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控制系統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系統構成,以夏季空調制冷為例:通常中央空調的循環水系統關鍵是包括著兩個水循環系統,也就是使用敞開式系統冷卻水循環系統以及使用封閉式系統冷凍水循環系統,以及制冷機組和風機盤管與冷卻塔。需要進行降溫的房間之內會裝設風機,這里的風機關鍵是進行冷空氣吹入至房間,進而能夠促使房間內熱交換程度加快便于實現降溫。工作原理,為了能夠促使室內溫度保持在一個非常舒適的范圍之內,冬季的室內溫度過低時中央空調體系會把循環熱水送進風機盤管中,再將室外的低溫空氣進行循環經過風機盤管時,對應低溫空氣同樣是和風機盤管鋁片實行熱交換來把風機盤管鋁片熱量傳送于低溫空氣中,促使低溫空氣在進行加熱之后送進房間之內,促使其室內溫度得以有效升高;在夏季的室溫過高時,中央空調系統就會運用水泵把經過制冷器主機所提供的冷凍水循環式送進風機盤管內,以便于在溫度降低時風機盤管之內鋁片及循環進的室外高溫空氣進行接觸時能夠展開熱交換,最終將所得到的冷空氣送進室內進行降溫。

      2基于LonWorks的中央空調智能控制系統

      該空調機組所控制的相關現場總線系統工作原理是溫濕度控制器測出溫度以及濕度之后,再經過運算得到對應閥門調節輸出,此時的輸出是經過Lon網絡送至對應智能閥處以產生閥門開度。智能閥數量以及空調系統結構有著極大的關聯。開關量控制器是用在啟停機組上的,以便于有效監測空調實時狀態以及進行警報。

      2.1系統硬件設計

      關于智能閥門設計,相關智能閥門應該是直接連接于Lon網絡之上的,并經過Lon總線接收其閥門的開度指令,此指令是以網絡對應變量形式出現的。智能閥門關鍵硬件設計,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智能閥門是要求對應運算量和儲存容量較少的,所以運用了神經元NeuronMC143120芯片和FTT-10A式的雙絞線變壓器耦合收發器,還有其電源是運用了LM2575式的降階電壓調節器芯片,其在進行濾波之后可以獲得非常穩定的+5V電壓,串行A/D轉換器是使用TCL1549芯片,這樣可以充分的滿足于對應閥門開度有效控制精確度,繼電器是使用了JGX-1F型式的固態繼電器,該型號的繼電器驅動能力較大且生命周期較長。

      2.2溫濕度控制程序軟件有效實現

      溫濕度控制器是最關鍵的主控制器,其是要求具備較大儲存空間以及處理能力,所以是使用了3150CPU模塊。關于溫濕度控制程序軟件的實現應該分為兩大部分,節點內部功能,這包括著相關模擬量采集以及處理和顯示,并且具有四個PID回路,可以充分的達到參數修改以及運算和網絡變量形式輸出結果至其余控制器或者是智能閥處;還有就是主控制器,也就是溫濕度控制器務必要具有及上位機可以通信的功能。依據其工藝技術的要求,溫濕度控制器之內具有專門開辟的儲存區域,這是存放上位機組態之后所形成的相關程序鏈,并且控制器經過詳細分析程序能夠對儲存區域之內各類數據展開分析,再合理的調用子程序來充分實現各類功能及完成控制。

      3中央空調節能理論分析

      中央空調系統是經由制冷主機以及冷卻泵和冷凍泵,還有冷卻塔風機和風機盤管所組成的。應該說其制冷主機是經過壓縮機來促使制冷劑快速冷凍循環水溫度降低,通常通過制冷主機進行制冷之后的水溫度大約是7攝氏度,這也是中央空調的冷源提供場所。冷凍水泵主要是將冷凍水進行加壓至空調系統的對應末端系統,冷卻水是經過冷卻水泵將對應制冷主機中熱量充分帶走,通過冷卻塔將這些熱量有效的釋放至空氣中,之后就會回到冷水機組中。冷卻風機能夠合理的帶動空氣進行快速運動,經過空氣帶走冷卻水熱量,同時能夠有效促使蒸發以致水溫迅速降低。溫度降低之后相關冷卻水會進行再次循環,并進入制冷主機中,再次帶走制冷機所存在的多余熱量。中央空調系統可以說是多變量復雜且時變的系統,相關過程要素主要是非線性以及大滯后、強耦合的關系。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集合論以及模糊語言變量、模糊邏輯推理的計算機智能化控制理論,能夠充分的適應于中央空調各個方面控制要求及需求。模糊控制下的變頻調速技術能夠充分達到中央空調水系統極好的溫差變以及壓差變和流量變的運行模式,可以促使控制系統具備極高跟隨性以及應變能力,還能夠依據相對被控制的動態過程特性識別來自主調節其運行參數,以便于得到最優化控制效果。模糊控制能夠充分地適應于多變性特征,不過也正是因為該類復雜非線性才促使模糊控制極好地控制并克服了對應被控中央空調各個方面的要求及需求,進而實現極高的控制能力以及最佳運行狀態。停機控制也就是確保空調區域完成運作后還能夠具備較為舒適的環境,并有效計算出能夠提前停止空調的最長時間。并且,在停止運用空調區域之前就有效控制區域空調關閉。

      4結束語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系統以MSP430F2616微控制器為核心,這款單片機有良好的低功耗性能,適宜開發家用電子產品。當系統上電運行后,WSN節點會通過濕度測量模塊對當前濕度進行采集,濕度測量模塊選用HS1101濕敏電容與NE555構成多諧振蕩器,以此將空氣濕度變化轉變為電容值的變化,單片機通過采集多諧振蕩脈沖頻率,可得到濕度值。STC12C5A50S2單片機獲得濕度值后,通過NRF24L01傳遞給主控單片機并顯示于TFT液晶,用戶可通過按鍵(“加濕開”、“加濕關”、“干燥開”、“干燥關”“、復位”)進行人機交互。濕度數據與預設濕度范圍相比較,若超出范圍,MCU可通過控制繼電器來驅動加濕與抽濕執行機構。此外,主控系統擁有華為GTM900-CGSM通信模塊,支持短信查詢功能,用戶可借由手機軟件平臺對濕度進行查詢與控制現信息的遠距離傳輸與閉環控制。為滿足系統供電需要,選用220V-12V電源適配器進行供電輸入,作為加濕器,抽濕器電源;開關集成穩壓芯片LM2596輸出5V為單片機、NRF24L01模塊、TFT液晶邏輯供電;線性穩壓元件LM1117穩壓輸出3.3V為無線主接收模塊、TFT液晶背光供電。

      2系統軟件設計

      主程序開始,先初始化各個模塊,然后等待命令,若有命令則判斷是控制命令還是查詢命令,若為查詢命令,則向客戶端發送信息,若為控制命令,執行控制動作;若無控制命令,判斷無線接收數據,若有則做數據處理,若無則數據更新顯示,并返回等待命令。

      3實驗測試及分析

      3.1測試方案

      系統測試采用先模塊單獨調試再系統聯調的方法。①測試電源模塊的輸出,得到功率,電壓電流信息。②硬件仿真測試單片機,測試液晶顯示是否正常。③濕度傳感器測試濕度是否采集值成正比,同時測試加濕干燥機構在供電正常情況下能否正常工作。④用PC機的串口調試和GSM模塊之間串行通信。⑤整機系統連接好,重復以上步驟,測試數據接收。通過以上測試,可判斷整機運行是否正常。

      3.2測試數據

      測試數據包括以下四部分:①通過萬用表測試電源模塊的輸出:+5V和+3.3V的誤差在±0.1Y以內,接上所有負載后輸出的電流達1A;②通過設置不同的標準狀態值:測試到系統的超標自動發送短信至終端功能正常;③終端發送查詢指令至系統:測試到手持機終端接收到的數據和TFT液晶顯示屏顯示的數據完全吻合;④終端發送控制信息至系統:得到動作與指令相同。

      3.3結果分析

      經過各項性能的測試,系統指標和參數基本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能考慮到實際的能效,系統將更加完善。

      4結束語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隨著我國信息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通信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用戶總數接近兩億.利用現有的個人通信終端,實現基于PLMN(陸基移動通信網)和PSTN(公用電話交換網)的電話遠程控制系統,既可以節約投資,又便于推廣.電話遠程控制系統(ITRCS),以CCITT及我國標準共同規定的部分標準程控交換信令(DTMF雙音多頻信號,振鈴信號,回鈴音信號等)作為系統控制命令,以PLMN與PSTN通信網作為傳輸介質,使用戶可以在遠端利用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發送DTMF雙音多頻信號,實現對近端電器設備的遠程控制.信令傳輸示意圖如圖1所示.

      2電話遠程控制系統的體系結構

      電話遠程控制系統接收遠端發送來的DTMF信號,并對其進行解碼,解碼后的信號再由中央處理單元采集處理;為了方便用戶使用,系統設計了語音提示界面;電話遠程控制系統一般工作在元人值守環境,所以應具有自動離線、上線、復位功能;為了符合智能化要求,系統采用80日作為中央處理器.同時,電話遠程控制系統正常工作還需電源供電電路、驅動電路等輔助電路.智能電話遠程控制系統的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可以看出,系統主要由DTMF音頻解碼電路、語音提示電路、離線/上線/復位電路、中央處理單元、驅動電路、電源電路等組成.

      3各部分電路及工作原理

      3.1中央控制電路

      中央控制電路的主要功能是接收鈴流檢測電路和DTMF解碼電路的中斷信號,發送對上線/離線/復位電路和受控設備的控制信號,對語音錄放電路進行尋址操作,接收DTMF解碼電路的四位二進制數據(見圖2).

      3.2DTMF音頻解碼電路

      DTMF(DualToneMultiFrequency)雙音多頻信號解碼電路是目前在按鍵電話(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程控交換機及無線通信設備中廣泛應用的集成電路.它包括DTMF發送器與DTMF接受器,前者主要應用于按鍵電話作雙音頻信號發送器,發送一組雙音多頻信號,從而實現音頻撥號.雙音多頻信號是一組由高頻信號與低頻信號疊加而成的組合信號,CCITT和我國國家標準都規定了電話鍵盤按鍵與雙音多頻信號的對應關系如表所示.

      表電話撥號數字對應的高低頻率組合關系

      電話遠程控制系統采用MITEL公司生產的MT8870DTMF接受器作為DTMF信號的解碼核心器件.MT8870主要用于程控交換機、遙控、無線通信及通播系統,實現DTMF信號的分離濾波和譯碼功能,輸出相應16種頻率組合的四位并行二進制碼.MT8870具有撥號音抑制和模擬信號輸入可調功能,所以在設計MT8870DTMF解碼電路時,只需外加一些阻容元件即可.DTMF解碼電路如圖3所示.

      遠端用戶發送的DTMF信號,經搞合電容的隔直流作用后,由MT8870接收并進行譯碼,輸出的四位并行二進制數據直接與8051單片機的P0.0~P0.3連接,MT8870在DTMF信號碼變換完成后,由CID端發送中斷信號INT1,通知8051數據準備好.

      3.3語音提示電路

      電話遠程控制系統利用語音提示電路實現用戶和系統的交流.語音提示電路預先存儲若干段系統提示音,8051中央處理單元電路判斷用戶發送的DTMF信號后,對語音提示電路進行尋址,播放相應的提示音,從而向用戶反饋信息提示下一步該如何操作.

      本系統選用美國ISD公司的ISD2590單片語音錄放集成電路作為語音提示電路的核心部分.ISD2590采用E2PROM存儲器,信息可永久保存,零功能存儲;它還采用了DA盯直接模擬量存儲技術,因而能較好地保留語音信息中的有效成分,提高錄放音的清晰度.ISD2590可以存儲長達90s的語音,能夠實現1~600段語音分段,每段錄放音均有一個起始端,該起始端地址選擇由A0~A9確定.ISD2590的電路也非常簡單,只需少許阻容元件即可,并且它易與單片機接口,實現分段尋址功能.ISD2590的內部功能如圖4所示.

      系統在接收遠端用戶發送的DTMF信號以后,根據軟件設定,對語音電路進行尋址放音.例如系統收到用戶發出的"1234'''',用戶密碼信號時,若密碼正確,則尋址播放語音提示"密碼正確",否則,尋址播放語音提示"密碼錯誤".需要提出的是,ISD2590".只有A0~A910根地址線,顯然不能對480K模擬存儲陣列直接尋址,從圖4可以知道,ISD2590的地址線是先經過解碼器解碼后再對480K模擬存儲陣列進行尋址的.

      3.4系統上線/離線/復位電路

      當DTMF信號解碼電路及語音提示電路與用戶電話線連通時,我們稱系統處于上線(Odine)狀態;反之,當DTMF信號解碼電路及語音提示電路與用戶電話線斷開時,我們稱系統處于離線(Offline)狀態.只有在電話遠程控制系統工作時,系統才應處于上線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用戶呼叫系統時的高壓振鈴信號(可達120VMS)及線路上其他高壓噪聲對DTMF信號解碼電路及語音提示電路產生危害.上線/離線/復位功能的實現,也是由系統硬件電路和軟件共同實現的.

      3.4.1系統上線電路

      系統上線電路的功能是檢測程控交換機發送的振鈴鈴流信號,然后通過中斷方式通知8051單片機,根據軟件設定,閉合系統上線/離線/復位開關電路,開啟UrMF信號解碼電路和語音提示電路與電話用戶線的連接.上線電路的主要部分是鈴流檢測電路.鈴流信號是當遠端用戶呼叫電話遠程控制系統時,由程控交換機向電話遠程控制系統發送的控制信令.系統采用TCA3385芯片作為鈴流檢測電路的核心部件.TCA3385是一種性能穩定的振鈴信號轉換、檢測器件,常用于電話機、應答器等儀器儀表.它的PDO端(如圖5)是振鈴檢測輸出端,在振鈴信號穩定后,此端會變為高電平輸出.RDO端可直接與8051單片機相連,作為8051的中斷信號INT0.TCA3385的內部功能及外部電路如圖5所示.

      當電話遠程控制系統處于離線狀態時,只有鈴流檢測電路與用戶電話線相連,而TCA3385能承受較高電壓的沖擊,保證了系統的完全穩定性.

      3.4.2離線/復位電路

      用戶對電話遠程控制系統操作完成后,發出結束命令,8051單片機斷開系統上線/離線/復位開關電路,系統離線.如果用戶出現誤操作或忘記發送結束命令時,系統根據軟件設定,斷開系統上線/離線/復位開關電路,使系統離線,并初始化軟件設定.

      3.5驅動電路

      電話遠程控制系統對受控設備的控制,要通過8051單片機對繼電器的閉合才能實現,因此,在8051單片機與繼電器之間必須設置一個繼電器驅動電路.本系統采用摩托羅拉公司的MC1413,來關閉與開啟繼電器開關(圖6).

      4系統軟件

      如何利用有限的16種DTMF信號實現多樣的系統控制功能,是系統成功與否的關鍵,借助于軟件編程,系統可以對16種DTMF信號的任意組合進行解釋,從而大大豐富了系統功能.系統軟件的流程結構并不復雜,這里只介紹系統軟件主要功能要求:

      (1)系統身份認證功能為了保證只有合法用戶才能操作系統,電話遠程控制系統上線以后,用戶必須輸入密碼,待系統確認后才具有對系統的操作權限.

      (2)用戶信令解釋功能對收到的用戶信號,系統按照軟件設定加以解釋,并決定對語音提示電路尋址,播放相應的系統提示音,實現用戶和電話遠程控制系統間的交互操作,或者對外部受控設備發出相應的驅動信號.

      (3)軟件定時功能系統軟件設定系統自動復位的軟件定時器,定時器的設置值規定了系統一次上線工作的最大時間.若一次工作超時,系統自動離線,進入待機狀態.

      5結束語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系統由上位機和下位機組成。其中,上位機安裝了組態軟件服務器,負責接收發回來的數據和發送相應的命令;下位機由網關和節點組成。其中,節點是由電源模塊、ZigBee模塊、傳感器、太陽能板、電磁閥等部分組成。在稻田池塊處放置節點,根據水稻生長時期和土壤狀況確定傳感器埋設深度,實時監測池塊變化。設計時,在池塊中布置8個節點,網關與節點中采用ZigBee樹狀網絡通訊,網關與上位機采用GPRS通訊,系統網關和節點都通過太陽能板供電。節點實時采集傳感器的數值,經ZigBee傳輸到網關,數據實時顯示在組態屏上,網關將數據融合后由GPRS傳送到上位機。上位機軟件接收并處理數據,根據相應的預設參數和采集回來的參數,會自動控制電磁閥啟停功能。同時,網關還可以監測電池電量的參數,并傳送至上位機。

      2系統設計

      2.1網關控制芯片的設計

      STC12C5A60S2/AD/PWM系列單片機是宏晶科技生產的單時鐘/機器周期(1T)的單片機,是高速/低功耗/超強抗干擾的新一代8051單片機,指令代碼完全兼容傳統8051,但速度快8~12倍;內部集成了MAX810專用復位電路、2路PWM、8路高速10位A/D轉換(250K/s),針對電機控制,適用于強干擾場合。

      2.2節點驅動電路的設計

      采用驅動繼電器控制電磁閥的方式。為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采用5V繼電器。繼電器使用ULN2803驅動,ULN2803使用5V供電,STV12C5A60S2的輸出信號經74HC14傳輸到ULN2803。

      2.3傳感器的選擇

      傳感器測量部分包括土壤水分、池塊溫度和池塊水位。各部分的選型如下:1)測量池塊溫度。選用DSl8B20溫度傳感器,與傳統的熱敏電阻不同,其可直接將被測溫度轉換為串行數字信號,供單片機處理。測量溫度范圍為-55~+125°C,在-10~+85°C范圍內精度為±0.5°C,適合于惡劣環境的現場溫度測量。2)測量池塊水位。選用GB2100A液位傳感器,供電范圍5~12V,具有信號隔離放大、截頻干擾設計及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根據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術規范,水稻生育轉換期要提前曬田,并在生育期轉換問題上提出“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的調控方法。“時到不等苗”,即不管水稻處于哪個生育期(分蘗末期除外),土壤水分到了土壤控制下限則灌水至上限,土壤水分未達到控制下限,不需要灌水;“苗到不等時”即水稻生長發育到分蘗末期,不管土壤水分是否控制到下限,都要及時排水曬田。過了分蘗末期,到了拔節孕穗期,(需水敏感期)則必須灌水至土壤水分上限。因此,采用HS-102STR土壤水分傳感器,它是一款基于頻域反射原理,利用高頻電子技術制造的高精度、高靈敏度的測量土壤水分的傳感器,通過測量土壤的介電常數,能直接穩定地反映各種土壤的真實水分含量。

      2.4ZigBee網絡的設計

      ZigBee網絡采用TI公司最新一代ZigBeeSOC芯片,芯片供電電壓為3.3V,內部已集成了一個8051微處理器與高性能的RF收發器。該芯片在無外加功放情況下通信距離可以達到1600m。采用TI公司的ZigBee2007/PRO協議棧作為開發背景,在IAREmbeddedWorkbench環境下開發。啟動網關后允許采集節點與其連接,接收節點的數據信息;然后,數據通過ZigBee傳送至網關,網關將其打包成規定的數據幀格式,經由GPRS傳送至上位機。

      2.5通訊協議

      在網關與上位機之間通過GPRS通訊,設計的數據格式參考了常見的Modbus-RTU協議的格式,由設備地址、功能碼、數據、結束符組成。采用求和校驗方式,即將功能碼和數據位的5個字節數據(BIT2-BIT6)相加求和,取低16位寫入校驗位。設備地址為設定的網關地址,在本設計中定義為4A01,功能碼用于區分實現不同的功能,包括繼電器控制、讀取采集節點數值、讀取電池電量等。其中,功能碼4B1x用于實現繼電器控制,數據位000000表示繼電器閉合,FFFFFF表示繼電器斷開;讀取電池電量檢測功能碼531x,即數據位000000表示電量低,FFFFFF表示電量高;采集傳感器數據功能碼73xx,即功能碼7311代表1號節點的1號溫度傳感器。例如,上位機發送:4A014B110000005C0D0A,即表示發送繼電器1閉合命令。

      2.6節點供電電路的設計

      對于分散在池塊的采集節點,由于距離控制室較遠,因此供電采用太陽能電池板與鉛蓄電池相結合的方式。在陽光良好、太陽能電池板輸出充足的時候,采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同時對鉛蓄電池進行浮充;當太陽能電池板輸出不足或者出現故障時,切換到鉛蓄電池端,利用電池進行供電。在系統的設計上,采用一只1N5819二極管作為太陽能電池板與鉛蓄電池的切換開關:當太陽能電池板輸出充足時,則太陽能電池板具有優先權;當太陽能電池板輸出不足不能為系統正常供電時,則二極管導通,采用鉛蓄電池供電,以保證系統能夠連續工作。

      2.7系統軟件設計

      系統軟件主要是靠對單片機編程實現。其中,對上位機無線通信時,響應幀在上位機鏈接單元中自動生成,在單片機中無需用戶再編寫通信程序。因此,單片機編程主要解決的是現場電磁閥的開啟和關閉控制、模擬量的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同時也可接收上位機發送的控制指令完成相應的控制操作。系統軟件的實現可以讓操作員位于監控中心的計算機終端,進行遠程手動、半自動和全自動控制,各項操作無需人進行,節省了人力資源,操作的準確性、連貫性比以往得到顯著提高,從而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2.8上位機組態程序設計

      MCGS是北京昆侖通態自動化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一套基于Windows平臺的、用于快速構造和生成上位機監控系統的組態軟件系統。該產品以搭建戰略性工業應用服務平臺為目標,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個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數據匯總、分析及管理的有效平臺,使企業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取信息,及時地做出反應,以獲得最優化的結果。MCGS軟件具有網絡監控、數據采集和處理、趨勢曲線、報表輸出、動畫顯示等功能,同時支持多種GPRS模塊,能夠在灌溉遠程控制中發揮其優越性。

      3安裝調試

      本研究選用方正研究院的試驗地塊,地勢較平坦,選取8個下位機基站對水稻內環境進行監測,檢驗系統的各項性能指標。節點無線通訊模塊的天線高度為1.5m,與上位機間距分別為45~55m,每個工作節點下設1個溫度傳感器、1個液位傳感器和1個土壤水分傳感器,分別監測池塊的溫度、水位和土壤水分。

      4結果與分析

      對系統進行連續7天試驗,運行狀況良好,當時為水稻分蘗前期。

      5結論

      控制系統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機械系統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管理模型出發,按照機械設計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具體要求推進各項工作,保證機械制造企業能夠符合生產經營管理的具體要求,按照機械模型標準化的要求推進系統設計,提高對系統的綜合控制和管理能力,為機械系統優化控制創造良好的條件。機械系統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現成模型管理出發,保證模型化管理方案能夠符合機械控制的總體要求,推進機械設計管理體系創新,為機械管理體系優化創造良好的平臺。企業管理模式優化控制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對模型控制的整體思路進行優化,確保整體思路能夠符合管理效益提升的要求,實現機械系統的自動化控制,讓機械系統設計更加符合機械系統管理的要求。機械設計過程中需要不斷改變傳統思維模式,讓思維模式符合機械系統設計體系的具體要求,確保機械系統設計符合模型化控制的全面要求。機械設計模型化的提出對機械系統優化具有積極的作用,并且能夠形成機械控制、機械管理、方案優化與一體,實現目標測算模型的全面控制和優化。

      1.1機械設計業務模型探索

      機械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機械控制功能進行全面的分析,只有把握住機械控制功能,才能對機械功能進行全面的分析,提高機械設計業務管理水平,為機械業務模型控制和優化創造良好的平臺。在新的機械業務管理鏈條控制下,需要對信息流進行優化控制,才能提升機械設計的綜合管理控制能力,為機械綜合控制管理創造良好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機械設計的過程中業務模型優化需要從價值鏈角度出發,對模型化管理工具進行全面的分析,實現對管理工具的全面控制,提升對機械管理工具的綜合管理能力。

      1.2通過IT工具實現機械設計的模型優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機械設計所利用的IT工具越來越多,因此要從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角度出發,充分發揮機械工具的控制管理要求,保證新興IT技術能夠在機械設計中得到全面的應用。IT工具在業務需求控制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流程化管理,確保權責控制能夠符合機械化的具體要求,實現機械的流程化管理和控制,提高對機械控制管理的總體需求,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從價值創造和管理效率角度出發,實現機械設計的管理模型優化,為管理方案的探索和優化創造良好的條件,通過搜集整理和數據管理分析,保證機械設計能夠符合管理決策控制的要求,實現機械系統的全面優化。機械設計中需要通過軟件診斷和經驗分析等手段,保證模型能夠按照機電一體化控制的要求進行系統設計。機械設計咨詢與機械設計軟件和機械設計軟件服務融合在一起的,需要按照一體化管理和控制的具體要求,積極推進機械系統的綜合控制管理,從機械模型主脈出發,積極穩妥的推進機械系統優化控制。機械設計軟件本身就是一種模型,因此管理模式存在固化現象,需要從全面預算管理的角度出發,解決機械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對機械系統進行全面的風險控制,保證機械系統設計符合模型化的具體要求。

      2機械設計管理模型控制和優化

      機械設計管理過程中需要從全面預算管理的角度出發,控制和優化機械設計的方案,提高機械模型的綜合控制管理水平,對范式有效控制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對機械業務的全面控制,才能對管理模型進行優化,提高對機械系統的綜合管理水平。

      2.1機械設計中多業務模型控制

      機械設計過程中需要對不同的功能進行不同的分析,確保功能業務能夠被全面的掌控,實現對機械設計的管理模型優化,讓參數能夠符合機械設計中多業務管理的要求,提升對多業務模型的綜合控制管理水平。機械設計要和參數及控制點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對情景的有效匹配,為機械控制管理和模型優化創造良好的條件。機械系統多業務模型控制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從風險控制角度出發,按照管理模型的綜合管理要求,提升機械系統的優化管理要求。

      2.2機械系統設計的質量模型控制優化

      機械系統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通過對質量模型的優化和管理,實現對算法的全面管理,讓機械系統設計能夠符合質量標準要求,機械系統的質量控制與機械系統的效率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只有把機械系統的質量和系統的模型融合在一起,才能提升機械系統的綜合控制管理水平,質量控制需要從機械元件出發,對每個元件進行機械模型優化,提高對機械模型的控制管理水平。機械系統模型設計與質量控制要從不同的方案出發,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為模型管理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在機械設計平臺中植入質量管理方案,可以實時對機械系統的質量進行監控,確保機械系統的質量管理能夠符合質量控制的具體要求,實現對模型的全面分析和優化,對模型應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機械系統設計質量控制與機械系統模型管理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需要從不同的方案設計出發,提高機械系統的管理控制能力。

      3機械系統設計模型控制和管理機制

      機械系統設計模型控制要從模型管理的角度出發,加強管理機制建設,提高對機械系統的控制管理水平,為機械設計系統的綜合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

      3.1機械系統設計模型控制

      機械系統設計需要從機械控制角度出發,建立完善的機械模型,保證機械系統能夠得到全面的運行。機械系統設計模式控制需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全面提升機械系統的綜合控制、管理功能。機械系統功能模塊設計過程中要從技術創新出發,確保CAD解決方案能夠符合功能設計的總體要求,從機械系統操作角度進行模型控制,按照機械資源管理器的控制理念,提升機械系統的資源控制和管理能力,為機械系統更好的管理文件創造良好的條件。機械系統要實現高質量的模型控制,必須要從資源管理角度出發,促進機械系統模型優化管理工作。機械系統設計要和零件設計、部件設計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工程模式管理,全面優化機械系統的綜合功能,提高機械系統的優化控制和管理功能。機械系統模型設計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動態管理界面,減少不必要的操作流程,提高機械系統設計的控制管理能力。機械模型設計中要從特征模塊出發,建立完善的標準控制管理系統,通過特征模型設計,可以實現對其標準的優化和控制,實現零件系統的信息共享。機械系統設計控制模型優化要與調用標準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機械配置管理的模式,從部件設計、零件設計、工程圖角度出發,確保機械系統設計能夠符合機械控制管理的具體要求。機械系統設計中需要通過不同的參數組合和變換,提高機械系統的綜合控制管理水平。

      3.2機械設計模型管理機制設計

      機械設計模型管理機制要從信息資源共享角度出發,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機械設計的信息共享能力,為其更好的實現機械控制創造良好的平臺。機械設計模型管理中要利用先進的工具,通過互聯網進行協同控制和管理,保證機械系統能夠得到全面的優化,為機械系統的管理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機械設計中信息管理機制建設需要從文件控制管理角度出發,通過實體模型優化控制,確保互聯網信息能夠協同工作,在機械部件設計中進行參數信息管理,使設計能夠符合機械控制管理的具體要求。通過智能零件技術能夠實現系統的自動重復設計,保證智能零件能夠符合創新技術方案設計的具體要求。機械設計模型與管理模式要緊密結合在一起,確保管理模式能夠符合機械設計平臺設計的管理要求,從不同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4結語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 亚洲冬月枫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国产美女视频|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91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XX00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