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學習理論對小學德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小學生道德發展的特點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發展呈現出協調性的特點。學生的年齡越小,言行就越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現象。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不能意識到道德的意義和作用,自我調節能力較低,他們更多按照教師和家長的指令來行事,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言行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師和家長的要求。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道德行為比較復雜。他們在道德定向系統中有一定的原則性,在道德操作中有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設想,他們不一定按照家長和教師的指令去做。因此,高年級學生在道德問題上會出現言行不一致的現象。朱智賢在1962年和1979年分析了小學生道德發展的特點。第一,傾向于模仿。模仿是小學生普遍的特點,他們對有意思的動作更傾向于模仿,甚至明知有些行為是不正確的,也會去模仿。第二,有些小學生熟悉道德原則,當自己做出的行為與道德原則不符時,就會產生愧疚感。第三,小學生對不同對象的表現行為不一致,可能是教師和家長的教育不同導致。第四,只會說但不會做。由于道德行為做出來有一定困難,也需要長期的意志努力,因此,雖然小學生知道道德原則,但卻很難做出道德行為。
1、學校應創造良好的品德學習環境
根據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環境、個體和行為是相互作用的,當環境的影響作用增大時,就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建立良好和諧的學校環境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學校的一切因素,包括教師、同伴、校園文化等,都會對學生的意識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學校的教職工都應樹立良好的形象,營造積極向上、求真務實的工作、學習氛圍,從而對學生的德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積極效果。
2、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班杜拉關于觀察學習攻擊性行為的實驗證明了榜樣的重要作用。正面榜樣由于是受到獎勵的榜樣,更容易受到模仿。因此,教師應多樹立有助于學生進行模仿的正面榜樣,增加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班杜拉的研究表明,真人榜樣的作用要優于電視版和卡通版的榜樣。因此,在教育中,應注重真人榜樣的重要作用。例如,某一個同學因為幫助他人而得到老師的表揚,其他的同學就更容易習得這種助人為樂的行為。教師同樣也要作為真人榜樣的代表。在小學期間,教師往往是學生的權威代表,因此,教師的榜樣形象直接影響著學生。一個關心、愛護學生,和藹可親的教師會有助于學生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同伴。注重同性別榜樣的作用。在觀察學習中,兒童更容易去注意和自己相似的榜樣的行為。標準過高的榜樣會使兒童有疏離感,模仿和表現的可能性會降低。班杜拉的實驗同時證實,兒童更容易去模仿同性別的榜樣。因此,針對個別攻擊性行為較多的兒童,可以采用樹立同性別榜樣的方法。對于兒童從道德榜樣那里觀察習得的親社會行為,教師應及時給予強化。這是由小學生的道德發展特點決定的。小學低年級兒童對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因此,觀察習得的道德行為需要外部的不斷強化。當這些行為成為習慣時,兒童就學會了自主自發地做出道德行為。另外,動機因素決定了個體是否將觀察習得的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行為動機。例如,兒童習得了某些良好品德行為,但卻沒有表現出來,這時候教師就應適當地給予鼓勵,幫助兒童將習得的道德行為表現出來。重視電視、網絡,圖書報刊等傳播媒介的榜樣示范作用。兒童在觀察到正面榜樣的行為受到獎勵時,可能會表現出親社會行為。榜樣必須真實可靠,并且具有獨特性和時代性。例如,雷鋒是歷代學生學習的道德模范。但是,在學習雷鋒活動中,兒童或許只能習得關于“道德模范”的意識,而不清楚實際的“雷鋒”是什么樣子。因此,教師應在學習“雷鋒榜樣”時,列舉生活中最近出現的、大家感興趣的道德榜樣來作為“雷鋒榜樣”的現實模板,這樣更助于兒童習得榜樣行為。
3、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班杜拉認為,個體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個體會自發地根據自己的價值評價系統設定一定的標準,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一般來說,個體傾向于做出令自己滿意的行為,而避免做出令自己厭惡的行為,并以此為基礎來進行自我獎勵或懲罰。因此,在小學階段,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兒童只有擁有了對道德判斷、道德態度、道德行為的自主性,并自發地去控制自己的道德行為,才能夠從根本上培養良好的品德。
4、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個體行為效能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高,道德行為還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調節。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則可以培養學生對于道德行為的興趣。在德育過程中,增加學生行為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細小的親社會行為給予鼓勵和表揚,使之明白良好的品德就是從小事做起。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增強愉快的正性情緒體驗。這樣,學生會逐漸相信自己有做出良好道德行為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自信。
5、鼓勵家長和社區參與進來
如果只是學校進行道德教育,而某個孩子的家長自私自利,對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進行批評,則不僅不能使學生習得道德規范,還可能使兒童的道德規范意識出現混亂,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良好的社區氛圍同樣也助于孩子良好道德行為的發展。兒童所處的環境對兒童的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長之間可以定期設定一些互幫互助的小活動,并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的親社會行為自然會增多,有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作者:張嚴劉月蘭單位: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