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教學教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現實意義
1提高教學水平、發現優秀人才的雙贏平臺
參加競賽的青年教師從比賽的準備階段開始就得到老教授甚至教學名師們的耐心指導。正式比賽時,專家評委的評語通過相關途徑反饋給青年教師,也成為他們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的一面鏡子,為今后繼續努力指明了方向。初賽、復賽和決賽等多次比賽的實踐,對這些思維活躍、學歷層次高、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熟悉多媒體技術但基本教育理論和教學法稍顯不足的青年教師來說,無疑是一次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的絕佳機會。同時,教學競賽也是全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的一次集中匯報。各級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可以全方位地看到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的亮點和不足,從而使更多優秀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從這種意義上說教學競賽也是培育名師、發現名師和推薦名師的重要渠道。
2促進教學方法交流和改革的發展平臺
教學競賽本質是一種“百家爭鳴”式的交流。參加教學競賽的青年教師來自不同的學科、專業,所教課程也不盡相同,加上參賽的青年教師都是經過逐級選拔推薦來的,教學水平相對較高,比賽時,參賽教師也都盡力展現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特點。在競賽過程中青年教師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吸納彼此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逐步形成一套既適合自己所教課程,又具有自身教學風格、教學理念的教學方法。另外,競賽中出現的受到評委和學生青睞的教學方法,會被其他教師效仿,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改革,從而促進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
二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成效及具體做法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如要檢驗氧氣,不直接介紹氧氣的檢驗方法,而是先做這樣一組演示實驗:取三只蓋著玻璃片的集氣瓶,告訴學生瓶中依次分別裝有空氣、二氧化碳氣和氧氣,然后用燃著的木條先后插入其中,現象明顯不同,燃著的木條,插入盛空氣的瓶中看不出變化;插入盛二氧化碳氣的瓶中火立刻熄滅;插入成氧氣的瓶中火燒得更旺。這些現象不但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而且輕松地掌握了氧氣的檢驗方法。
2.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景
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學生學起來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巧妙地運用實驗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就會化難為易,達到掌握概念的目的。例如在講燃燒、自燃等概念時,可以演示這樣的實驗:用扇子對著浸過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的濾紙輕輕扇風,濾紙突然燃起火苗。學生感到非常奇怪,不用火點,僅用扇子扇怎么就能使濾紙燃燒起來呢?學生急于尋找謎底,教師不必直接回答,可引導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課本去解決。
3.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規律
為了提高化學教學的效果,讓學生掌握知識規律,可以在實驗中提供機會。比如在講鹽與某些金屬反應的規律時,可以為學生提供幾種金屬與幾種鹽溶液,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總結出鹽與金屬反應的一般規律。然后再提醒他們將自己得出的規律與課本中的敘述作比較,看看自己總結的規律是否有不完善、不確切的地方。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可讓學生品味自己獲得知識的喜悅。
一、幼兒文學教學的困境
1.教學課時的減少
大多數的中職學校對于幼兒文學這門課程的安排是在第三學年度,而教材設定的學習時間為一年。然而,由于現在國家教育部規定中職院校的學生在校實習時間不少于一學期,也就是說學生必須拿出一學期甚至高于一學期的時間放在崗位實習上面,因此很多院校都對教學流程安排進行調整,導致幼兒文學這門課程的實際學習時間只有半學期,課程安排緊湊,幼兒文學教學面臨著教學學時嚴重不足的局面。
2.教師專業上的局限性
對于幼師的幼兒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從事教學的老師大多數為語文學科的教師,他們基本上都是中文專業畢業,對于文學方面的知識極為擅長,但是對于幼師生所需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幼兒園的語言教學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多,未能從實用性方面出發,導致教師只是進行單純的文學教學,未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且其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可操作性。
3.教材的體系不夠完善
一、提前準備——對學困生進行輔導
學困生由于基礎不扎實,對新學習的知識所需要的儲備不足,導致對新知識理解、接受的能力受阻,以至于無法完成新知識的接受任務。針對這一問題,我采取的做法是:首先,在上新課之前,找來學困生進行談話,給他們說明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及對今后學習的影響;其次,加強指導,教給學困生學習的方法;再次,給學困生一個一定能學好、學會的心理暗示,并要求他們把課堂上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課下由教師幫助解決。通過以上方法,學困生都能和其他學生同步完成新知識的學習,他們感到學習的壓力大大減輕,逐漸從原來的怕上化學課變成了喜歡上化學課。我在進行“元素符號”新授課的教學時,就采取了這個方法:在上新課之前,我提前把幾個學困召集到一起,給他們說明了初中化學中的物質都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的,今后要寫物質的名稱、化學方程式都離不開元素符號,并用流利地背誦了四十多種元素符號,讓學生在感覺很驚訝的同時,覺得元素符號的學習并不難。接著我又示范性地針對這節課的難點,強調了元素符號的意義、概念以及寫法等注意事項。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這幾個學困生對元素符號的認識達到了和其他學生一樣的水平,在隨堂檢測中能正確熟練地寫元素符號,并在全班學生面前說出了讀寫方法和注意事項。課后,我通過與他們交談,也了解到他們對新知識掌握得很好。這樣做,教師雖然在課前要提前準備,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但通過提前輔導,卻能幫助學困生解決舊知識準備不足的問題,降低學困生探索或接受新知時的難度,從而避免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因壓力過大而造成的不良影響,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實現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使學困生自然而然地“脫困”了。
二、學習過程——同伴助學
通過觀察和反思,我發現教師往往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大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采取的方法可能只適合學習程度好的學生,而不適合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針對這個問題,我采取的方法是:安排一位學習較好、有責任感、語言表達流暢學習方法得當的學生當“小老師”,讓他們站在同齡人知識層次和理解能力的立場上,給學困生講解問題,這樣學困生反而能理解和掌握,正可謂“童言相通”。這樣做,對“小老師”來講,在幫助學困生的同時,又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地進行了再學習和再認識,能使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對學困生來講,在聽“小老師”的講解過程中,沒有了面對教師的心理壓力,反而聽得更加專注仔細,問題解決得更快,實現了學困生和“小老師”的雙贏。
三、作業處理——留有余地
作業作為鞏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每位教師在課后必須要做的工作。對于學困生來說,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做作業的速度自然很慢且準確率不高,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如果教師按統一的要求來收繳和批閱他們的作業,學困生情急之下自然是采取抄襲等方法應付了事。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做法是區別對待學困生和其他學生,針對學困生做錯的題不立即進行處理,而是讓他們積累起來,并多思考,把想法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在交流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能以自己的思路說明錯誤的原因,并改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留給學困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以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一、創設提問的教學情境
初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會因為枯燥和難理解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些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提問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保持思維的活躍.為了響應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網絡技術,課前為學生搜集許多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從中發現問題.例如,在講“統計調查”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統計調查的課題.其中調查主題是“商場中不同店鋪的顧客人數”.教師播放提前下載的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觀察該商場在一定時間內顧客的進出情況,并要求學生完成統計調查.通過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統計調查實踐中,還能在學生完成統計調查任務時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統計調查的關鍵是什么?為了方便統計調查工作的開展,我們應采用哪種方法?怎樣才能使調查數據更科學、更清晰?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統計調查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占主導地位,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種教學手段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會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創新能力受到制約,甚至個別教師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批評和諷刺,降低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因此,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接受能力的程度,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鼓勵,表揚一些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提問的精神,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經過自己的思考提出問題的喜悅,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本教學內容,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適當地鼓勵學生上臺講課,通過學生的臺上講解,為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網絡技術,為學生演示有關數學教學的視頻,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討論,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形象力和創新力,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
三、傳授提問方法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傳授學生一些提問的方法,引導和啟發學生主動提問,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觀察生活、了解生活,學會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的形成條件以及形成過程,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的理解;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學會從題目中尋找關鍵詞句,利用已知條件來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解題思路;第四,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提問,在學生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并給予及時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出輕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給學生傳授一些提問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