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學前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學前教育本科生學業求助行為的自身影響
因素具性求助或者回避性求助,以實現其社會親密目標。
(一)能力知覺或自尊心能力
知覺指個體對自我能力的認知和評價。自尊心是指個體對在其生活學習的環境中自身價值感的認知和體驗。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脆弱假說和一致性假說。脆弱假說認為,幫助會對具有較低能力水平和低自尊心的學生產生威脅感。一致性假說則認為,具有較高能力和高自尊心的學生更不愿求助。自尊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社會行為。自尊感高的人意味著對自己的能力信心大、對成功的期望較高;自尊感低的人則對自己信心不足,容易自卑,對成功的期望較低。向他人求助意味著承認自己能力不足、無力應付所遇難題,會更加傷害個體的自尊心。學前教育專業中自尊感強、對學業信心大的學生更傾向于執行性求助;自尊感中等、成績一般的學生更傾向于回避性求助;自尊感低、對學業信心小的學生更傾向于執行性求助或者避免求助,以避免自己因求助帶來的威脅。
(二)學業成績Zimmerman和Martinez-Pons(1988)
在研究中發現高成績者更經常向老師或同學求助,并且他們向老師求助多于向同伴求助。Newman和Goldin(1990)研究了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學業求助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在六年級的學生中間,成績越差,主觀尋求幫助的需要越強烈,而學生卻越不愿意開口求助。這一結果與Good(1987)的觀點基本一致。他認為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所表現出的期望和行為相對消極,這樣可能導致成績差的學生為了避免教師的消極反應和由此帶來的尷尬,在學習中盡管在遇難題時有強烈的求助愿望也不主動求助。在學前教育學生中,就每一科目而言,高成績者更愿意主動提出疑問或者求助。一方面,是因為高成績者對某一科目的興趣和獲得正確題解的渴望促使他們求助;更重要是因為高成績者在這一科目上對自己無論從知識儲備還是解題思路上有很大的自信心;而低成績者由于在某些科目上的基礎薄弱、興趣和信心的不足以及為了避免求助帶來的老師和同伴的消極反應和尷尬,就算有強烈的求助需求也不愿開口。因此,他們為了敷衍任務,更傾向于執行性求助或回避性求助。而在回避求助中,最大的可能是由于其知識儲備不足,無法完成其預期的自我解難目標。
二、結語
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求助行為自身影響因素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學習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應有意識地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在遇到難題時積極尋求適應性的幫助,采用積極的自我調控策略,以高效順利地解決難題,提高學習成績。首先,學前教育專業的女生應該理性認識女性的特有的含蓄性格,克服害羞心理,大膽發問求助;男生應該克服身處女性集體的弱勢感,積極大膽地表現自我。相關教師應該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勇于發問和求助。其次,學生應該樹立明確的任務目標、能力目標和社會目標,把學業求助看作一種為實現目標而采取的適應性自我調控策略。教師應該為學生制定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教學中滲透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社會親密目標。再次,學生應該培養高自尊感和自信心,在遇到難題時勇于發問,不要因為顧慮而回避求助。教師應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盡量少地帶給學生挫敗感和因發問而帶來的尷尬。
作者:劉湖清單位:濰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