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跨境資金人民幣國際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由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一個漸進成熟的過程,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對我國政治經濟產生不確定影響。
(一)影響我國貨幣政策實施效果
如果當國內實施緊縮貨幣政策或人民幣升值時,將導致境外人民幣回流,增加國內人民幣供給,削弱緊縮政策效果;而相反情況下則導致境內人民幣外流,從而減少國內流動性,減弱擴張政策效果。同時,大規模人民幣資金出入必然導致國內貨幣供求關系變化,一旦這種變化節奏超過控制幅度,勢必對貨幣市場平穩運行造成沖擊,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
(二)我國面臨匯率升值、利率上升壓力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境外需求會不斷增加,如果我國央行對境外資金需求考慮不足,人民幣匯率將會面臨升值和利率水平上升壓力,從而影響出口,降低國內投資,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增長。隨著境外人民幣流通規模的擴大,如果境內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步伐跟不上,境外市場化的利率和匯率就會產生跨境套利和套匯行為,進而沖擊境內利率和匯率。
(三)加劇國際收支風險防控難度一是影響
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不斷增加流出會使國際收支順差規模擴大、外匯儲備規模增加,進而增加國內貨幣供給,會使人民幣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二是加劇企業融資套利行為。在當前人民幣升值壓力明顯、境內外匯差利差較大背景下,企業會通過人民幣跨境結算進行套利,采用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通過海外銀行機構融入較低成本的人民幣資金,會加劇凈流入壓力。三是加劇境內外短期資本跨境流動,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控難度加大。
(四)金融體系面臨越來越多的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也是人民幣業務、機構、交易網絡國際化的過程,將使國內金融體系在國際市場范圍面臨更多風險暴露和傳染。
(五)影響我國地緣政治關系
人民幣國際化會威脅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的鑄幣稅收益,可能會引起我國與關系國的地緣政治關系出現摩擦和沖突。
二、現行本外幣分離監管模式及效果
長期以來,人民銀行主要負責金融宏觀調控,外匯局負責對跨境外幣資金按交易項目劃分實行全口徑監管,我國對本幣和外幣的管理處于相對割裂的狀態,外匯資金與人民幣資金流動環節管理上存在很大差異,本外幣賬戶之間缺乏聯動管理,直接影響監管效果。
(一)現行監管模式:外匯政策嚴格而人民幣政策寬松
1.經常項目下:一是兩部門對貨物貿易企業分類口徑不一致,造成一些企業處于兩部門監管真空,企業可自由選擇收支幣種進行單邊規避監管。二是兩部門對企業資金流核查內容、程序、標準不一,容易給企業規避稅收政策或匯出異常資金造成可乘之機。
2.資本項目下:一是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方面,外管局對境外投資者投資行為有一整套制度、程序,而對使用人民幣投資行為如何審核卻無相關明確要求。二是外債統計口徑不一致,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遠期信用證等暫未納入現行外債管理,可能導致部分產能過剩的企業規避外匯管理。
(二)監管效果評估:未形成監管合力
監管效果不佳我國本外幣的聯動趨勢日趨明顯,以當前單一的以人民幣為主的監管體系或以外幣為主的監管體系已難以適應當前監管的需要。
1.政策法規缺乏整體性,難以形成監管合力。外匯局按交易項目劃分的分割式管理模式與人民銀行搭建的監管體系存在沖突之處,進一步人為割裂了跨境資金監管的整體性。兩部門的各業務系統完全分割,一些重要的非現場分析工具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外匯局與人民銀行跨境辦、其他職能部門(如工商、稅務)的信息交換、政策互通、協作監管等十分有限,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削弱了監管整體效率。
2.雙重交叉監管,監管效率低下。由于外匯局和人民銀行在人員配置重復、統計監測體系未有效對接、對跨境人民幣違規行為缺乏有效的查處機制,導致本外幣雙重交叉監管,企業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需多頭咨詢,多頭登記備案,重復管理現象突出,企業和銀行往往會同時執行人民銀行和外匯局的相關規定,外匯改革的實施效果被削弱。
三、如何構建本外幣一體化監管體系
從以上分析中看出,我國需從戰略高度認識并構建本外幣一體化監管體系,消除現行體制下本外幣互動效應不協調問題。
(一)構建監管大格局
筑牢金融高邊疆金融乃是一個主權國家必須要保衛的“第四維邊疆”,貨幣本位、中央銀行、金融網絡、交易市場、金融機構與清算中心共同構成了金融高邊疆的戰略體系。建立這一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確保貨幣對資源的調動強度和效率。人民幣要實施國際化戰略,就應該在金融高邊疆的戰略下進行整體布局。人民幣的國際化,并非只是將貨幣放出海外進行體外循環這樣簡單,人民幣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是國家利益之所在,哪里就是貨幣當局監管的新邊疆,必須進行有效和可靠的監控,以確保這些海外流通的人民幣處于“合法”使用的范疇。人民幣走出國門的前提條件就是:放得出、收得回,看得見、管得著。
(二)建立一體化監管機制
形成監管合力跨境資金管理法規應突破幣種限制,以跨境資金的流入、流出為出發點,搭建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支持本外幣跨境業務的發展。一是改變本外幣分開管理的跨境資金監管模式,可從以外匯收支為監管內容的管理框架轉變為以居民和非居民跨境資金流動為監管內容的管理框架。二是新的監管機構按照監管流程進行設置:設立對公和對私服務受理窗口,受理各類跨境業務;按監管主體性質分設銀行監管部門、企業監管部門以及個人監管部門,進行分類管理;設立跨境業務檢查部門,對被監管機構進行常規、專項、違規的各類檢查及處罰。三是以防范異常跨境資金流動為目的,形成監管合力。人民銀行、銀監會、外匯局等應建立健全科學的、宏觀審慎的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框架。明確各職能部門在市場準入、業務管理、違規處理等方面的職責,形成本外幣聯合監管機制。與反洗錢、征信、支付結算、對銀行的風險管理、產品管理相結合,從多角度、多方位對監管對象加強管理,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三)實施主體監管
整合系統資源,完善監管手段主體監管就是以經濟主體(包括涉及跨境資金流動的企業、金融機構、個人)為單位進行監督管理。通過綜合利用系統數據和外部信息,進行科學分析與判斷,劃分信用等級,實現以經濟主體為單位的分類監管、預警監測和違規處置。密切跟蹤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形勢變化,提高對跨境資金流動預判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建立本外幣全方位監測系統,為本外幣一體化監管提供有力手段。整合現有外匯局及人民銀行有關業務管理系統,搭建統一的監測平臺,綜合考慮宏、中、微觀管理需要,科學設置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實現本外幣統一跨境流動監測。逐步引進其他外部數據,實現立體監管。加強監測境外人民幣流動狀況和需求變化,加強對國內銀行在境內外系統內有償調撥資金的管理,對跨境人民幣結算產品的監管,探索銀行創新產品登記制度,方便及時掌握新情況,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逐步理順政策法規體系,盡快改變外匯政策與跨境人民幣結算政策松緊不一的局面,明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中的細節問題,消除政策套利空間。重點針對資金流與貨物流不匹配、無真實背景的交易行為、異常轉口貿易、外債全口徑等方面,防范跨境資金借道人民幣渠道流入風險。
(四)加強政策儲備
應對跨境資金雙向流動風險一是加快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利率市場化,理順人民幣跨境回流通道。建立和完善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適應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需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拓寬離岸人民幣回流渠道,積極推行意愿結售匯制,逐步發揮市場機制在匯率決定中的基礎作用,促進市場均衡匯率形成。加快國內利率市場化進程,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使利率和匯率能夠真正體現本外幣的相對價格。繼續推進外匯市場穩步發展,改變人民幣投資渠道過于單一、回流機制不暢的現狀。二是建立托賓稅制度抑制短期投機資本對國內經濟的沖擊。主要包括四種主要形式:外匯交易稅、所得稅、預扣稅和無息準備金等形式。實質就是通過無息準備金或征收金融交易稅等措施在存在差異的國內外利率水平之間插入一個楔子,從而提高外資流入的成本。三是加強金融創新,拓寬人民幣投資渠道,解決巨額外匯占款問題。首先解決人民幣本位原則,可以考慮成立一家“外匯平準基金”,以國家信用發行特種“外匯公債”,募集人民幣資金,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替代央行扮演外匯“最后購買人”的角色,阻斷外匯流入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通道,杜絕僅僅為了收購外匯而大幅增加的基礎貨幣投放。以“外匯公債”豐富債券市場的品種,為保險公司、銀行、基金等機構提供新的投資選擇。其次,對于央行已經存在的外匯占款,可以分批以資產置換的方式逐步解決。發行醫療公債、國家創新公債、促進就業公債、中小企業振興公債、廉租房公債、國家資源儲備公債等新的債券品種,分批置換央行的外匯資產,所獲外匯進口先進的醫療設備、專利技術、環保節能技術等。當外匯儲備逐步從央行資產中置換出來后,人民幣的發行儲備將由日益貶值的美元資產,逐步替換為中國重點產業和民生事業強大新興生產力,人民幣將與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日益契合,真正做到人民幣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原則,實現人民幣發行的獨立自主。四是創建高效的離岸人民幣清算系統,監測人民幣境外流動渠道和規模。貨幣的監管機構必須清楚地知道,貨幣在國際大循環過程中處于什么狀態,最終需求者及使用渠道和方式,交易是否符合正常的商業范疇,交易對手信息。人民幣走出國門,如果沒有掌握清算中心,那就變成“放出去、看不見,也管不著”。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規模越大,全球分布范圍越廣,建立獨立、高效的離岸人民幣清算系統的要求就越迫切。必須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盡早建立起安全、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人民幣跨境流動的高速鐵路—離岸人民幣清算系統,徹底解決人民幣國際使用的技術層面難題,從而監管機構才能實時掌握本外幣在境外流動的渠道和規模。
作者:魏雪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承德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