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錢學森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要寫讀后感的時候,我往往會想著隨便應付就好了,但是讀了《從錢學森身上尋找“錢學森學問”》這篇文獻,我仿佛發(fā)現(xiàn)了好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盡管這其中仍有一些雷同的觀點,但是懂得思考就是創(chuàng)新所需要的一種能力。
文章開篇就是錢學森老先生的經(jīng)典問題:“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對于這樣的問題,社會上的很多人都已經(jīng)回答過了,而且是從各個方面仔細的去分析,所以出于這個原因,我只想談的是:什么是杰出的人才?是那些整天抱著書泡在教室或圖書館的人嗎?是那些平時不在學習上花心思,臨考試的時候抱佛腳就可以考得很好的人嗎?讀完錢老對師大附中的回憶時,我覺得會創(chuàng)新的人就是杰出的人才。創(chuàng)新的人是靈活的、有邏輯思維和善于總結的人,并且他們不只會抱著理論知識高談闊論,忽視實際操作。錢老曾多次提到,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品格的人,他的形象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要達到一種平衡,不可能一個邏輯思維很強而形象思維很差的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都把錢老看成一個杰出的人,是因為錢老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之間拿捏得當,從而具有了創(chuàng)新能力,為世人所景仰。杰出的人知道主次之分,哪些內容該掌握,哪些內容可以暫且擱置,對于這些他們都是心里有數(shù)的,并不會對所有的知識盲目地掌握,否則完完全全地失去了學習上的主見,是很難有創(chuàng)新的。因此,當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什么杰出的人才時,我們才能夠知道現(xiàn)而今我們學校在培養(yǎng)杰出人才方面缺乏了什么,往后應該朝著哪些方向去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再者是錢老提出的整體思想,我覺得無論是做什么事情,整體意識是不可缺少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是依靠集體而存在的,個人力量微不足道,即使有時候看起來是一個人完成的事情其實凝聚了各種力量。在錢老的這一思想中包含了用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思想。在我看來,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尤其是棘手的問題,用系統(tǒng)優(yōu)化的辦法去處理是再好不過的了。所謂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就是要求我們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從整體上把握系統(tǒng)的功能和性質;要注意遵循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學科之間是相通的,而文獻中也提到提到錢老曾經(jīng)在加州理工學院創(chuàng)辦過“系統(tǒng)學討論班”,這樣的班不只是用來研究理工知識,而且涉及哲學,信息學等科目,范圍廣泛,足以打開學生的視野,這也正好印證了系統(tǒng)優(yōu)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國內,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開始分文理科進行學習,學業(yè)水平測試過后幾乎是文科生只專注于文科學習,理科生只專注于理工科,到最后仿佛是文理科“老死不相往來”,不利于學生跨學科、大思維、多碰撞地進行系統(tǒng)控制的研究,所以還是回到錢老原來的那個問題,我們學校為什么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是因為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范圍很狹窄,并且沒有把研究學問放在第一,教學方式大都是老師講授學生聽,課堂課后沒有學術研究的氛圍;而在研究學問時又不習慣于在一個大的背景下進行,如此這般,在學術上的觀點就容易片面,還談何杰出與創(chuàng)新。所以系統(tǒng)思想在學術創(chuàng)新這一方面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要想提高我國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系統(tǒng)意識,帶領他們掌握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以便他們在往后的學術創(chuàng)作上能勝人一籌,帶動整個國家的創(chuàng)新水平。
著名哲學家、思維科學家張浩研究員的力著《認識的另一半:非理性認識論研究》,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誠如此書內容簡介中說,這是目前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非理性認識論的學術專著。全書九章連同導論近60萬字的大部頭,全面而系統(tǒng)地論述了各種非理性認識要素的功能與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和它們形成的客觀基礎,以及它與各方面的關系等等。要全面評價這樣一部巨著,實非筆者愚力所及,有待更高明的學者專家大手筆。只是作為張先生厚愛的首批贈書者之一,有機會較早閱讀此書。故略談點個人初讀這部專著后的一些體會,或稱幾點讀后感。既請作者指教,也可供其他讀者閱讀此書時作參考。
首先,最主要的體會是,此書抓住了人類認識特性中具有對應相待性(以下簡稱對待性)這個根本點,著重論述了常易被人忽視的非理性認識這個側面。作者認為,人的認識本身就是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的有機結合;正如書名所示,理性與非理性的認識皆只是整體認識的一半。無論是“絕對理性”或者“徹底的非理性”,都會偏離認識的正確方向,導致脫離實際乃至謬誤的惡果。由此也啟示筆者感悟到:在認識活動過程中還存在著另外一些與理性和非理性類似的具有對待性的成對的特性。例如反映性與建構性,先驗性與后天性,概念性與形象性,模糊性與精確性,科學性與藝術性,隱(意會)性與顯(言傳)性,民主性與集中性,以及形下實用性與形上超越性等特性。它們大都是人類認識活動的某個層次、階段或方面上互相對應相待的兩個側面。例如,既不能說科學性認識比藝術性認識強,也不能認為實用性認識就比超越性認識好。如果片面地強調其一而忽視其二,往往也會得不到完整全面的正確認識,甚至還可能走向另一個片面的極端。上述列舉這些具有對待性的成對特性雙方,很可能都是理性或非理性認識密切相關所致。筆者只是借用中國古代辯證法的陰陽對待性加以說明。其實,作者在此書第七章中所強調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就有互補、互滲、互相轉化等特征,并認為在一定條件下,非理性的也可以與科學信仰互相轉化,并稱之為“辯證法的威力”。這個道理,已為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互補所證實,這也是與傳統(tǒng)的中和(中庸)之道相通的。但卻與那種“一個吃掉另一個”的辯證統(tǒng)一有別。
其次,此書詳細論述了認識活動的復雜性。借用錢學森先生的灼見,人的思維認知過程是個復雜而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人腦是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tǒng)。除去常規(guī)的理性認識(含人工智能等系統(tǒng))中的眾多要素外,此書主要從非理性角度提出了幾十種:如主體認識結構中的欲望、需要、情緒、情感、興趣、愛好、意志、信仰、崇拜、懷疑、理想、信念等要素,又如非理性認識主要形式中的聯(lián)想、想象、直覺、靈感、頓悟、潛意識、無意識、群體無意識、暗示、催眠,以及心理定勢等等多因素多角度的認識與思維。充分展現(xiàn)了人類認識的復雜多樣性,絕非某些哲學、心理學教科書中所灌輸?shù)念愃普障竦姆从场⒛懩菢雍唵位⒂顾谆3ト粘I钪械募页UJ識可以憑借個人習慣和經(jīng)驗隨意處理之外,非常規(guī)的和重要的認識決策,往往是個人難以獨力完成的。此書第九章中批評了三門峽工程的重大失誤,導致陜西、河南出現(xiàn)“地上懸河”,造成水利變水害的惡果。其主要原因是決策者對治理大江河的復雜性、艱巨性缺乏認識,片面依賴蘇聯(lián)專家的“一言堂”。由于他們并沒有從思想認識上認真總結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以致后來在修建三峽工程等高壩大庫過程中,一再重演三門峽的錯誤,只不過目前尚未釀成三門峽那樣嚴重的惡果。作者批評這是由于決策不民主等原因造成的。
再次,由于認識的對待性與復雜性,進而要求人們對認識特性整(總)體把握。既要充分考慮到認識活動中復雜多樣的各種因素,又要關注其中具有對待性的成對因素的有機融合互補、互滲,特別是理性與非理性要素的相互作用與轉化,才能做到對認識對象全面系統(tǒng)的整體把握。尤當社會進入知識經(jīng)濟與網(wǎng)絡時代,單靠個人計算、記憶,判斷能力有限,還必須配套電腦等人工智能機來協(xié)助加工處理信息和數(shù)據(jù)等。但目前電腦等智能機仍只能局限于處理數(shù)理邏輯所控制的理性材料(含數(shù)字、公式、模型等),而大量的非理性信息還得主要靠人腦去識別。故“人機結合”仍要以人為主體。例如中醫(yī)診病可以參考西醫(yī)化驗、透視、切片、掃描以及各種“專家系統(tǒng)”的協(xié)助,但所得到的理性認識還必須與中醫(yī)師直接地望、聞、問、切所獲取的非理性認識相結合融匯,最后由主治醫(yī)師根據(jù)“八綱辯證”和“陰陽五行”等理論(模型)推演,并比照以往醫(yī)療實踐經(jīng)驗等作出整體的診斷,再對癥下藥處方。在這個過程中,中醫(yī)師把千頭萬緒的病因癥象等納入陰陽五行模型整合,就屬于對病情狀況的整體把握和判斷。可見陰陽五行模型乃是從整體上認識把握復雜系統(tǒng)對象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了中醫(yī)治病外,對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進行整體把握的認識方法還有: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V·卡門教授所主持的seminar(討論班)方法和我國錢學森院士等倡導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Matasynthetic Engineering)等,都是從整體上把握復雜多樣地認識對象的有效方法。
一維解讀:材料熱度大排行
2012年17道作文試題,故事類材料占了9道。2013年18道作文試題,生活現(xiàn)象類占了5道。2014年高考雖仍是以新材料作文為主,在試題材料的選擇上也兼顧到了言論(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從取材熱度上來講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材料熱度大排行之狀元:“生活現(xiàn)象”類
生活有多精彩,語文就會有多精彩,生活即語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試題,以生活現(xiàn)象為試題材料的占5道,它們分別是:全國課標卷Ⅱ“同學關系調查”,江西卷同學“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四川卷“討論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現(xiàn)象”為材料的試題驟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試題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還多。
材料熱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類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實質上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類的作文試題,貼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話可說。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試題僅有遼寧卷的“沙子與珍珠”、重慶卷的“大豆變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為材料的試題驟然上升至5道,占全年試題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熱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論”類
言論因其言簡意賅,同時又濃縮了先哲們對世界的不同解讀,所以歷年高考也深受命題者青睞。如2013年上海卷“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蕭伯納對“夢想”的論述、浙江卷“三句話看童心”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論”為材料的試題仍保持3道,試題相對穩(wěn)定。
【2015年高效備考第一方案】
一、考生必須關注生活、感悟生活
人生有千姿百態(tài),語文就會有千姿百態(tài),生活即語文,生活即作文。關注生活的作文是最有價值的作文,所以考生必須從生活和學習中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可通過堅持寫日記、堅持寫讀書筆記、書札、讀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關注“意林體”,加強哲理思辨
所謂“意林體”,就是來自生活中的心靈雞湯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練而富有趣味,蘊含普世價值觀。這種“小故事大智慧,小視角大意境”的命題材料,既能有效地避開社會熱點,避免試題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時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這類材料一直很受命題者青睞。
三、關注其他試題材料,有備無患
2014年高考因沒出現(xiàn)寓言故事類、時評類、圖畫類試題材料,而高考命題又往往具有循環(huán)性與平衡性,所以考生也決不可偏離對這三大類材料的關注。
二維解讀:引領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關注了“科技的利與弊”,2013年北京卷關注了“手機的利與弊”,2014年廣東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為載體,仍然關注“科技的利與弊”;2010年課標卷“貓吃老鼠”關注了“責任”,2012年課標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關注“責任”,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計”關注了“對責任的堅守”,2014年重慶卷仍關注“責任”,可謂“玻璃碎了,而責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總有一些精品試題引領著未來幾年的命題方向。
引領方向大排行之“狀元”:課標卷Ⅰ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宇宙萬物,或靜或動,或大或小,都有其運行規(guī)律。“萬物有度,無度則濫”,這個“度”實質指的就是規(guī)則。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依法治國,越來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國,必定會有更多的“規(guī)則”出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積極培養(yǎng)對生活、工作、社會的“規(guī)則意識”,做一個講規(guī)則、守規(guī)則的社會人。因為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只有自覺遵守規(guī)則,才能使生活變得愉快、和諧。但如果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規(guī)則”變得落后,甚至一些“規(guī)則”在制定時本身就存在弊端,我們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規(guī)則,勇于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與民族才會不斷超越。2014年課標卷Ⅰ正是以“山羊過橋”比賽為載體展開對“規(guī)則”的討論。考生可反對其打破了規(guī)則,進而呼喚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與民族都應該恪守“規(guī)則”;同時考生也可贊揚其勇于創(chuàng)新,打破了規(guī)則,讓比賽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課標卷Ⅰ實質上關注的主題是恪守規(guī)則與改革創(chuàng)新之間的辯證關系。而此主題不僅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更是中國未來10年甚至幾十年的主旋律。
引領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擊套作,抒發(fā)真情實感,規(guī)避“高考體”,可謂是這幾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斷的呼聲。2013年江西卷的“同學三怕”讓考生有話可說,有力地規(guī)避了“高考體”,給人耳目一新之感。2014年江西卷對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探討更貼近考生生活,讓考生有話可說。所以考生平時準備的李白、屈原、羅陽等素材幾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結合試題來談自己的見解。此類試題雖說考生寫作難度增大,甚至可以說幾乎是無法“備考”的,但它有力地打擊了“假大空”等“高考體”,讓作文回到寫作的本質,代表著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領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錢學森之問,“中國制造”遍布全球卻沒有“中國創(chuàng)造”,是什么讓中國人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根本原因是我們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腦智能芯片”正是一個面向未來,激發(fā)考生想象力的近10年來少見的優(yōu)秀作文試題,比起那些只知道挖“祖宗墳”的作文試題,它是目前高考體制下的異類,但猶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這種關注未來,激發(fā)考生想象的優(yōu)秀作文試題雖說難度較大,讓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隊伍中來,因為我們的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太需要創(chuàng)新了,而不是只靠挖“祖宗墳”。
【2015年高效備考第一方案】
一、研讀具有引領高考命題方向的優(yōu)秀試題,澆樹澆“根”
每年四五月份,放眼各大媒體網(wǎng)站和教輔雜志,對高考作文猜題押題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現(xiàn),但大部分猜題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幾種:(1)一味求新導致試題較偏、較怪;(2)個人主觀色彩太嚴重導致試題偏離命題方向;(3)太直觀地再現(xiàn)社會熱點導致試題正好走進高考命題者回避的區(qū)域。
那么我們如何準確地把握命題方向?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依據(jù)高考真題才能高效備考。如:2010年課標卷、2012年課標卷、2012年山東卷、2014年重慶卷關注同一主題――責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廣東卷關注同一主題――科技的利與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遼寧卷關注同一主題――位置與價值……所以,只有研讀具有引領高考命題方向的優(yōu)秀試題才能準確地把握高考命題方向。
二、強化寫作基本功,修煉好“內功”
江西卷對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探討、天津卷對大腦智能芯片的科幻再一次告訴我們:八股文式的“高考體”,李白、杜甫、陶淵明、司馬遷在考試上是“失效”的,只有實實在在的寫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強化寫作基本功,修煉好“內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課外品讀大家美文;(2)征訂一本專業(yè)作文輔導的報刊;(3)開辟每周一期的墻上語文園地;(4)課堂10分鐘朗誦或每周開設至少2節(jié)閱讀課與寫作課。
三維解讀: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學的思維,所以歷年高考作文命題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2012年江西卷“沒有什么與擁有什么”、福建卷“路程與時間”,2013年江西卷“怕與不怕”、湖北卷“方與圓”等等。同樣,2014年也關注了考生以下科學思維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狀元:“辯證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結合體,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所以對同一問題進行辯證分析是同學們應具備的基本科學思維。所以課標卷Ⅰ,面對被打破的“規(guī)則”運動員和裁判產生了爭議;安徽卷,面對劇本臺詞,到底是表演藝術家說了算還是劇作家說了算;上海卷,面對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還是不自由;江蘇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還是“朽”的;遼寧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風景還是高樓林立是最美的風景;廣東卷,是黑白照片時代好還是數(shù)碼時代好……考生只有辯證分析才能寫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開放思維能力”
鼓勵考生大膽質疑,自由表達,讓考生有話可說一直是高考命題者的追求,這種命題理念實質是在考查考生的開放思維能力。所以,對于北京卷的“老規(guī)矩”,考生可以贊同,亦可以反對;對于湖北卷的“山頂上的風景”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風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寫出自己的“風景”即可;同樣,山東卷的“打開窗戶看風景”有人看到了靜,有人看到了鬧,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選擇一個角度寫出自己所看到的風景即可;對于江西卷對探究式學習方式的討論,考生更是可以結合自身學習效果各抒己見;對于浙江卷的“門與路”,考生所選擇的“門”不一樣,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樣。這些試題沒有明顯的感情傾向,考生可自由表達,寫出自己的見解即可,增強了試題的開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僅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能力,鼓勵創(chuàng)新更是一個社會應該倡導的良好風氣,所以天津卷“將人大腦中置入一個芯片”;面對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懸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卻是棧道橋梁;課標卷Ⅰ,面對不可動搖的比賽規(guī)則,就是有人敢大膽地打破,這些試題就是在有意引導考生大膽創(chuàng)新。
【2015年高效備考第一方案】
一、關注哲學中的基本原理
這些原理包括兩個論斷(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三個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幾個范疇(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形式與內容、現(xiàn)象與本質、必然與偶然、現(xiàn)實與可能)。
二、優(yōu)化課程設置
語文老師每周可抽出一節(jié)課開展辯論會,這對活躍考生的思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優(yōu)化課堂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