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析墨子職業教育思想影響因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尚利、尚簡的上古夏政的示范與引領,崇禮、崇技的東夷文化的涵養與熏陶,求新、求變的春秋戰國的孕育與催生,是墨子職業教育思想的主要影響因素。深入分析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促進傳統職業教育文化的傳承創新,增強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自覺,堅定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墨子;職教思想;上古夏政;東夷文化;東周亂世
墨子,名翟,春秋戰國時期小邾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倡導的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韓非子將墨學與孔子創立的儒學并稱“顯學”。針對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墨家提出要建立“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他們興辦私學,通過培養人才來改造社會,實現政治主張。與其他學派不同,墨子教育思想存在諸多與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相懸契之處,孕育了現代職業教育的胚芽。墨子的教育思想因何體現如此特點,追根溯源、深入分析墨子職業教育思想的影響因素很有必要,同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墨子的職業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標
墨子認為,墨家行教就是要培養“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兼士”,“兼士”們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能言善辯、善于溝通,要掌握關系國計民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凹媸俊背鰩熤螅蛶熼T保持密切聯系,并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個人能動作用的發揮,將學派的政治主張變為現實,最終建立“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
(二)教育內容
墨家的教育內容廣博,用今天的標準分析,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三大領域。墨家設置“談辯”“說書”“從事”三門學科:“談辯”科側重哲學,教授辯論、談話的知識、技巧,培養辯士和說客;“說書”科側重文學,講授文化科學知識,培養教師、學者類人才;“從事”科側重理工,教授生產技能、軍事技能和自然科學知識,培養應用技術專門人才。
(三)教育方法
墨家施教,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述而且作,銳意創新。墨子反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張“今之善者則作之”,認為主動作為、不斷創新才是“善”。二是言行一致,注重實踐。墨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尤其強調力行實踐,注重培養動手能力。三是量力而為,因材施教。墨子堅信人人皆可教育,主張應根據教育對象稟賦、能力和水平的不同,挖掘潛力,發揮特長,分別給予適當的教育。
二、墨子職業教育思想的生成因素
墨子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力圖從諸多因素中理出主要因素,并論述其作用的機理。
(一)尚利、尚簡的上古夏政的示范與引領
《淮南子•要略》記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糜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見,墨家和儒家由于出身的不同,彼此的關注點也存在極大不同,因此墨子在施教過程中過多取法上古大禹施行的夏政?!渡胶=洝份d有鯀禹治水的故事:“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薄妒酚?#8226;夏本紀》載有體現大禹治水精神的事跡:“禹傷先人父鯀功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又有《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薄肚f子•天下》記載大禹治水的具體情狀:“禹之堙洪水,決江河而通九州四夷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糾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甚風,置萬國。禹大圣也。”又有《淮南子•要略》:“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虆臿,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歧,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當此之時,燒不暇撌,濡不給扢,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間服生焉。”由上述大禹事跡的記載,可以看出墨子所取法的夏政,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尚利”和“尚簡”。鯀禹治水的目的是將民眾從洪水滔天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鯀獲取治水利器息壤的手段是“竊”,非常隱晦地表明統治者沒有救民于水火的積極作為,鯀治水完全是實現天下公利的行為。鯀因竊取息壤而喪命,后世的記載又有將鯀的死因歸結為治水“功不成”,兩種說法都說明鯀為結束天下蒼生苦難、實現天下公利而犧牲。禹繼承其父未竟事業,繼續治水,一方面至謹至慎、至苦至簡,另一方面殫精竭慮、創新方法,終于使洪水得到有效治理。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探索總結了水利灌溉的方法,發明新工具有效發展了生產力,征討有苗拓展了華夏民族的活動區域,創制了原始國家的規模,留下了非常豐厚的遺產,澤被后世。墨家對夏政是尊崇的。在《兼愛》篇中,墨子鋪敘了大禹治水過程中在東西南北四個地方的具體作為,特別強調諸多作為是為了服務當地民眾,且專門指出:“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這些都是說禹的事情,我們今天也應該行這種兼愛了。向榜樣學習的態度十分鮮明。墨子又說,禹帶領各部落,征討有苗,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而是為了追求興盛天下人的利益,同時去除掉天下人的禍害。因此墨子倡導的“兼”,就是從禹那里學來的?!洞笕 菲?,墨子將厚愛禹的行為與厚愛禹本人區別開來,認為禹之所以受到天下人的厚愛,根本原因在于禹能夠厚愛天下人,博愛世人,其行為本身有價值。因此墨家要重點學習禹厚愛天下人的行為,由此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厚愛,實現“兼相愛”和“交相利”。并以此觀點影響弟子們,在“鉤拒之辯”“巧拙之辯”“止楚攻宋”三次與魯班的交鋒中,充分闡釋一個道理,“一個匠人,只要對天下人存著一片愛心、努力行義,努力推行天下之利,天下人都會愛戴他”[1](P49)?!痘茨献?#8226;要略》中談到,禹治水成功之后,簡約的民風逐漸形成,節財、薄葬、間(簡)服成為民眾普遍的習慣,而這些也是墨家極力倡導的政治主張,也都是來源于大禹作風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不僅學禹,墨子也注意從周文王、周武王等諸多先賢那里汲取“兼愛”的思想,最終形成完整的“兼愛”思想體系。墨家同時又努力踐行夏政。墨子認識到人是實現學派社會理想的根本力量,因此大力興辦私學,努力培養符合“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標準的“兼士”?!凹媸俊本褪恰凹鎼壑俊保哂写竞竦牡滦校ㄑ赞q,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愿意吃苦耐勞,行走天下,為實現學派的政治理想而奮斗。墨子以身示范,為止楚攻宋,十天十夜風塵仆仆趕到楚國,與公輸盤和楚王斗智斗勇,終于制止了箭在弦上的戰爭。弟子禽滑厘事奉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艱難勤苦之狀躍然紙上。這些都是墨家踐行夏政的具體體現。連墨家的批判者孟子都忍不住贊嘆:“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蹦覟槭裁匆坝孟恼?春秋戰國之際,墨子代表的小生產勞動者階層,在舊的奴隸主階級和新型地主階級之間斗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同時又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新舊兩個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斗爭精神最強烈,最渴望獲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平等權。反映在思想領域,墨家學派強調平等,追求人世間無等差的愛和利益的均衡性,即“兼相愛”而“交相利”。他們反對孔子試圖將社會引回到西周宗法制社會的思想,反對有等差的愛,也反對老莊理想中小國寡民、無欲無求的原始低等社會狀態。為實現本派社會理想,他們將上古時期的治水英雄大禹奉為楷模,按照學派主張對大禹形象進行豐富和美化,極力突出大禹為天下興利除弊、自苦為極的一面,以此鼓勵弟子們以大禹為榜樣,修煉人格,刻苦行動。具體到教學行為中,將大禹式的治世之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嚴格培養標準,合理設置課程,通過系統學習達到身居下層胸懷天下、百折不撓強于號召、精于業務善于總結的水平。
(二)崇禮、崇技的東夷文化的涵養與熏陶
據張知寒、任繼愈等專家考證,墨子里籍在古代東夷地區的小邾國。東夷文化區,大致屬于考古學上的海岱地區,是指今山東全部以及河南東部、安徽江蘇北部、河北南部及遼東半島。“在漫長的演進中,東夷文化形成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門文化這樣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文化譜系”[2](P114),成為華夏文化重要的源頭。岳石文化之前,東夷文化曾一度超越中原文化,體現出明顯的先進性?!霸跂|夷之中,人口最集中而文化水平也最高的應以‘三邾’地區為代表”[3](P245),“三邾地區,是古代文化科學最先進的地區”[3](P246),此地是東夷文化的核心區域?!叭ァ奔礊閺嫩鋰形龇殖鰜淼嫩?、小邾(倪)國和濫國。以“三邾”為代表的邾婁文化,注重群體本位,富有利他主義精神,體現出“崇禮”的特點。其地民眾敦厚和平,彬彬禮讓,有君子仁人之風?!班u魯(邾婁)文化可以上溯到夏商時期,比魯文化先進發達”[4](P117),其地又具有“崇技”的風尚,在科技方面也處于當時世界領先水平。先秦時代大量生產生活用具多首創于該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發明創造,當屬水陸交通工具“舟”和“車”。在古代舟車科技含量最高,制造舟車需要掌握力學、數學、機械學等多方面知識,沒有相當的經驗和技術水平難以勝任。《世本•作篇》載:“奚仲作車”,奚仲為夏之車正,東夷后裔,其封地在“三邾”地區。由此可見“三邾”地區科技傳統源遠流長,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犊脊び洝肥俏髦軙r齊國的官書,該書詳細記載了當時官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的主要工種,凡三十工,包含“攻木之工”七(輪、輿、弓、廬、匠、車、梓)、“攻金之工”六(筑、冶、鳧、栗、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鮑、韗、韋、裘)、“設色之工”五(畫、繢、鐘、筐、荒)、“刮摩之工”五(玉、楖、雕、矢、盤)、“摶埴之工”二(陶、瓬)。[5](前言P3)分工相當細致,專業化程度非常高,反映出當時東夷地區普遍存在的手工業興盛、科技發達的狀況。墨學是東夷文化的產物?!叭居谏n則蒼,染于黃則黃”,墨學飽受崇禮、崇技的東夷文化的涵養與熏陶,又經受了邾婁核心區文化的培育與灌溉,在傳承地區“崇禮”和“崇技”文化特點的同時,又對其內涵進行了豐富和拓展。墨家注重弟子們的全面發展,尤其注重實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是人才培養標準,類似于今天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談辯”“說書”“從事”是其設置的三門學科,分類略粗,各有側重,其學科內涵大于今天的“專業”,覆蓋了今天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三大領域。“崇技”是墨家學派的突出特點。與孔子代表的儒家不同,墨家源起于社會小生產勞動者,長期的勞動實踐使他們對實用知識和技能極為重視。墨家的實用技能,主要包括生產生活技能、談話辯論技能和軍事攻防技能。墨家將實用技能的實踐運用作為改造社會的手段之一,同時注意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不斷探索規律,將其上升為經驗科技。作為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把墨家“崇技”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堪稱師范。墨子既是一個思想家,又是一個杰出的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工程物理學家,他將實踐知識當成驗證思想學說的尺度,始終不脫離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力學、光學、幾何學、邏輯學的原理,成為千古傳頌的“科圣”。[6](P42)墨家深受東夷地區“崇禮”傳統的熏染,同時對“禮”又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墨家重視“禮”,其人才培養的首要標準就是“厚乎德行”,“‘兼士’必須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具有兼濟天下的愛人之心”[7](P123)。墨家摩頂放踵愛利天下,能夠推己及人,把朋友的身體當做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把朋友的親屬當做自己的親屬一樣來維護,饑寒就提供衣食,疾病就照顧奉養,死亡就操心埋葬。傾盡所能,有力氣就以力助人,有財富就分發助人,有德行就用道義勸勉教導人。對于如何培養“兼士”們的道德修養,墨子認為應該加強意志力訓練,努力克制并去除人本身與生俱來的喜怒哀樂等各種率性,自覺實踐以平等為基礎的兼愛,這是切實可行的方法。墨家同時拓展了對“崇禮”的理解。墨家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和厚葬禮儀,崇尚極簡,在深刻把握東夷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對“禮”做了深度闡發。首先,在社會生產領域,“禮”是規程標準。萬事皆有法,《考工記》談制作車輪,有制轂、制輻、制牙三大步驟,制轂細分之下又有選材、牙圍、髹漆、制藪、整形、陳篆、施膠、摩革等工序。又如,“殺矢”的制作標準是:“刃長寸,圍寸,鋌十之,重三垸”[5](P44),各個部分的長度和整體重量都有明確的規定。墨子在《法儀》中說,百工用矩來畫方,用規來畫圓,用繩墨來畫直線,用懸繩測定斜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因此各種工匠都要嚴格依照規程標準從事。其次,在思維認知領域,“禮”是客觀規律。墨子提出“察類明故”,面對紛繁復雜的萬事萬物,首先要依據一定標準對它們進行分類,然后找出各類事物的原因和根據,就可以分別各類事物的同異和因果,弄清事物之間前后左右的聯系,從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同樣是鏡子,墨子根據凸面鏡和凹面鏡在外形、成像特點等方面的不同,不斷實驗,總結出它們成像的規律。最后,在人際交往領域,“禮”是談辯邏輯。墨家弟子宣揚學派主張,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說下教,就需要具備相當的邏輯學知識,掌握談辯的各種技巧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溝通效果,墨子認為這也屬于“禮”的范疇。墨子止楚攻宋與楚王辯論,自魯即齊拜訪故人,就成功地使用了類比推理來說服對方。
(三)求新、求變的春秋戰國的孕育與催生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變革期,又是革故鼎新的時代,“求新”“求變”成為時代的底色。在政治上,舊的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為了在戰爭中取得優勢,紛紛實行變法,旨在變革落后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經濟上,農業方面井田制得到破壞,鐵器和牛耕得到推廣,生產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確立;手工業生產方面,私營手工業興起,形成官營主導,民營和家庭為主體的局面;商業方面,私營商業興起,官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鹽鐵官營。思想文化上,“士”的階層崛起,私人講學興盛,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的主張又成為各國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墨子思想為何會在春秋戰國產生?一是社會轉型為小生產勞動者階層崛起創造了客觀條件。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宗法制和井田制被破壞,小生產勞動者階層崛起。墨家成員大多來源于小生產勞動者,其主體是農民、小商人和小手工業者。在社會大轉型中,農民階級出現,他們由往日的奴隸轉化而來,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提升。由于“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社會對手工業和商業的需求大大增加,手工業獲得長足發展,家庭手工業大量涌現,小手工業者活躍起來,各地資源交流的需要又促進各類商人往來天下,實現商品的互通有無,商人大量涌現。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舊的奴隸主階級走向沒落,新興地主階級開始出現,獲得人身自由并占有一定生產資料的農民、小商人和小手工業者抓住歷史機遇,抱團取暖為本階層利益而進行奮爭。二是以墨子為代表的小生產勞動階層的思想覺悟。各諸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在興起壯大的過程中,將戰爭作為統一天下的手段,形成亂世局面。這時各家學派都站在本階層立場上,提出各自的社會治理方案,如儒家提出仁禮思想,法家主張嚴刑峻法,道家倡導無為而治。墨子看到,小生產勞動者身處社會最底層,盡管境況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受壓迫的地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對此,“他不為權勢、名利所動,甘愿以平民的身份作平民的代言人,他的賤民情結根深蒂固,終身不渝”[8](P27)。他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述而且作的創新精神,從維護本階層利益角度,提出富有特色的系統治世方案:“兼愛”追求人在政治和經濟地位上的普遍平等;“非攻”反對戰爭保障小生產者生產生活正常進行;“尚賢”“尚同”選用符合墨家人才標準的賢良之士參與社會治理,從下到上形成一整套社會管理系統,天子也應該遵從上天意志,不可獨斷專行;“節葬”“節用”全社會都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合理消費社會財富;“天志”“明鬼”,上天“欲義”,就是天下之公利,申明鬼神的“獎賢罰暴”,上天和鬼神形成對人間天子和官吏的監督約束;“非樂”“非命”,反對從事音樂活動,不信天命,主張利用自己的力量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三是從小生產者角度對周朝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抖Y記•王制》揭示了周朝教育制度的主要構成,當時社會上的主流教育是對貴族的教育(“士”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核心,價值理性受到重視,對一般平民的教育是“禮”的教育,知禮節別尊卑?!肮ぁ焙汀吧獭钡碾A層絕大部分處于奴隸地位,形成“工商食官”的局面,職業教育也處于相對低等的狀態。以“工”為例,教育形式上官府的“工頭制”和家庭的“家長制”并存,教育目標是熟悉各種生產勞動技能,為奴隸主貴族提供各種產品。墨家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認識到教育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意識到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傳統教育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大變革、大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教育目標上,墨子認為社會更需要符合墨家標準的“兼士”,這些人才是實現社會理想的中堅力量。面對社會大變局,能夠擔當起救世責任的是各種實用復合型人才,因此除了開展以“兼愛”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墨子還注意對自然科學、生產技能、軍事知識等技能的訓練。[9](P77)作為墨家的對立面,孔子教授學生,一不談生產勞動,二不談生產技能,盡管也傳授“六藝”,貌似涵蓋了技能技巧,道德教育才是核心。儒墨形成鮮明對比。在教育的具體方法上,有感于整個社會的求新求變,墨家迅速做出適應社會的調適。墨子認為,時代在變,各種形勢也在變化,即便是堯也管理不好現在的亂世,只有今之圣人才能夠治理好,拘泥于古是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的,強調述而且作、追求創新。墨子對儒家的古服古言、繁文縟節等形式和禮儀予以否定,“將求義建立在現實生產生活基礎上,其學生與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峨冠博帶的儒家士君子有著明顯的差別”[10](P15)。墨家追求知行合一、強調實踐。在“春秋戰國無義戰”的時代,墨家反對戰爭,一方面對戰爭行為進行激烈的反對與抨擊,另一方面積極采取實際行動制止不義的侵略戰爭,在防御戰和武器裝備等問題上有精深的研究和充分的準備。墨子注重因材施教,講究量力而為。墨子明白人民創造歷史的道理,他從平民主義立場出發,認為人人皆可成才,都能有益于社會,教育應面向所有人,研究其特點,挖掘其長處,引導發展其稟賦,在每個人能力和情況的基礎上做到因材施教。這與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不同,孔子為培養“仁”人而教,在他的眼里,只有具備社會管理潛質的人才是可教之人,因此孔子對教育對象具有明顯的選擇性。
三、墨子職業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一)做好傳統職業教育文化的傳承創新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職業教育的現代化,職業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對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優秀傳統職業教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墨子職業教育思想是傳統職業教育文化中最具神韻的部分,它借鑒吸收了之前及所處時代職業文化的精髓,又融會貫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一方面強調腳踏實地的實踐,一方面引領改革現實的思考。開啟民智,賦予普通民眾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手腦并用,知行合一,為推動當時的社會改革做出最切實不懈的努力。今天的職業教育面向普通勞動者,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實現全面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這就需要當今的勞動者既要掌握精深精湛的專業技能,還要努力培養強烈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做到“崇禮”“崇技”“尚利”“尚簡”。學習借鑒、深刻領會兩千多年前墨子思想的神韻與精華,做出適切社會的回應,“求新”“求變”,將蘊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情懷擔當熔鑄到職業教育的基因之中,方可從現代職業教育的角度,真正推進今天的社會改革。
(二)增強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自覺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辦好現代職業教育,需要到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之中汲取力量。現代職業教育是有文化內涵的教育,要增強“文化自覺”,就是要具備文化上的自知之明,知曉職業教育產生的歷史土壤,形成發展過程,特色是什么,將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2019年5月,首屆新時代中國卓越匠心文化論壇達成“棗莊共識”,指出:職教文化來源于厚重的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挺過艱難困苦的力量源泉,是匠心文化的植根沃土,是職教文化創新發展的歷史根脈。[11]誠如蔣寶昌先生所言,墨子思想孕育了現代職業教育的胚芽,那么找尋墨子職業教育思想的影響因素,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反思,就是要找尋職教文化更寬廣、更深厚的土壤與根脈,完善中華職業教育的文化譜系。增強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自覺,可以為現代職業教育建立永恒的精神家園、提供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
(三)堅定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自信
中國有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教育文化傳統。中國古代職業教育因具有教育思想的先進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教育行為的強制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推動古代社會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長期處于相當高的水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領先世界。但由于儒學始終是古代教育的主流,“重道輕器”成為思維定勢,實用技術層面的教育始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長期處于自發的狀態。十五世紀起,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古代職業教育開始落后于西方,科學技術也漸漸落后于西方。當今社會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研究墨子職教文化影響因素,為職業教育培土固根,以前人激勵后人,可以增強發展職業教育的文化自豪感,摒棄輕視職業教育的落后觀念,充分協調好“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系,堅定辦好現代職業教育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李吉東.魯墨之辯———中國特色工匠精神的歷史考論[J].棗莊學院學報,2021,(1).
[2]許凱.東夷文化的源起及其早期發展變化[J].泰山學院學報,2019,(4).
[3]張知寒.略論“邾婁文化”與儒墨[J].文獻,1989,(3).
[4]王丹.中國工匠精神探源[J].棗莊學院學報,2018,(4).
[5]聞人軍.《考工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王學典.滕州讀本[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
[7]劉書玉.墨子教育創新思想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1,(16).
[8]孫卓彩.論墨子民生思想[J].棗莊學院學報,2016,(3).
[9]彭干梓.墨子的技藝教育思想與先秦兩種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7,(19).
[10]徐曉敏.墨學初興探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11]山東省教育廳.棗莊共識:匠心文化傳承與創新[EB/OL]
作者:顏鳳池 單位:棗莊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