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師在大學德育中的轉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師德育對學生的影響
當前,大學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點,而德育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素質。如何提高學生素質使德育教育落到實處,關鍵在于全面提高大學教師自身的素質。進行德育教育,首先要加強教師自身師德師風的建設。大學的德育建設需要教師的助推力,用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本人是大學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有效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德行來對學生進行內化熏陶,因此良好的師德對學生德育工作的進行,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一項充滿希望的事業,這項事業與其他任何一項工作都不一樣,這項工作的“主體”是人,工作的“對象”也是人,工作的“產品”是經過教育后成長起來的人,這項事業啟發人、引導人、教育人,必須以人為本。教師塑造人的靈魂、鑄就人的品質、提升人的境界。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教師時時刻刻都要有一種“教育無小事,教育無小節”的觀念,工作上要有強烈的進取心,說話上要有謙虛的態度,處事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努力使自己成為通才,然后成為專才,成為一個素質高、能力強、領導信任、同事擁護、學生愛戴的教師。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是一項艱巨的事業。所以,大學的德育工作可以說是教師自身德育與學生德育的雙重任務。
二、大學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完成角色轉化
1.角色身份的轉化:師生德育相互促進。教師要在德育工作中完成角色的轉化,這就需要教師把知識、本領和素質相結合,把理論與課堂實踐相結合,與學生的成長成才相結合,與振興大學德育教育事業、辦人民滿意教育相結合。這樣才能產生化學反應,產生出新感悟、新思想、新智慧,也才能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實踐中進步、實踐中成長。陶行知有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個人身體力行講正氣,才能成為別人的榜樣;一個人有廣博的學識,才能做別人的老師。每位教師都要實現從學生到老師的轉換,不能僅僅是身份形式上的改變,而應當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的轉換。從身份上說是師生關系,從心理上說是好朋友,教師是攙扶著孩子攜手共進、在學習的海洋中翱游的引導者。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技術,學生的概念是永恒的。全世界每天有30萬張網頁上網,計算機更新換代由18個月縮短到8個月,這種知識爆炸、知識更新速度之快,告誡教師大學時學過的知識是不能享用終身的。教師應該終身學習,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從這種角度而言,教師的學習永無止境。傳統的教學重在傳授知識,把教師腦子里的知識搬到學生腦子里,把教材里的知識搬到學生的作業本上和考卷上。以后的教學不再是“教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如果還是滿堂灌、填鴨式,就應該把這種教學新理念滲透到教師的教育工作中去。社會是多元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的,不但要有搞科研、搞創造發明的人才,也要大量的、一般的普通工人,每個崗位都需要人,人才不能用同一個“模子”“刻”出來。人才多元性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多元性,希望教師在工作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不斷提高。
2.德育上的內化:重視教師自身修養對學生的影響。德育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素質能力是對各個學科的一個精神指引。知識、才干和經驗都要在實踐和刻苦學習中獲得。然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在工作實踐中往往只能算是引路的航標,其他教育能力就必須在實踐中磨練、在工作中檢驗、在生活中修正。實踐中提高的是素質,實踐中增長的是才干。學識理論與能力才干是不能等同的,沒有實踐的學識是不成熟的,也是經不起檢驗的。要靠知識創新實踐,用實踐豐富自己。真正把教師的潛力變成活力,把差距變成動力,把艱苦變成一種精神、一種實踐、一種收獲,才有可能成為大學德育教育騰飛的領頭雁、排頭兵。教師要明白一個道理,有文憑不等于有水平,有學歷不等于有能力。剛剛參加工作,既要盡快驅除“學生氣”來熟悉業務工作,又要保留“學生氣”堅持向實踐學,向身邊的骨干教師學習,向領導和同事學;堅持提出新問題、新辦法,以新思維、新觀點、新學識、新理念來推動大學德育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書到用時方恨少,教師在進人工作崗位以后會有切身體會。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教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以前人們常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現在認為這個說法已經有些過時了,教師有一桶水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天天學習,不斷加水,要有一缸水、一池水,而且是要有一池活水、不能是一潭死水。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努力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地實踐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要調整好心態,去除浮躁,安下心來。大學德育為教師發展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空間,為教師的成才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大的舞臺。
三、教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具體策略
1.挖掘教育素材:德育工作的內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全面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素材,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自覺地運用發展、運動、變化、聯系的觀點去觀察和解析事物,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現,用科學的頭腦去理解人生現和正確的價值觀,努力達到對學生進行意識培養以及言傳身教的效果。
2.強化課堂教學:德育工作的物化。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強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闡明知識發生、發展以及逐步深化的過程,正確分析解題的思路,以發展的視角來看待辯證思維的過程,消除思維障礙,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并且,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到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瞬間閃現的“溝通火花”并加以引導、使之升華。此外,德育教育也應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搞好課外活動:優化德育工作。在大學的教學中,由于選修課程的時間有限,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大學社團活動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持之以恒的滲透德育工作。在課題研討中開展德育知識的強化,這就需要課內外相結合、校內外相結合。為此,教師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大學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課內長期滲透,課外集中拓寬。只有通過課外活動的促進以及德育工作的加強,才能努力創建符合大學德育特點的德育工作。
4.聯系社會:強化德育工作。教育是一項周密的系統工程。大學社團以及很多課程興趣團隊對德育工作的幫助也不言而喻。學生需要的教師是能夠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并且提高育人水平的教師。無論是從教書型教師向教育科研型教師過渡還是自覺地轉變教育思想,變德育灌輸教育為德育感化教育,今天的教師都不僅僅要能夠指導學生正確地獲取德育教育的途徑、方法,更要通過學生的知識獲取,使其充滿信心從而達到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生活、面對現實、正視人生的效果。所以,增強寓德育于教學活動之中的自覺性,就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5.加強德育科研:深化德育工作。教育具有繼承性,德育教育更需要不斷地傳承以及深化,這樣才能達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效果。所以,加強德育科研工作,就需要用科學的思想指導德育工作,用科學的方法來從事德育工作,用科學的程序來規范德育工作,用科學的成果來充實德育工作。讓德育工作更加體現人性、更加富有哲理內涵、更加能夠充滿活力。德育工作的開展才能夠使教師從根本上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指導和啟發。
三、結束語
大學德育教育發展到今天,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教師在工作的同時注重自身的德育教育方式研究,針對大學的德育形式,采取角色上轉化、德育上內化的方式。通過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指導和養成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人手,加強學生自身的德育感知能力。在課程、活動、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面進行德育教育。此外,德育教育需要大學生自身通過自己綜合能力的培養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架構,使自身對德育理解逐步深化,從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