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師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傳授文化知識,引領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其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亦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對社會主流文化和先進思想形成一定的認知,為校園文化建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自身的治學態度、言行舉止、職業道德等對學生的認知和行為方式起著引導作用,同時也為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保證校園主流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簡言之,教師在學識修養、社會閱歷等方面的文化優勢,決定了他們在引領和主導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也是學校教育區別于自我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組織文化活動,建設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精神建設,其出發點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作為高職院校各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在組織文化活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自身的知識儲備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權威作用,激發學生參與其中,實現豐富學生校園生活,開啟學生智慧以及營造校園文化氣氛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將校園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校園文化實踐相結合,讓教學活動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培養良好學風校風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渠道。
(三)開展文化研究,傳承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同時也是科學研究的主力軍。目前,我國關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相關研究較為局限,更多的是以普通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參考,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教師可以將科研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相結合,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校園文化進行理論研究,在凸顯高職院校特點的基礎上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途徑提供理論支持。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起步晚,校園文化積淀較少,而教師作為高職院校相對穩定的群體,必然也是校園文化傳承的主導力量。換言之,教師可以運用自身的知識儲備認真分析學校文化的內涵,不斷地進行反思和提升,積淀更深的文化底蘊,并使之逐漸升華,逐漸形成校園文化發展的自信與自覺。
二、教師參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之一,教師應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期參與者和現實指導者。但不可否定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益導致教師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質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也將影響到教師參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職院校教師角色不清,缺乏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角色不清”主要是指社會大眾或角色的扮演者對于某一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不知道這一角色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高職院校教師角色不清主要是指教師自身缺乏對所承擔社會角色認識,缺乏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集中表現為職業信念動搖,責任感不足,敬業態度缺乏,為人師表意識欠缺等。而這些問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此外,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高職學院開始引進剛畢業的高學歷人才,這些青年教師本應成為創新校園文化的主力軍。然而事實上,這些剛踏入社會的青年教師并無法對校園文化建設形成清晰的認識,也無法明確自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相反這些青年教師在學生期間養成的自由、散漫的個性容易使他們認為自己只需要負責完成日常的教學工作,將校園文化建設僅僅看作是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事,與自身并無關系,缺乏必要的積極性。
(二)高職院校教師角色沖突,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效性
角色沖突是指社會角色的扮演中出現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生矛盾、對立和抵抗,進而妨礙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作為社會人,教師角色只是其眾多社會角色中的一種職業角色,換言之,教師還承擔著家庭角色等其他開放性角色。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社會各行業間的利益加大,教師的工資待遇仍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隨著生活壓力的加重,許多教師會因為待遇太低,工作太累,學生太難管等問題而產生職業倦怠等負面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也就沒有精力去關注并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者,除了日常的教學任務,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承擔著繁重的學術科研工作,尤其是近幾年科研工作開展情況直接與教師的職稱、薪酬等個人利益相掛鉤后,教師角色間的沖突更日益嚴重。為了獲取利益,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師開始忽略教學而只顧科研,教學效果逐漸下降,甚至一些諸如學術造假、成果剽竊、學術買賣等道德失范行為開始在大學教師群體中頻繁出現。比如近年來浙大“賀海波論文造假”、云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論文抄襲、原西安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連生“嚴重學術不端”等事件。事實上,這些教師在治學態度、言行舉止上出現的問題以及功利主義的思想都將對學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極大的制約了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
三、高職院校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教師作為高職院校校園主流文化的引領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從上可知,不良文化對高校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產生負面影響,高校制度建設不夠完善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因此,提高教師對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相結合,提高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明確角色定位,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
明確角色定位是指教師應該堅決拒絕社會不良文化干擾,明確自身作為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清晰認識到自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主體地位,從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變化的高度認識和理解構建校園文化的意義,積極地推動高職院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同時,教師要時刻謹記自身道德品質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影響,加強道德修養,始終以身作則,形成良好的教師文化,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也應當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不僅將教書育人看做為自己的事業和理想,同時也積極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運用自身的創新意識來提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
(二)合理安排角色,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形式
教師社會角色的多樣化和教學、科研任務的繁重是當前不可回避的現實,因此,教師一定要合理地安排角色,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日常的教學、科研工作相結合,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此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娛樂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應重視網絡的力量,整合校園網絡資源,通過開辟校園文化論壇、QQ群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文化交流,這些方式不僅可以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便捷和快速,節約教師的時間,方便教師更合理地安排角色,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師與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互動。
(三)轉變教師角色,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內容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它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區域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角色,以創新精神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旨在幫助學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主流文化,企業文化。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根據高職院校的特性,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在理論、實踐課程中實現與企業文化的相結合,不僅可以使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素質,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知,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比如開展技能大賽,舉辦企業論壇,組織企業調研等。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者和開拓者,在認真研究中國高職教育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把握我國高職文化建設的特點,借鑒和汲取國內外同類型院校的經驗,改革所在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高職院校教師還可以通過不斷引入最先進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引導和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與人文素養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全面發展。此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同時也需要學校領導和管理部門的全力配合,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物質支持和機制保障。比如將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評價指標體系,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考核辦法,以此來激發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作者:熊小平單位:鄂州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