟知的思維導圖就是思維可視化技術中的代表之一,要把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教學中,需要在認識上做如下調整。
1.認識到思維訓練與知識傳授的關系
教師不應忽視思維訓練與知識傳授中的任何一方,因為兩者始終是互相促進、和諧共存的。良好的思維能力訓練能推動學生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而脫離了知識的思維訓練,也就失去了載體,無法貫穿于知識傳授的思維訓練也只是高屋建瓴,紙上談兵。
2.正確定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角色
思維訓練的核心是思想的互動與碰撞,因此,教師應從原來的灌輸講解者轉變為學習思維過程的引導組織者,學生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成為思維的主人,雙方在不斷的互動與碰撞中,令整個教學過程鮮活起來。
二、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1.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教學目標的構建過程中
知識、能力、品質是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三大教學目標。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偏重知識傳授,而忽略其他兩大目標。其實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材內容有清晰的單元主題劃分,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備課時通過思維導圖提前把握教材整體內容,劃分單元重點,制定三維教學目標。
2.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改善上
教學過程中,思維可視化技術能幫助學生大大改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時,教師可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為學生設置有特色的思維可視化課前預習題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搭建呈現自主學習成果的平臺,或上臺演講介紹,或組隊進行比賽,或進行別開生面的表演,還可通過圖示、視頻等解答學生疑問和進行課堂總結。
3.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在提升課堂實效上
思維可視化技術的一大優勢就在于讓大腦的思維更清晰,讓思維的引導更自然。通過思維可視化技術,一方面教師不用再死板地強灌知識,可圍繞中心主題設置可視化的思維題目。另一方面在課程效果的評價和呈現上,也不用再局限考試試卷,而有了諸如思維導圖、圖像搜集與繪制、學生演講、特色活動組織等多種形式,課堂實效也清晰可見。
三、結束語
當下,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逐漸得到大家的重視和推行,課堂教學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單向傳遞上,還有興趣培養以及雙向的思維啟發。教師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嘗試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對學生內在品質的培養以及思維能力的啟發有良好的效果以及長遠的積極意義。因此,要想更好地推行素質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心智發展,則應就思維可視化技術做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一、合理處理教材,創設生活情境
教師在教學計劃設計時,可根據教材內容,合理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生活能力。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九課《逛商場》一課時,課前要求學生去商場試購物,去觀察消費,去調查了解商品的價格;課上將課堂改為商場,讓學生每人帶一件商品到學校,組成一個商品購物區,在課上先讓學生討論“買東西的學問”,談各自的經驗,根據各自經驗,由兩個學生扮演售貨員,讓學生去商品購物區去購物,其余同學當觀眾,觀察購物的場景,在購物這一活動結束后,再讓同學討論購物時,“怎樣做個文明顧客”和“顧客有哪些權利”,在這樣的情景創設下,學生十分積極地、自主性地、輕松地完成了教學內容。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消費意識隨之增強,對于這樣一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創設合理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置身于生活場景中進行學習,是合理處理教材的有效方法。
二、結合身心特征,創設生活情境
教師應將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還應根據學生各年齡階段的身心特征創設生活情境。如在二年級上冊《我的好習慣》教學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教材呈現幾幅圖片,根據圖片,學生自我判斷,有早睡早起、不挑食、愛惜學習用品、積極鍛煉等。這些習慣以生活習慣為主,而在五年級上冊《我更了解自己》一課中,根據高年級學生年齡特征,課文呈現文字比較多,通過文字的閱讀,引發學生思考,找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作業不拖拉,遵守學習紀律,有耐心、細心等,這些習慣已轉化為學習習慣。
無論是以圖片為主的文本呈現,還是以文字為主的文本呈現,都是結合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圖片情境的創設與文字情境的創設,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符合不同身心特征,各年齡段學生,這樣收到教育效果更佳。
三、走進現實生活,養成良好品質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內涵,現代教學觀念認為,學習者對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容易接受。教學前,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調查、收集相應的生活教材,了解、熟知、體驗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獲得經驗,加強社會適應能力。《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特別注意營造友好的、和諧的課堂氣氛,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例如,在下冊《想想他們的難處》一課中,教師讓平時用右手寫字的同學嘗試用左手寫字,嘗試用嘴巴翻書,用紅領巾蒙住眼睛在教室里行走,這樣的創設使學生設身處地體會到殘疾人的生活艱辛,滲透從小要尊重關心殘疾人的思想意識。
在《家鄉的變化》一課中,課前設計表格,讓學生在家鄉“住的方面、交通方面、公共設施方面、其他方面”過去和現在的變化進行調查比較,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綠色小衛士》一課中,讓學生參觀垃圾中轉站,讓學生看到成堆的垃圾怎樣進行分離,進行合理處理,變廢為寶的,回收1噸廢紙可再造800千克好紙,可以挽救17棵大樹,回收20個餐盒可以造出一個漂亮的筆筒,從而懂得不能亂扔垃圾,垃圾要分類,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1、教師在平時要嚴格按照備課要求進行備課,備課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組合,資源挖掘,教學形式等,還要備教學準備,因為根據學科特點,課前準備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如資料搜集、實物觀察、人物調查、采訪等。
2、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雖然上課不是照本宣讀,也不是教案走場,但決不能隨心所欲,不著邊際地高談闊論,純粹把備課留于形式。把上課視為游戲。在教學中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并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落實教學的每一個大環節,讓學生在了解、認識、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積淀一定的能力素養或道德素養,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世界產生共鳴。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吸收、內化的過程。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勿需安排得的水泄不通,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來讀讀、想想、寫寫。聽說讀寫不是語文課的專利。相反地,課堂中要給學生一定的作業時間,使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達到學習的最有效的狀態。
3、要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即時評價,及時進行學習反饋。做好課內外學習活動記錄和評價。以主題單元為單位進行階段性評價和反饋。期末進行必要的書面檢測,結合日常觀察、學習活動記錄、階段性考查、期末檢測等方式,綜合評定學期學業成績。評價主體多元,有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和社會評價等方式,評價方法多樣,有教師觀察記錄、學生活動、學生訪談、作品評析、書面測試等方法,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式、方法,并不斷創新和完善。
4、加大資源開發,重視學科合作
品德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的課程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據教學需要,利用學生的經驗、生活等資源;利用學校、家庭、社區中的各種資源;利用社會教育機構、自然環境資源等注重教學實效。這學期,在教學四下年級品德中,我就充分利用了區檔案館、區敬老院等這些社會機構資源,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采訪,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同時還應重視閱讀報刊書籍,關注時事新聞,加強科學、歷史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以適應課程教學的要求。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利用其他課程,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在明確努力方向的同時,大家也提到了不少實際性的困難,如課前的準備工作因學生的能力、習慣等問題或家長的諸多因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往往是老師說得很激動,學生聽得很心動,回到家后沒了行動。高段的很多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化時間,還要有相應的場景,但學校的實際情況,安全因素等又不允許學生走向社會去實踐、感受,等等,一切的一切教不待于教育主管部門的引導。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新課程聽課評課與優秀案例解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