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就業335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1.缺少契約意識,大學生就業存在一定的違約現象。部分大學生在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后,仍然存在“騎驢找馬”的現象,當找到覺得更適合自己工作的時候,就會放棄之前的選擇。這種做法會對學生的信用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學校或一個學院的聲譽。在違約的過程中,大學生并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認為違約與否只是個人的選擇,與學校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注重學生“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樹立權利義務觀念。
2.缺少主體意識,存在一定的“被就業”現象。一些高校,為了自己所謂的“就業率”,使學生的就業協議與畢業證相聯系,使學生為了順利地拿到畢業證而無奈地“被就業”。殊不知,這種做法已經侵犯了學生的權利。此外,一但“被就業”的單位若是真實存在的,也有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不利的影響。
3.部分大學生不能夠正確地區分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致使其工作后無法維權。有的同學認為與單位簽訂的就業協議就是勞動合同。其實不然,就業協議體現的只是雙方的就業意愿,在協議中只是規定了雙方的違約責任,并沒有涉及到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實質性內容。如,實習期間的工資、各項保險;正式工作中的勞動時問、休息時間以及相關的工傷賠償等等。因此,當到用人單位報到后,學生應積極主動地與單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通過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便于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4.口頭勞動合同導致的法律問題。在合同的簽訂過程中,既存在口頭的勞動合同又存在書面的勞動合同,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一定要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口頭的勞動合同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發生糾紛,取證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環節,就會導致大學生很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5.大學生創業導致的法律問題。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國家大力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并且在創業之初為其提供小額的貸款。與此同時,國家還有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抱有僥幸心理,存在“冒名頂替”創業的,也存在游走在法律邊緣創業的。
二、大學生就業中法律問題的成因探析
1.高校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制教育內容。高校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想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學校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開設相關的課程。但是,目前尚沒有形成統一完善的法制教育內容體系。一些學校開設法律課程具有很強的隨意性,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律情感的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應制定詳細的法制教育內容體系,至少應在畢業階段普及合同法、勞動法、丁傷保險條例、刑法、行政法以及一些訴訟法知識。
2.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手段、方式較為單一。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即使掌握了相關的法律知識,熟悉相應的法律條文,如果沒有經過實踐的歷練也很難將法律知識與條文運用自如。而現在在法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最典型的問題是缺少實踐環節。因此應加強法學教育的實踐環節,如在學校建立模擬法庭、到法院參加庭審的旁聽或者可以與法院合作,把一些案件的審理搬到學校等。這種直觀的教育,會大大增強法學教育的實效性,使廣大學生能夠深深感受到法律的權威,有利于法律情感的培養,法律信仰的樹立。
3.法制教育是一個綜合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法制教育是一個綜合工程,法制本身就是極為復雜的,它體現在法的運行過程中。法的運行要有立法者、執法者、司法者以及守法者等才能夠充分得以體現。我國的法制體制還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之中。因此,法制教育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
三、高校就業法制教育“335”模式
“335”即是指三級主體貫徹三個理念,三個過程結合三類內容,五大載體支撐立體教育形式。“335”模式是圍繞著大學生就業法制教育的主體、理念、步驟、內容、教學形式等內容展開的,是針對現有的就業法制教育的弊端構建的框架式結構。
1.三級主體貫徹三個理念。這三級主體是指從宏觀到微觀的高校就業法制服務體系。一級主體是指校級的就業指導中心。全面協調與用人單位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各種法律關系,切實保障畢業生的獲取就業信息權、被推薦權、就業選擇權、公平待遇權及違約求償權等。二級主體是就業法律服務辦公室。既要組織報告、講座等形式的就業相關法律專題教育,也要提供個別法律咨詢,幫助畢業生制訂維權方案;既要按部就班地開展惠及全體學生的就業法律常識宣傳和社團實踐活動,又要重點突出地集中指導畢業生的依法就業和平穩就業。三級主體是“專、兼、聘”結合的師資團隊。師資團隊要有量有質。聘任教師要專家化,應當包括學科前沿的知名學者和教授,通曉勞動糾紛和人事爭議法律實務的法官和專職律師,擁有豐富人事管理經驗的人力資源部門高管和政府官員等。如果說,三級主體是就業法制教育的中樞,那么,三個理念是其“靈魂”。具體指:一是提前介入、重在預防、貫穿全程的原則。就業指導,不能夠在學生即將找工作的時候,才開始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而是應該循序漸進,從進入大學開始,就要為他們今后找T作奠定一定的法律知識基礎,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識。要用正反兩面的經典案例教育和引導學生,在對鏡、反思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求職觀念。二是法律素養教育與法律知識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素養是人們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法律素養一般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i個方面。法律素養的的高低,是以法律知識為基礎、以其行為為體現的一種能力。在高校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識才能夠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夠使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形成法律信仰,在H常生活和丁作中才能夠在任何條件下都以法律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三是法制教育與基礎文明活動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基礎文明教育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具有極強的內隱性。因此,認清一個人的法律素質達到什么程度只有在其遇到法律問題的時候才能夠體現出來。法制教育不是獨立的、孤立的環節,應與基礎文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水乳交融、共同推進。
2.三個過程結合三類內容。第一過程是大一、大二的就業認知和初步設計階段。在這個階段,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以分科課程為主要形式,普遍地開展職業的基本法律知識教育和職業美德教育。要向學生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整體形勢,分析不同職業的特點、發展情況、用人標準和要求等,以便于啟發學生在職業期望的引領下進行職業探索。通過必修課,進行《民法通則》《勞動法》等部門法的教育,提高契約意識、誠信意識、平等意識、協作意識、責任意識等品德修養,每學期不得少于36學時。開設選修課,講授《民事訴訟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針對職業意向和專業,講解《公務員法》《教師法》等。教學方法主要有理論講授、案例分析、頭腦風暴等。第二個過程是大i的就業定位和規劃階段。與職業規劃相配合,根據職業測評的結果及解釋(例如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量表、職業性格、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傾向的職業測評以及卡特爾16項人格和情緒商數等心理測試),再結合個人教育經歷、實踐經歷以及社會環境分析,進行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繼續培養學生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法律素養和品質優勢。主要通過選修課、專題講座、報告會等形式介紹就業的政策法規和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積極開展活動課程,應用模擬法、參觀法、經驗交流法等,廣泛宣傳《普通高等學校就業暫行規定》《人事爭議處理辦案規則》《國有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吉林省勞動合同規定》《長春市勞動爭議處理辦法》《職業修養》等。第三個過程是大四到試用期的畢業實踐與適應階段。發揮環境課程的優勢,綜合運用場景啟發法、文化氛圍熏陶法、情境演習法等,營造生動活潑、形象直觀的校園法制文化氛圍。比如,舉辦就業法制宣傳月活動,通過校園廣播、網站、宣傳告示欄、黑板報等方式,形成濃厚的學法、知法、用法的氛圍。組織模擬審判、模擬仲裁等,演習求職技巧,提高抗挫折能力。參觀基層工作和人才招聘會,加強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維權意識。開通在線法律咨詢,提供應對就業歧視、規避就業陷阱和制訂維權方案的專項法律服務或法律援助。
3.五大載體支撐立體教學形式。就業指導中法制教育的五大載體:一是課堂,主要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就業指導”課和選修課,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也是傳播法律基礎知識的基本方式;二是專門的就業法律咨詢機構,由專職法律教師進行H常的法律指導;三是專題報告,由專職律師、法官、政府工作人員、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等講解就業過程中常見的糾紛、爭議和訴訟,介紹現代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等;四是實訓活動,考察人才市場的用人情況,到企業進行鍛煉,也可以開展模擬公務員考試、模擬招聘等;五是網絡,如大學生維權網、在線就業法律論壇、在線就業法律咨詢服務等。現在是信息時代,網絡已經完全走進了大學生的生活。但是,我們不能只把網絡限定為電腦,還應充分利用手機網絡。高校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建立校園網站以及手機報等,通過大學生喜歡的方式,把法律知識傳授給他們。解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所遇到的法律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既是法律知識的學習者也將是法律知識的傳播者。因此,應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為我國公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