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心理學中少先隊組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相比于國外,國內對組織認同的研究起步較晚,且研究對象多集中于企業職工、公務員、中小學教師這類社會群體,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少年兒童群眾性組織——少先隊,關注較少。本研究運用調查法從云南中小學的具體實例出發,分析探討怎樣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提高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感,并得出結論:教育心理學對提高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感有重要意義,但它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提高認識,不斷改進,更要加強其理論研究。
關鍵詞:
組織認同;少先隊組織;少先隊組織認同
一、少先隊組織認同的研究現狀及內涵
組織認同一直是西方組織管理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話題,許多學者都把組織認同歸屬于社會認同。具體來說,組織認同是一種心理認同,也是心理依賴的一種表現形式,當成員將組織的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并且對組織活動盡心盡力時,就會產生這種心理現象。中國少年先鋒隊(簡稱“少先隊”)是中國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是少年兒童學習共產主義的地方,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預備隊。少先隊不僅有其他組織的共性,還有作為中國特色少年兒童組織的特性。近些年,學者們開始注意和重視少年兒童組織,但相對于其他的熱門研究,對少年兒童組織認同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根據少先隊組織自身的獨特性,可以得出少先隊組織認同的內涵為:少先隊員擁有共同的信仰、價值,并且表現為對組織活動盡心盡力的行為結果,有強烈的歸屬感并且希望維持組織成員身份的一種狀態。
二、少先隊組織認同的理論基礎:教育心理學視角
(一)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與維持個體學習行為,并促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它可以與學習活動相互激發、相互加強。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就會自始至終貫穿于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奧蘇伯爾把學習動機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識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指向學習任務本身,是一種內部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在通過勝任某些活動而獲得尊敬的需要基礎上產生的,其目標是獲得某種地位;附屬內驅力是在希望獲得他人關心、認可、友誼與支持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其目標是獲得他人的贊許與認可。其中,后兩種動機都是外部動機。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感覺被動地被個體所接受,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構建起來的,這種構建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而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產生源,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發新的知識經驗。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僅僅是個人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加工,更重要的是群體之間交流合作的過程。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它建議把學習者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都由不同能力的成員組成,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協作完成小組每一步的學習目標,在保證每個小組成員成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小組的整體成績和水平。這種交流協作方式,能把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思想呈現和分享給整個群體,即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需要所有成員共同完成,而不是由其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學生孤立完成[1]。
(三)有意義學習理論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劃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兩種。他認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兩者在心理機制和條件上有本質的不同。機械學習的心理機制是聯想,其產生的條件是刺激與反應接近、重復和強化等。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的、非人為的聯系。開展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有三點:一是學習者要具有一種有意義學習的心向;二是學習材料對學習者具有潛在意義;三是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互相作用。
三、增強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感的實例研究
(一)學習動機理論在少先隊組織認同上的應用
對于少先隊員來說,增強他們組織認同感的內部動機是少先隊特有的政治性。政治性能激發少先隊員的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從而對少先隊組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昆明市五華區春城小學堅持開展“紅領巾心向黨”和“手拉手”活動。2016年10月中旬,春城小學開展了“和黨員手拉手——尋找身邊的共產黨員”活動,要求少先隊員和黨員做朋友,了解他們在祖國各行各業中做出的貢獻,感受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時代精神和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他們聆聽黨員的感人故事;和黨員大朋友一起做好事;向黨員大朋友學習,以他們為榜樣寫下自己近期的目標,貼在教室的宣傳欄里鞭策自己。活動結束后,他們成立了各種紅領巾小社團,互相幫助,彼此監督,讓胸前的紅領巾更加鮮艷。春城小學的成功之處在于通過“紅領巾心向黨”“手拉手”等活動,把少先隊員和中國共產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少先隊員意識到他們是黨員的新生代力量,少先隊員是和黨員一樣光榮的名稱,從而從內部心理上增強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感。“和黨員手拉手——尋找身邊的共產黨員”這種生動、具體、形象的教育活動,可以幫助隊員們理解黨員這一光榮稱號,激發隊員們知黨、愛黨、跟黨走的樸素感情,促使學生為自己是少先隊員感到無比的自豪,從而對少先隊組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二)建構主義理論在少先隊組織認同上的應用
《中國少年先鋒隊章程》規定了少先隊員的年齡為6~14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少年兒童不具備較強的自我建構能力,對他們來說,輔導員教師的引導十分必要。而發揮他們自我建構能力最適合也最有效率的途徑就是合作學習。昆明市西山區海源小學成立了兒童成長小組,每十個隊員為一組。成長小組的目標是,讓組員全面了解自我;互相了解,共同進步;學會和他人溝通交流;互相幫助,發現對方的優點;學會合作,增強團隊意識。其追求團隊合作的學習模式,日常的小游戲也都以成長小組為單位進行,且這些活動都需要小組成員協作完成。此外,學校還通過組織“成長中的小故事”“請你夸夸我”“你有困難我幫忙”等活動,加強少先隊員的思想交流,使隊員們在同其他組員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思想和行為上的共鳴,獲得心理上的歸屬感,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成長小組是世界各國在兒童和青少年教育與輔導中經常使用且較成功的一種方法。成長小組的根本目標是通過兒童之間的互動,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使他們學會傾聽傾訴,達到認識自我、提高自信、增強團隊意識的目的。海源小學通過成立兒童成長小組,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隊員們迅速自然地融入少先隊組織,從情感上增強了他們對少先隊組織的依賴和認同感。
(三)有意義學習理論在少先隊組織認同上的應用
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不是零散、片面的知識,而是系統、整體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是整個知識網上的一個點或一個節,離開了知識網,也就喪失了生存的基礎。教材在知識網的形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昆明市呈貢區七彩云南小學充分考慮了云南少數民族眾多的特點,開發了校本課程。以前,輔導員普遍反映少先隊活動特別是隊會,比較枯燥,多數是一些大而空、不切合學生實際的主題,不能激發隊員們的學習熱情:“他們都像是局外人,不能把新學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相結合。”學生也覺得沒有興趣,而且學得很吃力。校本課程的開發從教材上解決了這個難題。七彩云南小學的校本教材更多地從身邊的文化環境入手,如介紹各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等,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能與其原有的認知結構產生實質的聯系,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輔導員表示校本課程讓隊員們產生了主人翁意識,上課積極性明顯提升,更適應和喜愛少先隊這個大家庭。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不僅包括學生以前學習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生活基礎;學生的認知方式;學生的能力層次;學生的心理需要;學生的情感狀態;學生的品德修養[2]。所以,校本教材能讓隊員們迅速地把教材同他們的生活基礎或情感狀態聯系起來,讓少先隊員產生主人翁意識,進而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屬于少先隊這個集體,并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七彩云南小學通過開設校本課程,讓學生在無意識中把新知識同自己的原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不僅內化了新知識,還增強了少先隊員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滿足感。
四、結語
少先隊組織作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少年兒童群眾性組織,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現實中,少先隊員對少先隊組織的認同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提高其對少先隊的認識,不斷增強其認同感。本文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少先隊組織認同的理論基礎,受筆者自身能力及視野的限制,在研究內容及方法上還不全面,分析問題也不夠深入和徹底,只是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初步分析了少先隊組織認同的理論基礎,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想及策略。個人認為,對少先隊組織認同的研究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需要不斷創新及完善。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9.
[2]劉建德.學生實際:課堂教學的出發點[J].教育科學論壇,2009,(6):49-50.
作者:姜楠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