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幼兒園教育專業培訓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統一思想認識
各級文件所包含的幼兒教育精神不僅是長期實踐與反思的結果,也是指引人們邁向良好教育的鋪路石,讓教師明確學前教育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從根源上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出現。因此,在幼兒園每周一次的教師工作會議中,我園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黨的十八大關于“辦好學前教育”的要求、《云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通過集體學習、沙龍交流或經驗分享等方式讓教師統一認識,在嚴防小學化教育傾向的攻堅戰中形成堅實的思想堡壘。
二、嚴防小學化傾向
1.堅持幼兒化的教學形式
游戲是最基本的活動,為了凸顯游戲在幼兒園中的重要地位,我園在課程設置上已經形成了園本化復合型課程模式,避免了單一的集體授課活動,采用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我園開展的陽光體能運動,目前開設了包括跆拳道、溜冰、籃球、游泳等多個體育活動項目,注重學習性和游戲性活動的開展,如每天為幼兒開放的班級套餐式區角游戲活動,以及幼兒園走廊公共區角活動,開展彝、傣、哈尼族等民族村落和京韻悠悠國粹區角游戲活動等。注重培養幼兒的良好閱讀習慣,每班建立班級圖書館,園內建立幼兒圖書館及親子閱覽室,供幼兒和家長借閱。
2.堅持幼兒化的教學內容
在教育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園采用年級負責制,各年級內容安排不盡相同。一個學期內,班級教師除了完成兩個年級固定的主題活動外,可以按需要組織其他主題活動。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幼兒特點和興趣來安排教育教學內容。
3.堅持幼兒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采用上,我園提倡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采用游戲化教學方式。如排隊時,教師不說“排隊、排隊”,而是非常有智慧地創編排隊兒歌:小寶寶,排排隊,你在前,我在后,一個跟著一個排,整整齊齊排好隊。幼兒在兒歌的引領中很快學會了排隊。在集中教育活動中,為了讓幼兒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使用手指游戲。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科領域的特點,采用游戲教學方式。此外,在一日活動的時間安排上,在遵守幼兒園統一時間安排表的基礎上,給各班靈活處理活動時間的權利,充分保證幼兒戶外活動和自由游戲的時間,讓幼兒在玩中學、玩中發展。
三、實現去教材化
我園嘗試從教材和配套練習入手,去教材化,減少幼兒的配套練習。教師不再糾結于應付學期末的各學科領域練習冊的檢查,每天不用花大量的時間去檢查幼兒的作業,更多精力組織游戲活動。全園教育教學工作的重心圍繞實施素質教育,以注重幼兒學習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為主,把游戲時間還給幼兒,讓幼兒在各種游戲中習得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四、辦好家長學校
家長的需求是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形成原因之一,為了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摒棄知識本位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幼兒園有責任和義務辦好家長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傳授育兒知識,做好家園溝通。我園家長學校形式具有層次性,即針對小、中、大班不同年齡段幼兒家長,其教育內容和方式呈現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針對新入園的家長,在幼兒未入園前,舉辦新生家長開學典禮,聘請專家或經驗豐富的幼兒教師為家長講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開學典禮后,分班交流,對家長提出的育兒問題進行一一解答。交流結束后,發放問卷,繼續跟蹤了解家長的教育需求,為各班教師指導提供依據。在新生剛入園的第一個星期,我園采用“快樂入園周”教育活動方案,讓家長陪同幼兒一起參與教育活動,感受我園優質的一日活動,讓家長深入了解入園幼兒一日活動情況,了解幼兒園教育特點。活動結束后,發放問卷,認真收集家長的意見。我園通過不定期的家長培訓、家長開放日、班級家長會等與家長進行溝通,每班建立家委會、QQ群和微信群,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把每周三下午3點到5點的時間定為家長來訪日,在會議室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家長一起交流,為家長答疑解惑。
五、完善專業培訓
近幾年,我園招收的教師專業涉及面較廣,包括音樂、舞蹈、美術、計算機和體育等,這類專業教師的幼兒教育相關知識還有待進行深層次學習,園所重視對其進行幫扶,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念。從教師進入幼兒園工作的第一天開始,我園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和教研活動,對非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進行職業素養培訓,培訓的重點在于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形成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念。我園采用師徒結隊的幫扶形式,讓老教師引領新教師,盡快適應幼兒園工作環境和方式。要求教師每月讀一本幼兒教育相關書籍,并撰寫讀書心得,和同事一同分享。在團隊教研活動中,新教師積極參加研討交流活動,教育教學理論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幅度的提高。
六、做好“幼小”銜接
以往的幼小銜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如適當調整幼兒園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內容與時間,協調好幼兒身心狀態、學習環境與學校生活的內容與節奏,做好入學前的社會性適應準備。實踐證明,幼小銜接應該是雙向的,不僅要讓幼兒園適應小學,同時也應讓小學適應幼兒園,形成雙向銜接機制。我園和相關小學取得聯系,形成一條雙向溝通的紐帶,讓小學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定期進行交流與溝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論、教學內容,探討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對象的學習心理狀況。交流中與小學教師達成共識:在幼兒入小學初期,應有意識地放慢教學進度,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加活動課程,把唱歌、游戲、體育鍛煉、興趣活動等列入課程表,減少教學內容中抽象性的語言和符號,增加形象、有趣的內容。減少呆板的上課形式,增加趣味性和活動性的教學內容,重視教具和學具的使用,減少單調的機械練習。同時,適當控制作業量,彈性安排上課時間,逐漸對學生提高要求等。幼兒園也配合小學教師做好銜接工作,通過模擬小學課堂、進入小學課堂參觀和體驗等形式,讓幼兒完成心理過渡。在幼小銜接雙向機制體系中,家長在教育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若家長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堅守傳統的教育觀念,只重視在幼兒入學前的讀寫拼音、背乘法口訣、演算計算題等,忽視幼兒身心全面發展,那么幼小銜接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園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參加幼兒園和小學的活動,開展家庭教育協作活動,傳授現代教育觀念,幫助家長樹立起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學習觀和發展觀,配合幼兒園和小學做好銜接工作。總之,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需要全體教師和家長共同協作完成。
作者:朱曉梅 單位:玉溪市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