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春天的古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范文第1篇

       

      詩與歌本身就有著密切的聯系,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詩歌形式。在我國,詩歌的發源是民間歌謠,后來轉化為詩、歌、樂結合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后來,文人將這種形式發揚光大,讓古詩詞藝術歌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旋律與音韻美

       

      古詩詞有聲調和音韻的變化,實現了聲情與文情的一致性,無論是口頭的吟唱,還是詞曲的創作,都遵循這樣的原則。古詩詞藝術歌曲大多以抒情的藝術形式為主,旋律跌宕起伏,語調也有著明顯的變化,表現出色彩和動力性的變化,詞曲通過長音和多音的形式清晰的展示出來。例如: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來如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這首藝術歌曲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樂章,此起彼伏,前面采用了平韻,聲韻規律不同,那么旋律也會向著發展,第一句的旋律表現出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氛圍,描繪出了歌者的情緒,在第二句中,采用高音進入,將情緒推向了一個,自后大跳后上行,全曲結束,表達出了欲揚又抑的情感。音樂蘊含張力,高音都集中在“mi”上,讓全曲可以前后呼應,在“去似朝云無覓處”的吟唱中,需要將“云”這個詞拉長,這樣不僅與詩詞的節奏相符,也讓整個曲調更加具有味道,表現出獨特的藝術色彩。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東方文化美學色彩

       

      將古詩詞與音樂結合起來,將我國獨有的東方文化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我國東方文化藝術有著獨特的古典美特征。鑒于漢語言獨特的藝術特征,我國古詩詞的創作遵循著押韻、規范的原則,內容方面神韻兼備、情景交融,讓詩詞的創作進入了高峰。在音樂的創作上,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采用絲竹管弦替代傳統的大型編排樂器,成為了文人騷客抒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音樂的功能與形式是不同的,詩歌與樂曲藝術的結合表現出我國民族文化的獨特品質。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和諧美

       

      西方的藝術歌曲是誕生在其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的,遠離社會大眾的生活,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在我國,雖然皇親國戚有專門的戲班,但是普通的社會大眾依然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由于社會藝術的普適性,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并沒有貴族精神,反而十分親民,為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賦予了一種雅俗共賞的特性。例如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歌雖然簡單,但是卻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這首詩歌不是抒情詩,而是采用簡單的形式描寫出了一幅春天的畫卷,簡單易懂。以《春曉》為基礎,黎英海先生創作出相關的藝術歌曲,歌曲婉轉低沉,略帶惆悵色彩,將春天的色彩呈現出來,并蘊含著深刻的美學特征。

       

      四、古詩詞演唱中的個性美學

       

      關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多以美聲為主,當美聲唱法遇到高音時,往往會迸發出新的生機,歌者采用流暢、柔和的方式將樂曲演唱出來,這也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音響特色。而西洋藝術歌曲的傳入也對我國古詩詞的演唱帶來影響,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了廣義藝術歌曲與俠義藝術歌曲兩種不同種類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為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增加了新的元素。古代歌曲的演唱,經過成百上千年無數民間藝人的創作、積淀,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戲曲、曲藝、民歌體系,這些藝術表演形式中的唱法經過融合、改良,產生了全新的唱法。

       

      五、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意境美

       

      我國古代音樂與詩歌密不可分,詩歌是文學的,同時又是音樂的。從起始的詩、樂、舞一體到“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劉勰《文心雕龍》)的樂府詩歌,到講究平仄聲律之美的“永明體”詩歌,再到講究平仄對稱、集詩詞之大成的唐詩、宋詞,中國詩歌的文學語言本身發展出了成熟固定的、具有音樂美感的格律形式。古詩詞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如比喻、烘托、象征等,有時則采用直抒情懷的表現手法并與“比”“興”手法相結合,描繪出令人神往的詩的境界,使所抒之情淋漓盡致、所言之志精辟深刻。

       

      古詩詞是我國藝術文化的結晶,代表著我國語言文化的最高成就,古詩詞藝術歌曲更是具備無窮的魅力。古詩詞與藝術歌曲兩種形式的結合與華夏文明的傳承是一脈相承的,表現出獨特的文化追求,呈現出東方文化獨有的美學特征。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范文第2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

      初中古詩詞的學習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一定要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努力培養初中生的文學素養。

      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師過分注重語文成績的提高,一味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和古詩詞的文學常識,只是單一地要求學生背誦、翻譯,而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學生體會不到詩詞的真正意義。教師還忽略了古詩詞的朗讀。學生在應試教育下對古詩詞的學習表現出恐懼心理,無法放下心去學習。

      二、古詩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現代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把不足加以改正,完善古詩詞的教學體制和方法。

      1.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初中生的思維正在發展的階段,記憶力正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古詩詞的教學上,應該要求學生加強朗讀和背誦。有感情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在古詩詞中傾入自己的感情,深刻理解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和感覺,有助于學生在往后古詩詞的學習中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學習,讓學生真正地了解中國的古詩詞文化。古詩詞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背誦就是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欣賞式的朗讀和理解式的背誦,才能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

      2.合理聯想,深入理解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古詩詞的美妙所在,很多古詩詞都是用精煉的語言,再運用生動鮮明的意象,創造出一種作者當時的氛圍和意境,讓讀者進行無限的想象。在學習古詩詞的工程中,注重再現古詩詞的意境,讓學生可以輕松地進入作者的意象,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運用有特點的音樂渲染氣氛,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的欲望。

      3.聯系生活,運用詩詞

      中國的古詩詞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這些古詩詞都源于詩人的真實生活,體現了詩人的真實感情,所以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引發學生對詩詞的欣賞欲望。比如,放一段關于詩詞的視頻或者一些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4.聯系比較,合理分析

      中國古詩詞的數量龐大,很多古詩詞的意境和思想是相近的。所以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聯系比較的方法。學習新的古詩詞的時候,聯系已經學過的古詩詞,采用比較的方法,針對古詩詞的題材、意象、表現手法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還可以做到以前只是的鞏固。

      5.抓關鍵字,統領全詩

      中國古詩詞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詩詞的意境可以用一個字或者詞語就可以形象地表達,中國古代詩人和詞人為了煉意、煉字的需求,常常改變了詩詞中詞語的詞性,這些改動的地方,往往就是這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例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把江南的春天生機盎然的氣氛描繪出來了。

      初中是學生學習路上的一個關鍵階段,對學生的文學素養的培養應該在初中階段加強,尤其是古詩詞文化的培養。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應該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在保證語文成績的前提下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感悟。

      參考文獻:

      [1]邱炎林.語文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語數外學習,2013(03):127-128.

      [2]姚榮昌.語文古詩詞教學探析[J].語數外學習,2013(01):15-16.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古詩詞;民族文化;語文

      G633.3

      中國的古詩詞已經有了五千年的歷史,對于后人來說,這些古代的妙言佳作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幾十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可以做到會背誦,會默寫,也能用自己的話將詩的意思說出來。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定的問題,即學生不會對這些古詩加以運用,漸漸地就忘記了。這就違背了學習古詩的初衷。在語文教學中若能對以前學過的古詩詞加以靈活巧妙地運用又會怎么樣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除了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輔助語文教學外,還能熏陶人們的情感,凈化人們的心靈,開闊人們的胸襟。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積極嘗試運用古詩詞來促進語文教學。本文將對此淺談以下幾點:

      一、運用古詩詞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精彩巧妙的導語是奠定教學基調、營造課堂氛圍、尋找師生互動平臺的有效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古詩詞作為導語,折一枝紅杏而引來滿園春色,掬幾朵浪花而激蕩一江春水,不管是學生還是我自己都會受益頗多。如在教學《山在訪友》一課時,我引用了學生比較熟悉的與友情有關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等,學生們齊聲朗誦,熱情高漲,仿佛在課堂中帶入了友人之間的那種相識、相知與相惜,這堂課的“主旋律”也就自然成了友情。

      二、對古詩詞進行改寫,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把古詩詞轉化成自己筆下的文字,是一條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在本冊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中有一首選自《詩經》的《采薇》,由于書中只節選了原文中的四句,16個字,僅看字面,學生很難理解詩的意思和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就將其改成了“一位卸甲退役的征夫回家鄉,鄉關漸進,想:是誰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中送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回來了會有誰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等我?這樣學生就知道了他是春天走冬天回,季節變換,時光流逝,一去幾年,他將家鄉的什么季節錯過了?學生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天,“一年好景君記,正是橫黃橘綠時”的秋天……他快到家時會如何呢?學生們紛紛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樣不僅對詩的內容進行了理解,也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進一步的體會。同時也把以前學過的詩句學以致用。

      三、靈活運用,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指導作文訓練時,古詩詞也可大有作為。繼承古詩詞的極致,不僅在于記憶得多少,還在于讓其成為源頭活水。在教學活動中,嘗試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古詩詞,學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首先是對語言的美化功能,對古詩詞的應用加以強化,能夠將作文程式化的語言模式予以打破,為行文鍍上亮麗的光澤。優秀的作文往往能夠將作者扎實的古詩文基礎展示出來,寫作時總能信手拈來,給讀者帶來一種“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審美享受。其次是對主題的升華功能,古代詩歌中的很多哲理詩本身就是點石成金、升華主題的好素材。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對體現“母愛”的主旨非常適用;“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對體現“保持本真”的主旨非常適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對體現“奉獻社會,不求回報”的主旨非常適用。對詩句進行恰當地引用,無疑會給文章錦上添花,使作文的思想品位得到提升,進而使得分的“亮點”得到增加。再次,讓學生在“溫故而知新”中感受到古詩用時更有趣。十一說一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清明時吟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新同學來到說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風箏飛舞的日子,互相道“忙趁東風放紙鳶”。讓古詩詞走進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是“詩”,從而引導學生將古詩詞寫入文章。這樣就能在簡單的應用中獲得無窮樂趣,形成古詩閱讀的良性循環。

      四、通過古詩詞進行審美教育,激發興趣

      高爾泰說過:“美是詩的基礎。和美一樣,詩永遠體現著善與愛,不體現善與愛的就不成其為詩。”與其它文學形式相比,詩詞更具有美的特質。實際上,在整個語文教育中都應貫穿美的教育,應指導學生發現并欣賞詩詞中的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哲理美等,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覓美、捕捉美、學習美、創造美。如引導學生品味《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可領悟蘊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美;《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潭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是一首優美的詞,可讓學生相互討論并闡述自己的感受。宋代的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因此,可指導學生將詩繪成一幅畫來闡釋自己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還可以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總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廣大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進一步去探索它的應用。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古詩詞進行恰到好處的引入,無疑會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于積極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古詩詞加以運用。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切身體會,也是很多學生的共同感受。

      參考文獻:

      [1]巴桑.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61.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范文第4篇

      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可考慮如下方法:

      1.誦讀吟唱來感受詩歌

      詩歌屬于一種語言的藝術,古代詩詞有很多都是能夠進行配樂演唱的,因此我們要在教學時抓住古詩詞的音樂性,讓學生在詩歌的誦讀吟唱過程中形成審美心境。哲學家柏拉圖曾經這樣說,音樂能夠將節奏和樂調的力量注入到心靈的最深處。所以古詩詞的教學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基礎水平來科學地選擇教學策略。我曾經嘗試過很多優秀的古詩詞教學手段,比如說誦讀法、故事導讀,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針對初中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因此我在教《望岳》這首詩的過程中就選擇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這首詩,再引導學生進行吟唱,要求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情境,之后我選擇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學生進行詩歌演唱。學生不但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法,同時還能夠較快的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

      2.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

      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應該是一個活潑的、個性的、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科學地創設教學情景,以此來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我在教學中常常會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開展諸如配樂朗誦、配樂講解等活動。例如我在講《錢塘湖春行》這首詩的過程中,首先我要求學生從整首詩中找出詩人所描繪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紙,通過自己的想象在紙上畫出這些景物,最后評選出畫得最好的學生。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很快就被激發了出來,他們能夠較快的進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這首詩感知春天萬物復蘇、燕舞鶯歌的詩意。

      3.培養學生的鑒賞興趣

      我們只有給學生設計出一個有效的教學環境,同時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進入到詩歌所描繪的內容中去,進入到詩人的心中,讓學生真正的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導學生鑒賞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竹里館》這首名詩時,我向學生這樣講道:王維在詩中僅僅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二十個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獨自彈琴的美景呈現在我們眼前,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詩人獨自一人在寂靜優美的竹林中撫琴,月光如此的清涼,當一陣清風吹過竹林時,大家是否能夠聽到悠揚而動人的琴聲。在我的引導之下,學生很快進入了詩中描繪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詩人所表達出的情感。

      4.結合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關于春天的古詩詞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建構主義理論 古詩詞 導游教學

      隨著知識經濟和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旅游業界更注重對導游員的整體素質和知識素養的要求。整體素質較高的“知識型”導游成為了業界的稀缺和新寵,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價招聘人才。但現在的導游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因循守舊的問題,這一切都嚴重制約了導游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這與我國旅游產業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后提出的新理論。它作為一種后結構(post-structuralism)的學習理論,提出教學并不是把知識經驗從外部裝進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維果茨基認為,了解學生對他們所教授學科的知識背景,并在這些知識基礎上設計適當的教學策略,是教師進行有效性教學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對古詩詞在導游教學中的運用作了探索,旨在改進原有的導游教學方法,提高導游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

      1.關于學生古詩詞的知識經驗分析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重文的傳統,詩歌更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2000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新大綱除更加重視文學教育外,還首次以教學大綱的形式,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其中小學、初中、高中分別要求背誦古詩詞80首、50首、50首,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這些篇目大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古詩詞的知識經驗積累較為豐富。根據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這就為教師在導游教學中運用古詩詞,引導學生在古詩詞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相關的導游知識具備了條件。

      2.古詩詞的特點分析

      王國維認為:“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可見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那么古詩詞具有哪些能為導游教學所運用的特點呢?

      2.1古詩詞與景物交相輝映。

      古詩詞的題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達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應麟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在文學作品中相結合所形成的藝術境界。朱光潛在詩論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他說:“情景相生而且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詩的境界。”每個詩的境界都必須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兩個要素。自古以來風景名勝與古詩詞歌賦就彼此交相輝映,相互增色。

      2.2古詩詞具有豐富的知識。

      古詩詞有著極大的認識價值。寫景狀物,是我國古代詩歌(乃至整個古代文學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因而許多古詩詞歌賦描寫了自然萬物、地理形勢,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地的風俗民情,內容豐富。

      2.3古詩詞能讓人到達獨特的審美境界。

      古詩詞經常利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實現語言的感染力。語言自然含蓄,生動活潑,而且特別講究音韻的美,利用聲調、音節、平仄、押韻等來實現聲音的美感,不僅念起來瑯瑯上口,而且那獨特的語言魅力特別能激發人的想象力,讓人悠然神會而余味無窮,并到達獨特的審美境界。

      2.4古詩詞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眾審美的要求。

      古詩詞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絕的佳句。杜甫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古詩詞是高雅的藝術形式,但它卻完全符合大眾審美的需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再加上我國自古就有尊賢重文的歷史傳統,所以游客對一些古詩詞歌賦耳熟能詳。有研究表明,國內旅游教育程度累積人數與旅游人次關系呈明顯的正相關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游客對古詩詞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這也為導游在帶團中運用古詩詞進行導游講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詩詞在導游教學中的運用

      通過對古詩詞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不僅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大多為學生所耳熟能詳的篇幅。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將新的信息和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釋舊有知識,以使其與新知識相一致的過程。

      倘若能鑒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學生原有的詩詞知識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架構起相應的導游知識,對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導游的整體素質,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詩詞和學生導游知識和能力的架構關系,如下圖所示:教師和學生處于一種互動的關系中,詩詞可由教師引出,亦可讓學生從記憶單元里精選。古詩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而且在今后從事導游工作時可以靈活地運用古詩詞,增加講解的感染力。

      3.1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國文人歷來重視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文人們在面對祖國美麗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時,往往會在文學作品中對大自然的美景和無限生機進行禮贊,抒發一種與自然相融合的愉悅情感。蘇聯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對故鄉的贊賞――這是愛祖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詩詞歌賦大多以景為題材,并情景交融之特點能讓學生深刻體驗和感受文人們的這種情感,從而自然而然會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講到長江三峽時,教師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而講到黃河時可用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也可以用王之煥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幾首詩將長江和黃河的浩浩蕩蕩的磅礴氣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揚儒家文化,提高學生的情操、道德修養。

      中國儒家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孟子?盡心上》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是許多古代知識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態度。同情人民大眾屬于道德的范疇,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情感。

      在中國詩歌史上,許多詩人寫出了反映民眾疾苦的詩。在《導游基礎》中講到園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品讀鄭板橋的詠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此詩語言樸素自然,侃侃道來,情真意切。再向學生介紹竹子在我國有什么寓意,從而引起學生的心境與詩境的共鳴。所以在導游教學中運用古詩詞歌賦不僅可以弘揚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情操和道德修養。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韻,增強景物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次審美活動而古詩詞歌賦本身就是能給人以美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古詩詞歌賦講究韻味的美,通過聲調、音節、平仄、壓韻等不僅可以讓它的語言生動、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別是一些山水詩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那如夢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語言表達所無法企及的。所以古詩詞歌賦可以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從中激發聯想和想象,神游其中,獲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劉勰所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神與物游……”而這樣也可克服課堂教學的空間局限。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講解杭州西湖時,教師在課堂上可講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除了運用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以外還可以用四首詩歌來描繪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夏天可以用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可以用宋之問的《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冬天可以選取林逋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詩詞中得以升華。最后,教師可以引用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這首詞作為對西湖美景的概括性總結。“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這是白居易為頌揚杭州給后人留下的回味無窮的千古絕唱。教師在講課過程當中若能將這些詩詞靈活運用,不僅可以將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現給學生,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湖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3.4巧用古詩詞歌賦來掌握史、地、宗教知識。

      古詩詞歌賦擁有的信息量非常豐富,不僅包含了自然科學知識、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風俗知識。

      3.4.1歷史的復雜和沉重可以在生動、浪漫的古詩詞歌賦中得以重現。

      如講唐朝的“安史之亂”時,可用白居易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解釋在李隆基統治后期,唐朝歷史由興轉衰的原因;講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時,則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來加深學生對佛教歷史的的記憶。

      3.4.2可用詩詞來引印證地理現象。

      如在講解《導游基礎》第三章《中國旅游地理》中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時,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印證。

      3.4.3自然萬物之知識均可在古詩詞歌賦中窺見斑斕。

      古詩詞歌賦有很多寫景狀物的內容。鐘嶸曰:“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

      因此在講解《導游基礎》第三章《中國旅游地理》時若適當挑選一些名言佳句,則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細致地掌握知識,而且能加深學生的記憶。當講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時,可引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我國的各種植物時都可引用相應的詩詞歌賦。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舉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仙鶴可用劉禹錫的《秋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而講到天氣景觀時可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雪景,可用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形容霧景。

      3.4.4宗教之深奧可通過詩詞來獲得頓悟。

      中國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響。而道佛教義之深奧,導游常見名詞之晦澀難懂。教師可以通過古詩詞歌賦來讓學生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例如可用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來講教追求“長生成仙”之教義。也可先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隱的“嫦蛾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讓學生不僅能領悟道教之教義,而且獲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維《輞川集》辛夷塢一詩:“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這首詩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寫照。這也印證了道教修煉中要以老莊的“清凈無為”為指導,“無為而無不為”的追求。

      佛教對中國的文化影響也極為深刻。特別是我國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禪宗對知識分子影響最大。唐朝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罄聲。”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義。

      綜上所述,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在導游教學中若能精心挑選一些古詩詞,就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導游知識和能力的架構,從而提高導游教學的質量,提高導游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而且古詩詞往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還可以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汲取中國古老文化之精華。而導游作為“文化的使者”,又肩負著將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精華向游客進行傳播的使命。從這一點上來說,意義就顯得更為深遠。

      參考文獻:

      [1]張滌云.中國詩歌通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美]葉維廉.中國詩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韓荔華.旅游文學作品欣賞[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詩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5]張舒哲,高嫻子.導游口語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構主義與當代職業教育教學觀的轉變.[J].天津大學學報,2007,(1).

      [7]侯新杰.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評析.[J].教學與管理,2007,(2).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在线|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4338×亚洲全国最大色成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 色噜噜噜噜亚洲第一|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一级毛片直播亚洲|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亚洲欧洲中文日产|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亚洲jizzjizz少妇|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