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解析高等師校老師教育能力培訓構建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在教育技術應用領域是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在對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探討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內容體系的合理構成。
關鍵詞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
在基礎教育領域內,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頒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這是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第一個專業能力標準,它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將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1]。它在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成為職業素質的核心要素已形成廣泛共識。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中有部分院校也在進行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而高等師范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術的合理應用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并且與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創新人才培養、終身教育等問題緊密相關[2]。課題組從對河南省周口、商丘、安陽和洛陽4所師范學院在職教師畢業院校的統計結果發現,32.3%的教師來自非師范類院校,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相對匱乏,即使是師范類院校畢業的教師,其教育技術應用情況也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需要通過開展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來提升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以促進其專業發展和提高師范教育質量。
1高師院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
為了了解高師院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課題組根據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制定的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大綱,結合高師院校教師的特點,從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態度、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等4個方面設計20多個問題的調查問卷,以周口、商丘、安陽和洛陽4個師范學院的專業教師為樣本,在中文、外語、數學等與基礎教育緊密相關的院系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4份,有效問卷372份,有效率96.9%。
1.1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態度
調查顯示,11.9%的教師認識不到現代教育技術對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撐作用,認識不到運用教育技術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對教育技術學習和培訓持有排斥心理。另外,在對教育技術能力是否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定位上,大部分教師的態度是肯定的,但也有20.4%的教師認為不是。
1.2教育技術基本知識
高師院校教師的教育技術基本知識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1.3教育技術基本操作技能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基本操作技能(教學軟件使用與管理技能、教學媒體使用技能和專業技能)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1.4信息化教學能力
高師院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狀況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2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內容體系構成
調查結果顯示:部分高師院校教師對教育技術的態度和應用存在偏差;以信息技術基礎應用為主的文字處理、信息通信與交流工具、學術期刊檢索工具、搜索引擎工具等的應用較為熟練;而對媒體處理工具、媒體選擇策略、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基于學科特點的課件開發工具、基于師范生的教育技術應用示范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評價、信息化教學實施等能力比較薄弱。因此,課題組依據河南省內師范院校不同級別、不同層次教師的教學需求,參照調查內容,以模塊和活動來組織培訓內容,共分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教學資源創建、信息化教學4個模塊,總計32個活動內容。
2.1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知識(模塊1)
教師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知識培訓共包括9個活動:活動1,了解教育技術能力在教學和科研中的作用;活動2,理解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活動3,了解師范院校教師具有指導學生合理應用教育技術能力的意識;活動4,了解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活動5,掌握信息化教學的基本內容;活動6,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活動7,理解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在教學中的應用;活動8,了解網絡課程開發與制作知識在高校教學中的發展和地位;活動9,了解智能技術、績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
2.2教育技術基本操作技能(模塊2)
教師教育技術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教學軟件使用與管理技能、教學媒體使用技能和專業技能,按內容組織的活動可分為7個活動:活動1,了解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源;活動2,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活動3,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配置合適的軟硬件環境;活動4,圖片處理軟件(Photoshop)的使用(可選學);活動5,視音頻處理軟件的使用(Premiere)(可選學);活動6,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使用(概念圖、思維導圖、博客等)(可選學);活動7,結合學科利用媒體素材處理工具進行示范教學(學員活動)。
2.3教學資源創建(模塊3)
本模塊圍繞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資源建設分為5個活動:活動1,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活動2,電子講稿的設計與制作(可選學);活動3,Authorware的使用;活動4,Flash動畫的制作(可選學);活動5,Dreamweaver或Moodle的使用(可選學)。需要說明的是,選學并不代表學習內容的難易和重要程度,而是學員根據自身知識結構現狀和學科特點來決定。
2.4信息化教學(模塊4)
信息化教學模塊圍繞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評價、信息化教學實施分為11個活動:活動1,熟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及要求;活動2,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活動3,研習教學設計案例;活動4,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常用模式(結合學科);活動5,結合學科應用標準化教學設計進行示范教學(學員活動);活動6,結合教學活動多角度進行自我評價;活動7,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基本理論;活動8,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及目標定位;活動9,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途徑與方法;活動10,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模式開展案例示范教學;活動11,應用適當的技術和評價工具開展對學生的評價。
3結語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會對師范生的教育技術應用起到積極的引導和示范作用。由于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與組織能力、信息交流工具的應用能力,較好的信息化硬件教學環境的支持,高師院校教師通常被認為應具有較高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但實際上這種能力只是教育技術能力體系中的部分內容,而以信息化教學能力為重要體現的教學設計能力、媒體處理及基于學科特點的課件制作能力、面向師范生的教育技術應用指導與示范能力等方面則存在較大差距。面向高師院校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當然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會涉及培訓能力標準、培訓內容體系、培訓模式、培訓評價等諸多環節的內容,這些將在課題研究中逐一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