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前教師心理素質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教師心理素質結構
教師心理素質結構可以從多角度劃分。第一,教師角色認知。指教師個人對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為規范的認識以及對教師職業與社會其他職業的關系的認識。只有清楚的角色認知才能在社會情境中找準定位,恰當行事,做到與現實保持一致,達到良好的角色適應;第二,教師角色體驗。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受到社會及家長、學校學生和教師的評價和期待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良好的教師角色體驗可以使教師在教育工中避免“自我牽連”或“殃及無辜”;第三,教師角色期待。是教師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對自己角色行為的看法和期望;第四,教師品格。如果把教師當成學生的楷模,則更注重于對教師人品上的角色規范。在教師人格上,西方學者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效能的教師要具有合作、民主、體諒、忍耐、公正、了解學生、給予鼓勵的特征;第五,教師自我意識。主要指教師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態度。
2.教師心理素質的基本元素及主要體現
教師心理素質的實質內容即為教師心理素質的核心成分,它支配和調整著教師工作中的行為表現,也決定其能否勝任教師職責。首先,教師適應角色轉換,在教育思想觀念、工作方式、人際關系、生活環境等多重角色轉換上都要適應,在此基礎之上教書育人。其次,教師應當對學生心靈有特別的感悟力,包括對聲調、手勢、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識別能力。善于透過學生的外顯行為,迅速、準確地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和行為動機,并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再次,教師的情緒控制力可使教師以積極的情緒狀態投入到教育活動中。同時它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教育手段,既會給學生心靈帶來慰藉,也會給學生心靈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此外,教師要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四個方面的關系。生活在一個有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強的教師,對教育環境、學生狀況、領導素質、社會公正、自身發展等方面的問題,隨時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即使在挫折狀態下,也會采取正確的方式應付挫折,迅速擺脫挫折對心理的消極影響,并從挫折中學會堅強和奮進。
二、現代教育中教師的壓力及其影響因素
1.傳統觀念的弊端與思考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積淀和發展中,社會對教師的職業形象已經定位于敬業與奉獻等價值觀念,教師本身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無形中也被潛移默化。這種傳統觀念忽視了教師職業的社會性,使教師職業缺少生活性和主體性,不利于教師自身個性的發展與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
2.社會因素帶給教師的壓力影響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這就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也就在情理之中。這樣一來,無論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考慮,還是為了符合國家對教師的要求,都必須對自己的學歷提升而努力奮斗?!皩W無止境”對教師來講恐怕體會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經濟開放使得先進技術設備蜂擁而至,現代化教育媒體迅速占領和取代傳統的學校教育陣地,在學校教育改革中掀起熱潮。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就成為必須掌握前沿技術的生力軍,他們為信息、為網絡忙得不可開交,無形之中心頭又多了一塊“病”。
3.教育活動中的壓力凸現
教育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康的人格,成為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一分子。如果教師的期望、教育結果與學生的成長結果基本上一致,教師就會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但是,學生也具有各自的性格差異,教師在實施教育的共性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這是教師面對學生的現實壓力。學生往往并不像教師期望的那樣在“控制”中成長。教師如果僅僅立足于學科研究與教育,則無法適應充滿個性的學生在成長中的各種要求。同時來自社會、家長的期望“壓力”,也會使教師的責任心與學生發展差異之間的距離加大,從而增加教師教學中的負擔。
三、素質教育中改善和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有效途經
1.培養師愛
教師積極情感主要表現在其對教育事業、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熱愛。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熱愛教育事業的大前提下,教師才能自覺地調動自身積極性,在教育工作中投入相當的精力,發展和提高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教師對所教學科的熱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熱愛自己學科的教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秾W記》中“親其師,信其道”之說,深刻揭示了這一道理。因此,教師應高度認識師愛的意義,培養師愛感情,將愛心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細微之處如對學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觸、對其名字的一聲親切呼喚都會產生師愛的魅力。將自己的師愛之情化為滿足學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的行為,促進師生情感交流。懷著愛心去批評、指正學生的缺點錯誤,也是批評教育的藝術性之所在。除了教學中,要注意課外的“感情投資”也會獲得教學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2.培養教師的興趣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心理發展的興趣及對所教學科和教學方法探究的興趣,不僅能驅使教師去接近和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學習規律,自覺尋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師積極地鉆研業務,認真地、滿腔熱情地從事教育工作,同時也常常會引起學生相應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的興趣不應僅限于所教學科,更應培養廣泛的興趣。廣泛的興趣使教師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綜合各學科知識,成為合縱連橫、觸類旁通的“大家”。在信息社會的今天滿足各類學生的求知欲,才能在教學中博采眾長,不斷推動教育創新。
3.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的教育活動是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現有知識狀況,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并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要依照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經驗和個別差異,恰當地選擇教學措施、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狀況,了解學生知識技能的個別差異,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狀況,把握學生認知、情緒、意志及個性方面的特點,結合學生這些特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全面發展學生個性。
4.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
現代教學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即為創新。教師的創造性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傳道、授業、解惑”時表現出敢想、敢干、敢闖的獨創精神和獨創能力。教師要具有開放性的教學思想,用變化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教學對象,處理教學問題,激發和愛護學生的創造精神,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就會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進行靈活、多樣化、獨創性的教學設計,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宜的教學模式、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目標達成情況和學生心理接受能力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要善于捕捉教學過程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教學調控,保證教學過程不受或少受無關因素的影響,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