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大學生藝術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實訓體系建設實訓教學
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其能夠通過多種形式給學生提供展示空間,在抽象的藝術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或簡單、或復雜的創造性的體驗與探索活動,提高藝術素養。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的藝術教育不應是一種單純第一課堂的學習形式,而必須通過一種能夠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藝術實踐達到切實的審美感悟,只有在每位學生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藝術教育的內在品格與審美特征才能被鮮活地顯露和激發出來。也只有通過第一課堂的審美知識與第二課堂的審美體驗,才能完整地實現審美活動,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
(一)開設以技能訓練為主的實踐性課程
目前,由于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家庭教育認識不同,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巨大影響,高校大學生文化藝術素養參差不齊。部分大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過程中是處于零起點的補課階段,另一部分學生則已具有了相當程度的藝術素養與技能基礎。因此,在課程的開設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設課”,確立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遞進式課程模式,課程結構應從普及層次與提高層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幾方面考慮。根據目前大學生對藝術技能掌握的不同程度,實踐課程可以分為基礎實踐、綜合性實踐和高級實踐三個層次,分布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供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自助餐”式的選擇。在基礎實踐方面,可以開設速寫、藝術訓練、韻律操以及形體訓練、藝術表演、歌曲演唱、簡易樂器演奏等課程,主要針對沒有實踐基礎的學生。經過基本技能的訓練或本身具備基本技能的學生,可以進行綜合性實踐課程的學習,如合唱作品賞析與實踐、數字動畫藝術與設計、陶藝入門、攝影、新媒體藝術等,達到實踐能力的提升。高級實踐課程,主要針對有進一步提高藝術素養要求的學生,可以通過裝飾畫制作、數碼鋼琴演奏、器樂演奏、國畫表現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藝術技能。陜西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豐富,極具地域特色和較強的操作性,結合藝術傳統,形成具有陜西民俗文化特點和風格的公共藝術課程,如剪紙、刺繡、泥塑、皮影、關中民俗等,不僅是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有益補充,能給學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創造美。同時能夠起到對本地區文化傳統的傳承作用,豐富藝術課程內容,有效地促進公共藝術課程建設。
(二)開放藝術專業工作室
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地方高校基本都擁有藝術學科資源。充分利用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等藝術學科的教學資源,有選擇、有限制地開放各種工作室,如版畫、陶藝、攝影、舞蹈、形體、數字媒體等專業工作室。選擇藝術專業學生參與公共藝術實踐教學,以傳幫帶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使學生能夠通過公共藝術教育獲得藝術體驗的能力和成就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藝術社團建設社團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公共藝術教學最豐富多彩的實踐平臺。通過組建各種藝術社團,鼓勵、吸引學生參與藝術活動,應該是公共藝術重要的實踐教學形式。在現有社團基礎之上,依托教務處、團委、學生處、藝術學院,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完善社團組織制度(納新、活動開展、評價),提升社團文化,凝練社團內涵,拓展社團范圍。通過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和經費支持,定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與精神境界。
二、實踐體系建設實踐教學活動是把理論知識過渡到實踐能力的橋梁
其意義在于提高學生的社會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放矢,逐步融入社會生活,是由學生身份向社會人轉換的關鍵環節。
(一)充分利用社會公共藝術教育資源
社會公共藝術教育資源,指音樂廳、美術廳、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電影院、劇院和城市雕塑、大型壁畫等公共藝術設施以及藝術演出團體。社會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區別于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具有大眾性、開放性、有償性、多樣性。將社會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引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可以把以第二課堂為主的藝術實踐由校內延伸到校外,由個體活動演變為社會活動,抽象的學習變得高效直觀,更大范圍擴充了藝術受眾和藝術教育場所。目前,一些社會演出團體進入學校,如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舉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通過演出,把傳統藝術文化介紹給學生,不僅提高了學生藝術修養,也推動了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播和普及。隨著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現代化,各地多種多樣的公共藝術教育設施也相繼建成,這些都為學校藝術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搭建校企聯合的公共藝術實踐平臺
為適應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高校科研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搭建校企聯合的公共藝術實踐平臺,組建以書法、美術、微電影、攝影、舞蹈等內容為主的學生藝術社團和藝術活動小組。突出以藝術鑒賞、藝術實踐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課程化管理模式,加強學生課外藝術實踐,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團隊精神,提高綜合藝術素質和實踐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公共藝術實踐活動中。對于校外社會公共藝術教育資源的利用,主要是以現場參觀的形式進行。在學生完成以傳授知識為主的第一課堂活動和以技能訓練為主的第二課堂活動后,由抽象的藝術形式進入直觀的藝術現場,模糊的概念瞬間轉化為實在的現實,公共藝術課程學習由此完成質的飛躍。陜西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的文化大省,擁有其他地方不能比擬的文化資源優勢,既有兵馬俑、碑林博物館、半坡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石鼓博物館等享譽全球的博物館,又有遍布全省的地方文化資源。將這些公共文化藝術資源納入學校藝術教育的總體規劃之中,實現學校藝術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相整合,使之能更適合于學校藝術教育的要求。
作者:鄒滿星單位: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