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網絡信息資源豐富,呈現“信息傳播的跨文化特性”等特點,并且網絡環境中顯現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滲透與并存,多元文化及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念都在網絡上集中交匯,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弱化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認同。眾所周知,民族文化的泯滅就是一個民族滅亡的信號,因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深厚的底蘊。因此,如何在網絡時代這樣一個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以不失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則是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課題。對此,我們只有“凈化網絡信息環境,占領網絡德育制高點”,才能有效地解決此課題。具體措施包括:
1.政府相關部門要在網上建設具有影響力的思想文化傳播及立體化的思想教育平臺,著力宣傳科學理論、先進文化具體要求如下:
(1)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按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積極利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要利用大眾傳媒的權威性,發揮其宣傳作用,使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抵制不當行為。
(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滿足大學生對信息的渴望,要在網絡平臺上設計出獨具特色、有吸引力的專題德育網頁,對大學生進行專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3)要打擊網絡犯罪,凈化網絡環境。及時整頓學校周邊不良經營的網吧,取締干擾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娛樂場所,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營造良好的氛圍。
2.學校要把握網絡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借助校園網規劃出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大學生德育專題網站具體要求如下:
(1)在校園上的專題德育網站中開設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欄目和論壇,針對各個時期的熱點問題,鼓勵大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讓所有參與網絡活動的大學生能夠互動,如雙方討論、多方討論等,這樣既可以豐富網絡文化,同時也為德育工作進網絡開辟了有效的途徑,以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2)加強網絡信息的管理力度,構建網絡行為的監控機制,為了有效抵御境外敵對勢力的信息攻擊,在一些特殊的敏感時期,甚至可安裝電子郵件過濾系統,以堵截反動信息對大學生的侵擾。
(3)學校德育工作要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借用網絡平臺弘揚主旋律,牢牢把握網上輿論話語權和主動權。設計并制作突出鮮明的主題、生動有趣且寓教于樂的專題多媒體德育教育軟件,以有效地把握教育的重點,大力弘揚先進文化,形成網上輿情強勢,培養大學生堅定的民族信念。大力宣傳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所塑造的強勁堅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使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的內容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相結合,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崇高使命。
(4)加速學校本身的信息化進程,構建課上課下共融、覆蓋面廣、輻射全校的網絡德育體系。并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育,引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要堅持和強化對大學生的社會意識形態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教育,從而有效使網絡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二、優化德育內容方法,創建立體化德育陣地
網絡信息無國界,具有“信息傳播的高度開放性”,并且網絡信息來源廣泛,它突破了國度、區域的限制,從而導致網絡上信息良莠混雜。因此,如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防御能力,是網絡時代大學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各高等學校要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相結合,切實“優化德育內容方法,創建立體化德育陣地”,以有效地提高網絡時代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良莠辨識能力。具體措施包括:
1.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特別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這個主陣地,以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盡快適應網絡時展的新要求,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賦予時代感和新鮮感。具體要求如下:
(1)研發思想政治教育軟件和思想教育數字電子教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變得“生動”,由“單調”變得“多色”,由“靜態”變為“動態”,使大學生接受教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數字化教學設計,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求開發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娛樂軟件,開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網絡游戲,研發基于增強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交互學習系統,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吸引力、輻射力、感染力。
2.要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實現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具體要求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豐富德育工作的素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授課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2)將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整合,始終抓住理論教學這個主陣地,強化大學生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由于傳統媒體對網絡輿論進行選擇、過濾,容易得到受眾的認可,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在受眾的廣泛性和信息的權威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相結合,實行立體化的引導,通過多種媒體之間的協同作戰,構成網絡輿論引導的合力效應。
三、消除網絡心理障礙,促進心靈解構與重塑
網絡傳播提供了獨特的虛擬環境,網絡交往活動便捷,具有活動交往的“虛擬性”、“隱蔽性”及“神秘感”等特點。大學生進入網絡猶如步入了一個地球村,使大學生可以以隱身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足不出戶而周游世界,過著一種完全虛擬的生活。因此,網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容易引發大學生的心理障礙:
(1)形成“攻擊型”、“退縮型”、“雙重型”及“多重型”等人格障礙;
(2)出現“早戀、多角戀愛”等情感糾葛;
(3)產生“網絡孤獨癥”、“網絡成癮癥”及“人際關系危機”等人際關系障礙。由此,促使一些性格孤僻的大學生在網上找到“知已”,從而沉溺其中,人與人的溝通和交往完全依賴網絡,遠離周圍同學,變得更加孤僻。因此,怎樣在紛繁復雜的網絡虛擬空間中對德育在大學生價值觀念上的導向,是網絡時代大學德育工作面臨的難題。有效地解決此難題,就必須“消除網絡心理障礙,促進心靈解構與重塑”,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具體措施包括:
1.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有機結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大學生不論是高尚思想的養成還是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經過實踐———認識———實踐等多次反復的心理過程。因此,只有從思想教育與心理咨詢相結合入手,通過對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的綜合解構與重塑,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具體要求如下:
(1)要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情大學生因人際交往、情感及經濟等方面的困難而引起的消極情緒,使其適度宣泄,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并在此基礎上借助自己的學識和品德影響有效地教育學生,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的意愿。
(2)要從“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實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采用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方式,構建民主和諧、自由平等的交流平臺。
(3)要塑造大學生健全的心理和性格,在遭遇任何困難和挫折時,始終保有必勝的信念。
(4)大學的思想政治德育工作者要真傾聽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和不同的聲音。因為大學生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具有獨立人格、尊嚴和價值的群體。我們要尊重他們,努力避免一廂情愿地把條條框框強行灌輸給大學生的做法。要主動幫助大學生以更合適的方式思考、行事,并通過理解、尊重、積極關注等共性態度與學生尋求感情上共鳴、心理上的貼近和心靈上的溝通。
2.要健全網絡立法,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具體要求如下:
(1)要加強社會監督機構,健全完善社會制度,以防止垃圾信息的大量繁殖。
(2)要求大學生加強自身素質,培養自己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覺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成為遵紀守法的優秀網民,贏得他人的尊重,樂于交往,形成良性循環,以促進和諧的網絡人際關系的建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以其信息資源海量性、傳播高度開放性和交流的快捷性等給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但也因其虛擬性、隱蔽性給大學生德育工作帶來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因此,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德育工作必須針對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不斷適應時代變化的發展,創新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機制與模式。不斷提升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水平,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發展,才能使信息化網絡時代的大學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作者:陳茜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