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環境格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已至2018年。在過去的2017年給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憶。在這段時間里領導給予了我足夠的寬容、支持和幫助,讓我充分感受到了領導 “海納百川”的胸襟。在工作中,我也感受到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豪氣,也體會到了工作的艱難和堅定。
在2017年的工作中,我曾帶領團隊主持了保定宏協承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年產24萬套汽車門窗框項目、徐水縣宏達精鑄廠年產9000套精密金屬模具技改擴建項目、保定市騰川塑業制造有限公司新建年產45000噸塑料制品項目等的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并編制驗收報告;編制了保定市東方發展塑業有限公司、保定市軍威食品制造有限公司、高碑店市東馬營鑫天龍無紡布加工廠、高碑店市隆信塑料制品廠等公司的排污許可證監測報告;完成對保定沐澤銅材有限公司擴建年產4000噸電工軟銅絞線及紙包繞組線項目、順平縣曲寨水泥有限公司年產120萬m3商品混凝土項目、順平縣鑫旺制革廠年產1800噸箱包殼及200噸汽車板擴建項目等的現場采樣及監測工作。
通過對近一年的工作、學習,現在我已經能熟練掌握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排污許可證換證監測報告、設施驗收報告、自行監測方案等報告編制工作;能操作公司的檢測設備儀器,并對如煙塵采樣器,雙路煙氣采樣器,環境空氣采樣器,聲級計等進行正確維護,可以從容應對因機器設備問題所帶來的突發狀況。同時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也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與標準文件,如大氣、噪聲、水、土壤等的采樣方法與執行標準。
[關鍵詞]資源稅;稅制改革;可持續發展
[DOI]10.13939/ki.zgsc.2017.09.224
在我國,通過資源稅制征收制度可以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增加財政收入的雙贏局面。資源稅的征收能夠充分地控制人們利用資源,加快資源的使用效率,能夠快速地幫助建立友好型和環境節約型社會。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資源稅同樣也面臨著諸多的實際問題,在發展中我們要對資源稅進行調節,并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下促進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資源稅在實踐中進行了總結式的概括,發現了在發展中資源稅制改革中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的發展國情和國外的相關經驗,進行深入的資源稅稅制改革,在改革的背景下,積極探索一定的解決方案的治理措施,建立相關完備的配套改革制度,才能真正實現資源與環境保護下的可持續發展。
1 資源與環境保護下的資源稅理論分析
1.1 環境保護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前可持續發展努力的方向,追求的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的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由于當前的社會及生態環境的約束,以及人均資源的可占用較少的情況下,積極提高資源的環境承載能力,逐步提高能源的消耗水平,全面快速地推進資源的可持續性,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真正契合當代人的理念,又對后代人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環境保護下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及目標,就是保證環境的可持續,以及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沙掷m發展的理念能夠使得自然環境得到優化配置,要求人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2 資源稅的理論知識
資源稅是一種稅制形式,政府通過稅收的手段能夠增加對資源開采的有效控制。通過稅收的形式來限制人們過度地利用資源和開采資源。積極維持當前資源的能耗和需求的總體平衡。通過資源稅制改革,能夠有效地幫助資源類型企業獲取資源的優化配置。
1.3 資源稅對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我國的資源稅主要是針對部分自然資源進行征稅,征稅的課稅對象仍然是一些礦產品等自然資源。從可持續的理念來看,特別是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僅僅是社會的需要,更是資源環境發展的需要,因此,積極地拓寬資源稅的征收范圍,開展資源稅的征收,才能真正地遏制ψ試吹睦撓茫防止對資源的無序利用,減少對資源的無序開采,才能真正地實施保護和監管。通過利用資源稅的征收杠桿作用,減少對資源的損失和浪費,有利于資源型企業自身提高開發效率,積極提高能源使用率。促進其最大限度地、合理地節約和開發自然資源,進一步減輕和緩解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矛盾。
2 我國資源稅的現狀
2.1 資源稅費制度的變遷
2011年,我國進行新一輪的資源稅制改革。從最早的無償開采階段,直到現在的資源稅費制度,改革經歷了數次的變遷。對資源的使用約束也越來越法律化和規范化。稅制改革的變遷,逐漸地從成立開始的無資源稅階段,到實施第一代資源稅制度,再逐步地發展到稅費并存的制度局面,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遷。特別是六屆常委會提出的礦產資源法,給予了在資源方面的立法約束,更是提出了對礦產資源的實施要有償開采。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開采礦產資源需要繳納一定的資源稅和資源補償稅,通過稅制的調節有利于促進我國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
2010年6月1日起,我國開始全面實施新一輪的稅制改革。針對當前自然資源的稀缺以及供求不平衡的現狀,我國在對資源的保護上進行了全面深化的改革,開始了新一輪的資源稅制改革,將傳統的從量定額改為從價定率。5%的稅率仍然是這次改革的突破點。這次改革不但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還可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真正地讓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運用。
2.2 我國資源稅存在的問題
(1)資源稅的立法層次比較低。雖然現階段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但是法律層面上的資源稅稅收法律仍然比較薄弱,國際上針對稅收制度的資源稅層面上的稅收法律,從立法層次上來看,難以真正地實現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和保障。人們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最終造成了環境污染。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完善資源稅法,促進法律層面的監管制度的建立,才能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資源稅稅制設計不合理。稅制上的征稅范圍過于狹窄,征收的范圍上要不斷地擴展,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行業,還要涉及一些可再生及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征收。不僅僅是對礦產資源,還要對其之外的資源進行征收,這樣才能真正地體現稅收公平的原則。另外,單位稅額較低、整體上難以起到調節的作用,雖然是稅制的重要部分,但是以上的缺點仍然存在,會直接影響到資源稅的整體收入。雖然目前我國資源稅稅收在總體上看是增加的,但是單位稅額較低,會使資源稅的調節功能難以充分地發揮其本質的意義,就會造成資源稅過度開采的浪費,最終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實現。
(3)我國征收資源稅出現重復的稅費征收。政府在執行職能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費用化的現象,在權利的使用過程中針對一些礦產資源勘探、開發、轉讓等方面,會造成一定的腐敗現象,使得其本身的調節作用,難以真正地發揮到極致。政府在建設資源稅稅制體系上,往往盲目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巧設明目進行相關費用的征收,征收方式也常常會增加征收的管理費用和消耗一定的成本費用,逐漸加重企業的稅負負擔。
此外,資源稅分配機制不合理。針對稅收管理的權限要在統一的領導下進行分級管理,其中資源稅屬于中央地方共享稅。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源的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各地方政府往往為了表現政績,對資源進行過度的開采和浪費,最終造成難以治理的局面。因此地方政府要建立較為全面的稅收管理機制,積極調動起稅收的杠桿作用,特別是在稅制改革的進程中,我國進行了努力的嘗試,例如,制定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實施稅收減免和免稅政策,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積極的意義,但是負面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減少了政府的資源稅稅收,不利于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平衡,最終導致資源回采率極低,不利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 基于資源與環境保護下的資源稅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在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資源稅能夠引導資源合理使用。加快環境保護的力度,特別是在當前日益緊張的資源形勢下,環境問題仍然是重中之重,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問題,是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我們要在稅制設計上和立法宗旨上,進行積極的探討。逐步強化資源稅的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功能,提出一些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稅制改革建議。
3.1 提高資源稅的立法層次
我國在稅收體制及體系的建設上,要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及本國的稅制法制體系,全面提升資源稅法法律層面的效能。政府部門在征收管理上要嚴格地按照我國資源稅暫行條例,逐步完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更為全面的稅收征管機制,激發出其真正的內在價值,需要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也同樣依賴資源的綜合運用。資源稅如果能夠實現高效的調控,就能真正地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優勢要想真正地轉化為經濟方面的優勢,就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加快我國稅收方面法制化建設。我國稅制改革從第一代變遷到第二代,資源稅條例已經修改了多次,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發展中資源稅的性質也在悄然地發生改變,逐漸地轉變為環境稅,這是當前結合我國國情后進行的資源稅的稅制改革的方向。
3.2 建立完善的資源稅體系
3.2.1 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
現行7個稅種的資源稅在我國的改革中,要不斷地擴大征稅的范圍,建立全面的征收理念,加快完成全面保護資源的發展目標,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效地優化和配置資源,發展中合理地優化配置,能夠將征收的范圍逐步擴大,還要將范圍擴展到不可再生自然資源上,將其也納入資源稅的征稅范圍中,例如有些稀有的礦產品有非金屬礦產、非金屬礦原礦、面臨緊缺的水資源以及濫開采的森林資源等。在擴大范圍情況下,逐步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將水資源和森林、草原資源等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真正地解決由于水和森林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經過上述分析,我國資源稅要進行進一步的深化改革,逐步將一些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逐步地納入征稅范圍中。逐漸形成一個與資源稅相關的全面系統的資源稅體系,積極改進相關的稅制體系,資源稅在改革方案中要從稅率、稅目上進行實地考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最終確定最為優良的方案,積極地完善資源稅體系。
3.2.2 完善資源稅計稅依據,調整資源稅的稅率
在市場上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我國要加強資源稅稅收征管,真正將稅收與資源市場價格進行掛鉤,以便于從源頭進行控制,逐步防止稅收流失。在稅率上,要真正地體現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由于有些自然資源,一經人類開發就難以實現盡快的恢復和補充,所以要在資源稅稅率上進行不斷的控制。目前,我國的資源稅稅率標準較低,產生資源稅在使用上出現一定的成本費用,合理利用的局面難以真正地實現,難以形成有效的價格機制。因此在稅率的設計上,要根據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反映企業開采資源的邊際成本,稅率上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差別稅率,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真正地避免對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3.2.3 調整資源稅的分配制度,實施稅費合并
財政上要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其資金的投入力度,將重點資源進行重點的資源稅稅收。特別是在一些資源比較豐富且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設立有效的監督專項資金,地方政府也可以實施有效的監督機制。
實施資源稅與相關稅費的合并。在合并的基礎上,實施“費改稅”。以稅代費,這樣才能夠實現稅費統一。將一些資源稅費納入到國家統一管理中去,合并到資源稅稅種中,積極建立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效補償機制。針對特殊的資源要征收特殊的稅種,例如針對森林、草原、湖泊資源等。資源稅的征收要嚴格地依據資源稅稅收體系的內容進行,逐步減少開采過程中的不合理現象,減少企業負擔的同時防范風險,增加國家的稅收收入,減少稅收征收成本,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3.2.4 調整資源稅稅收優惠政策
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策略,針對現有的資源稅稅收優惠政策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從源頭上給予積極的控制,不僅要制定較為完善的優惠稅收政策,還要堅持資源稅的設立原則,盡量減少資源稅的優惠。積極鼓勵資源的節約,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積極協調資源稅與其他稅種的關系。例如環境稅收體系需要協調資源與其他消費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關系,做到有效的稅收整合管理,然后再進行配套的改革和完善。
4 結 論
總之,合理的資源稅稅制配置,可以有效地緩解環境對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在大環境下,積極倡導節能環保的理念下,我國也要及時地轉變觀念,逐步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理念,高效地開采和利用資源才是關鍵。當前我國全面實施全新的資源稅稅制改革后,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有著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有利于我國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逐步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轉型,從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改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稅稅制改革,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環境,才能促進經濟社會資源的可持續及良性發展。
⒖嘉南祝
[1]夏云嬌.基于生態文明的礦產資源開發政府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2]李傳軒.環境稅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8.
[3]吳垠.我國礦產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1、愛綠護綠,保護環境;勤儉節約,珍惜資源。
2、還”地球媽媽“一張潔白、干凈的”臉“吧!
3、手下留情,足下留青,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4、保護環境,就是愛惜生命。
5、植樹造林,功在千秋。
6、留住草的美,體現你的美。
7、撿起一張廢紙,就是消除一份污染。
8、愛祖國,護綠化,保清潔,愛家園。
9、興我中華,愛我昆山。愛護家園,人人有責。
10、讓綠色與我們共存!
11、天空湛藍,河流潔凈,花兒嬌艷——理想家園。
12、鳥語花香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
13、地球只有一個,失去它,我們到哪里去尋找家園。
14、和大自然心與心的交匯,共創地球美好家園。
15、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點。
16、保持地球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數自身。()
17、綠化做得好,染污就減少。垃圾分類放,環境有保障。綠色社會,共同鑄造。
18、含一滴水,還一份真情。
19、人類是花的根,環境是未綻的花苞,根努力就能開出美麗,反之只有枯竭、謝落。
20、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21、讓白色染污永遠消失!
一、提高對道德反思的認識,讓學生愿意道德反思
堅持主動尋找并克服自己的不足,是一件需要勇氣和意志的事情。要先讓學生明白人為什么需要道德反思,道德反思究竟有哪些好處。我們結合心理學、教育學、哲學和社會學知識,結合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鮮活事例,通過講座、讀書、班會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討論和思考,讓學生認識并感受到道德反思的積極意義,認識到道德反思是一件追求高尚和完美、充滿智慧和快樂的事,讓學生在心理上設立一道“警戒線”,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保持警覺,一旦出現需要道德反思的情境,就自然進入狀態并采取正確行動。
二、合理確定道德反思內容,讓學生在道德反思中受益
通常情況下,只有在學生犯錯誤的情況下,班主任才讓學生作自我反思,且反思內容簡單,缺乏系統和科學,導致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有時重復性地犯錯誤。
我們認為,有必要確定合理的內容,讓學生做日常性道德反思。內容圍繞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要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有利于實現育人目標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服務于學生當前的發展任務和今后的人生成長需要。在確定道德反思內容時,要遵循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共同討論的原則。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就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和維護,道德反思教育的效果也會比較顯著。
我們認為,學生的日常道德反思內容,應涉及到方方面面,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心態是否積極樂觀;是否文明守紀、尊老愛幼;是否誠實守信、知錯就改;是否團結協作、互幫互助;是否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通過這些反思,從而讓學生養成文明的、受用終身的行為規范。
三、創設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樂于道德反思
努力使班級的每項活動都充滿教育意義,成為學生道德反思的激發點和生長點。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共同創設民主和諧、尊重信任的成長環境,讓每個學生有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的動機。
建設有助于道德反思的班級文化環境。在班級里,班主任要重視班級文化環境建設。如我班堅持讓學生寫道德格言。具體做法是:每天寫一條道德格言,在班里,抄錄道德格言是學生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而且全班同學輪流做,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天早晨,由值日班長在教室黑板的一角,摘錄一則道德格言并寫明格言的出處,由哪個學生摘錄的。值日班長選擇道德格言時,要先檢查自己的言行,哪些地方有缺點或弱點需要改正或彌補,那么道德格言就要切中要害。這樣的認真找尋和選擇過程,是對學生們言行的清晰梳理。還可用讀報欄展示成功人士的成長故事和創業事跡,開展讀書活動等。讓學生生活在富有激勵性、提示性、警示性的環境中,不斷反思、完善和提高。
建設和諧民主的班級人際環境。師與師、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形成一種自我道德反思、嚴己寬人的氛圍。班主任首先要勤于道德反思,還要勇于向學生征求意見,并認真加以改正。其次要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班主任要尊重并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認識自我、成長向上的機會,愛護學生自我完善的積極性。
創設有助于學生道德反思的家庭環境。
對于班主任,要經常走訪學生家長,和家長取得聯系,并保持友好往來。在家庭里,家長要嚴于律己、勤于自責,給孩子作出表率;創設和孩子之間平等、寬松的親子關系;配合班級監督并指導孩子進行道德反思。
教授道德反思方法和技能,讓學生善于道德反思
為避免道德反思的低效,就要重視教給學生有效的道德反思方法和技能。我們總結了幾種常見的道德反思方法。
自我反思法。即宋學家朱熹教育弟子的方法,“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養成每天定時反省的習慣。學生要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靜靜反思一天的得失,用思想的鏡子照自己,保持心靈的潔凈和事務的清晰。
讀書反思法。書中人物的經歷以及富有啟發性的道德格言警句,能夠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道德反思。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做到善于用書中的有關內容審視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作反思法。建立道德反思伙伴關系,時時監督彼此的得失,督促及時進行有效道德反思,就某一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開展合作反思,共同分析、探討得失優劣,得出正確結論,改進日后的言行。
以人為鑒反思法。通過分析他人的表現、態度和反應,來判斷自己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反思得失優劣。教育學生善于學人之長、補己之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善于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內在頓悟,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救救地球母親》。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她給了我們生命,又慷慨地為我們提供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她像母親一樣無私地奉獻著自己。而我們,地球的孩子,本應該像侍奉自己的母親那樣善待地球??墒聦嵤牵絹碓蕉嗟娜藶榱俗约旱睦娌幌埲痰卦闾V厍蚰赣H:大則排污放毒,亂砍濫伐;小則浪費水電、亂扔垃圾……利益的誘惑、不良的習慣迷住了人們的雙眼。
這些行為使我們的地球母親傷痕累累:黃河時常斷流,羅布泊已經干涸,沙漠日漸擴大,渤海即將變成死海,臭氧層空洞越來越大,全球氣候變暖……我們走出家門,再也聞不到清新的空氣;我們仰望天空,再也找不到湛藍的色彩;我們俯視小河,跳躍的再也不是那清澈潔白的水花了。就連人類的朋友——動物們,也因此受到牽連,輕則死亡,重則滅絕。
世界文學大師雨果說:“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如今,大自然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人為地破壞環境,無異于自掘墳墓。面對一次次泥石流,你們不感到恐慌嗎?面對各種動植物死亡的慘狀,你們不感到內疚嗎?面對各種資源的枯竭,你們不感到擔憂嗎?“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古人尚且明白這個道理,何況已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我們呢!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離開了她,我們別無去處。為了自己,也為了子孫后代,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投入保護環境、拯救家園的戰斗吧!愛護身邊每一棵綠樹,珍惜頭頂那一片藍天,善待大地上的每一條河流,讓地球母親更好地造福于子孫后代吧!
讀完這篇演講稿, 老師也很激動,不僅為文中的意,更為文中的情。“情動而辭發”,小作者將對環境惡化的深切擔憂化為筆下文字,于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從字里行間迎面而來,很能感染讀者。這也是演講成敗的基礎!如何表達這份“情”呢?格言俗語的引用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更重要的是小作者運用了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見畫曲線句子),這些語句如同鼓槌一樣地敲擊著聽眾的心,使得文章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