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倫理學心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積極心理學;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350(2016)02—0342—03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癥明顯、治療難度大、復發率及致殘率均極高的精神病,不僅可對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傷害,最終將導致其社會功能低下[1]。精神分裂癥患者多伴有自卑絕望等負面情緒,也是導致其基本不愈及復發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何疏導及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成為目前精神分裂癥可否治愈的關鍵所在。護理人員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得當與否是決定治療預后的重要環節,目前有學者提出應當在日常護理中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疏導及干預,在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應積極誘導患者的正面積極心理狀態產生[2-3]。積極心理學是旨在激發患者自信、滿足等積極情緒,提升患者生活幸福感的一門理論學科,本文主要分析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間的精神分裂癥患者74例納入研究,所有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家屬在了解研究過程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接受的護理干預措施不同,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37)及對照組(n=37)。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干預,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齡16~59歲,平均(34.28±7.51)歲;觀察組患者接受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齡18~60歲,平均(35.09±8.4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該組患者接受精神病患者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日常健康教育,為患者提供娛樂活動包括打牌下棋、讀書、看電視等,護理人員對患者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不涉及積極心理干預。1.2.2觀察組該組接受積極心理學理論護理干預,與患者進行親切交談,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針對患者及家屬關心的問題進行詳細耐心講解,并給予針對性指導意見。對患者的無助感進行勸解、鼓勵、安慰,幫助患者及家屬建立疾病康復的信心[4]。組織患者參加相關講座,鼓勵其進行自我心理狀態表述及團體活動的參與;為患者提供其感興趣的報章雜志進行閱讀,聆聽安靜優雅的愉悅,引發患者對新知識的探知及好奇心理,使其心態平靜;鼓勵患者將自己的情緒記錄下來,通過觀看勵志人物的相關視頻錄像,使患者樹立起積極生活及重新投入社會的信心及希望[5]。
1.3臨床價值評價方法
1.3.1積極心理評分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采用幸福進取者問卷(HEIQ)評價積極心理品質,HEIQ問卷包括6個維度:幸福感、人際關系、目標管理、克服困難、自我肯定、學習成長,得分越高、幸福進取程度越高。1.3.2精神病癥狀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干預前后的精神病癥狀進行評價,具體包括焦慮抑郁、活力缺乏、思維障礙、敵視猜疑四方面,分值越高,病情越嚴重。1.3.3社會功能及自尊水平評分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干前后的社會功能情況進行評價,分值越低,患者社會功能越好;采用自尊量表(SES)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前后的社會功能情況進行評價,總分10~40分,總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積極心理評分
觀察組患者接受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后,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標管理、克服困難、人際關系、學習成長等積極心理評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精神病癥狀
觀察組患者接受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后,焦慮抑郁、活力缺乏、思維障礙、敵視猜疑等精神病癥狀評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2.3社會功能及自尊水平評分兩組患者的基礎社會功能、子準水平評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干預后社會功能評分較對照組低、自尊水平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高致殘慢性疾病,據相關統計研究顯示其致殘率達75%以上,終生患病率約0.65%,若不及時加以積極干預,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精神健康及正常生活能力[6]。住院治療是目前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患者長時間處于醫院密閉環境中、交流環境少,有可能會精神狀態惡化、病情加重[7]。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中,心理治療扮演著重要角色,應當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良好心理狀態。有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多伴有自卑絕望等負面情緒,自身幸福感及生活質量均低下,成為阻礙患者康復的最主要因素[8]。良好的心態及正面的情感體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度,在以往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干預中,往往重點關注患者的定時定量藥物服用情況,對患者精神異常程度的評估、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及干預則較少涉及[9]。最新的研究顯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是與其接觸最多的人群,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誘導及干預將成為影響治療結局的關鍵因素之一[10]。最新的精神疾病護理要求,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的不良心境進行積極干預,向患者灌輸積極的心理狀態,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護理干預措施逐漸受到臨床重視。積極心理學的中心思想為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形成積極的品質,促進人們生活適應能力的提升[11]。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護理干預措施中,注重對患者的信任及希望關注、使患者感受被關注并增強內心幸福感,其內涵是增強患者的力量、增加患者的愉悅及快樂等美好體驗,而非僅僅是減輕患者抑郁、焦慮、低自我效能等消極心理[12]。在本次研究中,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與護理干預相結合并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重點觀察患者在精神狀態、疾病評分及社會功等方面發生的改變。在積極心理評分方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的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標管理、克服困難、人際關系、學習成長等積極心理評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與煩惱,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還賦予了患者自信、滿足、樂觀等積極心理,對于遠期的疾病康復及減少復發等均有積極作用[13]。精神病癥狀評分是臨床判斷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患最主要的評價指標,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必然伴隨著整體精神病癥狀的改善,故精神病癥狀評分不僅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輕重,也可以側面反映患者心理狀態的改變[14]。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焦慮抑郁、活力缺乏、思維障礙、敵視猜疑等精神病癥狀評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伴有自卑心理及社會功能降低;測定患者的社會功能及自尊評分也是評價治療有效性的指標之一,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社會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自尊水平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整體社會功能水平[15]。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助于相關臨床癥狀的緩解,在優化患者心態以及強化患者社會功能等方面均有極大優勢,是一種理想的現代化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劉燕林,胡曉華,陳穎.輔助治療手段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對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5,10(1):80-83.
[2]尹娟,李小妹,周凱娜.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水平與家庭支持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1):761-765.
[3]李西敏.積極護理干預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1):94-98.
[4]李遵清,韓鵬,仇愛玫.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2):1098-1101.
[5]劉林林,江源,王川.精神分裂癥患者積極情緒對抑郁癥狀的間接作用[J].四川精神衛生,2014,27(6):538-542.
[6]邵華,李立華,王黎,等.愉快因子回輸式護理對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2):59-62.
[7]張黎明,馬曉燕,肖路平.交往訓練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3,24(21):3274-3276.
[8]Agnew-BlaisJC,BukaSL,FitzmauriceGM,etal.EarlychildhoodIQtrajectoriesinindividualslaterdevelopingschizophreniaandaf-fectivepsychosesinthenewEnglandfamilystudies[J].SchizophrBull,2015,41(4):817-823.
[9]HajnalA,TényiT,VargaE,etal.Socialcognitivedifferencesinfirst-degreerelatives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systematicre-view[J].PsychiatrHung,2014,29(3):301-307.
[10]李福英.支持性心理干預聯合康復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遠期治療效果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3,24(15):2336-2338.
[11]BrownEC,TasC,CanH,etal.Acloserlooka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ubdomainsofsocialfunctioning,socialcognitionandsymptomatologyinclinicallystable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J].ComprPsychiatry,2014,55(1):25-32.
[12]KhanA,LindenmayerJP,OplerM,etal.AnewIntegratedNegativeSymptomstructureofthe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inschizophreniausingitemresponseanalysis[J].SchizophrRes,2013,150(1):185-196.
[13]PonizovskyAM,VitenbergE,Baumgarten-KatzI,etal.Attachmentstylesandaffectregulationamongout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re-lationshipstosymptomatologyandemotionaldistress[J].PsycholPsychother,2013,86(2):164-182.
[14]BortolonC,CapdevielleD,BoulengerJP,etal.Earlymaladaptiveschemaspredictpositivesymptomatologyinschizophrenia:across-sectionalstudy[J].PsychiatryRes,2013,209(3):361-366.
關鍵詞:內科,護理,溝通,問題,對策
前言: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規范落實各項護理管理工作,加強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預防,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提高護理責任意識,致力于為患者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 2010~2013 年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 50 例住院患者臨床資料,患者 43~78 歲,男性 26 例、女性 24 例;其中心肌梗死 29 例,高血壓性冠心病 21 例,將所有患者住院資料與問卷調查結果作為分析依據,采用統計學方法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 SPSS 18.0 軟件進行分析,P
2 結 果
50 例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中有 17 例發生護理意外,不安全因素集中反映在:患者 47.06%(8/17),護理人員 35.28%(6/17),醫院環境 17.64%(3/17)(P
3 討 論
3.1 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患者本身:①心血管內科疾病自身特征,入住本科室患者病情大多較為嚴重,倘若某些疾病發病初期就診不及時,極易出現搶救困難,甚至誘發生命危險,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病癥,若救治不及時,則搶救的成功率較難獲得保證;②患者期望過高,由于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對康復過程存有過度期望,康復過程中稍有問題則將全部責任歸咎于醫護人員;部分患者難以適應住院環境,治療過程中情緒起伏較大,加之護理人員對于病情的描述各異,極易導致患者對于護理人員不信任;③遵醫性較差,部分患者由于疾病特征表現缺乏明顯性未引起應有重視,未遵醫囑按時服藥,擅自離開醫院造成病情惡化。
護理方面:①聯合用藥不當:心血管內科用藥涉及面廣,藥品種類復雜,極易混淆;不同藥物使用劑量千差萬別,同類藥物產地不同,其使用劑量也存在著較大差異,若護理人員在聯合用藥前未對所用藥物進行認真核查與比對,給藥時未遵照藥物處方劑量,誤看劑量等錯誤給藥,可將患者置于危險境地。在靜脈給藥或推注過程中,滴速不當則可造成心臟負擔加劇、血壓波動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誘發心力衰竭;②護理記錄不當:護理記錄缺乏真實性,因護理監管力度不夠,導致部分缺乏遵醫性患者擅自離開病房或醫院,導致監測記錄空白,部分護理人員胡編亂造,導致護理記錄喪失真實性;護理記錄欠缺完整,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較為繁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每 30min 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并記錄,患者病情穩定,監測次數可有所減少,護理人員可因工作繁重而疏忽護理記錄,造成護理少記或漏記;護理記錄缺乏實效性,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病情較為危急,急診患者較多,大部分急救護理記錄為后期補寫,可能導致護理記錄缺乏實效性。
醫院環境方面:①醫院缺乏醫療配套設施,治療技術相對落后,無法準確快速地診斷出病情;②住院環境管理不善,病房內隔音效果欠佳,噪音不利于心血管住院患者康復,病房內陪人多,空氣不好等引發住院患者不滿;病房清潔消毒不徹底,造成患者院內感染,地面濕滑造成跌倒等不良后果。
3.2 防護措施:強化醫護人員責任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以科室為單位,實行護理人員崗位責任制,認真落實醫護人員醫德規范,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安全實例,并引以為戒,由院內安全管理委員會對各個科室進行拉網式排查,檢查業務操作技能等,通過排查及時尋找安全隱患,并迅速整改落實到位。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法律知識,使護理人員知法守法,做到嚴于律己,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強化護理人員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其應急處理能力與護理水平。大力改善醫院治療環境,配備醫療設備,認真落實住院環境的管理規定。增加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疾病知識宣傳,使其正確對待疾病,提高患者遵醫性。
3. 3 提升護理人員的醫護水平
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術高低是影響內科護患關系的直接因素。為此,醫院可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教育和培訓,夯實護理人員的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其技能水平。護理人員不僅要了解內科疾病的病理特征,還應學習該疾病的治療方法,并熟練使用一些治療疾病的醫療設備,對其工作原理有所涉獵,盡力避免護理錯誤的發生,提高自身的護理水平。醫院也可對一些護理人員進行心理輔導,使護理人員帶著輕松的心情上班,把護理工作做到最好,讓患者滿意。
3.4加強醫患溝通
積極的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就醫環境,嚴格按照《醫務人員道德規范以及實施辦法》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真正的從患者的感受出發,尊重患者的感受和人格,講究操作的規范、語言的文明以及貼心的關愛,將自身的醫德有效提高,在實施各項護理操作中,應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痛苦,多與患者溝通,對于患者提出的疑問及時給予解決,同時還應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運用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對患者實施健康指導,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認知教育。
綜上,心血管內科的護理人員應對護理的各個環節給予重視 , 將患者住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任何不安全因素給予杜絕。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水平 , 提高醫療安全和法律意識 , 嚴格按照各項規章制度執行 , 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服務措施。
參考文獻
[1]劉少玲,李薇,李小紅.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探索[J].中國當代醫藥,2010,11(22):89-90.
[2] 劉啟枝.內科護理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4):505-506.
[關鍵詞]獻血反應;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174-01
心理護理能較好的解決出現獻血反應時的各種負性情緒及心理問題,起到藥物治療起不到的作用。然而,在實際處理獻血反應時,心理護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而影響其心理護理效果的因素不一,現就此問題淺做探討。
1 獻血反應的概念
獻血反應是指在獻血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癥狀常表現為頭暈,嘔吐,面色蒼白,心慌,胸悶,惡心出冷汗,脈細等。調查顯示,首次獻血者不良反應的反應率為2.6%,而獻血2次以上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反應率為1.2%,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χ2=23.22 P
2 心理護理的概念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通過護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極因素影響,幫助出現獻血反應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形式分為有意識心理護理和無意識心理護理。前者指采血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設計的語言和行為(合理的解釋,善意而真誠的撫慰,有益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對出現獻血反應者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后者指護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采血護士的一切言談舉止對出現獻血反應者心理狀態的影響。有關資料表明,只要有護患交往,就存在心理護理[1]。
3 出現獻血反應時影響心理護理的因素
3.1 采血護士的自身素質:對獻血反應的心理護理是通過采血護士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等來影響出現獻血反應時的心理,使其處于接受護理的最佳狀態。因此,采血護士的自身素質對此類獻血者的心理護理效果起決定性的作用。
3.1.1 政治素質:護士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善良的同情心,熱愛輸血事業,現身輸血事業的敬業精神,視解除獻血反應者的痛苦為己任,想之所想,急之所急,處處關心獻血反應者,才能做好此類獻血者的心理護理。由于某些采血護士思想不穩定,工作中積極性不高,專業技術欠佳,對出現獻血反應的獻血者態度欠熱情,語言生硬,言談舉止常帶來負面效應,影響獻血反應者出現者心理護理效果。
3.1.2 業務素質: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是科學實施此類獻血者心理護理的指南,心理護理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是否較好的掌握了心理學理論與技術。獻血反應出現者的心態是千差萬別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采血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能,對不同獻血反應出現者做出比較科學的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實施心理護理,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多年來我國護士的培養一直以中專教育為主,大部分護校近幾年才開設心理護理學課程。目前在崗采血護士大部分未接受系統的心理學課程學習,護理心理學方面知識缺乏,膚淺,技術部熟練,缺乏溝通技巧,不知道怎樣與獻血反應者進行交流,不能正確客觀地評估獻血反應出現者心理問題的性質,程度和原因,更談不上有針對性地選擇對策,此外,多數采血護士心理護理意識淡薄,以為只有專門抽時間與獻血反應出現者交談才是“心理護理”,局限于工作忙沒時間做心理護理的誤區,并未意識到護理過程中護士的一切言行舉止對獻血反應出現者都具有心理護理的效應,因而,不能做到在獻血反應出現者面前對自己的職業行為加以積極調控,表情,手勢,目光,語言等運用較隨意,無形中給獻血反映出現者增加心理壓力[2]。
3.1.3 心理素質:采血護士自身情緒的穩定對獻血反應出現者的情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采血護士態度熱情,服務周到,舉止文靜,語言謙和,操作嫻熟認真,其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護理。無形中會給獻血反映出現者一種溫馨和心理安撫,使其增加戰勝獻血反應的信心,反之,采血護士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易使獻血反應出現者造成心理錯覺,加重心理負擔。實際護理工作中,采血護士由于工作量大,生活節奏緊張,身體及家庭等原因常可導致情緒波動甚至心理失衡。如果采血護士自身存在負性情緒,心理調節能力不良,無法擺脫心靈深處的焦慮不安,她們盡管主觀上比較努力,但由于自身的負性因素反饋給獻血反應出現者而使其產生不良情緒,影響了心理護理的療效。因此,設立心理護理教育專業,培養優秀,稱職的采血護士,提高心理護理的質量和效果,是護理教育和現有采血護士繼續教育的內容。
3.2 時間因素:時間護理是指采血護士利用獻血反應出現者機體生理節律進行護理的一門新科學。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人體每天9~11點,16~17點,19~21點精神活性最高,表現為精神振奮,喜歡與人接近,樂意回答和提出問題,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此時進入心理護理,患者能較快進入較色。因此,采血護士若能掌握獻血反應出現者心理狀態與時間節律的關系,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關鍵詞]護理學教學方法探討
護理學是一門集理論性、技術性為一體的臨床應用學科,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作為護理專業課教師,應有效地利用教學條件,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恰當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積極思考并探討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1.加強護理技術訓練,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是模擬情景,培養學生的應戰實力.設置各種急、危癥病例情景,營造實戰氛圍;學生分組對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在教師指導下按護理程序的步驟進行各項護理操作.這種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既可熟練各種操作技術,強化整體護理觀念,同時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適應臨床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質.二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反復強化.復雜的、難度大的技術操作分解練習.如臀大肌注射法就從藥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進針手法等基礎步驟做起,分步強化訓練,同時調整學生'怕'的心理狀態,最后在模型人或模擬病人上進行綜合操作和測評.三是創造實踐的機會.增設實驗室(現有10個模擬實驗室),完善模擬病房體系;設計不同病例場景,增加實驗課時數,課間開放實驗室等措施來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理論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目標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主要途徑,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至今為止最能發揮教師主導地位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學生系統的學習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1知己知彼,科學施教
現代教育思想是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并舉,注重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完善,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和適應社會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在承擔某科課后,首先應全面了解學生的素質狀態,取得第一首資料;再根據教學大綱制定教學目標和授課計劃.其次,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與內容,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做到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直觀化、枯燥的問題生動化,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在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計劃、目標,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及內容,并注重后進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飽、吃好.
2.2深入淺出,解疑惑
象壓瘡的預防護理、吸痰法、導尿術等課題復雜、枯燥、抽象,可選用圖片、模型、課件、電教片等多媒體教學方法,使復雜、抽象的理論變得簡單、直觀和宏觀,使枯燥的內容變成生動的印象烙印在腦海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3掌握好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是編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風格和對教學投入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態度,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備課要認真、充分、注重細節,備課中要鳥瞰全局、統領各章,精心設計每個課題的授課方法;上課提前進入教室、進入角色.教學過程中要圍繞主線,用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語氣切入主題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點、難點;不同類型的課題用不同的方法講授,如灌腸、注射、消毒滅菌法等課題用列表比較法進行區分,可加強理解和記憶;乙醇應用的濃度、鼻飼法等選用橫向聯系方法(鼻飼法時聯想洗胃、胃腸減壓術),做到舉一反三;給藥、注射、無菌等操作原則要用分析歸納法來記憶;……等不同教學方法,創造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可大大提升教學效果.課堂小結應重點突出,使學生多次接觸某一重點信息,強化記憶.課后作業盡量出病例等思考題--既能鞏固基本理論知識,又能培養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矯正學生讀死書、死讀書的弊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4授之以漁,適應發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生受用.”教師在傳道、授業之時更應給予學生”捕魚”的本領.所以,理論講授應有重點,基本概念、原則要準確講解,一般內容先擬提綱,引導學生自學或采取提問、啟發式教學法指導學生學習.如一頁的注射原則先講解,在和同學一起歸納為”無菌、無痛、無差錯”七個字、三個詞來記憶,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的方法,學會對信息獲取、判斷、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在掌握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在今后臨床工作中盡情獵取自己所需的知識營養,勇于創新與實踐,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3.考核評價
考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操作技能考核既能考核學生動手能力,又能檢驗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1考核制度
考核成績分理論和實驗兩種,平時成績和終結成績兩部分.所占比例是:平時占30%,學科結束占70%;這種評價方法,可以大大減少考核中可能出現的偶然,且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比較全面.
3.2考核內容
將各項技能考核內容細化,分以下幾部分:操作態度占20%(包括儀表、著裝,服務態度,用物準備等);技術操作過程占60%;含相關知識在內的綜合評價占20%.
3.3統一考核標準
考核標準學生每人一冊,使學生學有標準、有目標,也增加了考核的透明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教學效果.
4.將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到護理教學的始終
一、研究方法
查閱了大量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文獻專著,結合近年來的教學經驗,通過分析和總結建議的方法,對湖北省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研究。
二、結果與分析
湖北省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學現狀:
(一)對體育理論課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在湖北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學生體育技術、技能的培養與提高、而對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不夠重視的現象。這種不重視主要表現在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在室外上,在室內上就失去了體育課的價值,沒有認識到體育理論的學習不僅對掌握運動技術而且對開發智力都有很大作用,有的學生甚至把理論課當成了負擔。對于教師,他們不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不能使學生得到情感上的體驗。
(二)體育理論課教材內容的陳舊、單一
體育課的教材是指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指導性文件。教材內容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積極性,也影響體育知識的掌握。從現狀來看,湖北省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的知識在教授過程中缺乏系統性,在內容的選擇上缺乏科學性、針對性、時代感和長遠性,因此,學生對體育理論課的意義和重視程度自然也不高,從而失去了理論課的意義。
(三)體育理論課教學方法枯燥、機械
現行的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大都是傳統的講授法,它具有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傳授大量書本知識的優點,但也存在著一種機械學習的后果,這種方法使學生養成了一種被動的、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以至于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智能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學中要選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教師選用最多的仍是講授的方法,這種方法過于單調,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感到枯燥無味,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導致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不佳。
(四)體育理論課缺乏系統、嚴格的考核
必要的考核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情況的測驗,也是檢查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理論課的考核能相應的提高學生對體育理論課的興趣和重視程度。而現在湖北省普通高校都不太重視學生理論課的考核。許多學校只有技術、技能、達標等方面的考試,不考理論;有理論內容考核的也大多是開卷,并且所占分數最多不超過體育課總分的20%。這種情況使學生對體育理論課不夠重視或不能產生興趣。這些問題都影響體育理論課程教學目的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
三、結論與建議
(一)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師業務水平與自身素養
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湖北省高校教師應不斷自我完善,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要努力做到既要專長,又廣泛涉獵;既精通體育,又研究相鄰學科,提高教師的理論“儲備”, 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和獨特的教學方法。不僅在知識素質方面提高,而且在道德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方面都有提高,這樣才能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要支持和鼓勵在職培訓和進修,加強體育師資建設,穩定體育教師隊伍,開展體育教學研究和體育科學研究活動,這樣才能使教師隊伍生機勃勃,全身心投人到體育教學中去。
(二)教學內容應進改革
現行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中終身體育的目標不明確,而且教材陳舊、繁多、脫離實際,不適應時展的需要。教材中的內容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題編排的,事實證明湖北省普通高校學生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即使掌握了,學生畢業后又派不上用場,而且很多內容是對初、高中體育教學內容的重復,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無實際用處。
(三)教學方法創新、多樣化
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輸,單調呆板,因此,我們要把教學形式變得多種多樣使學生興趣盎然。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激發他們的興趣,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思考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以此得到運動的樂趣和精神滿足,學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鍛煉中去。
在授課時適時采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電視、攝像、錄像、幻燈片、計算機等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感興趣的項目、問題進行現場解答或現場分析錄像等,增進相互交流,同時提高理論水平和認知能力。
(四)改變湖北省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考核方式
湖北省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考核可用課堂主題討論及課后筆記作業的雙向渠道,促使學習情況反饋到體育實踐,以增加認識與感受。另外,湖北省可試行體育理論課考試以“體育論文”形式進行,學生通過在圖書館查閱圖書,電腦網上查閱及報紙廣播等多方面收集資料,結合自身情況及所學體育知識撰寫論文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第三,可結合電腦進行體育理論課考試。在電腦上建立理論課筆試題庫,每個學期進行學生上機考核筆試,激發學生的學習智慧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明智.曾吉.李志偉.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01.(5):22-23
[2]陸美琳.江蘇省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的分析與討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5):48-49
[3]陳瑜.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材改革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7.(4):43-45
[4]高軍.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教學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1):92-93
[5]劉月晨.付玉坤.對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改革的幾點探討[J].山東體育科技,2000.(1):68-69
[6]王朝軍.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研究[J].體育科研.200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