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行政的公共管理轉型管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傳統行政和公共管理含義
傳統行政主要是指政府按照相關要求行使自身行政權力、公共事務管理權和公共服務權力。西方傳統的公共行政理念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基礎理論為馬克思•韋伯的官僚科層制理論,它主要強調的是行政管理中的非人格化和制度化。否定了傳統的家長制,體現了理性契約精神。威爾遜的政治行政兩分法則強調公務員只是政策的執行者,不能夠參與到政策的制定當中。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原有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不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求,進而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全。而公共管理主要是指政府按照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傳統行政的基礎上規范政府自身的管理行為。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升政府的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更好的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需求。
二、傳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轉變
1.由“管理”到“服務”。通常情況下,政府人員都是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這樣可能會導致政府內部人員權力意識增強,不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建立。政府作為群眾的一個服務部門,需要行政管理人員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由“管理”到“服務”,不僅僅是理念的轉變,還需要有相應的制度,規范政府行政人員的行為,提升政府的服務質量水平。尤其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早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政府工積極推動傳統行政向公共管理轉型許暉作人員需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去想問題,積極為人民群眾服務。建設服務性的政府才能夠更好的適應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才能夠讓政府工作人員扮演好人民公仆角色。因此在服務的過程中要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好的與群眾進行溝通與交流。
2.健全決策機制。要想更好的保證政府的行政管理質量,就需要健全相應的決策機制。首先就要建立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體的科學決策機制。在決策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科學的思想和技術,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能夠讓各種科學信息進入到決策過程中,使政府決策水平和決策質量有所提升,最終能夠滿足群眾的利益需求。其次要堅持民主決策,在決策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各方的智慧,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讓決策更加民主。同時還要做好相應程序方案,在決策時能夠按照相應的程序進行,廣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見,集中各方智慧力量,保證整個決策環節的規范性和法律性。第三,要以法律為支撐建立相應的決策機制。在決策時,政府需要以法律為準繩,堅持法律優先原則,保證各項決策工作在法律的監督下進行,做到有法必依,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行政決策,減少不法行為的出現。
3.發揮社會組織、媒體監督。傳統的政府行政方式存在一定的權威性,使得社會無法對政府的行為進行良好的監督,導致政府行政管理質量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公共管理理論的建設指導中,需要政府管理人員轉變原有的政府行政管理思想,樹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服務功能,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政府要自覺接受社會組織的監督,這樣可以更好的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提升政府社會形象,還可以減少政府人員“不作為”行為的出現,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要想更好的保證政府行政質量,就需加大社會組織對政府行政管理行為的監督。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對政府人員“不作為”、腐敗等行為進行揭露,提高政府內部黨員干部隊伍先進性。除此之外,相關媒體也要對政府行政管理進行監督,發揮輿論的作用,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政府的行政管理當中去。政府要健全信息公開機制和機制,讓群眾能夠及時了解政府的狀況。這樣發現問題時可以及時處理,減少政府官員不良行為的出現,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保證我國各級政府的行政管理質量水平。
三、總結
政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轉變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從而更好的保證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由傳統行政向公共管理方向轉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要積極轉變自身的管理模式,從而適應社會的進步。
作者:許暉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