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計算機科幻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愛讀書,人人皆知。我愛讀小說,她會給我講述一個個充滿喜怒哀樂的故事;我愛讀散文,那優美抒情的句子,告訴我一個個發人深省的道理;我愛讀科幻故事,她會告訴我一個個地球中稀奇古怪的事物。甚至有一次我在爸爸的辦公室,因無聊而看起了計算機說明書,且看得津津有味。一句話,只要是書,我就愛看。因此,媽媽叫我“書呆子”,老師叫我“小書迷”,同學們叫我“小書蟲”。
的確,我愛讀書,愛得如癡如醉。記得有一天下午,我正在自己房間里聚精會神地看著《呼嘯山莊》這本書。這時,從廚房里傳來了媽媽的喊聲:“沈詩怡,媽媽現在要出去一趟,你先把飯燒好,別忘了?。?rdquo;“哦,知道了”我心不在焉地說道。媽媽走后,我已完全沉浸于我與書的“二人世界”,有時會為赫斯克萊夫的種種復仇行為感到氣憤,有時會為赫斯克萊夫和女主人公純正的愛情故事而感動,還有時,甚至會為女主人公的死亡而哭泣……這時,傳來了開門的聲音,“沈詩怡,飯燒好了嗎?媽媽餓極了!”媽媽問道,聽到這話,我才驚醒過來,哎呀!飯!剛才只顧看書,竟忘記媽媽的囑咐了!媽媽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問道:“是不是看書太投入,忘記燒飯了?”我難為情地點了點頭。媽媽見我這樣,就逗趣地說:“你看,你的精神食糧是有了,可我們物質食糧就沒有嘍!”最后,我們只好到外面去解決吃飯問題了。
我愛讀書,因為她能提高我的學習成績。上課時,我總能滔滔不絕地發表我的看法;考試時,什么難題都能迎刃而解,取得高分;寫作文時,我下筆如有神,而且還發表過幾篇“大作”呢!為此,同學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都以為我是天才,紛紛向我請教。其實啊,我哪是天才,這都是多讀書惹火的!
有位名人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說話。”我愿和這些高尚的永遠對話!
“幕課”風暴來到中國,北大、清華上線課程免費學
2013年11月18日,“2013首屆國際在線教育峰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的主題定為“2013,中國在線教育元年”。而事實上,結合教育和互聯網的在線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和之前的網絡公開課不同的是,在線教育從2013年開始高速“升級”,從單純的在線視頻發展到覆蓋教學全過程的“幕課”。
“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英文全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在線視頻的基礎上,將學習進度管理、在線互動、作業批改等教學環節也都覆蓋在內。通過考核之后,學生甚至還能拿到不同層次的證書。“幕課”于2011年在美國興起,隨后開始井噴式發展,2012年甚至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
隨著2013年2月五門“幕課”進入美國教育理事會的學分推薦計劃,學生在線選修的學分可獲大學承認,“慕課”進入正規高等教育體系的通道由此開啟。同一時間,“幕課”風暴也迅速來到了中國。
2013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推出了亞洲第一個“幕課”。同年5月,清華大學加入了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聯合發起的“幕課”平臺edX,并開始研發中文版平臺。10月,清華大學正式推出“學堂在線”平臺,北京大學“計算機輔助翻譯原理與實踐”、清華大學“中國建筑史”、麻省理工學院“電路原理”等課程作為第一批上線課程在該平臺開放選課。任何人只要簡單注冊,就可以免費享受到優質教育。
在線教育進入高中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在基礎教育領域,在線教育的發展也已早早起步。國內首家中小學遠程教育網校北京101網校創辦于1996年,匯集了北京101中學等全國各地名校的名師。2003年左右,北大附中、清華附中、天津市一中等七八十所國內知名的中學也做起了網校。當時中學階段的網校和現在的“幕課”的差別在于,前者并不能替代部分學校課程,更多的是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在課外時間扮演類似在線“家教”的角色。
進入信息時代,我們生活的“空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我們不僅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具體的“現實空間”,而且,又將進入并“漫游”在一個神秘浩瀚而又虛無縹緲的“虛擬空間”,這個空間被叫做“賽伯空間”(cyberspace),在我國又稱之為“在線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由數字化數據構成的思維和信息的虛擬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為基本的平臺,通過計算機實現了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人群、跨領域的“語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必然逐步打破傳統語文課堂的封閉圍墻,把語文教育帶入這個無限廣闊而又全新的領域——“在線空間”,促使語文學習不但在時間上、空間上,甚至連課堂的主體都被拓展得無限的寬泛。語文課堂將成為一個被無限拓展的無比寬泛的概念。
(一)課堂時空的寬泛——時時是課堂,處處是課堂
傳統語文課堂非常封閉,其地點是固定的,僅僅局限于某一班級;時間也是固定的,只有區區每周幾節。而“在線空間”卻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通過區域網或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實踐,運用語文去交流和溝通。可以說只要有一臺計算機、一只“貓”和一條電話線,哪里都可以成為語文課堂;只要一開機,就可以“上課”——進行“在線閱讀、在線作文、在線討論、在線交流”等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實踐活動,達到“時時是課堂,處處是課堂”。
(二)課堂主體的寬泛——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
傳統語文課堂,其主體僅僅是一位教師加幾十位學生,不但數量是固定的,師生關系也是絕對的,師是師,生是生,涇渭分明。而在“在線空間”里,學生通過網絡,通過“遠程登錄”,就可以很便捷地進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語文課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老師甚至其他非語文老師的遠程語文教育。同時,通過網絡,通過“電子郵件”“網絡新聞組”和“電子公告板”,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語文知識傳遞給他人(周邊人與遠程人、熟悉人與陌生人),可以指導他人進行語文學習,自己搖身一變,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學生”與“教師”雙重身份。
我們還可以開辟幾個類似于“聊天室”或“論壇”的“在線語文課堂”,由多名教師(可以不同?;虿煌貐^)組成教師群作為“版主”,學生自由選擇參加,每次“在線上課”擬出一個主題,師生共同討論學習,使學生與教師、同學能夠便捷而又自由地進行實時交互性“直接對話”,實現多元多向互動以及即時評價與反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隨時進入某一“在線課堂”,也可以隨時退出。當學生認為已經學會了某一課(或某一單元、某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課(或下一單元、下一年級的教學內容);當學生覺得尚未理解,難以掌握,就可以通過提問求助于教師或其他同學;教師或其他同學對某一同學的學習實時地進行解答、評價、指正、鼓勵、表揚、啟示、幫助、輔導和肯定,從而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在這樣的語文課堂里,一個學生所面對的是多數量、多元化的教師,他所獲得的語文教育也必將是多數量、多元化的;而且,學生本身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教師,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輔導他人。在這種打破班級、年級的“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的語文課堂里,教與學不斷轉換和整合,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學習互相配合,帶來的必將是持續的教學相長和課堂中每個主體的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
二、“在線信息”:語文學習新教材
互聯網擁有世界上最重要最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鏈接”(即信息組織形式不是簡單地按順序排列,而是用復雜的網狀交叉索引方式將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鏈接,所鏈接的內容不僅包括文字符號,也包括圖像、聲音、動畫、電影等多媒體信息),將全球的網上圖書館、網上報刊雜志、網上書店、網上藏書屋、網上數據庫、信息資料中心、實驗中心、計算中心及遠程教學機構、專家系統等鏈接成巨大的多媒體信息庫,構成一本沒有頁碼的按照多線索多層次交叉編輯的巨大“天書”,供讀者按照個人最感興趣的路徑或線索來組織瀏覽閱讀。這本“超文本天書”是信息時代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內容。
可以預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必然引發語文教材的變革,不但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上將增加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相溝通的內容與形式,使語文教材更容易吸納現代信息技術的精華,更富于時代性和現代化;而且,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中的廣泛運用,可以通過網絡,使世界各地的各種“超文本”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或緊密結合,或遙相呼應,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的缺陷,改變當前教材單一、內容狹窄的狀況,使語文教材更富于針對性、實效性和多元化、立體化。
(一)離心發散拓展式。即以課內語文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結合點(知識點、情感點、內容交叉點等),設計一些課前、課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搜集、網上閱讀與交流等發散性、拓展性實踐活動,以求把網絡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現行語文教材中,使語文教材豐滿起來,完善起來,把容量很小的語文教材拓展得無限廣大,把薄薄的語文教材充實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體化、多元化,更富于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
(二)向心聚斂呼應式。即引導學生以網上“超文本”語文資源為教材,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廣泛的在線閱讀、在線作文、在線討論、在線交流等網上語文實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求通過這種百川匯海的形式,把網上的語文資源向學生的語文素養聚斂匯集,并與課內語文教材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共同對學生進行大語文教育。
三“在線學習”:語文學習新方式
網絡世界是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和語文教材的無限寬泛,以及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工具逐步被學生所掌握,最終必然呼喚并促使語文學習方式的革新,產生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線學習”(也包括下載后的“離線學習”,它是“在線學習”的延伸)。這是一種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時代特有的語文學習方式。只有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和發展,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和駕馭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一體化的語文學習情境。
(一)“在線語文學習”的主要方法
一、.在線瀏覽。即按照“上網閱讀尋找資料(用找標題、中心句、關鍵段等方法)摘錄”的程序進行快速瀏覽,查閱文獻,選取所需信息。在線瀏覽是互聯網中應用最廣泛的方式,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瀏覽“在線空間”中的各種“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網\小學語文\學生頻道中的語文學習資源)以外,教師還可以創建自己的主頁,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內容,通過有效的信息技術進行網上傳送,讓學生在“在線瀏覽”中進行語文學習。
二、.在線檢索。即采用“任務驅動式搜尋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務——確定檢查標志(所需文獻的類目、關鍵詞、作者姓名、發表日期等)選定檢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輸入檢索途徑查找原始文獻資料(瀏覽、篩選、摘錄、整理)”的程序進行搜尋查閱信息,讓學生在“在線檢索”中進行語文學習。
三、.在線下載。即指導學生利用“文件服務器”,采用“復制粘貼法”“目標另存法”或利用“網絡螞蟻”“網際快車”等下載軟件,對信息進行下載,并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整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下載的信息系統化、簡明化,便于進一步查閱。教師也可以將各種學習資源,以軟件資料庫的形式存放在互聯網上,供學習者自由下載。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將所需學習的材料下載到本地硬盤上,然后運行或打開該文件進行學習,根據要求完成作業,再將作業傳到教師的主機上,教師批改以后將信息發送給學生。
四、.在線討論。即用互聯網電子布告牌系統(BBC)的用戶管理、討論管理、即時交流、文章討論、電子信件、用戶留言等諸多功能,引導學生登錄到某一主機,然后進入BBC系統進行討論式學習,教師可以開辟出幾個近乎“聊天室”或“論壇”的“在線語文課堂”,在站點上建立相應的主題討論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自由選擇主題區參與討論發言,并針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論或辯論。教師進行必要的監控和導向,保證學生的討論和發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力求達到教學目標。
五、.在線傳遞。即通過文件服務器的上傳功能或電子郵件,發送傳遞自己的意見或郵件等,參與討論,完成作業,交流信息,進行網上討論、網上交際、網上投稿等在線語文學習活動。
六、.在線登錄。即指導學生通過局域網的“網上鄰居”或互聯網的“遠程登錄”,將自己的計算機登錄到教師或其他遠程主機上,并運用該主機上的各種功能進行在線語文學習。教師可以專門開辟一個可以供學生進行登錄的區域,安排好各種學習課件,由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由于同在一臺主機上,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情況、學習進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時傳送,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直接交流中進行“虛擬現場指導”,提出學習建議,監控學習過程。
(二)“在線語文學習”主要形式
一、.以計算機為學習平臺,構建“個性化”學習方式。“在線語文”通過先進的技術,在同一空間營造出一個相對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與教師與同學充分交流的機會,它可以針對每一學習者,按最有效的個性化原則來組織學習,更注重培養自學能力,這將揚棄“教師講,學生聽”的班級教學方式,代之以個人學習、小組協作的研習方式。它更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進度和學習方式,自主參與討論、操作與實踐,自主作出思考、判斷與選擇,甚至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選擇課堂。在這個“在線語文課堂”中,學習首先是個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動,計算機只是提供一種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平臺。“個性化”學習方式將是“在線語文學習”最基本最主要的學習方式。
二、.以計算機為信息搜集處理工具,構建“探究性”學習方式。面對無邊無際的網絡世界和無窮無盡的知識海洋,教會孩子怎樣思考問題,知道到哪里去尋找他所需要的知識,并學會怎樣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問題,這種“探究性學習”是現代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中,計算機因具有快捷而又強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貯能力和處理能力,必將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最佳的資料搜集和存貯處理工具。因此,必須引導學生以計算機為工具,采用搜集、處理、存貯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這種“探究性學習”可以采用“專題任務驅動式”,即“提出探究任務網上搜尋查閱信息下載整理信息處理利用信息(如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信息的剪切、移動、復制、引用等處理)撰寫并交流探究報告”。
三、.以計算機為銜接中介工具,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以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為“中介工具”,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語言文字與聽覺、視覺、動覺等形象語言的相互轉換,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中,把語文與音樂、美術、動畫、社會、自然、數學等結合起來,實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交互以及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軟化學科界限,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四、.以計算機為溝通交際工具,構建“交互性”學習方式。網絡世界的出現(并與現實世界不斷交互)使語文學習環境不斷地開放化、多元化、復雜化、動態化。如何增強語文資源的開放性、語文課堂的開放性、語文學習的開放性、語文實踐的開放性,突破學科獨立性、時空封閉性、內容狹隘性,引導學生學會交際與溝通,由單向的“接受性學習”向多向多元互動的“交互性學習”轉變,從而能夠自如地在這種網絡環境中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人群、跨領域的語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學會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不斷地調整自我的身心以適應網絡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是網絡環境下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1)以信息為載體,進行教師、學生、網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學習、生活為中介,進行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雙向多元交互;(3)以現代通信設備為工具,進行跨地區、跨人群、跨領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五、.以需要和期待為標準,構建“選擇性”學習方式。網絡世界中信息劇增、知識膨脹的程度超乎人們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數量多、傳播速度快,信息資源不斷更新,不斷擴容;另一方面,冗雜信息也隨之增多,日益泛濫。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如何引導學生學會“選擇性學習”,提高學生信息檢索力、判斷力和處理力,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更好地駕馭信息、利用信息顯得尤其重要。這是網絡環境下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要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依據“消費需要”作出選擇。用“消費的觀念”按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從信息的重重包圍中突圍出來。具體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圍繞語文教材中某一點(如作者、體裁、時代背景等)按需要進行拓展性信息選擇;②專題搜索式,即圍繞某一研究課題,按課題的目的與要求進行信息搜索與選擇;③問題解答式,即為了解決某一問題而進行信息選擇;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養花)而進行信息選擇;⑤興趣愛好式,即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如喜歡打球,喜歡科幻)進行信息選擇。
電影誕生以來,始終存在著擺脫“物質現實的復原”,由創作者發揮巧思奇想的電影特技傳統。如電影先驅者梅里埃原先是魔術師,他出于職業習慣,首創了停機再拍、多次曝光、疊印、倒放等特技手段。在中國電影史上,張石川熱衷“接頂”特技也是出了名的。1925年女演員張織云訪美歸來,向他談起好萊塢名導演劉別謙運用“接頂鏡頭”在攝影棚里制造海濱場景的見聞。張石川聽后立刻著手模仿,將接頂鏡頭玩得得心應手,還情不自禁地夸耀:“上海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山,連一個土堆都沒有,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什么泰山、黃山,全都可以請畫家搬到攝影場里來了!”[3]
電影特技的本質,說到底是一種“以假亂真”的藝術。在影片生產過程中,攝制組常會碰到某些在現實時空中難以再現的場景,這就需要采用特技手段在銀幕上玩弄障眼法,將不可能拍到的畫面變為可能。數十年來,電影特技師們施展聰明才智,掌握了模型攝影、模型接景、繪畫合成、放映合成等一整套傳統特技方法。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高科技的介入,電影特技產生了質的飛躍。在數字化進程中,1991年是個重要年份,柯達公司在那年研制成“Cineon”數字電影制作系統,運用具有900萬像素、4096線的CCD掃描儀,先將電影膠片上的影像轉換成數字信息輸入計算機圖形工作站,經加工處理之后,再通過激光印片器將影像轉錄到電影底片上。Cineon把電影和計算機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在催生數碼電影方面功不可沒。數字化不僅提高了電影生產的速度與效率,還大大擴充了電影藝術的表現空間與表現手段。尤其在數碼特效領域,三維虛擬場景、角色動畫、影像逐幀修改等先進手段的應用,為導演們提供了“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強大技術后盾。
好萊塢是數碼特效的策源地,據統計,在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的100部好萊塢影片中,共有53部采用了數字技術。[4]隨著數碼特效的頻繁應用,人們的理性認識也深入了一層。美國數碼技術專家科林.布朗指出:“有兩種特技效果存在,一種是展現在你面前的、可見的特技效果,產生震撼驚叫的效果,這就是《侏羅紀公園》的恐龍和《異形》的外星人等等;還有一種是不可見的、隱性的特技效果,為影片增加許多敘事成分?!盵5]這種區分很有指導意義,如果說“看得見的特技”更多適用于科幻、魔幻、神話、動物等題材,那么“看不見的特技”適用面更廣,在各種常規題材中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在《阿甘正傳》中,由1000名群眾演員出演的反越戰示威場面,被復制成有5萬人參加的浩大規模;扮演中尉的演員穿一雙“藍色遮蔽襪”,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雙腿截肢”的造型效果。又如《泰坦尼克號》所展現的各種氣候條件下的海洋,乃是依靠Arete公司開發的軟件,動用300臺SGI工作站生成的“數字?!?,在銀幕上不露一絲破綻!當然,數碼特效的制作成本目前還居高不下,《泰坦尼克號》投資2.5億美元,數碼特效的開支差不多占了一半。正是這一因素,致使不少業內人士將數碼特效視作“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認為資金短缺是制約中國數碼電影發展的瓶頸。其實未必盡然。
數字化是電影制作的必由之路。與好萊塢相比,中國電影數字化的進程大約滯后了十多年。原因之一是80年代以后,由于電影票房滑坡,不少電影制片廠的特技車間紛紛下馬,制片人為省錢,能不用特技的盡量不用,致使國產片里的特技元素日益萎縮。原因之是中國電影編導對高科技感興趣的人并不多,對數碼特效的應用熱情不足。而好萊塢卻擁有專攻數字電影的專業戶,如詹姆斯.卡麥隆以平均兩年1部的速度,成功地導演了《深淵》、《終結者II》、《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等四部數碼大片。在中國影壇,張建亞導演是孜孜不倦探索數碼電影的第一人,他最初的嘗試始于1995年,運用電腦特效來制作《大鬧天宮》,后因資金原因而擱淺。但他并不氣餒,四年后終于成功地執導了首部國產數碼大片《緊急迫降》。張建亞對電影有著獨到的見解:“我覺得電影就是運動的藝術,電影離不開各種有趣的運動形式,因而也離不開技術。中國電影從《孤兒救祖記》以來就太注重道德倫理興趣,結果把運動細胞都退化掉了?!盵6]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長期來稀釋了中國電影的科技含量。
1999年是中國數字電影的起飛之年,一下子涌現《緊急迫降》、《沖天飛豹》、《橫空出世》三部運用電腦特效制作的故事片。美國SONY數碼電影中心技術副總監觀摩《緊急迫降》之后,認為中國同行的制作“已達到好萊塢同類影片的中上水平”。國內學者的評價更為積極,倪震指出:“《緊急迫降》在電影工業拓展上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它的思想藝術價值和票房價值。它表明了中國電影作為工業系統在科技理念和工藝技術方面的突破,是一個民族崇尚科學、展望未來的精神體現?!盵7]值得稱道的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當年審時度勢瞄準數碼電影的目標,為投拍《緊急迫降》斥巨資從海外引進先進設備,成立了“上影計算機特技制作中心”?,F累計投資達8000萬元以上,已正式亮出“上影數碼”的品牌,決心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數碼電影生產基地?!吧嫌皵荡a”的最新出品是張建亞執導的大制作《極地營救》,該片的數碼特效涉及泥石流、沙塵暴、雪崩、高空救險等驚心動魄的場面,以及“瞬間濃縮”古格王國由鼎盛至衰落的奇觀。電腦特效總量占全片鏡頭數的60%,比例大大超過了《緊急迫降》。此外,《極地營救》的部分鏡頭還首次采用2000線高清晰度數字攝像機拍攝,力求以超一流的視聽效果讓國產數碼電影躍上新的臺階。透過片尾字幕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我們欣喜地發現了中國影壇第一個專事電腦特效制作的團隊,他們操練了一整套包括三維建模、動作捕捉、材質渲染、合成數字人的生產工藝,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高科技電影制作平臺。
國產數碼電影下一步應盡快開拓題材面,在風格樣式上尋求新的突破。以張建亞導演的兩部影片來看,無論《緊急迫降》還是《極地營救》,均是依據真實事件為原型的正劇。其實,在紀實題材中電腦特效的用武之地頗受局限,難以達到淋漓盡致的程度?,F實生活和藝術想象是藝術創造的兩個源泉,電影編導“超凡脫俗”的想象力借助電腦特效更能得到異乎尋常的發揮。人們期待著,諸如科幻片、神話片、魔幻片等新穎樣式,以及《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傳奇名著的改編,在銀幕上掀起國產數碼電影的第波。
、純數碼電影
數字視頻有三個來源:一是通過數字設備直接獲?。ㄈ鐢荡a攝像機、數碼相機、CD-ROM光盤、因特網下載等);是靠計算機軟件創建生成(如Photoshop、Maya等軟件);三是經模數轉換的其它素材(如膠片、錄像等)。一部影片如果完全由前兩種數字視頻構成,便可稱作“純數碼電影”。目前觀眾所接觸到的純數碼電影,主要是3D動畫片。
在動畫電影史上,法國的雷諾被尊為創始人。但動畫片真正誕生始于1907年,以美國的勃拉克頓發明“逐格拍攝法”作為標志。中國動畫電影的拓荒者是著名的萬氏四兄弟,他們受聘“長城畫片公司”,于1926年制作了我國第一部動畫片《紙人搗亂記》。該片描繪躲在墨水瓶里的紙人偷偷從瓶子里溜出來,同正在寫字的真人搗亂,弄得真人火冒三丈,其新奇效果當年轟動滬上。
動畫片創作歷經手繪動畫、計算機輔助動畫、計算機生成動畫這三個發展階段。計算機生成動畫亦稱計算機生成圖像(CGI),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影片無不采用CGI技術。CGI無需攝影機的介入,而是依靠計算機創造出一種“虛擬現實”,一種亦真亦幻的三維空間。因此“拍電影”的說法已不能成立,確切地說,是通過計算機工作站“做電影”。1995年,好萊塢推出第一部3D動畫片《玩具總動員》,片長77分鐘,制作周期歷時4年,一共動用110臺計算機,耗費80萬個計算機工作小時才完工。該片由1561個鏡頭組成,合計76個角色、366種對象,在主角安迪的頭頂上據說生有12384根頭發。在3D動畫界,毛發的根數、皮膚的質感、物品的紋理等等,很快成了你追我趕的競爭指標。2002年迪斯尼公司與Pixar公司聯合制作3D動畫片《怪物公司》,運用專門設計的Fizt動畫軟件,給怪物主角蘇利文全身平添300萬根飄逸的藍色柔毛,其逼真效果與《玩具總動員》相比,后者堪稱小巫見大巫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怪物公司》中,首次出現了“中國娃娃”(或稱“東方娃娃”)黑頭發黑眼睛的可愛造型,這是山姆大叔為搶占亞洲電影市場作出的精心策劃,以此來博得東方觀眾的歡心。
3D動畫片使人大開眼界的同時,也暴露出某種先天性不足,即動畫藝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計算機軟件的開發。今年2月,日本動畫片大師宮崎駿的新作《千與千尋》榮獲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國際著名電影節首次將最佳影片獎項授予一部動畫片。在計算機動畫已成為時尚的潮流之中,宮崎駿仍固守手工制作動畫片,成為第一個對3D動畫片說“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術看起來使人自由,其實分工過于精細,很容易使獨具匠心的制作變成流水式的生產?!?/p>
近年來,海內外開始流行“動漫”這一新概念,它有別于傳統的漫畫和卡通,而與流行時尚、新媒體、電子游戲交錯互動,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動漫產業。上海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動漫畫展》,參觀人數一屆多于一屆,成為動漫愛好者盛大的節日。動漫的忠實受眾是青少年群體,根據年齡結構分析,他們屬于“看動畫片長大的一代”,對動漫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以及不同于長輩的理解力和欣賞力。這個群體與計算機的關系最為密切,他們中間將會涌現中國目前緊缺的從事3D動畫片創作的人才。
“純數碼電影”還有另一種涵義。在物質載體方面,純數碼電影的影像和聲音不再記錄拷貝在膠片上,而是將數字信號記錄在計算機磁盤上;在節目傳輸方面,純數碼電影不必經過遠距離裝運或跑片,而是通過通信衛星、有線光纜等渠道定向傳送至電影院的接收終端;在放映設備方面,純數碼電影通過內置光學芯片的投影儀顯示高清晰度的畫面與立體音響效果,使觀眾獲得超一流的視聽享受。1999年3月10日,美國舉行了第一次純數碼電影演示,此舉宣告著“無膠片電影時代”(filmless)的到來。同年5月,美國出現4家數字電影院,據行家預測,未來五年內數字電影院將普及全美國。現在看來這一預測未免樂觀了些,截止2001年統計,全世界建成的數字電影院僅有32家。
2001年10月,我國首部純數碼電影《青娜》(諧音CHINA)在北京旅游景點中華世紀壇首映,該片長度僅5分鐘,實際上是一個娛樂節目,不是正規的電影作品。2002年4月30日,中國第一家數碼電影放映廳在上海永樂電影城開張迎客,首映片目是姜文主演的《尋槍》,但該片并非純數碼影片,而是通過“膠轉數”形成的數碼版。此前,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楊步亭已向外界宣告,將通過資本運作籌措巨資改造全國電影院,要在十年之內實現電影的數字傳送和放映。這個時間表現在已進入倒記時,同時也預示著純數碼電影未來巨大的市場份額,將吸引各路人馬竭盡全力角逐中原。
三、電視電影
美國電影學者J.莫納科寫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怎樣看電影》一書,字里行間留下了對影、視合流亦清醒亦朦朧的認識:“到了1980年,情況已經變得很清楚,我們所謂的電影與我們所熟悉的錄像和電視,不再可能截然分開了。時至今日應當把它們看作是一個統一體的組成部分,我們確實需要一個能夠包括影片與錄像帶的新詞匯?!瓘默F在起,‘電影’成了一個尚無新名稱的、包括藝術與技術而組成的行業,姑且名之為‘電影電視’吧。”[8]
類似的情況也在中國發生。從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電視業超常規的發展,占去了人們大部分的休閑時間,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連年遞減。進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國電視迎來新一輪擴容,由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所覆蓋的家庭接受環境,在不少地區已多達數十個頻道。各家電視臺之間展開激烈的收視率大戰,電影似乎無力招架,悄然退出同電視競爭的地盤。然而,就在中國電影業整體不景氣的處境中,卻存在著一個閃光的亮點,那就是中央電視臺于1996年1月開辟的電影頻道。在全國媒體利潤排行榜上,電影頻道后來居上,排名名次已躍居第五位,其收視率之高、傳播范圍之廣,無形中已成為全國觀眾敞門入場的“中華第一大影院”。據統計,1998年國內電影院共放映414.9萬場次,觀眾數量僅為5.7億人次;而同年度電影頻道的觀眾卻達到4.3億人次,兩者幾乎平分秋色。從表面上看這4.3億人次分流了電影院的上座率,實際上他們所欣賞的依舊是電影。這種現象在國際上具有普遍性,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委員會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盡管大多數西方國家中去公共影院看電影的人次有顯著下降,更加多的觀眾還是通過電視看到了影片。這兩種交流工具之間的結合也越來越親密,而且不斷發展的盒式磁帶錄像工業將為電視和家庭放映提供更多的影片?!盵9]
電影頻道開播以后,為保證節目源,幾乎買斷了1949年以來各家電影廠生產的所有故事片及建國前攝制的大量老電影。但不到三年時間,就把庫存的近3000部國產片統統播放了一遍。為開拓片源,電影頻道自1998年開始投資拍攝低成本的“電視電影”。1999年春節期間,第一部電視電影《歲歲平安》與觀眾見面。此后三年,電影頻道每年投資6000萬元,總共拍攝了約400部電視電影。今年電影頻道繼續加大力度,計劃投拍和購買的電視電影數量將達到200部左右。透過數量看本質,我們不難發現電影頻道這個面向全國觀眾的播映平臺,不再滿足于承擔“下游”功能,即購買、回放各家電影廠出品的電影;它依靠自身的策劃組織能力和經濟實力,已成為中國電影的“上游”企業。
那么,電視電影與數碼電影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們認為,數字化使信息和載體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在數字域,影像信息和聲音信息在形式上都表現為“0”或“1”,信息對載體的選擇變得靈活多樣,突破了傳統業務分割的界限。從理論上說,數字化介入電影或電視并無質的不同,兩者同質同源,都是在數字化環境中完成作品的前、后期制作。尤其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中,電影與電視的區別僅表現在電影屬于“膠轉數”,電視屬于“磁轉數”,一旦掃描、上載完畢,在計算機中處理的都是“0”或“1”。此外還有必要強調,中國的電視電影一般采用數字Beta攝像機拍攝,而非國際上慣用的16毫米電影膠片攝影機。因此,中國的電視電影雖然啟動較晚,技術基礎卻是一步到位建立在數字化平臺上,這也是我們將電視電影納入數碼電影看待的一大理由。
從制作角度比較,數碼電影勝過膠片電影的優勢在于節省成本與生產周期,能收到多快好省的效益。中央臺電影頻道目前投拍一部電視電影的平均預算為50萬元左右,采用了穩妥的低成本策略。有關人士對此直言不諱:“在現在非常不規范、不成熟的電影市場環境下,與其投資上千萬拍一部血本無還的影院電影,不如用上千萬投拍20部有經濟保障的電視電影?!盵10]當然,電視電影也不全是小制作,例如《大沙暴》便動用8臺NT工作站機群(16個CPU),制作了大量三維特效鏡頭,為電視電影進一步向高端數字技術靠攏積累了經驗。
據中央電視臺收視率調查統計,一部電視電影在電影頻道播出,基本收視率穩定在2000萬-3000萬人次,傳播速度與覆蓋面相當驚人,任何一部電影在電影院首映都是無法與其相比的。不過,也有一些人士為此而擔憂,認為電視電影客觀上使觀眾養成“足不出戶看電影”的習慣,會逐漸與影院疏遠,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終究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計。其實,這種看法頗似因噎廢食,少拍、少播電視電影未必就能提高影院的上座率。何況電視電影作為傳播電影文化的有效載體,既為國產片維系了難能可貴的觀眾“人氣”,又為編導們提供了更多的創作機會。
目前集結在電影頻道周圍拍攝電視電影的主要是一批青年導演,他們從專業院校畢業不久,非常珍惜獨立執導作品的機會。然而,他們對電視電影的看法并不一致。如管虎認為:“現在的電視電影就是電視劇,但商業操作氛圍不象電視劇那么重,制作上跟電視劇完全一樣。電視電影這個概念區別于電影,也區別于長篇商業性電視劇的優勢就在于實驗性。電視劇、電影能完成的個人化、獨特化的東西少,電視電影應該往這方面推?!盵11]從這番話里,不難聽出先鋒派的余音。另一位青年導演鄭大圣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認為“電視電影與影院電影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如果說影院電影自我表達的因素更多,那么電視電影風格上更多的是大眾性?!编嵈笫ミ€認為,拍攝低成本電視電影“是民族電影生存的一種策略,它就象個蓄水池,能夠養起一大批新秀導演,為民族電影發展打下基礎。從長遠來考慮,也是培養民族電影觀眾的途徑。”[12]
我們對電視電影的前景相當看好。電視電影有望成為中國影視藝術新的生長點,成為中國影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影視界“希望之星”的新的搖籃。
四、個人DV作品
對數字技術誘人的前景,著名導演盧卡斯曾作過樂觀的預言:“最終會導致出現一個更為民主的制片環境,每個人都能夠制作電影。要不了多久人們就可以在自己的PC機上干電影這一行了。”[13]他的話音剛落,日本研制的第一款DV數碼攝像機(DigitalVideo)就于1996年問世,其畫質水平解像度達500線以上,與價值不菲的Beta攝像機不相上下,性價比很適合個人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同DV攝像機配套的是非線性編輯軟件,將數字信號輸入PC后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后期編輯。尤其微軟公司在1997年推出Softimage3.7版本之后,標志著在個人計算機上也可制作電影特技畫面了。這樣一來,就突破了制作影視節目企業化、集體化的陳規,從前期拍攝到剪輯合成,全部可以由創作者一個人獨立完成,揭開了DV影像文化的新紀元。
目前采用DV拍攝作品的基本上有三類人員——
其一是職業電影導演,如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攜“掌中寶”DV深入烏干達,拍攝了一部考察當地兒童與社會狀況的紀錄片《A.B.C.到非洲》。阿巴斯在談及這部DV處女作時,稱自己經過試用,已習慣將DV攝像機當作“筆”來寫作,使用期間常常被影像豐富的“變化與驚喜”所感動。[14]又如中國新生代導演賈樟柯,也用DV拍過一部《公共場所》,他的體會是“想特別貼近人,想跟人有互動的電影,DV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方法”。其是從事其它門類創作的作家、藝術家,如大陸作家朱文自編自導的DV電影《海鮮》,在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當代電影”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朱文認為,“拍電影沒有專業和業余之分,每個人都可以搞,職業一點也不重要,關鍵取決于人有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首先就是業余的,那樣才有生命?!边@番話說得十分灑脫,其物質基礎正是由低成本的DV奠定的。
其三是人數眾多的DV愛好者。近年來,隨著DV攝像機在視覺文化發達地區的暢銷,京、滬、穗等地已有不少DV發燒友嘗試拍紀錄片,有些作品如《老頭》、《北京風很大》等已遐爾聞名。紀錄片最大的魅力來自作者“在場”的影像紀錄,由于DV的普及,將使紀錄者“在場”的概率大大增加,從而為我們這個時代留下較前人豐富得多、鮮活得多、深入得多的影像記錄。
DV的潛力不容低估,但DV的反響還很有限,主要原因是DV作品缺乏足夠的展示渠道。在國內,目前DV的傳播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方式是小群體觀摩,相互切磋,“自娛自樂”。2001年9月,由《南方日報》社、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聯手舉辦的“首屆獨立影像展”,便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沈陽、武漢、香港等地的DV愛好者自發赴會,總共有109部作品參展參賽,成為難得一見的民間影像觀摩盛會。另一種做法是由電視臺提供播出窗口,在大眾媒體上公開亮相。如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開辟的《新生代》專欄,對外征稿啟事:“社會上任何人只要使用DV攝像機拍攝長度為10-20分鐘,能夠鮮活表現當代人生活和情感狀況的紀錄片都有可能在熒屏播出,歡迎方方面面的紀錄片發燒友共同參與。”又如鳳凰衛視中文臺發起“中華青年影像大獎賽”,鼓勵的年青人拿起DV攝像機來紀錄和傳遞自己的所見所聞。在最近一次“命題作文”《我的父親母親》展播中,一名中央戲劇學院大一女生拍攝的處女作樸實感人,獲得了該項比賽的大獎。大眾媒體以如此積極的姿態向個人DV作品敞開大門,是值得載入中國電視史冊的。
我們留意到,個人拍攝DV也引出某些異議。有位學者提出了“視像藝術凡俗化進程已經開始”的看法,他認為“視聽器材的普及意味著復制的泛濫。復制有兩重含義:一是機械復制,指視像藝術作品出于種種目的合法地大量轉錄;
是題材復制,一部作品一旦成功,立即招致大批拙劣模仿之作,將導致視像藝術的貶值?!盵15]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言之過重了。當我們面對個人DV這一新生事物時,沒有理由不為之鼓與呼。
讓我從新浪網的《第三屆全國大學生錄像短片競賽宣言》中,摘錄一段洋溢青春激情的文字作為結束語——
“DV為個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廣闊的影像寫作空間,不僅專業人士可以借此盡情自己任何狂野、冒險的想法,而且常人也可打破媒介對影像的長久壟斷,從而擁有記錄自己和他人日常生活的權利,甚至可以拍攝屬于自己的‘電影’。我們呼喚個人影像時代的來臨,目的只有兩個,一是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創造突破模板、顛倒慣有模式的作品,使影像的可書寫性大大提高;是團結國內青年同仁,推動合作交流,為中國影視建立人才庫,使之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影視創作的活力之源和希望所在?!盵16]
注釋:
[1]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9頁。
[2]參見2001年第六期《電影藝術》。
[3]劉思平《張石川從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版,90頁。
[4]轉引自1998年第一期《北京電影學院學報》,37頁。
[5]轉引自《第九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6頁。
[6]《張建亞訪談錄》,1999年第三期《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6頁。
[7]倪震《加入WTO和中國電影生產力的再定位》,2002年第一期《當代電影》,11頁。
[8]J.莫納科《怎樣看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336、339頁。
[9]轉引自孫沛然《影視文化導論》,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117頁。
[10]張衛平《從電影發展戰略談電視電影》,同[5],340頁。
[11]、[12]均引自2001年第五期《電影新作》。
[13]A.Ohanian&E.Phillips《數字化電影制片》,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年版,6頁。
[14]參見2001年9月12日《中國時報》。
[15]周毅《傳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34頁。
[16]《呼喚個人影像時代》2002年4月15日
關鍵詞:課題研究 多媒體網絡 課程資源庫 高中英語教學
一、什么是校園課程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庫,其核心內容及功能包括并達到如下要求:保證教師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備課、資料查詢、參與教師培訓等工作,保證教師能夠通過網絡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式、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活動。資源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規范性;資源內容具有權威性、實用性;資源更新及時、形式豐富、容量大。資源庫中設置學科素材、教參中心、課件資源、試題庫、教學拓展、教學論文、信息技術等欄目。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信息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理念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對學生的主導作用?!耙詫W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理念為校園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網絡輔助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一門課程所提供的知識點,而且還拓寬了原有的知識面。
2.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理論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倡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體驗、實踐、探究和合作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庫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有效方法。這一理論要求教師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教師要為學生服務,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以人為本,以導為核心,牢牢掌握啟發、點撥、調控的主動權。這一理論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學生是否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的全體性、過程的合作性、資源方法理念策略的開放性、知識習得的實踐性、學習成果的獨創性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這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是建構網絡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依據。
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英語教學仍然以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網絡資源,以達到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它在如下兩個方面對教學活動起輔助作用:(1)提供一個支持師生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活動的有效環境,包括備課、授課、復習、答疑、討論、完成和提交作業、批改作業等。(2)為課程提供一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支持師生通過網絡共享有關的課程資料,包括課程大綱、教材、講稿、課件、模擬考題、參考資料等。
三、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的優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其中利用現代的計算機以及在其支持下的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計算機,尤其是現代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不僅以其聲畫并茂、形象直觀吸引著學習者,而且它所能達到的師生交流、及時反饋功能也吸引了廣大的教師。具體來說,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系統突出多媒體和網絡兩項功能:多媒體教學通過視聽結合、聲像并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并使外語教學突破了教學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使人們原本不能在此時此地聽到看到的知識信息不僅聽到了,看到了,而且信息傳遞的范圍廣了,速度更快了,地域更遠了,人的各種感官都得到延伸,教學視野不斷擴展,教學時間相對縮短。又由于是網絡,它可以完成其他教學輔助設備所無法完成的強化教學管理、保證師生交流的任務。
四、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媒體與網絡在聽力教學活動中
聽力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著很大的比重,而傳統的聽力教學局限于老師說,學生聽;磁帶讀,學生聽。學生所動用的感官只有耳朵和手??菰锏慕虒W形式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而在多媒體與網絡環境下進行這項教學就要生動得多。例如:我把一學期的課文及單詞的錄音整理為mp3放在校園網與班級電腦上,學生可以自行下載,每天早讀,值日學生可以打開電腦,播放給同學聽與跟讀。利用《空中英語教室》進行聽力訓練。因為它配有相應的圖像材料有助于學生對聽力內容的理解,對人物對話語言所適宜的環
境有更深的了解,從而達到準確運用的目的。定期為學生播放原版電影或有聲讀物,如:titanic,gone with the wind,fair lady,brave heart等,培養學生語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聽力水平。網絡同時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遠程聽力訓練及更為有趣的活動形式。另外,我還向學生推薦了兩個非常有用的英語學習網站: listeningexpress.com,從中學生可以收聽voa special english, bbc world news等英語節目; 4english.cn,從中學生可以收聽收看非常有趣的英語節目,如:經典電影片段、電影配音、新聞聽力等等。
2.媒體與網絡在閱讀教學活動中
利用網絡收集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文字、聲響及圖像材料。僅僅是教材中的那么一點閱讀材料是遠遠不能達到高考所要求的閱讀水平的需要的。結合教材主題、增加富有時代氣息的真實性材料進行教學來豐富和拓展英語教學內容,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如在學習澳大利亞一單元時,我們可以隨著攝像機的鏡頭,跟隨英語導游,游歷廣袤的澳洲,觀賞澳洲特有的動物;在學習處理廢物一單元時,我們在教室里便可看到英語解說的回收利用廢紙和易拉罐生產過程的影片和利用風能的科幻影片。學習cloning一文時,可以利用flash,把晦澀難懂的克隆技術變的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尤其是文科的同學。
3.媒體與網絡在寫作教學活動中
現實生活中學生使用英語的環境有限,網絡中的師生交流與互動為學生提供充分使用英語的環境。在學習選修8第2單元cloning時,本單元的作文任務為表達正反觀點的作文,我進行拓展協作訓練,將“手機的利與弊?”這一話題在我班的qq群里,讓學生發表看法,互動性很強。經過一定時間的探討之后,學生將自己的看法以習作的形式利用e-mail發給老師,老師閱讀后將學生習作中的一些好的,漂亮的句子與不夠到位或表達錯誤的句子分別摘錄出來,再在屏幕上點評,從而在互動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這比單靠一根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省時,但高效多了。
五、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的結果
1.課程資源庫的網絡資源豐富了英語教學內容
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輸入材料,校園網對網絡報刊、雜志和論壇進行分類和整理,通過鏈接和引用等多種形式將學生帶入適合自己需要的泛讀天地。
2.實現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利用資源庫網絡教學資源,教師不再是主要的知識源,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知識的探索者。在教學形式上改變傳統的教師“獨霸講臺,壟斷黑板”模式,寓教于樂,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去展示、去開發,打破課堂教學封閉性、單調性。
3.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正如應用語言學家s.p.corde所指出的,“我們實際上不能給學生教會一門語言,我們只能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合于外語學習的環境?!闭n程資源庫輔助教學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控制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模式。課余時間學生可以點擊校園課程資源庫的網絡,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查詢所需的課件資源、試題庫等獲取信息,自主學習。
當然,要真正使課程資源庫輔助教學廣泛地運用于英語教學的課堂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也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如:怎樣提高教學密度,合理安排課四十分鐘時間;如何使多感官的學習更好地符合認識規律,加速學習進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等;如何使資源庫為人所有,而不是使用者被資源庫的內容所牽制,未經篩選拿來就用等等,這些都是新的課題,需要廣大英語教師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解決。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2.張明敏.網絡多媒體技術與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