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廣角數學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集合的思想。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答題紙每人一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課余時間,同學們喜歡參加什么體育活動?(各自說:跑步、跳繩、打球……)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了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三(1)班喜歡跳繩和跑步的名單。(出示課件一)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喜歡跳繩的有8人,喜歡跑步的有9人,有3人既喜歡跳繩,又喜歡跑步)還有呢?喜歡跳繩和跑步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板書問題)
(讓學生說這個問題:有的說一共有17人,還有的說一共有14人……)
師:喜歡跳繩和喜歡跑步的同學到底有多少人呢?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廣角,去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二、探究學習,發現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教師指著黑板上的問題)那么,我們能不能借助圖、表以及你喜歡的其他方式,把這份名單整理一下。要讓我們很清楚的看出喜歡跳繩的、喜歡跑步,這兩種活動都喜歡的的是哪些同學。
學生畫圖、表,思考并回答。
(1)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組的同伴們交流一下。
(2)小組討論:說一說計劃用什么方案?
(3)動手在空白紙上畫出方案。
(4)小組代表匯報各自的方案,展示并介紹方案。
師:看了這組同學的方案,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問題要問的?
師:現在同學們展示了很多不同的方案,看來用圖來表示這份名單,確實很清楚。(指著集合圖圈)通常我們就用這種圖來表示,同學們請看!(出示課件二,邊演示邊講解)這個圖表喜歡跳繩的,這個圖表示喜歡跑步的。(指著兩個圈交叉部分)問:中間這部分表示什么?(表示既喜歡跳繩又喜歡跑步的同學)
師:現在喜歡跳繩和跑步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呢?你會列式計算了嗎?(在圖紙上列式計算)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列式。
8+9-3=145+3+6=14
8-3+9=149-3+8=14
師: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道題目的答案是14人。
三、鞏固提高,練習應用。
師:(出示課件三)像這類數學問題在我們生活中常常出現。瞧!貝貝一家人去看電影時就碰上了這樣的問題,誰來說一說這是為什么?這樣列式計算?(2+2-1=3人)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出示課件四)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世界,這些動物你們認識嗎?(把書打開)請同學們按要求把圖填好。
師:為什么3號動物要填在中間?下面我們去野生動物園看看吧!(出示課件五)動物園這一年一共住了多少種動物?你會列式計算嗎?(在答題紙上列式計算)
學生匯報列式,教師板書列式:
5+5-3=7
2+2+3=7
5-3+5=7
師:(出示課件六)前段日子三(1)班還組織了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咱們先看看,他們開展了什么活動?(參觀軍營,摘草莓)
(1)有25名學生參觀了軍營;
(2)有30名學生去摘草莓;
(3)有10名學生兩項活動都參加了;
(4)有2名學生因病請假,兩項活動都沒參加。
學生匯報,能提出什么問題,如何列式計算。
四、全堂小結,自我評價。
教者反思——周敬凱
在教材處理上,我選擇了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喜歡的體育活動,改編了教材中的內容,課前先通過調查同學們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從就感興趣的題材中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學中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計問題情境,形成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內心處于一種“平衡——不平衡——探究發現——解決問題——新的平衡”的學習過程。本節課以“喜歡跳繩和喜歡跑步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解答,當學生解答這問題出現分歧時,再引導學生,借助一種圖、表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新授中安排學生們分成小組設計各種圖、表以及其他方式,能更清楚的看出喜歡跳繩的、喜歡跑步的和兩種都這的同學名單。
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本節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先分別出示兩個集合圖,分別表示喜歡跳繩的、喜歡跑步的,再把兩個集合圖進行合并,讓學生發現有3人兩種活動都喜歡,進而在講解列式計算時,說明有3人重復計算了,,要8+9-3=14人,并且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這個問題。這樣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引入教學過程,通過聲音、色彩、圖像、動畫等多渠道傳遞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化抽象為具體,寓趣味性、技巧性和知識性為一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輕松、愉快的獲取了數學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節課在練習安排上,我選擇了有關動物——這一學生喜歡的題材,通過看動物電影時出現的重疊數學問題的解答,動物園入住動物的總數的解答,讓學生通過多層次的練習,進一步學會用集合的數學思想解答這一類數學問題。在本節課最后,我還安排了從“走進社區”的社會實踐活動入手,從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應用能力,是數學學科的根本目標。
評課教師——叢喜峰
“數學廣角”中的重疊問題是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有關的思想,并借助直觀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探究中領悟數學思想
教師以“喜歡跳繩和喜歡跑步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一問題讓學生思索尋求答案,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分歧和爭議。老師并不急于宣布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用圖、表及其他方式來清楚的表示喜歡跳繩、喜歡跑步和兩種活動都喜歡的同學名單。同學們想到的表示方式很多,在探究、交流的過程中,對集合的數學思想有了初步的感悟和認識。
二、在多元化教學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能否讓學生得到持續性的發展是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之一。進入新課程后,教學已走向多元化,在這節課中,教師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用課件將集合圖和表格設置成動態的,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動感中思索,在快樂中獲取。練習的設計,教師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把“動物園”“電影院”“社區實踐活動”中的重疊問題一一掃入鏡頭,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數學中用數學,在用數學中感受數學,師生共同發展,其樂融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