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教育發展反思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作為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學校,在德育實踐活動中,要以社會主義教育為主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依托,以社會實踐為平臺,深入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積極組織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理論研究,擴展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
二、作為教書育人,為提高民族素質,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所需人才的教師,除了加強自身修養和專業技能外,積極的引導、正確的方法、靈活的策略等不僅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作用。教師在強調教育內容豐富性的同時,要以主題班會為中心,制訂學生共同認定的可行性規章制度;要以社團活動為載體,注重寓教于樂的時效性;以典型宣傳為范例,強化榜樣作用的示范性;以服務學生為重點,強化人文關懷的針對性。
三、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學生應明確學習動機,學會自我激勵與調節,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學習;把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相結合,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不斷增強學習信心;改善自我認知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善于傾聽,在反思中改變;學會和老師、同學融洽相處,以愉快的心情去學習;養成良好的飲食、睡眠習慣,用健康的體魄、飽滿的精神贏得效率。洛克曾勸誡我們:“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教養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險的辦法”。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完善的人格、純潔的心靈可以彌補智慧的欠缺,但智慧絕對無法填補道德人格的缺失、精神的匱乏和心靈的空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憂郁、厭學、頹廢、敏感、多疑、脆弱和自我墮落呢?從大的方面來看,市場經濟的作用不可忽視,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正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書中本無黃金屋,現實自有致富路”的觀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金錢的誘惑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每一個人。打工潮、下海潮致使許多學生成為留守兒童,在缺乏引導、關愛、約束力的情況下,癡迷網絡、逃學、退學、暴力、早戀、偷盜等現象日益嚴重。
從小的方面來看,與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處理方法、引導策略也密可不分,孩子一旦有老師不認同,學校不滿意的行為,就寫檢討、罰站、蹲廁所、粗暴打罵,甚至讓飯桌也變成了戰場。這種指責謾罵、武斷干涉、強行阻止的教育方式,最終也只能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費希特更是強調教育的本質既是道德心。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實現教育目標的條件和保證,學生除了能動接受知識和技能外,更需要高尚精神的感染和良好道德的熏陶,學校該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切忌華而不實、好高騖遠,應以班為單位、以學生為重心,發揮班主任的組織、領導角色,制訂符合班級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的切實目標,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遵循“小而實、近而真、知能行”的原則,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引導,讓學生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在教學實踐、社會實踐中導入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世界觀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等。最終讓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為。高尚的道德又與健康的心理密不可分,培養學生的道德心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那怎樣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教育需要無功利性的社會關注
社會應組織專業人士以志愿者身份定期到校園進行心理測試、心理評估和公益講座;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和不同情況的班級,確立具體、明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結合一線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與教育;最終讓學生在已在理論的指導下有參照、有思想、有目的地去參加社會實踐、參與社會競爭,在實踐和競爭中讓學生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二、心理教育校園化、人文化
學校注重自然環境建設的同時,更需重視以教師文化為依托的富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的建設,用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自然環境和具有啟迪作用的名人畫像、勵志故事、至理名言、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來洗滌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人本化要求教師從人的本性出發,看重人的尊嚴,讓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因此,教師在提高自我素養的前提下,要學會關注,學會賞識、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認真傾聽、耐心疏導、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去處理。
三、心理教育家庭化、人性化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庭要與學校緊密配合,老師應與家長加強溝通,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在教育過程中應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抱怨;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斥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謾罵;多一點尊重,少一點武斷;多一點冷靜,少一點沖動;多反省、多總結、多育心。針對屢見不鮮,令老師、家長頭疼的中學生早戀問題,我們首先要跨越中學分科的藩籬,把生理教育延至中學教學的各個階段,而不是時斷時續、淺嘗輒止,或者再大膽一點,開設專門的性教育課程,讓神秘、好奇在中學生心中逐漸明了、清晰。教育是世代的傳承和積累,塑造學生是一種歷時久遠的磨礪,當代教育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誤區,需要對教育目的、教育策略、教育出路等重新做出選擇和審視,反思教育現狀,求真務實應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