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法律意識培育途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江雯雯陳灃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隨著中國“一五”普法規劃的實施及高?!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的開設,中國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近年來,一再攀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說明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仍然十分匱乏。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因此,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實現依法治國戰略和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迫切需要。
1.法律知識欠缺,法律觀念淡薄。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基礎內容,一個人法律知識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法律意識水平。在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大學生的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高校對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由于該科目是作為基礎課程設置,法律基礎知識內容有限,教學課時少,考核不嚴格,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另一方面,受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影響,高校大學生大多呈現重視專業課而忽視基礎課的心理,認為法律與自己的專業關聯不大,臨考試時死記硬背,應付了事。因此大學生難以掌握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對法律制度的認識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無法上升到理性認識與實踐的高度。法律知識的欠缺,必然導致法律觀念的淡薄。
2.部分大學生對司法公正缺少信心?!胺杀仨毐恍叛?,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只有崇尚并信仰法律,才能將它作為真理性的原則,才能做到自覺守法?,F如今,大多數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持真誠,信服的態度,承認法律的社會價值。然而,由于中國法制體系建設的不完善以及司法實踐環節中存在的缺陷,電視、網絡、廣播等媒介對社會上個別極端的負面案件過度渲染,使得部分學生過分夸大社會不良風氣,對司法腐敗與判法不公的說法得出錯誤的結論。否認法的秩序,不相信司法的公正性,同時受傳統的權大于法,官尊民卑的觀念影響,從思想上扭曲了權與法的關系。少數大學生存在權大于法的觀念,認為有權,有財的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約束?;煜`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有些大學生認為違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違法,將兩者等同。
3.維權意識差。大學生是社會的高知人群,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在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訴求法律尋求保護,他們有些人因為精力有限而選擇忍氣吞聲,有些人不相信法律的權威,認為法律不能給自己一個客觀公正的結果。
4.不能正確認識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受到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及拜金主義的思想影響,特別是一些大學生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重視權利而輕視義務,不能認識到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而是將權利與義務割裂,只要求社會、學校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卻回避自己對學校和社會的義務。
5.大學生犯罪現象不斷發生。在以分數為準繩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大學生片面追求分數,他們的法律意識難以符合法治社會的要求,當遇到巨大的壓力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排遣,積壓到一定程度時難以自制,以身試法。轟動全國的個案,如藥家鑫,馬加爵案件。這些違法行為的背后,反映出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值得全社會的關注與深思。
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路徑
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職責。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加大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
1.重視高校法律基礎課程建設。(1)改革課程設置?!?5方案”的課程設置將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課合并在一起,而這門課屬于公共課,教學課時少,極大地削弱了法律基礎教育的地位。高校開設的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深化基礎課教學改革,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擴充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課時數,或者將它單獨列為一門獨立的課程。(2)完善教材內容。因為法律法規的更新工作快,所以高校要根據國家的立法計劃及時更新教材,將已有的教材的內容和新增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排,優化課程內容結構。(3)精選課程內容。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繁多,教師除了要向學生灌輸法律法規,還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平等意識,誠信意識,權利意識,責任和義務意識。(4)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課堂教學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學生將法律知識內化為法律觀念,從而轉化為自覺守法,護法。因此,教師要善于采取多樣而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此激發學生對學習法律的興趣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及價值取向。例如案例教學法,精選典型的與大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將抽象的法學理論知識融入到案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定期舉行小班討論會,情景教學設計。
2.拓展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于課堂講授的時間有限,要想達到對大學生法律教學的效果,還必須拓展實踐教學,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法制教育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審判,聆聽真實的案例,遠比教師在課堂上抽象的說教更具有說服力。學校成立法律協會、法律社團、維權協會等社會組織。學校應注重整合教育資源,聘請長期從事司法實踐工作的人員或者資深的法學教育工作者到師資隊伍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法制節目與話題,觀看法制教育宣傳片,聘請法律顧問為學生提供法律咨詢。定期請法官、檢查官及律師等人員在學校開設法制講座,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讓學生在面對面中感受到法律的威嚴與公正,形成法律思維,自覺學習法律,運用法律,在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提高處事的能力。
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處于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高校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機構,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培育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對少數有心理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和耐心的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困惑,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樂觀的心理品質,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
4.健全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構建良好的法治氛圍。高校作為大學生成才的搖籃,在管理中應堅持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并重,因此,大學要秉承以德育人、以法治校為教育理念,以實踐法律行為去影響和培養大學生意識,努力創建良好的法制環境,依法辦校、依法治校,健全各項校紀校規,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努力為大學生提供優良的教育氛圍,營造一個學術端正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