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管窺新課程對數學授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年級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注意時間較短,注意穩定性也不夠持久,主要以無意注意為主。因此,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故作神秘,用教師為學生帶來了一件禮物開頭,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的玩樂中引到了課堂上,使無意注意發展成為有意注意,從而有效地達到了教師的目的。但教師并沒有讓教具的作用簡單地停留在這個基礎上,而是又增加了“讓學生說出與馬有關的成語”這一環節,從學生爭先恐后的表現中,我們發現這個環節必不可少,因為他激發了學生的表現的欲望。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個環節,卻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起來,讓學生有了自主參與課堂的意識,教師的匠心也由此可見。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睂W生的思維首先是從問題開始的,他產生于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應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設置一些問題的懸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問題能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能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教師在這個開頭連用三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匹馬的身體的各個部分是由哪些圖形組合而成的?”“誰能在教室里找出哪些圖形也是由長方形和正方形構成的?”“你們是根據什么來判斷他們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這三個問題環環緊扣,從簡單到復雜。當學生沉浸在尋找問題答案過程中時,新授課的內容也就自然引入,這樣不僅能把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課堂中,而且學生自覺參與課堂的意識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密切聯系生活,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進而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教室中找出含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體,把幾何圖形的特點與教室中的實物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感知事物的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地方。這樣,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在他們為數學的無所不在感到驚奇和興奮時,愛數學、愛科學的種子已悄然萌發。
四、故設懸念,激發求知欲望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機制,學習過程中的心智活動是促進認識、強化理解、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故設懸疑引入新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提問“你們是根據什么來判斷他們是長方形的?”學生啞然。這是一個目前為止他們還不能回答的問題,教師心中當然明白,但還是這么問了,目的何在?這就是懸疑。學生的思維正跟著教師一起轉,突然間卡了,這個時候他們必然冥思苦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來一個峰回路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好不好?“學生笑了,學生感覺到教師是在和他們一起學習,因而學習的熱情高漲,在與教師親切交流的過程中自覺地融入了課堂。這樣一種平等的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可親,學生愿意和這樣的教師一起度過四十分鐘。
五、注重師生的雙邊活動,收放自如
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的呼吸’?!苯虒W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師生只有配合默契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著學生前進的同時,學生也必須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導”是一門藝術,必須適時、適度。這個雙邊活動常常是教師有目的地把學生往預定的目標上引,仿佛是一桿盲杖,給沒有目標的學生一個前進的方向。這個導入過程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自已的說與教師有目的的問結合在一起,既像是一次談心,又像是一次關于知識探討的交流會,有意外發生,有驚喜發現。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的角色,沒有過多干預學生的自由,只是偶爾充當了一個朋友、學長的身份,師生合作得天衣無縫而又游刃有余??傮w來說,只要經過精心的設計,普通的教學理念同樣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大放異彩。教師在教學時應圍繞多元化的教學目標,立足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的培養,積極地發現生活中的素材或情景并加以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自己每次進課堂都能“閃亮登場”,使學生能在新課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養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就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了。
作者:柏青春單位:江蘇省射陽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