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刻舟求劍的文言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文謹就文言文學習內容之一的文言句子翻譯作簡單的總結。
一、翻譯要求和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譯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是指譯文要優(yōu)美自然、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句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與文意相對。直譯要求原文每字每句在譯文中都有著落,譯文每字每詞在原文中都有根據(jù),并且譯文的句式特點和風格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比如詞類活用中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倒裝句、被動句)等在譯文中都要體現(xiàn)出來。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意譯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但不必完全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它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甚至可采用與原文很不相同的表達方式。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作為考試,文言語句的翻譯基本以直譯為主,實在難直譯時才采用意譯的方法。
二、四種翻譯方法
1、按序翻譯。
就是隨著原文的詞序,遇到一詞解釋一詞,依序解釋翻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直譯”。例如翻譯《刻舟求劍》一文中“其劍自舟中墜于水”一句,先逐詞解釋:其,他的。劍,古今同義,不用翻譯,直接用。自,從。舟,船。中,方位詞,不用翻譯,直接用。墜,掉。于,到。水,古今同義,不用翻譯,直接用。那么,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又如翻譯《鄭人買履》一文中“吾忘持度”一句,先逐詞解釋:吾,我。忘,忘了。持,拿或者帶。度,尺碼。依次排列,整個句子的意思即為:“我忘了帶尺碼。 ”
2、調整語序。
就是適當調整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后的某些詞語的順序。有時,通過直譯翻譯的句子詞序不太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尤其是文言文中一些常見的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定語后置、謂語前置、狀語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譯時都要調整過來。例如翻譯《幼時記趣》一文中 “徐噴以煙”一句,用直譯法 “慢慢地用煙噴”,顯然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應該把詞序顛倒為“用煙慢慢地噴”,這是狀語后置的例子。再如《陋室銘》一文中的“何陋之有”一句,應該翻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句中“之”字沒有實在意義,只是幫助賓語“何陋”提前,因為在古漢語中,習慣將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習慣將賓語放在動詞的后面,所以翻譯時要將其調換過來,這是賓語前置的例子。
3、添加成分。
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xiàn)省略某一詞語或某一成分的現(xiàn)象,運用直譯的方法很可能會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這時,就需要適當添加補充一些詞語,以使句子表達的意思完整、通順。例如《論語》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這一句,直譯為:“人家不了解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嗎?”這樣翻譯,句子的意思就難以理解了。其實這個句子中省略了一些成分,補充完整應該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人家),(我)不也是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嗎?”這樣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順暢且好理解了。
4、詞語替代。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韓非子》
[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簡譯]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x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guī) 、坐享其成
反義詞 通達權變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結果,兔子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現(xiàn)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案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寓意:①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的不可能發(fā)生的。
②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關鍵詞: 成語口語文言文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從古到今語言一直經歷著連續(xù)不斷演變,因此具有一定的繼承性,使得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有些口頭語,由于古已有之,民眾代代口耳相傳,于是保留了古漢語的某些特點,如“曬太陽”,其實是“被太陽曬”或“讓太陽曬”的意思,這是古漢語中的一種倒裝句式,但這和現(xiàn)代普遍說的“曬衣服”之類顯然不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由于主要是或來源于古代的神話寓言,如拔苗助長、刻舟求劍;或來源于歷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或是古代詩文中經典語句的直接引用或節(jié)縮而成,如學而不厭、貽笑大方,就自然和古代漢語有著更為密切的關聯(lián)了。
明白了這一點,學生借助口語、成語中的古漢語現(xiàn)象,來學習對于中學生而言比較難的文言文,就有了一個便捷的途徑。同時,也掌握了許多成語、口語,真是一舉兩得。
一、古義保留
古代某個字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已完全不用,只留存于某些成語、口語中;或者古代某個字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還用,但是只能是以它做詞素組成新的雙音詞。所以學習成語、口語不能養(yǎng)成望文生義、以今解古的不良習慣。例如:
1.古義僅留存于成語、口語中:方興未艾(停止);日薄西山(迫近);斷編殘簡(皮條)。
2.古義留存于成語、口語中,又在現(xiàn)代漢語中組成了新的雙音詞:瞻前顧后(現(xiàn)代漢語則說“回顧”);道貌岸然(現(xiàn)代漢語則說“偉岸”)。
二、通假字
古漢語中獨有的通假字現(xiàn)象,也保留在了一些成語中。弄清這些成語中的通假字,除了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成語的意思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能防止作文中用這些成語的時候寫錯別字(《高考大綱》規(guī)定每出現(xiàn)一個錯別字扣1分),或者快速辨別出“錯別字辨析題”中成語的字形正誤,值得重視。
例如:“被堅執(zhí)銳”,“被”通“披”,穿著。“圖窮匕見”,“見”通“現(xiàn)”,顯露。“博聞強識”,“識”通“志”,記憶。
三、使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也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的一些成語、口語中,翻譯為“使……”、“讓……”之類的格式。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生”和“肉”就是使動用法,分別翻譯為“使(死人)生(復活)”、“使(白骨)(長出)肉”。如果直接解釋使動用法的本字,就可以簡潔些,只要自己能明白就可以了,比如“飛沙走石”中的“飛”和“走”解為“使……飛”、“使……走”,“富國強兵”中的“富”和“強”解為“使……富”、“使……強”。
口語中的例子,比如:“看醫(yī)生”中的“看”解為“讓……看”,“暖人心”中的“暖”解為“使……暖”,“烤火爐”中的“烤”解為“讓……烤”等。
四、意動用法
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在成語、口語中也不少見。所謂“意動”,就是對賓語含有“感到(認為)它怎樣”或“把它看作(當作)什么”之類的意思,也可以比較典雅地解釋為“以……為……”的格式。
例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可以解為“把……看作草菅”,也可以解為“以……為草菅”。“不遠萬里”中的“遠”,可以解為“感到……遙遠”,也可以解為“以……為遙遠”。形式有別,含義是相同的。
五、名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所謂“一般動詞”,是與“使動”、“意動”等比較特殊的動詞區(qū)別而言,只是為了便于理解。這類活用的判斷,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語法位置,如果參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來解釋需要動詞,而該成語、口語中應該是動詞的地方卻不是動詞,而是名詞、形容詞、代詞或數(shù)詞,那就說明它活用為動詞了。
例如: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口蜜腹劍”中的“蜜”和“劍”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名詞,如果直接解釋為“口中蜂蜜腹中刀劍”,現(xiàn)代人就覺得不成句子,聽不懂,這就說明其中的“蜜”和“劍”活用了,可分別解釋為“含著蜂蜜(說話嘴甜)”、“藏著刀劍(內心狠毒)”。同樣,“衣錦還鄉(xiāng)”中的“衣”可解為“穿著”, “先禮后兵”中的“禮”和“兵”可分別解為“按禮節(jié)對待”、“發(fā)兵攻打”。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如“獨善其身”中的“善”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形容詞,如果直接解釋為“獨自善良自己”,現(xiàn)代人聽不懂,可見這個“善”活用了,可以解釋為“完善”。
六、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有些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動詞、形容詞,而在古代漢語中卻用在了該是名詞的位置,也就是說必須解釋為名詞才能講通,這就叫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懷敵附遠”中的“遠”本是形容詞,這里活用為名詞,意為“遠方的人”。“追亡逐北”中的“亡”本是動詞,這里活用為名詞,意為“戰(zhàn)敗時的逃兵”。
七、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直接作狀語的現(xiàn)象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飾作用,這同樣體現(xiàn)在成語、口語中。判斷的方法是,名詞的位置在動詞前,如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主語+謂語”形式,但是作為主語來理解從意思上又講不通,也就是說后面的動作不是該名詞發(fā)出的,這樣的情況就是這個名詞活用作狀語了。
解釋格式要根據(jù)具體句子的意思來定,講得通為準,不必死記硬背。或解為“像……一樣”,例如“龍騰虎躍”解為“像龍一樣(飛騰),像虎一樣(跳躍)”;或解為“像對待……一樣”,例如“兄事其友”解為“像對待兄長一樣”;或解為“在……”,例如“街談巷議”解為“在街道上,在巷子里”;或解為“用……”,例如“車載斗量”解為“用車,用斗”;或解為“向……”,例如“東奔西跑”解為“向東,向西”,等等。
八、成分省略
如同文言文中一樣,成語、口語中的成分省略現(xiàn)象也比較普遍。省略謂語,比如:一字(值)千金;省略賓語,比如:引(之)以為戒;省略介詞,比如:如坐(于)春風。
九、語序顛倒
古代漢語中一般叫“倒裝句式”的現(xiàn)象常見的有四種:主謂倒裝、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等,保留在成語、口語中的則主要是兩種: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由于成語、口語不全都能獨自成“句”,因此我們叫它“語序顛倒”。
(一)賓語前置
1.動賓結構中賓語前置。如:時不我待(時不待我)、何罪之有(有何罪)。
2.介賓結構中賓語前置。如:夜以繼日(以夜繼日)、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二)介賓短語后置
1、知道寓言是一種文體,初步掌握寓言學習的目標與一般方法。
2、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的意思。理解南轅北轍的意思,其中蘊含的道理。
3、通過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對讀,培養(yǎng)學生古文閱讀的興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復述寓言。
教學準備:
《南轅北轍》一文古文閱讀材料;春秋戰(zhàn)國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了解寓言,明確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寓言是世界各國人民都十分喜愛的文體,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葉公好龍”等等,外國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憶一下自己讀過、看過或聽過的寓言故事,你能發(fā)現(xiàn)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點嗎? (教師小結:寓言是一種文體,“寓”是寄托的意思,它總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
3、 根據(jù)寓言的這些特點,你覺得我們在學習寓言時應該有什么樣的目標?(除了要理解讀懂故事,還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據(jù)我們自己提出的目標,你們以為怎樣才能更好地讀懂寓言?(教師小結: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學情,扎實基礎。
1、 出示課題:(板書:南轅北轍)齊讀;學習“轅”“轍”: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車字部;形聲字;)查字典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轅—車前駕牲口的部分;轍—車輪軋過的痕跡,車行的一定路線);在桌上寫寫這兩個字。
2、 了解學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這則寓言?指名講這個寓言故事。
3、 初讀課文:既然大家都對這個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們能更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學生練習,檢查,并落實對“盤纏、把式”的理解。
4、 檢查初讀:讀了故事,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結合課文語言簡單說說。
三、抓住語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讀:現(xiàn)在你能把那人的固執(zhí)可笑、自以為是的行為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嗎?通過師生對讀、同桌對讀、男女對讀等形式加強朗讀訓練,豐滿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強化后果:那人這樣的一意孤行,導致的結果是:
出示句子,齊讀: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誰都知道,他的馬越好,車夫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他離楚國也就越遠。
根據(jù)句式,練習說話:雖然他的馬很好;車夫是個好把式;帶的盤纏多,但是他卻到不了楚國(離楚國越來越遠了)。可以換成其他關聯(lián)詞語再說說嗎?(改用“盡管……可……”再說一說。)(板書:雖然…但是….;盡管…可…)
(2) 探究原因: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3、 根據(jù)句式說話: “因為 ,所以,雖然 ,但是 。”
4、 討論小結原因:那人的致命錯誤在哪?(方向錯誤,如果方向錯了,條件越好,可能離目標就越遠了。)
四、聯(lián)系生活,揭示道理。
1、 這則寓言出自《戰(zhàn)國策》,當時魏王想攻打邯鄲,季梁為了勸阻魏王編的一個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師范讀。
(2)討論,季梁編這個故事想告訴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為和南轅北轍中的那人相似?
2、 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例子呢?你能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嗎?
3、 總結寓意:這則寓言故事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一個成語了,你能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嗎?那么這個寓言想通過這個人的可笑行為告訴我們什么呢?
4、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樣的人,也有像魏王這樣的事,如果你想告誡他,給他講這個故事,你會有感情地、意味深長地講這個故事嗎?練習有感情朗讀;指名朗讀。要求有講的語氣,有意味深長,話里有話的感覺。
五、舉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是怎樣學懂這個寓言的?
2、 補充閱讀:《掩耳盜鈴》。
3、 作業(yè)選做:
(1) 閱讀《寓言故事:春秋戰(zhàn)國十大愚人》(主要有:買櫝還珠、杞人憂天、南轅北轍、畫蛇添足、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邯鄲學步、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思考其愚在何處,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 有聲有色地,意味深長地講述寓言故事。
板書:
因為: 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馬跑得快
雖然 車夫是個好把式 (條件)
帶的盤纏多
但是 離楚國越遠 (結果)
教學反思:
《寓言二則.南轅北轍.濫竽充數(shù)》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課文,多次備過這一課,也上過這課。以前總是一則一則地學習這個故事,把故事情節(jié)分析得很透,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語言,去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寓意。
再次備這課,思考最多的是:像這么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平實的,學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應該讓學生學習什么?能不能通過更簡單的辦法讓學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讓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寓言學習一般方法呢?我想對此進行嘗試,經過反復思考,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給學生寓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讀懂寓意。
于是,我在課的開始就強調了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文體特點明確它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很快閱讀第一則寓言“南轅北轍”,分析人物行為的與眾不同,分析事情結果產生的原因,并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 …雖然…但是…”有說清離楚國越來越遠的原因,從而總結出寓意。接著,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閱讀第二則寓言,自己總結寓意,關聯(lián)系生活進行反思。
但試教后,感覺得整節(jié)課有些倉促,有些干癟,不夠豐滿。于是,又重新備了這課,用兩課時時間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南轅北轍》一文時化更多的時間,把古文的閱讀展示出來,通過古文的閱讀更好地理解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導學生意味深長地復述故事。最后,小結寓言學習的一般目標與方法。在第二課時,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閱讀《濫竽充數(shù)》,并補充進行課外閱讀。
關鍵詞: 古詩文 語文素養(yǎng) 提高方法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今中外,不少的名家大師都曾論證了讀書的重要性。讀書,能使人聰慧,能使人視野開闊,尤其是多讀古今賢文、經典名著,對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有積極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而古詩文文化則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瑰寶。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乎與基督教的《圣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相似。幾千年來,“四書五經”及后來的唐詩宋詞等被國人奉為經典,成為讀書人必讀的書。
小學生正處在黃金記憶階段,記憶能力好,多誦讀古詩文,弘揚古詩文,對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是極其重要的。筆者曾到佛山參加一個古詩文研討會,其中佛山市教研中心的語文教研員說到對小時候背誦的《岳陽樓記》至今還過目不忘,這都是得益于小時候經常誦讀。由此可見,小時候多讀古詩文會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他現(xiàn)場朗誦了“……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1]等段落,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2]和“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代替的優(yōu)勢”[3]。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在課堂內外,教師要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將古詩文融入其中,設計生動的誦讀課堂和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他們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扎實開展古詩文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古詩文在小學語中的呈現(xiàn)。古詩文貫穿在一至六年級的語文教科書里,滲透在教科書的各個組成部分之中,使學生感到古詩文這中華傳統(tǒng)文化無處不在,隨著語文改革的推進,不斷受到古詩文的浸染熏陶。在語文教科書中,古詩文的呈現(xiàn)方式,主要有這幾種。(1)專題。如,“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國的古典名著”、“輕叩詩歌的大門”等。(2)識字課。如,三字經、對子歌、諺語、歇后語等。(3)課文。這是教科書的主體,如,古代詩詞、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話傳說等。(4)“語文園地”和“回顧·拓展”。其中在“日積月累”這一欄目,有古詩詞名句、楹聯(lián)、謎語、諺語、歇后語。(5)“綜合性學習”。如《孔子拜師》《開天地》等。
2.“語文水平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不僅反映了學習的方法,還反映了學習內容的廣泛性。根據(jù)這一指導思想,在古詩文教學中,我以開放為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多媒體為手段,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古詩文,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為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語文教材里的古詩文,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古詩文的特點是: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這些都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和學習。在古詩教學中,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是:一知詩(詞、文)人,明題意;二是知詩句,明詩意;三是想意境,悟詩情。在教學方法中,以誦讀為主。通過誦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古詩文的意思,在誦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講授詩詞教學中,我按照上述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先進行誦讀,然后分小組共同理解詩句含義,探究詩詞人的思想感情;再進行全班交流分享,充分給予他們機會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師進行講解指導,讓他們對古詩的理解更加透徹。如《絕句》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4]這句詩,開始時學生還是較難理解的,主要是詩句跨越的時間太長了,但通過教師的講解,他們較快掌握這句詩的含義。古詩文中的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雖是較難讀和理解,但通過示范和采用多媒體等教學方法,學生在多誦讀的基礎上較快理解了文言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學弈》這則小古文中教學中,開始時學生覺得很難理解,畢竟小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但通過多讀多講之后,教師對較難理解的語句都能理解了。如“思援弓繳而射之”[5]這句,剛開始時,學生根本不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在老師的講解和誦讀之后,他們都理解了。古詩文就是通過多讀多誦多背,在誦讀中提高了學生的的誦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3.編寫《香洲四小學生閱讀之星成長評價手冊》,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為把這校本教材編好,我組織了相關教師對入選手冊的古詩文進行篩選和審定,最后我們把《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的75首古詩收錄進去,另外我們還篩選了25首古詩文作為補充。這些古詩文,我們要求學生能誦能背,并由家長和老師進行評價,在早讀和午讀時學生都可以進行讀背。利用早讀時間多讀多背,以此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二、舉辦精彩紛呈古詩文系列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為使古詩文活動開展得更好,我按學校的教學安排舉辦精彩紛呈古詩文系列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建立班級古詩文圖書角。在班級圖書角現(xiàn)在圖書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把在家中已看過的古詩文,按自愿的原則,捐獻給班級,以便學生看到更多的古詩文書籍。即一種思想加上另一種思想,大于兩種思想。每人都捐獻一本書,全班每人就能多看幾十本書。使學生從小就浸潤在古詩文的傳統(tǒng)文化中,既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又大大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2.選編“小古文誦讀100篇”作為早讀教材。通過開展“讀一讀,賽一賽,講一講”等方式,加強早讀早背,熟讀背誦加以積累,為學生的成長打好底色。這些小古文都是有趣生動富有深刻含義的名篇,有成語故事,有寓言、有童話等,其中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模玎嵢速I履、刻舟求劍、狐貍和烏鴉等。學生在讀到《鴉狐》這篇小古文時,都覺得很有啟發(fā)意義,其原因一是狐貍很會恭維,二烏鴉很蠢,不動腦筋就相信狐貍的鬼話。整個故事讓學生覺得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一個深刻的道理:甜言須防是餌。甜言蜜語會使人麻痹,容易上當,最終釀成大錯。烏鴉上當受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多讀小古文100篇,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能力會得到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是非曲直辨別能力也將得到提高。
3.固定閱讀時段。在每周的閱讀課中,我都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且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成長。我通常讓學生自由閱讀、閱讀交流、閱讀匯報等。在讀書方法與規(guī)律上作具體指導,使學生知道如何對古詩文進行粗讀與精讀,使他們讀起書來更有方法,效果更好。
4.設置古詩文課間鈴。學校本學期設置古詩文課間鈴,使學生在課間時間在學校哪個角落都充分感受到古詩文的文化氛圍,如《滿江紅》、《清明》等。在這潛移默化的古詩文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
5.開展古詩文手抄報和古詩詞作家卡片比賽。從學生交上來的古詩文手抄報和古詩詞作家卡片比賽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的古詩文和古詩詞作家卡片圖文并茂,字體清晰有筆鋒,如學生張璐璐所做的古詩詞作家卡有李白、白居易、歐陽修和韓愈,生動傳神,對人物作品特點解析到位,評委們都覺得做得很好。這樣的比賽,既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編審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
6.舉辦古詩文征文比賽。在征文比賽中,學生積極參與,參賽征文質量高,很多學生的作品通過日常學習古詩文的生動例子說明從小學習古詩文的重要性。在學校評比后,我還選送了一些參加區(qū)級評比,很多的征文同樣也在區(qū)級獲獎。
7.舉辦詩歌原創(chuàng)大賽和詩歌硬筆書法大賽。詩歌原創(chuàng)大賽,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古詩文之后,自己也寫幾首詩,要求學生寫出來的詩不一定很好,但都要原創(chuàng)。對于寫得好的詩歌,我還請音樂老師把詩譜成歌曲,讓學生用我歌唱我詩,從而激發(fā)學生寫詩歌的興趣。而詩歌硬筆書法比賽,主要是鍛煉學生書寫規(guī)范字的能力,在寫字中學生進一步深化了對古詩詞的理解。
8.開展以“誦讀經典古詩文”為內容的慶祝活動。如在“元旦”、“六一”聯(lián)歡會上,學生表演了相聲、詩歌表演唱、古詩句對對碰等,形式多樣,將平時的讀書內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讓師生用心靈感悟經典、美文的魅力。高年級的同學進行課本劇表演。對書中的內容進行理解、整合,再以表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無疑是再創(chuàng)作,從而極大地鍛煉了學生們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古詩文的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古詩內容豐富,豐厚博大,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古詩文,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J].教育部制訂,2001,7.
[3]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J].教育部制訂,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