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考戶籍政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項政策正在京滬等大城市引發部分戶籍居民與外來移民群體的主張對拆。在移民反復向政府申請開放異地高考的同時,戶籍居民也向教育主管部門遞交文件,抵制這一政策。剛剛過去的10月里,雙方表達針鋒相對,快速升級,甚至有參與者自稱受到要挾甚至暴力傷害。
產生這種局面的根源何在?《瞭望東方周刊》日前專訪著名教育政策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他看來,目前的異地高考政策并非完美,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而徹底解決這一挑戰必須改革目前的高考錄取制度。
學考分離帶來社會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異地高考問題目前在京滬連續引發意見沖突,這項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
熊丙奇:我國憲法賦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異地高考,是關系到教育公平的重大教育問題。早在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起草期間,這一問題就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2008年,國務院就發文要求各地以“流入地為主、公辦為主”的原則,妥善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中央的政策是明確的,要讓流動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
由于我國高考一直實行分省錄取、按戶籍報考的基本制度,非戶籍人口的隨遷子女在接受完義務教育之后的當地升學問題隨之浮出水面:如果不允許他們在當地參加高考,那么,意味著他們必須在接受義務教育之后,回戶籍所在地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即便當地允許中考借考,但由于高中課程不同、各地高考試卷不同,加上有部分省市要求“戶籍+學籍”雙證報名,他們要在戶籍所在地高考,就得在戶籍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
這種制度安排,造成家庭分離,一些在城市務工的人員,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讀書,造成大規模的留守兒童、留守少年現象,既給這些家庭的工作、生活帶來不便,也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因地域歧視形成對城市和社會的仇視情緒。
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至200年,北京小學階段教育畢業生總數112268人,其中北京市戶籍生82195人,外地戶籍生30073人;初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107494人,其中北京市戶籍生82809人,外地戶籍生24685人;初中階段教育畢業生數104702人,其中北京市戶籍生92103人,外地戶籍生12599人;高中階段教育招生129220人(普通高中68397人,中等職業教育60823),其中北京戶籍生123736名,外地戶籍生5484人。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計算出這樣的結果:30073名非北京市戶籍小學畢業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學生在北京繼續讀初中——實際數字肯定小于24685人,因為初中招生含有一部分未在北京讀小學的外地戶籍生;12599名非本市戶籍的初中畢業生,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繼續讀普通高中。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原因,就是非北京本地學生在北京難以升學,尤其是高考。
而在上海,義務教育階段已有40多萬外地戶籍人口的子弟,他們很快就面臨中高考問題。如果中高考問題不解決,這些孩子將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學,產生新的留守兒童問題。
近年來,有不少機構出面呼吁進城務工人員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這有點兒“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味道,如果孩子上學、升學能享受同城待遇,有多少父母忍心與孩子分離、把孩子單獨放在農村?
異地高考無法標本兼治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國家層面似乎已經贊同開放異地高考,實際情況如何?
熊丙奇:2010年7月頒布的《綱要》明確提到“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這體現了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但由于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解決這一問題的進展還不順利。
當年11月,9名在京外地家長代表及1名志愿者帶著一萬余名在京外地學生家長的簽名,遞交給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議北京出臺臨時措施,允許外地考生在京報名,參加2011年高考。同時,呼吁解決外地借讀生的高考資格問題。上述部門當時表示接收了家長的《呼吁書》。
緊接著,教育部于2010年12月公布國家教改試點項目和單位,試點異地高考的地區,是山東、湖南和重慶三個省市。公眾最關注的北京、上海等地不在試點之列。
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正在上海、北京進行研究,逐步推進異地高考,但沒有明確時間表。之后,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等15位學者向國務院和教育部遞交聯名信,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戶籍限制。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20多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了《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該方案建議,應“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不再把戶籍作為高考報名的限制條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認定。
在社會各界不斷呼吁和政策持續發酵的過程中,2012年全國“兩會”前夕,從山東省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山東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允許非戶籍考生在該省參加高考。
解決異地高考問題絕非放開戶籍那么簡單。山東之所以作為教改試點單位,并率先出臺異地高考方案,是因為山東本身就是一個高考大省,是競爭異常激烈的高考“高地”,除非考生因家庭原因不得不在山東高考,沒有多少考生愿意主動到山東高考,地方政府無須擔心“高考移民”問題。
而換在人口流入密集、高考資源相對豐富的京滬等地區,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如果不設條件地放開戶籍限制,幾乎可以肯定將帶來非常嚴重的“高考移民”,既造成流入地城市不堪重負,也引發本地戶籍者與外地戶籍人員間的矛盾。
雖然不能說山東的異地高考政策算是一個完美的開端,但還是體現出了實現教育公平這個方向的意圖。而在目前的框架下,這個措施仍然是治標不治本的。當然,開放之后,給在山東的流動兒童以平等的權利顯然是進步的。
完全放開異地高考,特大城市、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將變成“教育洼地”,必將會帶來大量“高考移民”,造成城市人口急劇膨脹,超過資源承載能力。如果我國一直維持現行高考錄取制度,而且京滬等地的名校錄取指標遠超過其他地方——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一本錄取率已經達到25%以上,而全國平均水平是8. 5%,那么,這種情況確實會發生。
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怎么去解決才是關鍵。這里是流動人口的聚集地,關注也最為激烈。在目前的框架下去采取解決措施,只能產生問題。如果北上廣解決不了,等于異地高考就沒解決。
必須改變現行錄取制度
《瞭望東方周刊》:人們呼喚了異地高考這么久,對其寄予這么高的期望,為何結果還無法令人滿意?
熊丙奇:總體而言,還是在現行高考制度框架內尋找解決異地高考的辦法,因此,很難找到根治的辦法,而且也會產生其他問題。
其一,在現行高考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下,解決異地高考必然面臨本地戶籍人口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高考利益沖突。道理很簡單,我國高考錄取,是把計劃劃分到各省份的,因此,如果取消高考報名的戶籍限制,或者放寬報名條件,本地戶籍人口會認為外來人員瓜分了自己的高考蛋糕。為此,這次國務院的意見明確提到,教育部有關部門將對凈流入人口多的地區,增加招生計劃,確保本地戶籍人口的高考利益不受沖擊。
其二,在保證本地戶籍人口高考利益情況下,開放異地高考將帶來爭議。首先,有人會把進城務工人員爭取正常的升學權利,認為是進城務工人員想獲得與城市一樣的“高考特權”;其次,開放異地高考,并沒有改變全國高考資源配置不均的現實,按照國務院的意見,京滬等地為保證戶籍人口高考利益,將增加高考錄取指標,這意味著京滬整體的高考錄取情況不變,在全國名校高考錄取計劃不增加的情況下,名校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錄取的人數可能進一步增加。
其三,由于高考錄取指標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開放異地高考,將使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如當地政府所預料般,成為“教育洼地”。一直以來,地方政府在談到異地高考時,都擔憂開放異地高考后,會帶來“高考移民”,造成城市人口急劇膨脹,超過資源承載能力。
上述這些問題,成為地方不愿意主動推進異地高考的現實理由,也必然會導致地方視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資源情況,設定異地高考的門檻。
《瞭望東方周刊》:你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熊丙奇:要根本解決異地高考問題,需要打破現行高考錄取制度。操作方式很簡單,就是取消分省份按計劃集中錄取,高校的錄取名額不投到各省份,全國各地考生公平去競爭。
具體做法有二。一是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統一錄取。這就是把分省份按計劃錄取,變為全國總計劃錄取。二是全國統一考試、高校自主招生。相對而言,我更贊成后一種做法。因為第一種做法進一步強調了分數在錄取中的重要作用,會加劇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再就是我國各地的教育資源并不均衡,不發達地區的教育落后,學生的競爭力會受到影響,難以和發達地區的學生競爭,雖然消除了“高考移民”,還是會出現“教育質量移民”。
而第二種做法,首先符合我國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打破一考定終身格局,并落實學校的辦學自;其次,高校在錄取中,可以結合考生統一考試成績、中學學業成績、大學面試考察和地區教育因素進行綜合評價錄取,尤其是可以通過地區教育因素,校正各地的教育質量差異,實現地區間的高考錄取實質公平。
關鍵詞:異地高考;教育公平;推進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3-0195-02
高考一直被視為中國相對公平的普通人才選拔制度,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35年后需要解決的“異地高考”問題,高考都是中國社會轉型期關于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命題。如今中國社會及教育面對并急需解決的是全國勞動力流動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后如何實現社會及教育公平的焦點問題——流動人口子女的異地高考。
2012年7月22日長期熱議的“異地高考”迎來了一個轉折點——教育部網站公布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12個5年規劃》,其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各地制定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省內流動人口就地參加高考升學以及省外常住非戶籍人口在居住地參加高考升學的辦法。2012年12月各地相繼出臺了異地高考政策,但備受關注的北京和上海異地高考門檻仍舊高設,其他出臺政策的省份如山東將異地高考、同等錄取政策實施延至2014年,還有一些省份如江西采取異地高考、原籍錄取方式。
異地高考為什么不能放開政策全國范圍統一實施呢?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認為異地高考難點在于“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教育部門也承認異地高考不是教育部門一家能夠解決,但也肯定山東的方向就是未來的方向——凡在山東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山東省就地(所就學的高中段學校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并與山東考生享受同等的錄取政策。
在高考錄取問題上,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省內競爭、省內劃線、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政策,其實質是地區、集團、個人利益之爭,并且反向影響不斷加強利益之爭。異地高考正是在高考錄取不公平的前提下個人為了尋求相對公平、爭取個人利益而采取的一種對策,而限制異地高考也是各地基于地區、集團利益之爭而采取的一種政策。異地高考一般有兩大限制:戶籍和學籍檔案限制。戶籍限制即要求參加異地高考的考生擁有當地戶籍,有的省份要求考生在當地常住兩年或三年以上才能參加當地高考;學籍檔案限制即考生本人要有當地學籍。有的省份甚至還要求要有會考成績或者法定監護人屬駐地部隊現役軍人或者省人事部門引進的優秀人才。目前各地的異地高考方案大多數為多條件限制的異地高考,而教育部門明確各地有權根據當地情況制定相應政策并決定執行時間,可見異地高考牽涉的利益問題是廣泛而深層的,需要有條件的執行,也需要長期的推進,甚至是需要中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如戶籍制度的改革)。
當前來看,如何在戶籍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實行凸顯教育公平價值的異地高考?有學者認為高考應該學習研究生招考形式,實行自主招生,跨越戶籍限制,但由于高考涉及的地區和人數遠高于精英教育的研究生考試,實施進程復雜,并且會加劇優質教育資源地的承受壓力,目前也僅有清華、北大、人大等高校部分采用。還有的學者如翟月玲(2012)認為應該計算出高考招生人數與全國各地共有的高考人數之比。以省為單位,全國按統一比例分配招生名額,并根據異地高考考生比例相應調整高考地和原籍的招生名額,但采取何地的錄取分數線則應由教育部在區域、群體公平基礎上進一步調研確定,同時應繼續實施對弱勢群體的補償政策,省際內取消分地區劃線招生政策。但根深蒂固的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實際客觀存在的教育差異(高考人數和教育水平)使得政策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實際的具體實施措施仍難確定,需要長期各方的協商、推進。
異地高考折射的問題是什么?人們為什么要選擇地區進行異地高考,而各地也要設置各種條件限制異地高考?一方面,異地高考其實很簡單,即流動人口在常住非戶籍地參加高考;另一方面,異地高考又很難,高考錄取采用哪個地區的分數標準?占用哪個地區的名額?參加高考不難,難的是高考錄取。個人憑借自身能力參與選拔,最終卻會因為資源分配的不均而導致喪失教育權利,這本身就是一種制度的不公平,非個人所能左右,因此選擇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讀書,而去錄取分數線低且錄取名額相對較多(考生數量少)的地區考試的異地考生逐漸增多。如果各地的錄取政策一致,教育資源分配相當,在何地高考、錄取本身就不是問題。正是因為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錄取政策(分數標準和招生名額)不同,才導致異地高考熱。北京、上海屬于低分數線、高教育資源地區(這里所說的高教育資源地區一方面指當地的高等教育院校數量,一方面也指當地所擁有的錄取名額),云南、貴州等屬于低分數線、低教育資源地區,山東、江蘇、廣東等屬于高分數線地區、中等教育資源地區。因此北京、上海是異地高考呼聲最大的地區,而作為外來人口大省的廣東就相對需求較低,山東更因為高考錄取分數極高使得實行異地高考并不具有實際意義。因此,如何處理好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和錄取分數及名額標準,才是解決高考難題的七寸,否則放開統一的異地高考政策只會導致北京、上海等這類經濟、教育發達且有錄取特權城市的承受負擔,而教育資源缺乏地區考生大量流失的換湯不換藥的另一種教育不公。
異地高考一般牽涉的人一類是到流人地長期工作生活居住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這類流動人口沒有當地戶籍,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長大并上學,由于政策規定需要回原籍參加高考甚至是高中階段就得回原籍而造成留守兒童。還有一類就是特權意義上的高考移民,即在優質教育資源地區接受教育,再回到原籍錄取分數線較低的地區或者臨時將戶籍遷至錄取分數低地區參加高考及錄取。而在各地政策不一的夾層中(限制優質教育資源被瓜分和防止低錄取分數線被利用),會造成另一類群體,即在流入地無戶籍不能參加高考,同時在原籍沒有學籍也不能參加高考的“失考少年”。因此,要突出異地高考的教育公平價值,必須區分異地高考所針對的人群,防止特權人士及群體為個人利益而進行的高考移民等教育腐敗現象,而真正應是為流動人口弱勢群體的教育權益服務、推進教育公平,從這個意義上對流動人口父母的條件限制是應該的,但不應該是根據財富、職務等,而應該是在流入地的年限等條件限制。同時,異地高考政策應注重合理合法公共性,避免各地政策相矛盾造成的教育不公。
姜世健在《高考移民現象的成因分析》一文中指出,“異地高考”深層原因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區域配置不均衡,其根源是我國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總體有限。高等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如何進行有效而公平的分配?異地高考是一個本地與外地爭奪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的較量。在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錄取名額有限且錄取分數線全國不一致的情況下,本地考生擔心當地教育資源不足且被瓜分,喪失長期的本地優先錄取優勢,這本質是一種特權,是教育不公平表現。而外地考生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在哪有資格參加高考,普遍傾向于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并與本地考生享有同等錄取待遇。但是目前看來,流動人口仍然面臨不能在流入地高考或者能在流入地高考但不能享有同等錄取待遇的困境,而回原籍參加高考主要問題是子女要和父母分離的不適應,原籍與流入地的教育水平、教材、考卷、錄取分數線和名額的不同。無論是生活問題還是學習成績、高考錄取問題,不能進行真正異地高考的外地考生在高考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弱勢。那么,實行異地高考是不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同志曾明確指出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我國的基本教育政策。促進不同個體全面、和諧、自由、獨特的發展是教育公平區別其他社會公平的核心所在。教育需要外部社會環境、權利、機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從而實現個體獲得相應資源而獲得發展?!皺C會平等是要肯定每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與方法是適合個人特點的。”…教育公平從內涵來說有三個層次:確保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保證教育機會和條件相對公平,保證教育結果的相對公平。而教育政策正是通過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是教育公平的載體和保障。教育政策公平包括教育政策個體公平和教育政策社會公平。前者強調教育的效率,后者強調教育的平等。
關鍵詞: 高考移民 教育公平 基礎教育 戶籍 高考招生制度
在我國,“高考移民”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指為了考取更好的大學,一些錄取分數較高、教育基礎較好的省市的考生將自己的戶口移入或空掛到錄取分數較低的省市。另一種是指“放棄中國國籍”偽造以留學生身份進入國內大學讀書的國籍高考移民。我們通常所指的“高考移民”是第一種形式。
近些年來,“高考移民”在某些省市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隊伍越來越大,涉及的省市越來越多,已經演變成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激勵爭論,對滯后的教育和戶籍管理部門進行了嚴厲的抨擊。
一、“高考移民”的現狀
據新華網報道,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清理查處“高考移民”考生473人,2011年,全區共清理“高考移民(微博)”267人;2009年內蒙古全區先后共取消了不符合自治區規定的468名考生的報名考試資格,2011年全區共查出高考中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800多名;2010年重慶市已查處300余高考移民,等等。
網上有關“高考移民”的報道比比皆是,為何我國“高考移民”屢禁不止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每一年的全國各地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找到答案,各省市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有顯著的差別,這種差別性的分數基本上是呈兩頭低中間高的趨勢。所謂“兩頭”,指的是新疆、內蒙古、海南等西部及偏遠地區和北京、上海這幾個直轄市;所謂“中間”,指的是中國中部的一些省市,如湖北、湖南、山東、河南等。
目前,對于“高考移民”現象有關的看法眾說紛紜,但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通過不合法的手段改變戶籍和學籍的‘高考移民’;盡管違反了國家政策,卻是以非正常手段反映的正當訴求”。[1]另一種看法認為:“高考移民”打破了教育平等這一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理應進行治理。2012年3月3日,列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會的教育部長袁貴仁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異地高考改革方案將很快出臺,現在已經進入“最后沖刺階段”。袁貴仁表示:“用不了10個月?!边@一政策再一次把“高考移民”的有關問題推上了“風口”。
二、對我國“高考移民”現象的原因剖析
(一)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
由于歷史、文化、經濟的不平衡和人口密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是相當不均衡的,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大中型城市集中了絕大多數的我國重點大學,優質的教育資源大都集中在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果全國劃定統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那么基礎教育差的西部地嫗及偏遠地區的高考錄取率則會很低,這對于這些并不發達的地區則是“雪上加霜”,這會造成原本并不頑強的基礎教育體系的徹底崩潰,最終形成“落后—低水平教育—更落后”的惡性循環。為了打破這種“起點不公平”的局面,彌補西部教育資源不足的不足,國家對西部考生實行“低分數線,高錄取率”的錄取政策。為了保證各地考生的相對公平,這種“照顧”政策一定要適度,超過一定的度就是對那些不受“照顧”的考生的不公平。但是,近些年來高考錄取明顯向西部地區的考生傾斜,造成西部考生的錄取率極高,東部省份的考生與西部省份的考生在上大學的難易度上具有顯著性的差別,西部省份的考生上大學要比東部省份的考生容易得多,造成大量東部省份的考生移民至西部省份參加高考。
(二)個別省份的戶籍、學籍制度管理不嚴。
“高考移民”現象存在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現行戶籍、學籍制度帶有明顯計劃體制的制度化障礙。經濟學家茅于軾曾指出,中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是國家在消費品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所實行的與計劃經濟體制緊密相關的政策制度。[2]主要表現在它使人們的身份“固化”。不同的戶口具有不同的“含金量”,不僅農村與城市的戶口意義不同,而且就算城市與城市之間,戶口所包含的意義也大不相同。戶籍和公民受教育的權利緊密聯系在一起。但是,近些年來,我國現行的戶籍、學籍制度過于陳舊,不適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需要,一些弊端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管理上的松動、管理上的漏洞和管理上的腐敗,這些都給高考移民考生找到移民的突破口。比如一些地方出臺的入戶政策:購房入戶、投資入戶、技術入戶與人才入戶等,其子女可以申請辦理本地的常住戶口。再比如說幾年前的,幾千塊錢就可以買到的正式常住戶口,以及“安徽碭山事件”,等等。這些“政策”對“高考高地”的考生及家長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為了尋求更高的錄取率和上更好的大學,他們不惜重金買房、投資、找“中介”輾轉移民。
(三)“招生本地化”是造成考生向直轄市移民的重要原因。
國家對西部及偏遠地區的考生在招生錄取上有所傾斜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西部及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師資等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證。但是對于北京、上海這樣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教育都發達的地區,但是高考錄取分數要比那些不發達或欠發達的地區還要低,這一點是人們不能理解和接受的,這也是人們詬病高考制度的焦點之一。新華社報道,北大、清華、人大等重點大學高招名額分配的比例居然是“寧夏:北京=1:20”。[3]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P.Robbins)在公平理論中曾說道,我們會認為自己所在的環境是公平的;當我們感到這種比率不等同時,就會體驗到公平緊張感。[4]斯達西·亞當斯(J.StaceyAdams)稱這種消極的緊張狀態激起了人們要采取行動糾正這種不公平的動機。[5]因為任何一個考生在付出同樣的努力之后都希望得到同樣的回報。這種“招生本地化”同樣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因此不少有權有錢的外地考生移民至北京參加高考。
三、解決“高考移民”問題的建議
(一)健全基礎教育體系,促進“起點”的公平性。
“高考移民”完全靠“堵”是無法完全控制的,引發“高考移民”現象的深層原因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實際上,“高考移民”是當前高考制度配置社會稀缺資源——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方式被“尋租”活動扭曲后所作出的一種資源合理配置的自然沖動。[6]因此,首先要調整教育資源在全國各地區分配不均衡的情況。換言之,就是要完善西部、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體系,使全國各地區的“起點”盡可能公平。詹姆斯·柯爾曼(J.S.Coleman)曾說:“如果我們以教育的產品或者結果來界定‘均等’,則教育機會均等是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理想。”[7]國家在分配教育資源時要遵循補差的原則,加大對西部及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投入,加大西部及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的各方面待遇,減少貧困生的錯學率;在政策上鼓勵大學生支邊,到落后地區支教,實行人才接力計劃,不斷提高當地的教育質量,促使該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逐步提升。[8]這樣不僅可以健全西部及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體系,還可以縮小基礎教育的差距,使我國的基礎教育達到相對平衡,從而為西部及偏遠地區考生高考競爭力的提高和全國統一錄取分數線的實施創造條件。這樣,“高考移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改革戶籍制度,消除“高考移民”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保證。
為了防止“高考移民”爭奪本地的高考名額,很多省市都采取“堵”的措施,雖有效果,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阻止“高考移民”,而且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矛盾,造成更大的不公平,甚至形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只有從源頭上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解決“高考移民”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有關部門必須對這種體現人生依附和等級差異的戶籍制度及依附于這種戶籍制度之上的就學制度進行徹底改革,打破這種教育的“地方保護主義”。
目前現實情況下,實現沒有戶籍限制的高考還有一定難度,個別省市雖然放開了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高考限制,但是都是有條件的,連上學都成問題,何況是參與高考。要合法合理地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最終必須打破戶籍管理,沒有戶籍限制的高考才是理想狀態。
(三)改革現存的高考招生制度,增加自主考試招生的權利。
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國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高中教育及其以前的教育,高考相當于一個指揮棒,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對于大學教育來說,高考提供的是一個基礎起點,起著重大的制約作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完全必要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逐漸把綜合評價加入到高考招生中,也就是說高考成績不是作為高校錄取的唯一依據,要把高中階段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作為高校錄取的一個重要參考。這樣不僅可以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更加公平公正地評價一個考生,而且可以從另一個方面消除那些“空掛”到某個地區的“高考移民”。改革現行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另一個措施是增加高校自主考試招生的權利,形成高校特有的教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高??梢园凑兆约簩W校的特色和專業要求,錄取那些在自己學校有發展空間的考生,進而更好地促進自己學校的發展。高校自主招生可以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既有面試的成績,又有高考的成績和整個高中三年的學業水平成績。在綜合評價條件下的高校自主招生不僅增加了考生的選擇機會,而且從根源上最終解決了“高考移民”的問題。
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與否,不僅是人才選拔和“高考移民”的問題,還涉及公民對國家信任的問題,所以高考招生制度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實現更加公平,綜合評價和自主招生是高考招生制度的方向,所以在滿足條件的同時,必須毫不猶豫地實施。
綜上所述,對于“高考移民”現象,“只堵不疏”的效果顯然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真正解決這一問題?!案呖家泼瘛眴栴}拷問的是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戶籍管理體制,尤其是在高考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這一問題。國家必須從教育公平入手加大對教育資源的宏觀調控力度,在政策上向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基礎教育相對落后的省份傾斜,平衡地區之間的基礎教育發展,大力發展貧困地區的高等教育,加速實現該地區高等教育大眾化。實現全國范圍內高等教育入學率的大致平衡,使不同省份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基本均等,這樣,“高考移民”現象就會自然減少。這比有關部門每年花大量人力、財力查“高考移民”要有效得多,這樣才有可能從源頭上真正解決“高考移民”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海峰,樊本富.論西部地區的“高考移民”問題—兼論科舉時代的“冒籍”現象[J].教育研究,2004(10):76-80.
[2]姜世健.高考移民現象的成因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8(17):30.
[3]寧夏:北京=1:20高校招生名額分配不公再起紛爭[EB/OL].http:///domestic/difang/2005/07/12/2207910.shtml.
[4][5]史蒂芬.P.羅賓斯,蒂莫西.A.賈奇.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173.
[6]姜傳松.高考供求均衡問題探析—“高考移民”的視角[J].高教探索,2008(2):93.
現在,人到中年的“辯證法”在福田一家地下商城經營茶飲店。小店面積不大,放在壁櫥上的各色玻璃器皿擦拭得十分透亮。如果有客人點咖啡,他擺出虹吸壺,經過蒸煮和萃取,幾分鐘的時間,就端出一杯剛煮好的咖啡和冰水。剛開業兩個月的小咖啡店,上午的生意還略顯冷清。一旁的手提電腦上,QQ上的人頭不斷在閃爍,提示著小店主人的另一重身份——三年前,“辯證法”是深圳異地高考家長群的群主,討論群被強制解散之后,他又建立了新群。
戴著黑框眼鏡的“辯證法”看上去拘謹和內斂,作為一個父親,他心中時刻高懸一把劍——他和兩個孩子的戶籍還在貴州省遵義市的農村里。正在深圳市區讀高一的大女兒,盡管生在深圳長在深圳,卻沒有資格參加2014年在廣東的高考。
兩次失敗的“購房入戶”
游走在深圳市區,不論是戶外廣告,還是地鐵和公交站牌,隨處可見“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樣的溫馨話語。而深圳這座城,從小漁村到大都市的每一個轉變,都凝聚了移民的青春。截至2011年,深圳的常住人口1046萬人,戶籍人口近268萬人,僅占25.6%,非戶籍人口778萬人,占74.4%,深圳市的人口常年屬于“倒掛”狀態,在這個“本地人”一直是少數派的移民城市里,“戶籍”這兩個字一度顯得沒那么重要。孩子一路從幼兒園念到了高中,從沒因為戶籍問題失學,但高考對他們而言,卻是一道硬生生的屏障。
自從五年前父親在貴州老家過世,“辯證法”把母親接到了深圳,從此再沒回過老家,“孩子從小在深圳長大,都覺得自己是深圳人。”回到貴州探親,女兒會水土不服渾身長瘡,也聽不懂貴州方言。
在入戶這件事情上,“辯證法”顯得氣餒,“在深圳,孩子入學是呈金字塔狀,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人數是遞減的,極少外地孩子能在這里上高中?!苯^大部分家長在孩子上高中前,已經把戶口遷到了廣東省內,即使不是深圳,“像我這種,孩子已經上高一了,戶籍還沒解決的,極少?!蓖瑫r,上初一的小兒子也屢屢跟他提到,不少同學以后就不會跟著一起念書了,“因為要轉回老家去念?!?/p>
全家生活在深圳、已經沒有“老家”可以回的“辯證法”著急了。他是個體戶,為了入戶已經折騰了四五年。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入戶深圳門檻很高,不少學歷不高的家長找到了另一條捷徑——“購房入戶”。這在珠三角附近的地區一時成了香饃饃,只要可以落戶廣東省內,不論是惠州、中山還是肇慶,都是家長們的選擇。對于在深圳工作的外地家長,毗鄰的惠州成了購房入戶的首選地。
看到不少朋友都在奔忙購房入戶,“辯證法”也蠢蠢欲動。2008年,他賣掉了深圳的房子,在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區買了房。但2009年6月,大亞灣暫停辦理購房入戶手續,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而時間節點更像一道鐵幕一樣將他擋在戶籍的閘門之外。每當提起來這件事情,“辯證法”就很懊悔,他嘆了口氣,“我和我妻子的戶籍地不在一個地方,在兩邊辦手續很麻煩,來不及準備資料,入戶的機會就這樣錯失了。”
等到2010年10月大亞灣重新啟動購房入戶,門檻只能用“苛刻”來形容?!霸诖髞啚硡^工作一年以上,所購商品房套內面積60平方米以上”,或者“其他購房人員,所購商品房套內120平方米以上”。不僅如此,重新開放的購房入戶,還需要本地社保,“辯證法”放棄了,“我的社保一直在深圳,本來就在深圳工作,如果把社保遷到惠州去,我也找不到接收單位。”
2011年,為了入戶廣東的“辯證法”再接再厲,在惠州市淡水鎮以不到20萬買了一套小戶型的二手房,“本想著大亞灣那邊錯過了,但是淡水沒限制。”辦理入戶的時候,他和家人奔跑于自己和妻子的兩個戶籍地,不停地托人辦材料,入戶手續卻卡在了淡水的街道辦。這位疲于奔波的父親憤怒了:“不知道他們要求的手續到底要怎么個辦法,格式到底怎樣,沒有人說得清楚?!彼值擂k的工作人員當場鬧翻。
直到現在,他也說不清楚到底卡在哪里。有朋友提醒他,“你不懂啊,如果給個紅包,基本都能辦成?!边@下,他承認自己較真了,“朋友告訴我,他們比我的情況更復雜,他們都弄好了?!弊詈螅般@牛角尖”的“辯證法”賣掉了淡水的房子,“不要了”,入戶的事也擱置了下來。
一度活躍的家長QQ群
“‘異地高考’四個字聽起來很刺耳啊,什么叫異地高考?孩子從生到學習一直在這里?!薄稗q證法”直言對“異地高考”這個提法不滿。在各省異地高考政策出臺前,各地家長們已經有了不少活動表達訴求,激烈如北京和上海,而在深圳,前幾年也活躍著一群要求爭取平等權利的家長。大家都通過QQ群互通有無,組織討論和線下活動。
取消高考的戶籍限制,這是“辯證法”和不少深圳家長的憧憬和夢想,而按照廣東省異地高考政策,要在2014年考大學的女兒,只能回到戶籍地貴州省參加高考。已經離家18年的“辯證法”認為這并不現實,“我們全家人都生活在深圳,在老家沒人照顧女兒。她連那邊的話都聽不懂啊。”
高考是否應該和戶籍掛鉤,在取消高考報名戶籍限制的大多數省份,已經不是輿論關注點。但在北京和上海,高門檻的高考“準入證”一直是輿論交鋒的焦點,在這個話題上,已經有不少鮮明而活躍的形象站了出來:在北京擁有上海戶籍的家長胡楊、反對“異鬧”的“老北京人”、十五歲女生占海特、上海反派老崔、法學學者張千帆、律師許志永等。而同樣為異地高考設置了“戶籍限制”門檻的廣東,看上去卻顯得波瀾不驚。
事實上,幾年以來,深圳的家長們一直在行動,最常見的表達意見的方式,就是去深圳市教育局辦和征集簽名。“辯證法”曾經是深圳家長QQ群的群主,群里還有不少北京的家長,“因為北京那邊消息靈通?!盦Q群很快突破了200人的限額。
群里的家長們一度活躍,多次去深圳市教育局表達意見。在2011年,“辯證法”曾經跟四個家長一起去教育局辦,辦的工作人員回復,“高考政策必須由廣東省出臺才行,我們只能向上匯報?!币驗榧议L們造訪的次數太多,到最后辦索性不再接受預約,家長們連門都進不了。
除了去教育局,家長們還積極征集簽名,“那時候大家幾乎每個周末都去深圳書城,聚一下看看得到多少簽名?!焙芏嗉议L自愿跑到學校去,找學生和家長簽名,“很多人做這樣的努力,很有默契。”他回憶,“我們的要求是高考應當取消戶籍限制?!弊詈螅灻膫鲉味挤旁谝黄?,“有好大一摞?!?/p>
為了放大聲音,群里有幾十個家長在深圳龍華的一個廣場上征集簽名,但立刻遭到了保安的制止?!稗q證法”認為,從那時開始,QQ群里出現了異樣,他不確定是激進的家長還是冒牌家長進群“搗亂”,發表過激言論,最終導致QQ群在后臺被解散。
“大家也都在為了生存而狂奔,又受到了不少挫折,北京上海那邊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在深圳,我們就對這個東西(取消高考對戶籍限制)不抱希望,但都悶在心里?!薄稗q證法”開始心灰意懶。
如他所說,那些把不滿悶在心里的家長們,不少人都加緊辦理,陸續解決了入戶問題?!稗q證法”仍然記得去教育局辦的時候,有個家長異常激動,“他的孩子下個學期馬上要高考報名?!睙o望之下,這位家長最后選擇了購房入戶廣東,“跟親戚借了十幾萬,在惠州買了二手房辦了入戶?!?/p>
死水微瀾的“夢想”
家長QQ群在2011年被解散之后,“辯證法”又建了個群,取名為“夢想”。但氣氛顯然與以前大為不同,“現在連找簽名都沒有了,大家都在觀望。”盡管仍是群主,他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太太認為他在“耽擱時間”。相比很多在北京、上海的家長活躍在網絡和行動上,他為自己的沉寂找到了理由,“不少家長在北京奮斗很多年,有比較好的經濟基礎,有這么多時間去做這些事,我的擔子很重,很難抽時間去做?!苯洑v四五年的折騰,“辯證法”已經激情不再。
小店時不時有客人過來買奶茶,地下商業區回蕩著中國風民樂?!稗q證法”皺著眉頭說道:“廣東有了孫志剛案件才取消了暫住證制度,重慶有了任建宇被勞教才改革了勞教制度。中國的任何改革都要做出犧牲,難道教育改革,也要有幾個家長跳樓、幾個學生為了這件事情死在哪個角落里才改革嗎?”
回到現實,大女兒參加高考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不愿意讓孩子去讀廣東的職校,又無力供孩子出國,卻也不打算讓她回戶籍地貴州高考,他只得繼續奔跑在“入戶”的路上:“我打算抽空看看書考高級職稱,考兩個就可以入戶了?!?/p>
2012年,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入戶政策的準入分值是100分,擁有一個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可以拿到70分,如果考到了兩個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入戶深圳就不是問題?!拔业呐笥讯伎歼^了,我是學計算機的,考兩個計算機類的高級證書,應該不難?!辈贿^他也承認,廣東的積分入戶偏重于學歷和職稱,對學歷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來說,考職稱并非那么容易。
QQ群里的其他人
除了為了孩子爭取權利的家長,QQ群里還有其他熱心群眾,比如已經入戶深圳的老黃和未婚青年“思維”。
1982年,老黃和同事們被一個火車皮拉到了當時的深圳,成了第一批建設特區的排頭兵。從此,老黃和家人在這里落地、生根。直到2003年,老黃的兒子要參加高考,他們才清楚地明白,深圳這座城市依然遙不可及:“我們是國企員工,但是總部在北京,我在分公司,戶口一直沒有落實到本地。”在當時,通過考試來取得入戶資格,對五十多歲的老黃來說,是個不低的門檻。
2003年,非典肆虐,念高三的兒子獨自一人回到了戶籍地成都參加高考。盡管已經是十年前,老黃回想起來仍然難以平靜,“那時人員流動是被控制的,兒子一個人上了飛機,我們沒法送他回去。”也因為非典時期的人流控制,兒子高考時,老黃和妻子沒能在兒子身邊陪伴。
“四川用的人民教育版教材,和廣東版本不一樣的,壓力好大。”老黃的兒子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在深圳念書,回到成都,他最終沒能適應四川的考試。從成都一家三本院校畢業之后,孩子找了一份在深圳的工作,這時候,他終于與父母在一座城市里團聚。
2007年,老黃的太太終于通過勞動局的考試獲得了深圳戶口。在QQ群里其他家長看來,他們家的“問題”已經過去了。然而,“高考”和“戶籍”這兩個詞一直是這家人邁不過去的一個坎兒,“我兒子一直有抱怨,他一直怪我們沒有給他一個好的環境,當時沒給他弄好戶口?,F在兒子還埋怨我——這種事情,一輩子都忘不了?!?/p>
時隔十年,老黃并沒有忘記當時的無奈,快退休的他更多投入到QQ群里的討論中,為“辯證法”這樣的家長鳴不平,“像他這樣,在深圳十幾二十年了,在這里創業,也給深圳納稅,孩子為什么不能在這里考試呢?”
2022年貴州高考的報名時間公布了,那么知道高考該去哪里報名呢?那貴州高考報名系統入口在哪里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貴州高考報名系統入口公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貴州高考報名系統入口公布zsksy.guizhou.gov.cn/
2022貴州高考報名辦法(一)應屆高中畢業生原則上在本人戶籍所在縣級招生辦指定的報名點辦理高考報名手續。考生本人申請,經就讀中學所在縣級招生辦同意,也可在就讀中學所在縣級招生辦指定的報名點報考。
(二)往屆高中畢業生及同等學力考生報考必須到本人戶籍所在縣級招生辦指定的報名點辦理高考報名手續。
(三)應、往屆高中畢業生及同等學力考生報名時均須提供本人戶籍、法定監護人戶籍、二代身份證、學籍證明或學力證明原件和復印件。
(四)符合貴州省外來人員隨遷子女報考普通高等學校報考條件的外來人員隨遷子女考生在戶籍地、居住證所在地縣級招生辦辦理高考報名手續。
(五)香港及澳門學生、臺灣省籍學生、外國僑民到就讀中學或居住地所在縣級招生辦指定的報名點辦理高考報名手續。香港、澳門考生報名時須提供香港或澳門居民身份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或《港澳居民居住證》、我省高中3年完整學籍并實際連續就讀證明原件和復印件;臺灣省籍考生報名時須提供臺灣居住的有效身份證明、《臺灣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或《臺灣居民居住證》、我省高中3年完整學籍并實際連續就讀證明原件和復印件;外國僑民考生報名時須提供公安機關簽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我省高中3年完整學籍并實際連續就讀證明原件和復印件。
(六)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由學校集體組織在市(州)招生辦指定的報名點報名,中等職業學校往屆畢業生須持本人戶籍、畢業證、二代身份證等證件在戶籍所在地的市(州)招生辦指定的報名點報名。
(七)報考保送生、高水平運動隊、高水平藝術團、強基計劃、單獨招生、體育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等特殊類型招生的考生,都必須辦理高考報名手續。
(八)已參加2021年9月高考英語聽力考試的考生,如還需報考2022年3月高考英語聽力考試,兩次考試原則上在同一縣(市、區、特區)報考,并且兩次報考提交的個人身份證信息必須一致。
如果2022年高考報考地與2022年3月英語聽力考試報考地不在同一考區,考生須先在高考報考地辦理高考報名手續,取得高考考生號,再到英語聽力考試報考地就讀中學填寫《貴州省2022年3月英語聽力考試非高考報考地報考考生登記表》,并繳納高考英語聽力考試費,由就讀中學審核后報所在地縣級招生辦審核,市(州)招生辦匯總后上報省招生考試院。
(九)參加報名的考生,須繳納相應費用。普通高考報名考試費130元/生,普通高考體育類專業報名考試費100元/生,普通高考藝術類專業報名考試費每專業150元/生,普通高考英語口試費40元/生。上述費用由考生通過網上繳費系統全額繳入省招生考試院。普通高考英語聽力考試費30元/生,由縣(市、區、特區)招生辦收取后繳入屬地財政專戶。普通高考招生體檢費30元/生,由縣(市、區、特區)招生辦代體檢醫院收取。
(十)2022年高考政策照顧加分按《省教育廳等八部門關于印發的通知》(黔教發〔2021〕8號)規定執行。
高考報名條件符合下列條件的人員,可以申請普通高考報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
國憲法和法律;
2.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含應往屆)或具有同等學力;
3.身體狀況符合相關要求;
4.認真閱讀并愿意遵守報
考簡章及省招委會、高招辦頒布實施的其他有關招生管理的政策、規定;
5.報考軍隊院校的,必須是年齡不超過20周歲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報考公安院校的,必須是年齡不超過22周歲;報考公安院校外語專業年齡不超過20周歲;報考以上院校及專業的考生須未婚;
6.少年班考生報名,須先由招生學校預選、發給考生準考證、明確考試科目、并通告考生所在市、縣(區)招考辦之后,考生本人提出申請,經市、縣(區)招考辦審查合格,可在市招考辦指定的地點報名及參加考試。
申請報考少年班,必須是極少數智力超常、成績優異且年齡在15周歲以下的初、高中在校學生(不包括高中應屆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