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訓練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教學訓練的任務:
1. 培養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興趣,組織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田徑活動。
2. 發展柔韌、協調、靈敏、速度、彈跳等運動能力。
3. 學習和掌握田徑各項運動所需的基本活動技能,逐步培養完成各種練習的正確姿勢,對學生的特長的培養。
4. 在訓練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守紀律、愛集體、懂禮貌、愛學習、勇于吃苦、意志頑強的品質,使其能夠全面發展
二、教學訓練內容:
1. 柔韌性的練習:
(1) 兩腿的屈、伸、壓、踢、擺、繞、縱橫等練習。
(2) 整個身體的各種屈、伸、繞環等練習。
2. 協調性練習:
(1) 各種徒手操,行進操練習。
(2) 各種技巧練習。
3. 速度、靈敏練習:
(1) 原地高抬腿跑。
(2) 加速跑60米左右。
(3) 站立式起跑30-40米。
(4) 各種快速反應練習。
(5) 30米、60米計時跑。
4. 耐力練習:越野跑,自然環境走跑結合練習,變速跑
5. 彈跳力和力量練習:
(1) 各種跳躍練習。
(2) 各種腰、背、腹機練習。
(3) 橡皮條。
(4) 扛鈴等。
三、訓練次數與時間:
每周訓練5次,每次2小時左右。
四、訓練要求:
1. 學生訓練課的內容、形式、節奏安排等,要求多種變化,各種練習手段盡量與游戲活動相結合,以激發學生對田徑運動的愛好與興趣。
2. 訓練必須常年系統的身體系統為主。
3. 各種練習中,培養學生合理的用力順序,爆發用力等意義。
五、思想教育和管理:
1.要把訓練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學校、懂禮貌、講文明、愛吃苦”的品質,有計劃地安排優秀運動事跡的講解。
1、做三組俯臥撐,每組20個,用來鍛煉臂力和耐力;
2、根據自身情況跳繩半小時,用來增強彈跳和體力,跳完后要放松小腿肌肉,拉拉腿,以免結成塊狀肌肉;
3、運球半個小時用來熟悉球性,培養球感;
自我激勵誓言:我一定要最大膽地發言,我一定要最大聲地說話,我一定要最流暢地演講。
目標實現時間:百日
一、積極心態訓練(20分)
1、自我暗示:每天清晨默念10遍“我一定要最大膽地發言,我一定要最大聲地說話,我一定要最流暢地演講。我一定行!今天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天!”(平常也自我暗示,默念或寫出來,至少10遍。)(10分)
2、想象訓練:至少5分鐘想象自己在公眾場合成功的演講,想象自己成功。(5分)
3、至少5分鐘在鏡前學習微笑,展示自己的手勢及形態。(5分)
二、口才鍛煉(60分)
(一)每天至少10分鐘深呼吸訓練。(10分)
(二)抓住一切機會講話,鍛煉口才。(50分)
1、每天至少與5個人有意識地交流思想。(10分)
2、每天大聲朗誦或大聲講至少5分鐘。(10分)
3、每天訓練自己“三分鐘演講”一次或“三分鐘默講”一次。(10分)
4、每天給親人、同事至少講一個故事或完整敘述一件事情。(10分)
5、注意講話時的一些技巧。(10分)
a、講話前,深吸一口氣,平靜心情,面帶微笑,眼神交流一遍后,開始講話。
b、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聲音大一點,速度慢一點,說短句,語句中間不打岔。
c、當發現緊張卡殼時,停下來有意識地深吸口氣,然后隨著吐氣講出來。
d、如果表現不好,自我安慰:“剛才怎么又緊張了?沒關系,繼續平穩地講”;同時,用感覺和行動上的自信戰勝恐懼。
e、緊張時,可以做放松練習,深呼吸,或盡力握緊拳頭,又迅速放松,連續10次。
三、輔助鍛煉(20分)
1、每天至少20分鐘閱讀勵志書籍或口才書籍,培養自己積極心態,學習一些技巧。(4分)
2、每天放聲大笑10次,樂觀面對生活,放松情緒。(4分)
3、訓練接受他人的視線、目光,培養自信和觀察能力。(4分)
【關鍵詞】優秀賽艇運動員;非賽季;力量訓練;訓練計劃
1 前言
賽艇運動作為一項對人體生理需求很高的項目,比賽時間較短,要求每槳都保持最大的輸出功率,那么力量訓練,是否能提高賽艇運動員的專項能力,是否能提高賽艇比賽2000米成績,至今未見報道,本研究綜合國內最新成果,對賽艇運動員的力量訓練進行研究,以期找出傳統力量訓練對賽艇訓練的影響。
2 優秀賽艇運動員的機能特點
優秀賽艇運動員的特點是腿部肌肉組織I類(慢性)纖維平均百分比。優秀賽艇運動員I類百分比約為70%,而普通人口為40%~50%。此外,甚至在賽艇運動員中,纖維類型成分似乎是一個辨別性變量,成績越好的賽艇運動員I類成分甚至越高。世界高水平槳手測得的百分比高達85%,其余部分幾乎均為IIa纖維,而有些專家研究表明,認為快肌纖維對“爆發性蹬腿”至關重要,在高槳頻時,劃船用力肌肉的收縮時間足以使慢肌產生最大力。因此,擁有高比例的快肌并不占有優勢。相反,有些最優秀的賽艇運動員明顯缺少快肌纖維。
美國的著名賽艇的專家哈格曼及其同行的兩項研究認為,最大力量與最大賽艇運動能力二者之間的這種分離得到了一項研究的支持,該項研究對一組在非賽季期間,即進行負重訓練又進行有氧訓練的槳手與另一組只進行有氧訓練的槳手作了比較。哈格曼博士從多年的有關研究結果中得出的結論認為:對賽艇而言,輔力量訓練可能不僅不能提高生理和競技運動能力,更重要的是,似乎很多力量訓練會減損這些運動能力。
3 賽艇運動專項特點
在賽艇界,總是強調運動員要身材高大,有力量,有較強的無氧能力才能取得好成績。大多數獲勝的運動員都是身材高大力量型的,這些運動員訓練的異常刻苦以獲得更大的力量,但是對于他們所從事的運動項目來說,這并不是必需的。通常賽艇運動的比賽距離是2000米,根據人數,性別和能力的不同,所需時間5-8分鐘不等。實際上更準確地說賽艇是一項力量耐力而不是單純的力量項目。毋庸置疑,大力量是獲得大的推動力和使艇高速前進所必需的。然而作為教練員和運動員更應該考慮的是此項目的運動時間。從生理學角度上看,賽艇比賽所需能量70%是有氧供能,其余30%是無氧供能。因此,在訓練中必須給予有氧以及心血管系統訓練足夠的重視。因為不論一名運動員或是一個艇的運動員身材以及力量多么大,如果缺乏有氧能力的主體也絕不會在比賽中獲勝。
4 賽艇運動非專項準備階段的計劃
4.1 訓練階段安排
通常在冬訓期間,進行長距離的水上訓練,而調整訓練也會放在冬訓期間完成。由于光線及天氣的原因,冬訓期間的水上訓練通常在測功儀上進行。進行大運動量訓練時的運動強度要低,因為大運動量訓練時,負荷強度不可能維持在一個很高水平。目前英國也有趨勢效仿德國的模式進行訓練,即低強度極大量的訓練模式。這是有效提高細胞有氧能力的訓練方法,而且這種長時間低強度的運動可以降體脂,這對于輕量級的運動員來說更有利。德國的生理學者在冬訓的初期安排了90%以上此種方式的訓練,正是由于德國賽艇取得了良好成績,英國的教練們也開始將重點轉移到這種長時間低強度的訓練上來。雖然表面上看這些百分比是有些令人產生疑慮的,看上去在冬訓期間沒有進行多少高質量大強度的訓練,但實際與夏訓相比此類訓練的量并不少。其原因是冬訓期間的整個訓練量要遠遠高于夏訓比賽期。
任何成功的訓練計劃必須保證在全年中進行各種強度的訓練。此處強調的只是訓練重點的變化。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要全年進行直到比賽的前一兩個星期。這可以使有氧運輸系統得到良好的訓練。同樣的,高強度的重復性訓練也要全年進行,從而提高最大攝氧量水平。然而,對于所有的運動項目來說,隨著比賽日期的臨近,要逐步降低運動量,而此時所有的大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都已經完成。在比賽期,保持已獲得的運動能力至關重要,因此要進行長劃訓練來保持肌肉的有氧能力,此外有計劃的少量大強度訓練有助于保持最佳競技狀態。
4.2 訓練周安排
每一周的訓練安排要合理,正如上面提到的,具體的安排應根據訓練周在整個訓練年度中所處的位置。長劃訓練取決于公里數,而強度訓練則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高強度長時間(用心率控制)可用于無氧閾訓練;槳頻稍低于比賽槳頻,時間約為20-25分鐘。此種訓練還可以分割成重復的4個5-6分鐘,或3個8分鐘,或是2個10分鐘。只要在心率控制的范圍內,也可以進一步增加槳頻。簡短的說,強度稍大的訓練可以用于提高無氧能力,就像用于改善技術一樣。此類訓練多在夏訓期間進行,但是冬訓中也不能忽視。
5 結論
國內外賽艇的力量訓練研究表明,非專項準備階段,進行大力量訓練并不能提高運動員的2000m成績, 研究表明,最大力量臥拉和深蹲與專項比賽成績之間高度相關(r=0.63;r=0.62),因此,建議賽艇運動員在大力提高有氧耐力的同時應該發展肌肉力量,以此增強運動員在賽艇2000m比賽中的起動速度和沖刺能力。國家隊15周的訓練則表明,運動員最大力量臥拉與2000 m測功儀成績的相關系數值為(r=-0.66;r=-0.68;r=-0.62)。這一結果證明了運動員最大力量臥拉成績與2000m測功儀成績高度相關,但同時也說明,在15周的訓練中,雖然運動員的最大力量臥拉成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運動員最大力量臥拉對運動員2000m測功儀成績水平提高的貢獻率卻沒有顯著性變化。
提升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對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臨床執業(助理醫師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
二、培訓對象
選派有較扎實理論基礎和臨床診療技術、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的單位業務骨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從事醫療工作的注冊執業(助理醫師。實行個人自愿和組織推薦相結合。
三、培訓人數
全市12人,根據省衛生廳《關于下達2011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計劃的通知》文件。其中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人、鄉鎮衛生院10人(各縣(市、區衛生局計劃詳見附件1
四、培訓時間
理論培訓1個月,按照省衛生廳和衛生部頒布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大綱》培訓共12個月。臨床科室輪轉10個月,社區實習1個月。省衛生廳制定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培訓時間從2011年5月起-2012年5月完成年度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
五、培訓地點
臨床輪轉和社區實習安排在經省衛生廳批準的全科醫學臨床和社區培訓基地進行。理論培訓集中在南昌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基地進行。
六、培訓內容和方式
臨床培訓和社區培訓按照按需、分程、個體化原則,理論培訓為全科醫學及相關理論。以全科醫療崗位任務需求為導向,實行一對一的老師帶教制(每名老師帶教2-3名學員根據培訓大綱結合自己的培訓需求,本著“缺什么,補什么”原則,急診急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傳染科等專業科室進行臨床實踐。培訓方式采取集中理論學習、導師帶教、個別面授、臨床觀摩、參與查房和病案討論等方式,增強培訓效果。
七、經費補助標準和使用
市財政根據國庫集中支付規定,中央財政培訓經費補助標準每人10000元。經費使用由省財政撥付各設區市。市衛生局按確定的計劃和經費標準撥付理論、臨床、社區培訓基地。
一理論培訓補助經費1640元(1個月用于培訓費、教材、住宿、伙食補貼、結業綜合考試考核、證書。
住宿費、生活補助費、管理費。其中帶教費180元/人.月、住宿費200/人.月、生活補助費300元/人.月、管理費80元/人.月。二臨床輪轉補助經費7600元(10個月、每月760元用于帶教費。
三社區實習補助經費760元(1個月用于帶教費180元/人.月、住宿費200/人.月、生活補助費300元/人.月、管理費80元/人.月。
八、培訓考試
由省全科醫學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結業考試考核,培訓結束。分臨床實踐操作和理論兩部分,臨床實踐操作戰總成績60%理論占40%考試考核成績合格者頒發“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證書”并可轉注冊全科醫生執業范圍。
九、培訓工作要求
省衛生廳已下達各市醫改目標任務,一基層衛生人員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是落實醫改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單位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對培訓的組織、協調和領導,落實各項培訓工作。
落實培訓人員。培訓人員須填寫《省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申請表》附表2一式二份,二各縣(市、區衛生局要根據分配的培訓計劃。一份留市衛生局,一份培訓報到時交理論培訓基地,市衛生局資格審核蓋章后,將培訓人員名單于6月8號前報省全科醫學教育管理辦公室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