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課程教學質量提升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不僅體現在大學生數量的增長,更應體現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課程建設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中心環節,科學制定課程目標、合理安排課程設置、突出課程教學特色、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轉變傳統的教育質量觀念,推進高等教育全面、穩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關鍵字:
高校;教學質量;路徑
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馬丁•特羅認為,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衡量指標,高等教育的發展可分為精英、大眾、普及三個階段,低于15%為精英教育階段、介于15%—50%之間為大眾教育階段、達到50%以上為普及教育階段。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高校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在大學生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被教育專家、學者所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總的來看,高等教育質量包括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教學質量、教師科研能力、師資水平、學風建設等多方面。
一、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1]作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組成部分,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如下。第一,推動了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實現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系統、多元化的課程建設體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改進高等教育管理、提升高校教育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是高等教育健康、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推動。第二,有助于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和實施者,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對課程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課程教學質量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教學能力、工作態度是息息相關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必然會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第三,順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對高校教育質量提升的要求。截止到2015年9月,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校總規模達3647萬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40%。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入學人數的大幅度增長,加強課程教學質量建設,對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完成大學課程教學具有重要作用,是解決大學生招生數量增加與人才培養質量下降之矛盾的有效途徑。第四,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作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之一,對培養優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以提升課程質量為切入點,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結構,合理安排課程設置,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和不斷發展,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創新能力的動力支持。
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路徑
大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要順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開展、體現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反映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其關鍵點是能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提升高校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有以下幾點。
(一)順應時展,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樹立全面、科學、多元化、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以滿足社會對人才多樣化、個性化、多類型的需求。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強化教育質量保障意識,對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授課模式、教學方法手段、課程評價體系等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如英國、荷蘭、美國、日本等國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早,對如何提升課程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經驗。我們應積極借鑒他們的先進成果和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情況和就業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構建合理、科學、系統的質量保障平臺。
(二)把握好人才培養定位
高校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主體,要充分考慮到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并根據自身的辦學目標、特色和實力,結合學校的師資狀況、辦學水平、專業和學科特色,做好人才培養的定位。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知識、能力、素質與學生的個性協調發展相結合,以應用型、創新型、特色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能的復合型人才。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要突出專業特色和學科定位,根據學科特點、師資情況、現有辦學條件、人才素質的需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和人才培養目標,將人才培養的最終成果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結合。
(三)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制定實施的關于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專業教學模式、學分和課時量等教育教學總體方案,對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專業素養等提出明確的標準,是教師組織教學過程、把握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依據。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做出相應調整,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優化課程內容和知識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設置,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優化課程設置,推進課程改革
樹立課程人才觀,把傳授理論知識、加強專業實踐能力和提升綜合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全面發展。積極探索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寬口徑、厚基礎”的學科基礎理論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的傳授,同時突出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實現從知識傳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推進課程體制改革,對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評價等加以調整和創新;優化專業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設置,開設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主修與輔修課程相結合;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學分、學時比例,建立多學科、專業交叉的課程體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建立課程質量保障平臺,健全質量評價體系
高等院校作為課程質量保障體系的主體,教學主管部門要制定課程質量保障的相關政策規定,建立不同專業、不同類別課程質量評價體系標準,完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的管理和相關協調工作。加強內部質量監控,建立一個系統的、公平的、合理的課程質量監督評價體系,對教學過程、課程設置、教師的工作態度、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的實現等方面進行監督和自評,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形成書面的質量評估報告[3]。尤其要合理接受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并將其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健全學校、教師、學生相互監督、相互評價的教學質量內部保障體系,對教學質量進行自我監督和評價,有利于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進,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作為高校教學和科研的主體,教師隊伍的師資結構、綜合素質、教學水平、工作態度與課堂教學質量息息相關。堅持引進與培養并舉,積極引進教授、博士等高職稱、高學歷人才補充師資隊伍,加大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教師的選拔和培養工作。鼓勵本校教師通過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擔任訪問學者、到國內外知名院校進修學習、參加繼續教育等形式,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和學術水平。加強與其他院校、專業的文化交流與經驗借鑒,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術講座、專題會議、教學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營造尊師重教的校園環境,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七)推進精品課程建設
“國家精品課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重視精品課程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構建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精品開放課程體系,不斷提升課程建設水平。廣泛利用網絡平臺和現代化教學信息資源,提供精品課程讓學生在線觀看和學習,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學生通過觀看和學習不同院校開放的精品課程,有利于了解其他高校的課程學習狀況,開拓了學術視野,加深了對專業課程的理解等。
三、結論
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的靈魂和生命線,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課程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體現。在不斷推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前提下,以課程教學管理改革為關鍵點,轉變高等教育思想觀念,把握好人才培養定位,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培訓,推進精品課程建設,健全課程質量監督評價體系,形成全面的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運行機制,有利于專業課程的不斷調整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為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潘懋元.關于《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的理解與實踐問題[J].集美大學學報,2010,(11).
[2][美]布倫南;陸愛華等譯.高等教育質量管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陳玉琨,沈玉順,代蕊華等.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羅平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