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心理學下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媒體時展帶來的更多樣化的學生群體,高校教育者想要高效率地展開學生管理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專業的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教育技能,還需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的同時,將心理學理論與特色實踐教學結合起來,進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心理學的兩個重要理論分別是遷移理論和動機理論,通過進行藝術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和方法,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的學生管理中,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教育,將思想教育融進專業的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學生管理;藝術實踐;社會實踐
高校教學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何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教學活動中的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教育、掌握教育者教授的創作技能、受教育者的成長規律以及心理狀態變化等,都是作為教育者十分關注的內容。基于一定的教育學理論下,通過結合北京電影學院專業藝術院校實踐教學的教學特點,去探索藝術實踐與社會實踐特色結合的學生管理模式,把每一個學生當作獨立個體,持續推進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研究由來已久,但多數研究還是從心理學的層面去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本文重點探索的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如何與專業藝術院校的實踐教學相結合,將理論分析和理論知識的背景與實際的教學任務相結合,在預判學生成長需求與成長變化的前提下,在實踐中去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學生能行之有效地在創作與學習中去提升專業能力與加強心理健康素質。從藝術實踐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反思實踐教學效果的過程實時調節學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及時地發現學生所遇到的難題和困境,更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幫助。
一、在藝術實踐中開展德育工作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在專業的藝術院校的學習中,藝術創作實踐是重要的考察與學習方向之一。學生的創作能力、藝術感知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直接關系到藝術創作實踐的教學成果。藝術院校的專業特點也使得學生們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去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積累。在藝術實踐中開展德育工作,不僅適應了專業學習的教學特點,還能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藝德修養。在藝術實踐的創作中,會涉及許多需要學生進行展示創作能力的機會。教育工作者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種更規范和更專業化的展示平臺,能在開展藝術實踐、德育工作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多方位地發展藝術創作實踐的教學效果。[1]如在表演技巧專業課的學習上,不單單只是讓學生作為接收者被動地去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是通過讓學生進行分組創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團隊合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技巧,并將學生們所創作作品匯總成節目。2019年5月,我系舉辦了雙語表演片段的匯報晚會,使學生們的學習能從課堂延伸出來,以一種更加正式的形式,在舞臺上去鍛煉學生的藝術感悟能力,提升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和在眾人面前展示自我的能力。[2]表演匯報同時也能作為院系的文化活動,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從心理素質培養和藝德教育方面,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從實踐中去加強心理健康素質與藝術修養才德。為了使藝術實踐的創作效果能輻射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在開展藝術教學活動的同時,也提倡和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回報社會。在疫情期間,我系學生積極參與了疫情防控系列微廣播劇《馳援武漢的日子》的創作,該節目日前已登陸了《學習強國》平臺。在疫情防控早期,此學生就加入了《馳援武漢的日子》前期策劃的工作中,參與制作了十期系列廣播劇。微廣播劇的創作以奔赴湖北武漢的醫務工作者記錄的“馳援武漢醫生日記”作為根據,篩選日記中感人肺腑、故事感強的內容進行創作。在微廣播劇的創作過程中,駐武漢疫情地區的記者們還會在創作組微信群里實時反饋視頻、圖片、日記等資料。學生在進行微廣播劇創作的同時不僅體高了自身專業的藝術創作能力,同時也是為疫情防控做出努力,為社會貢獻微薄力量。
二、在社會實踐中應用遷移理論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是傳承文化與進行創新的地方,對于專業的藝術院校來說,學習感受文化、實踐創作創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在社會實踐中應用遷移理論,不僅是管理教育學生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更貼合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習氛圍。學生們從高中畢業進入到大學校園,大部分都需要離開家庭到校園參與集體生活。大學校園以及大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的作用是提供讓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過渡階段中,教師、大學的教育、同窗的相處,對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提升個人適應能力來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教育促使大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這個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中也被稱為遷移過程。[3]教師倘若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根據遷移理論及學生在遷移過程中的成長特點,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便能較為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在社會實踐中應用遷移理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專業提升,分別對應學生從家庭過渡到校園、再過渡到社會的三個不同階段,全面地幫助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重點在于從心理建設層面為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塑造一個具有家庭感、歸屬感的學習生活氛圍,著重從學生的寢室管理及班集體管理入手。在寢室文化管理方面可以建立起一個雙向監督的方式,一方面是定期到每個宿舍去走訪學生情況,實地地去了解學生在居住狀況,指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可以發揮黨員同學的作用,黨員同學對于構建良好的寢室家庭文化可以起到模范作用。多方面多角度地去了解學生在寢室中的生活情況與人際關系變化,及時地關心和指導學生處理室友關系,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班集體管理重點在于建立起集體凝聚力,凝聚力的產生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歸屬感,并會受到優秀學生的激勵去努力提升自己,形成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集體凝聚力的建立是一個長時間的培養過程,需注重調動班集體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如每年的校運動,積極去做學生的動員工作,調動更多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追求集體學生的參與度,而不是參賽名次,可以使學生在進行集體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進友情、增強感受集體榮譽感。在注重學生協同創作的文化管理的同時,還應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教學的特色項目。協同創作的文化管理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提升個人的創作能力。影像創作是一個需要團隊協同創作的過程,溝通交流是團隊合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元素,教師需時時關注學生在創作時的團隊溝通進度。通過構建文化創作的管理方式去提升學生的能力,社會實踐文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管理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從學校的創作學習過渡到適應社會的創作結果輸出。
三、鏈接實踐教育平臺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動力
對于學生來說,最好的學習管理模式并非說教式的“被動”教育,而是能通過指引和引導,去培養學生“主動”進行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教育心理學的動機理論作為指引,在學生剛進入大學校園之初,便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培養及社會動機培養。關注學生行為產生的出發點及動機,從心理層面入手,針對性地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符合他們個性的教育管理方式。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高考時是一個較為集中高峰時期,進入大學校園之后,可能由于環境及學習身份的改變,有些學生可能會缺失明確的學習目標。這時倘若給予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的引導,將會有效地改善學生的消極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及輔導員關心和定期關注學生的成長變化,鼓勵支持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重新確立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習慣。[4]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管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立交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背景,幫助學生分析梳理自身的優勢劣勢,交流學生所遇到的瓶頸、問題及發現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第二個階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規范學生的行為作風、幫助學生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配合學生的主觀需求幾個方面入手,規范行為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可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情況進行調整,配合學生的主觀需求是在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的基礎上,去強化學生的成就動機培養,從學生的主觀興趣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第三個階段是幫助學生鏈接實踐教育平臺,適當地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的鍛煉,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找到創作的滿足感,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羅森塔爾效應明確指出,教師對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方向,學生便會逐漸地向教師期待的方向發展[5]。肺炎疫情期間,在保證不影響其他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們進行疫情相關專題的創作。在學院教師和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前輩們的指導下,以被采訪對象提供的素材為基礎進行剪輯,協同創作了《其實我想說•戰“疫”特別版|11位教育培訓機構CEO口述疫情下的“?!迸c“機”》,并發表于經濟參考報的官方平臺。學生們在完成作品之后又重新回顧了創作過程,因為疫情原因,所有素材都是被采訪者提供,后期的整理過程非常煩瑣,包括內容分散,格式不一致以及素材排序的混亂。在觀看素材時,編導班的學生發現這樣工作的效率很低,跟同學們商討后,進行了小組的分工。篩選素材、初剪、精剪、定稿和包裝,每人分配不同任務,確保能夠按時出片。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了自身對接行業標準的創作能力,主動通過創作相關作品,響應疫情防控工作,也能看出學生們逐步具備了自我學習創作管理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視聽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接收途徑,使得學生的知識面變得更廣泛、個性化特征更突出,同時也對教師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生管理中應用教育心理學,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格,從藝術實踐與社會實踐特色結合的方式中去應用教學心理學,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從全體學生的層面落實到具體每一個學生的教育需求,從學生進入校園到走入社會,從學生的個人創作能力的培養到團隊協作素質的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幫助學生學習成長,使學生在走向社會時,能夠以更強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莉.心理學理論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應用[J].科技創業月刊,2006(06):45-46
[2]韋艷麗.新媒體交互藝術[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
[3]莫雷.教育心理學[M].教育出版社,2007.
[4]王亞明.如何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知音勵志,2016(24):35-36.
[5]羅英.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5(06):122-123.
作者:安欣 單位:北京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