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上海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教授:大家好!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鐘國偉同學的碩士論文答辯會,歡迎大家光臨!鐘國偉同學提交的論文題目是《越有“中國味”,越具“世界性”》。現(xiàn)在按照程序進行。
馮教授:請問鐘國偉同學,你提出“越是‘中國味’,越具‘世界性’”的論題,是基于什么依據(jù)考慮的?
鐘國偉:近年來,中美貿易戰(zhàn)提示了我,我們要發(fā)展自己的科技和工業(yè),不要總是存在依賴他人的企圖。所以,我提出這個論題。
李教授:請鐘國偉同學,你能夠再簡要地闡述一下你的論題的正確性吧。
鐘國偉:好的。我之所以要論述“越是‘中國味’,越具‘世界性’”的論題,我是有充分的論據(jù)和嚴密的論證過程的。
首先,人類學常識告訴我們,作為黃種人的中國人頗具“世界性”。作為中國人無論你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你都無法改變你的膚色。即使你不承認是中國人,或者你加入了外國國籍,但你的“膚色”無法改變,你不再是中國人,但依然具有“中國色”。所以,這種“中國味”就頗具世界性。
再次,中國傳統(tǒng)建筑告訴我們,越是“中國味”就越是世界的。中國的萬里長城,安徽徽州的傳統(tǒng)建筑等很具中國特色,一直被認為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很具“世界性”。相反,有的地方為了建設所謂的洋樓而破壞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古建筑,結果讓清一色的洋樓掩蓋了“中國味”,走到任何一個城市都是一樣的洋樓感覺。由于失去了“中國味”也就無法在國際上具有“世界性”了。因此,想要我們的建筑具有“世界性”,就要保持我們的“中國味”。
再次,一步破碎的中國的科技史告訴我們,沒有“中國味”,就沒有中國科技和民族工業(yè)。眾所周知,我們的汽車工業(yè)一直發(fā)展不起來,就是因為依賴于歐美和日本汽車,跟他們合資制造汽車賺錢而不思進取以至于失去了獨立的創(chuàng)造能力。我們的電子科技一直在依賴于歐美國家,所以一旦遭遇人家卡脖子,一些電子工業(yè)就會癱瘓。例如,我們的中興、華為等已經嘗到了這種苦味。我很敬佩華為老總任正非,他帶領他的團隊“臥薪嘗膽”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科技“5G”,給了歐美科技大國史無前例的震撼。華為公司這種極具“中國味”的科技產品,代表了中國,震驚了世界,是十足“中國味”的,更是震驚“世界性”的。
綜上所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屬于自己的作品,缺乏民族性的,個性化實業(yè),是永遠不會代表中國,具有“世界性”的。所以說,越是民族的,越是國家的,越是國家的,才越是世界的。所以說,“越是‘中國味’,越具‘世界性’”。
各位教授,關于“越是‘中國味’,越具‘世界性’”的論題,我就談到這里。謝謝!
高教授:各位評委,對于鐘國偉同學答辯的問題,還要什么意見嗎?
因此,我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立的主題是:“科技與人文,比翼齊飛”。
人類從誕生起,便擁有了兩件武器:科技與人文。從最早的鉆木取火和刻石鑿壁,到現(xiàn)今的計算機技術和日益發(fā)達的人文科學和人類文化,人類從中不斷受益,并借著這兩件武器產生的強大助動力,從茹毛飲血來到了信息時代。兩者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兩者的關系也就如天平的兩端不能偏廢,缺一不可。尤其對于現(xiàn)今的形勢來說,科技與人文的比翼齊飛更顯重要。
這是加速當今時展的必然需要。當今時代,科學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取S嬎銠C網絡和信息技術、人類基因組工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各種絕癥的攻克等等,這所有的發(fā)展都是當今科技飛速發(fā)展的體現(xiàn),給人類以希望和生存的動力。同時,科技的發(fā)展又給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帶來巨大的沖擊。克隆技術能否施之于人類,基因科技會否被亂用而帶來災難,這種種疑問給人類帶來了不小的不安和惶恐。這時,人類便急切地需要人文科學來獨當一面,解決人類發(fā)展道路上的種種困惑,掃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礙,就如當年給中國帶來了新生的希望。兩者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補關系可見一斑。
一、審題關――奇葩離不開根
高考話題作文通常會在話題前給出一定的提示語,但是依然還有考生會寫出“出軌”的作文。例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話題是“忙”,有考生就將話題誤解成了“幫忙”,結果得到了很低的等級分。由此可見,讀懂材料,正確理解話題以及明確出題人的命題意圖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例如,2007年高考廣東卷的作文話題是“傳遞”,提示語中給考生提供了很多思考方向和角度,從而賦予了“傳遞”豐富多彩的含義。學生只要能把根植于“傳遞”這一內涵豐富的話題,就能讓作文開出嬌艷的花。
二、構思關――美文都精于構思
蘇格拉底說:“我們應該把真實看得高于一切。”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再現(xiàn)生活是藝術一般性格的特點,是它的本質。”由此可見,文章的真實性是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的統(tǒng)一。例如,蘇軾《赤壁賦》中客和吹洞簫者的談論,以及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屈原和漁夫的對話等,都可以看做是作者為刻畫人物而運用的精妙構思。再如,2007年重慶高考優(yōu)秀作文《我有一雙翅膀》,開篇引用歌詞作為題記,然后以時間順序寫了“我想飛”“我要飛”“我會飛”,整篇文章一目了然,開合自如,體現(xiàn)出了很強的結構美。
三、扣題關――瞄準話題中心不偏題
話題作文雖然比命題作文寫起來自由,但不能脫離話題。常見的扣題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生活瑣事入題法。
例如,高考滿分作文《窗欞邊的梔子花》,作者開篇即從生活中常見的窗欞邊的梔子花切入話題,引出自己的觀點,表達了一切道理都從生活中來的觀點。
2.說文解字巧開篇。
例如,高考滿分作文《美,距離的憂傷》,作者開篇便通過解析倉頡造字切入話題,以說文解字的方式表明了距離的重要性。
3.變形闡釋切入法。
所謂變形闡釋切入,就是對話題作文的材料進行巧妙變形――或將其壓縮成一句精要的話,或將其擴展成一個事例,進而自然引出自己的觀點。例如,高考滿分作文《遙望晶瑩,近觀纖瑕》的開頭,作者就是將材料中雷抒雁的詩歌進行了變形闡釋,以此切入話題,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4.類比構建暗切題。
所謂類比構建暗切題,是指在行文中活用材料和其他事例進行類比,從而論證自己的觀點。例如,高考滿分作文《仰望星空》,開篇即用三個整齊的句式類比構建,鮮明地指出了距離與完美的關系,結尾則通過再次點題深化了中心,整篇文章首尾呼應,結構精巧。
5.鬼斧神工敘事中。
所謂鬼斧神工敘事中,是指寫作時可以巧妙地把材料中的人、事、理演化為敘事的中心,以敘述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高考滿分作文《回家》就通過編故事恰如其分地演繹并表達了人與家鄉(xiāng)復雜而又莫名的關系,進而使文章表現(xiàn)出了含蓄深刻、意味深長的特點。
6.卒章顯示話題法。
卒章顯示話題法,是一種在文末彰顯話題并亮出主旨的作文結構方法,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高考滿分作文《給孟幻同學的一封信》,作者就恰到好處地將材料中的詩歌化為文章的內容,并在結尾照應了話題,讀后叫人不得不拍案叫絕。
總之,學生只有合理恰當?shù)剡\用好材料,獨到而新穎地切入話題,緊扣話題材料,瞄準話題中心,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話題作文。
四、文體關――異彩紛呈貴在精
緊扣文體特征寫特色作文是寫好高考話題作文的又一關鍵。因此,寫記敘文要注意細節(jié)描寫與敘事的詳略,以及事例的時代意義;寫議論文要注意議論文的要素,并選擇豐富而恰切的論據(jù)。當然,考生還可以用訪談式、對話式、日記體、書信體、辯論會、新聞發(fā)言稿、劇本、就診報告、處罰通知、廣告文案等標新立異的形式寫話題作文。例如,高考滿分作文《百家講壇》與《給孟幻同學的一封信》就分別運用談論式和書信體,不僅降低了行文難度,還收到了結構美的效果。
一、從四個層面展開聯(lián)想
1、時間上的古與今
運用例證法,就是“據(jù)事以取義,援古以證今”。列舉事例時,選擇歷史事例和現(xiàn)實事例相結合。歷史事實,常常是最過硬可靠的論據(jù),可以啟迪人們認清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現(xiàn)實事例,又大多是人們熟悉的事實,這些事實過去不久或仍在眼前,不容置疑。因而,在列舉事例時,最好能既列舉一些古人的例子,也能列舉一些今人的例子,使得文章具有時間上的縱深感,這樣更具有說服力。
例如:遼寧高考卷優(yōu)秀作文《各領?人生精彩》一文的第二小節(jié):“‘人貴有恒’,古往今來,有多少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到達光輝頂點’的故事:蘇武持節(jié),牧羊北海19年歸漢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運動,終其一生無怨無悔;陳景潤鉆研數(shù)學,嘔心瀝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考生先列舉漢代蘇武的例子,再列舉當代陳景潤的例子,達到了一種“古往今來”皆如此的效果,當然也就有效地增強了說服力。
2、地域上的中與外
在舉例時,既要注意到時間上的古與今的跨越,也需注意到地域上的中與外的覆蓋。古今中外的事例搖曳錯落,不僅可以增強材料的條理性,避免重復堆砌之感,而且具有更強的論證性。
例如:廣東高考滿分作文《仰觀宇宙,俯察萬物》其中一段:“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chuàng)作出傳世佳作《蓮花》;走進馬群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并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
此段文字列舉了徐悲鴻和莫奈的例子,一中一外,兩個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親身接觸,走進自然,才能獲取心靈的力量,文中的觀點令人信服,深入人心。
3、性質上的正與反
有比較才有鑒別。列舉事例時,還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來進行聯(lián)想選擇。正與反的對比,不僅能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而且能突出事物的特征,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加深對論點的理解。同時,運用對比證明,往往還能形成一定的對比映照,既能使文意更加充實,又能使文事較為生動,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如: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文顯其品動人心》作者以“文顯其品動人心”為題,鮮明地表達了文品應該與人品相一致,這樣文章才能感動人心的觀點。作者在文中以列舉了袁中郎的正面例子和郭沫若反面例子,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調趣味與人品”的彼此關系,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文如其人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對比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褒揚什么,貶斥什么,在兩者的互相映襯對照中,可以得到顯豁的表現(xiàn)。鮮活典型的事例,嚴縝周密的對比分析都顯示出作者相當?shù)奈幕e累和足夠的閱讀積累。
4、對象上的人與己
在舉例論證的時候,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對論證中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若是在這些事例的基礎上,再由人及己,聯(lián)系自身和實際結合論點進一步論述,這樣更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更能激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如:上海高考滿分作文《亦堅亦柔,成就和諧》一文中“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應有的堅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執(zhí),冰冷剛硬到不可觸碰也更不應成為人生的常態(tài),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讓心靈受到溫存與愛意的滋養(yǎng),由寸草不生的荒蕪變?yōu)樘幪幏被ǖ腻\繡。是啊,在這個正在被冷漠的鐵壁銅墻侵占的世界里,我們總以為百毒不侵刀槍不入的自我封閉就是堅強,可如果我們連呵護真誠、期許美好、擁抱真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這種機械的行為構成的將不配被稱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過’。我們既然沒有理由封存扼殺美好,何不以最陽光的姿態(tài)享受心靈深處的柔軟?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軟的東西,與堅硬的組成部分一樣,都是構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堅亦柔的心靈,方能塑造成和諧的自我。”
此文的觀點為“人心的奇妙之處,有堅如磐石處,亦有溫柔如水時,二者周旋歸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個和諧的自我,卓然而立”,作者在引用畢淑敏和英國文豪托爾金的語言來闡釋人心的堅固和柔軟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對心靈的“堅”和“柔”孤立與誤解,從而使文章針砭時弊,更具內涵和深度,增強了文章的思辨力度。
二、以理服人做到四個一
1、讓學生做一點分析
文章要有不容置疑、無可辯駁的說服力,一靠具體而周密的分析,二靠充分而確鑿的論據(jù)。分析總是借助于舉例,實例又必須進行分析,二者常常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因而,在擺出事實后,做一點分析,讓事實和道理相得益彰。
“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分析,能使議論細致深入,體現(xiàn)出思辨的深度。以真實有力的論據(jù)為基礎,進行嚴密合理的分析,視理而破,層層深入,可以切中肯綮,充分顯露出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和本質特征,使文章的論點立于不敗之地。將論點可能存在的問題、讀者可能產生的疑問,在分析中一一予以論說,使之周到嚴密,無懈可擊。
2、讓學生設一個比喻
比喻是一種形象化的論證方法。用我們熟悉的事物來進行設喻,可以使文章說理具體生動,發(fā)人深省;行文明快活潑,饒有趣味;從而收到文章精煉,內容豐富的效果。例如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標題就設喻,把“智慧”喻成“空屋”,作者從“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寂寞空屋,可有形可無形,是一個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證據(jù)”,“寂寞空屋,給高蹈以平實,給浮華不定的心靈以腳踏實地的依靠”三個層次闡釋了自己所理解的智慧的內涵,把智慧闡釋得具體明確,又形象生動,令人深思。
3、讓學生來一個假設
在議論中來一個假設,也可以使得文章別有一番趣味。選擇文中所列舉的一至兩個事例,運用假設推理對其進行分析。運用這種方法,首先必須較完整地引述論據(jù),然后提出形成條件并不存在的假設,“設假為真”,進行推理,并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必然錯誤荒謬,從而進一步確立觀點的正確。
例如:廣東高考滿分作文《仰觀宇宙,俯察萬物》“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yè)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們肆無忌憚地破壞自然,制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科技并沒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此段用“試想”進行假設,假設人類過分依賴科技,破壞自然的荒謬性,從而更能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4、讓學生找一下原因
很多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僅僅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文章平淡無味,淺薄無力。在論證中讓學生學會進行深入剖析,從“為什么”的層面探究一下事實形成的原因,可以體現(xiàn)中學生思考剖析問題的能力,使得文章充滿思考的力度,富有思辨性。
例如:上海高考滿分作文《亦堅亦柔,成就和諧》中“我想,真正洞察了這一道理的人,一定會懂得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寫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細嗅薔薇’的溫存,因為堅強與溫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對立的存在;一定會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風流》中唱出的‘靈秀上眉頭,浩氣存胸口’的灑脫,因為心堅如石或豪情滿懷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養(yǎng);一定會欣賞詞作者荀夜羽表達的‘擊鼓動遠雷,琵琶脆漣漪’的和諧,因為勇氣與溫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構形。所以,要想造就一個和諧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動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讓這方寸之地,亦堅亦柔,亦剛亦讓。”
這一文段,考生結合三個實例來剖析出能洞悉“亦堅亦柔,成就和諧”這一道理的內在心理原因,形成排比句式。使得論述有深度,且文采不凡。
在古代,似乎就從不缺乏這種明爭暗斗、骨肉相殘的事情,尤其是皇室。就連作者贊頌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踏著手足的尸首走向皇位的,每個人的時代觀不同,每個人的想法也不同。同一件事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而產生這種事的根本就是人。
像李世民,一代明君,他一路走過來的風霜讓他成熟,也正是因為他的成熟導致了他的賢正,對百姓的關愛,才會讓人們對他的影響偏向好的一方。而那幾位阿哥呢?他們剛出生便在清朝這樣一個幾乎已經腐敗的地方,他們從小接觸的就是宮內的勾心斗角,他們或許也經歷了很多,但卻遠遠做不到李世民那樣的成熟。
說到底,他們只是阿哥,不是皇帝,他們從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必須站明自己的立場,所以后來才會有什么四爺黨、八爺黨的。對于宮內那些暗勢力來說,阿哥們就是他們手中的棋,或許會被掙脫,但至少在阿哥們還未豐滿羽翼的時候,他們就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一旦發(fā)現(xiàn)你毫無作用,便立刻會被當成棄子拋棄。
這就是宮斗,或許心狠手辣、或許毫無人情,但這就是那個時候的生活。那么這些無還手之力的阿哥們能做什么,那就是服從,弱肉強食,這是生存的法則,無論在哪里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