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環保教育開展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實踐中探索環保教育的途徑
近幾年來,我們本著“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踐行“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生態平衡,環境育人”的現代環保教育思想,通過全面開展環境保護教育,促進學生環保素養的不斷提升和學校和諧持續發展。
1.環境熏陶,增強意識
校園環境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它既是學校環保教育的物質載體,也是學校環保教育的重要顯性文化。它既是教學活動的場所與設施,又是陶冶師生情操的無言之師。一是根植綠色文化。不斷增添校園新綠,做到面積大,數量多,品種全,形狀異,并與附近“七星公園”對接,相互襯托,形成了一片綠洲,營造了一個花園,為生命潤色。二是構建假山臘石文化。我校有假山臘石4個,都蘊含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分別在臘石刻上明德、啟智、健體、陶美等大字,啟迪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三是開辟盆景文化。組織師生盆景培植、花卉栽培、根藝制作。形態各異的盆景、根雕作品,飛舞著生命的律動。四是啟動樓道文化。精心策劃,合理布置,分層分類,板塊清晰,使校園的一墻一壁都無聲地“說話”。如,在三、四層走廊里分別安裝了12塊有關“生態平衡”“飲水思源“”節能環保”和“愛護地球”等知識內容的展板,各板塊不定時更換。五是不忘廁所文化。整潔、舒適的設備,共同講衛生、節約水資源的警句,體現以人為本,突出校園環保。六是建構垃圾文化。倡導廢品回收,變廢為寶,養成良好環境保護習慣……總之,校園環境的各種建設讓師生感受到一種舒適和優雅,感受到學校環保教育氣息,真正使環保教育從根部滲透與散發,不斷增強師生的環保意識。
2.拓展課程,隨機滲透
我們按新課程要求購置了統一環保教材、配音幻燈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等作為主體教材。將收到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等數十個國際公約等作為輔助教材。選用生物、地理教師和各班班主任作為主講教師。與市水文局、市氣象局等單位共建,聘請他們的環保專家來校講學。我們按認知梯度分年級安排教學內容,每班都開設環保教育課。學生按要求完成學習過程階段性小結、研究性學習心得或考察報告。學科教學是滲透環保教育的重要渠道。環保學與生物、地理、化學等各門學科都有密切關聯,如,地理教材中有酸雨的危害、沙塵暴的成因,化學教材中有污水處理方法、節能減排的措施等豐富的環保教育素材。為此,我們要求科任教師將環保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已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另外,我們要求各學科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綜合實踐活動,多方位提升學生的環保素養。如,地理學科組織學生開展了社區“白色污染”的調查,了解“白色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對環境的危害提出解決的建議。生物學科組織學生開展“潲水油”對人體的危害和政府整治力度的調查等。
3.校內活動,體驗價值
每學期,我們利用師生大會宣傳環保的重要意義,全員參與,樹立環保意識,并在學校工作中制定環保教育計劃,將環保教育貫徹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同時,學校組織開展環保主題班會,定期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師生共同交流環保的意見,共同探討環境教育的方法,不斷提高環保教育效果。我們向全校師生發出聯合倡議,利用廣播站、宣傳欄宣傳環保知識,不斷提高師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同時,我們積極開展各項校內活動,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并取得較好效果。如,成立愛鳥護鳥協會,學生筑巢引鳥,校園綠樹成蔭,小鳥依人。愛鳥護鳥活動拉近了學生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學生與禽鳥為伴,枝葉間穿飛著藍天的精靈,草坪上舞動著學生的身影,滿場都是鮮活的生命。愛鳥護鳥活動不但讓學生品嘗了自然王國中的神奇:鷹翔九天、雁字成行、鷺鳥群遷、春燕銜泥、烏鴉反哺、布谷催春,而且誘發出了學生對自由、紀律、協作、創造、孝行、奉獻的遐思和向往,懂得了應該以實際行動促進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的道理。我們的盆景培植、花卉栽培、根藝制作等興趣小組,在老師、家長和校外專業人士的精心指導下,效果突出。各類作品置造化于方寸,化腐朽為神奇,在造型上追求意境、講究動勢、手法自然,在整體取勢和枝剪手法上顯示出非凡的創意,深受參觀者的好評。全體師生每天都在享受美的教育和藝術的熏陶。而作品制作上的因材施藝和教學上的因材施教異曲同工,引發了我們的思辨:教育者要善待學生,激發潛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在參與制作過程中,感悟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然真諦。張揚個性、展示風采、發展特長成了他們成長的需要,促使他們堅定了成人、成才、成功的決心,體驗了生命活動的價值。
4.融入自然,激發熱情
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在為我們提供生動的教育素材。陽春百鳥和鳴,盛夏乳燕奮飛,深秋旅鳥遷徙,寒冬雄鷹翱翔。我們讓學生走進自然、融入其中。學生縱情于大自然的懷抱,仰望日月經天,俯視江河行地,耳聽濤聲鳥鳴,鼻嗅泥土芳香,口嘗五谷花果,無不感到巨大的感官沖擊和心理愉悅,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和感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諧可親,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環保熱情。節假日,組織師生開展郊游、蕩舟、賞荷、觀濤等野外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認識了季節的特點和變化,掌握了潮汛的變化規律,結識了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動植物,采集了實物標本,達到了單純課堂教學無法企及的效果。
5.社會實踐,健全人格
我們以團隊為主陣地,每學期都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以環保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組建義工社、學生志愿者、藍星愛心小組,他們在放學后、雙休日走向社會,參加社會實踐。學生志愿者定期為所在社區街道打掃衛生,清除“牛皮癬”,做環保宣傳;義工社常年堅持為社區老人活動室清潔衛生,修剪花草;藍星愛心小組為社區五保戶、孤寡老人義務勞動。學生在勞動中不僅學會技能,更學會做人。世界環境保護日,組織學生到市水文局參觀,聽講座。學生知道了水文循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質循環。它成云致雨,影響著一個地區的氣候和生態,塑造地貌和實現地球化學物質的遷移,像鏈條一樣聯結著全球的生命,為人類提供不斷再生的淡水資源和水能資源。水文循環使地球變得生機勃勃,倘若沒有水和水文循環,地球會像月球一樣,是一幅沒有生命、寂靜荒漠的圖景。展覽中,一幅幅危害水資源的圖片,一幕幕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連年干旱、沙塵暴、暴風雪的視頻,啟迪了學生的思想,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氣象日,組織學生到市氣象局參觀學習,探尋“風云變幻”奧秘,印證了環境污染對天氣的巨大影響,堅定了學生做好環保的決心。保護“母親河”活動日,師生徒步20多公里,沿途宣傳環保知識,分發環保傳單,呼吁沿江兩岸居民節能減排、綠化環境,不向江、河、湖、水庫、池塘等丟棄垃圾雜物、亂挖亂排,堅決取締沿江污染企業……讓“母親河”的水更清、更甜。在那里,學生真正體會到:我們居住在潮汕平原,南海之濱,日飲韓江水,夜聽南海濤,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韓江負載著高山大海的恩惠,傳遞著古往今來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澆灌著四方原野,哺育著潮汕子民。它以大自然的偉力,引領韓江流域內人民從遠古走向未來,從愚昧走向文明。它的神奇美麗,召喚著我們去認識它、親近它。學生還領略到“上善若水”“有容乃大”的真諦,由衷地涌起熱愛、保護“母親河”的美好情感。通過舉行大量的實踐活動,師生不僅豐富了知識,開拓了眼界,更加認識到環境保護是利國利民的大舉措,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來。而且調適了心理,放飛了思想,情感日益豐富,人格更加健全。
6.家校同步,和諧共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與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學生的發展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共同影響的結果,因此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必須統一協調,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健康的環境里快樂地生活、成長。隨著環保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的環保教育向家庭、社區延伸。通過學校的主導作用,家庭的同步配合,讓環保教育與家庭共同滲透,使環境保護的意識深植人心,全面提高了學生、家長乃至社區公民的文明生活品位和環保素養,促進了社區和諧。如,在學校家長開放周,我們舉辦家校聯合菊花展覽。展品品質好,養殖技藝高,造景工藝復雜,手法精彩震撼,令人嘆為觀止。有九龍壁、千頭菊、懸崖菊、大立菊、塔菊等精品力作。活動的開展,拉近了家校的距離,推進家校聯合教育的和諧一致。也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校、父母對他們健康成長的期望,促使他們更加牢記自己的使命,父母、親友的重托,老師的期盼,進而鍥而不舍、勤奮學習。
二、在反思中認識環保教育的收獲與不足
我們的環保教育已由校內拓展到校外,由紙上談兵落實到社會實踐,由短期行為轉向長效管理。環保教育的開展,進一步煥發了精神面貌,推進了學校現有的管理機制和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的教學觀念和領導的管理思想都受到了普遍的洗禮。學生的自主管理、教師的民主意識、領導的人文關懷都上升到新的層面。在管理上,學校將人性化與制度化相結合,崇尚以人為本、以德治校、健全制度,為全體師生的“幸福人生”鋪筑了綠色平臺。全方位地關心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形成了凝聚力和歸宿感,從而把學校的辦學目標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為,提高工作、學習的主動性。環保教育的開展,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歡樂留給學生,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體現人生價值、煥發生命活力的舞臺。德育過程轉化為教育外在影響和學生內在需求的和諧統一,“與自然融合、為生命潤色”“保護生態、珍惜生命”已成為師生攜手前進的內驅力。積極倡導的生生同伴教育,師生結伴成長已根深葉茂。實施環保教育,我們把“遵循自然規律的敬天意識”“保護生態家園的敬地意識”“珍視生命價值的敬人意識”的宗旨貫穿始終。我們用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用素質培養素質。不懈的追求,辛勤的努力,換來了滿園春色。我們品嘗了環保教育的甘甜———走進校園,茂密蒼勁的大榕樹與整齊翠綠的雪梅相映成趣,奮發向上的校徽與辦學理念標語在文化長廊上熠熠生輝,熏陶師生的文化臘石聳立在美麗的花草叢中,優美高雅的校園音樂……濃郁的書齋氛圍,和諧的育人環境,是師生學習、提升、發展的家園,是社區青少年學生向往的樂園。雖然,我們的環保教育實踐獲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果,但還存在著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盲區”,必須反思改進。
一是學校環保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滲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僅靠學校難成大氣候,特別是學生的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持久,只有家庭、學校共同教育,才能使環保觀念在學生腦海中扎根。二是學校環保教育必須與隨機教育相互滲透。生活中處處、時時有教育,我們老師就應該做一個有心人,把握好每一個教育的契機,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各個環節中進行隨機教育,對學生的環保行為加以強化。三是學校環保教育必須扎扎實實、持之以恒,逐步深入方能奏效,任何企求通過搞運動式的教育而奏效的想法都是不切合實際的。四是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大學校環保教育的督查和評估,應該把環保工作作為學校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形成長效考核機制。五是政府部門應該大力進行環保宣傳,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整治,為學生健康生長創建一個優美的社會生態環境。同時,在升學考試中可以適當考查環保教育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