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基礎教育中特色學校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基礎教育中大興特色學校建設之風,這既與基礎教育的根本使命相悖,也與基礎教育的階段屬性不符,又與國家政策的主要走向逆行。因此,我們需要厘清基礎教育的應然使命和階段屬性,并對基礎教育中特色學校的真實面目進行反思和審視。
關鍵詞:基礎教育;特色學校;悖論
近年來,基礎教育界大興特色學校建設之風,什么德育特色學校、藝術特色學校、體育特色學校、奧賽特色學校,什么誦讀特色學校、國學特色學校、京劇特色學校、陶藝特色學校等等。對基礎教育的應然使命和特色學校的實然現狀進行分析,不難得出結論:基礎教育要謹慎對待特色學校之建設。
一、基礎教育的應然使命
什么是基礎教育?這是基礎教育界必須時刻反思和銘記的根本問題。只有把基礎教育的應然使命鐫刻在心頭上、落實在行動中,才能避免基礎教育越位、缺位和錯位。現在基礎教育說過頭話、做偏激事,主要原因就在于忘記了自己是誰、自己應該做什么,在急功近利的追逐中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本分,這是地地道道的“忘本”。基礎教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基礎教育一般是指幼兒教育階段至普通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而目前我國事實上的基礎教育是指初中及其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狹義的基礎教育是指九年制義務教育,廣義的基礎教育還應該包括家庭教育(tutor)和必要的社會生活知識教育等。[1]基礎教育的根本性質是基礎性,基礎教育是為學生未來生存與發展奠定基礎而進行養育身心、啟智立德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并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念、社會準則和經驗”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個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幸福,并成為一個有益的公民和生產者,對所屬的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因此,基礎教育是合格標準、機會均等的教育,培養合格“公民是當前中國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2]基礎教育是人人走向成人世界和社會生活的“通行證”。基礎教育的基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個體的人生歷程中,基礎教育屬于養成教育,是人生的基礎工程。②在教育系統結構層次上,基礎教育處于最基層,是教育系統的基礎工程。③就其教學內容而言,基礎教育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的認知基礎,是人生學習的基礎工程。④在國家管理與發展戰略上,培養合格公民和創新人才是核心要素,沒有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何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此基礎教育是國家管理與發展的基礎工程。基礎教育具有鮮明的獨立性,基礎教育具有不依附于其他類型和層次教育的獨立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如此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也明確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基礎教育獨特價值主要表現在:服務于“每一個人”,培養“基本素養”,這是其他任何類型的教育都不能同時具備的。因此,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教育測量與教學評價等,都必須毫不含糊地、毫不動搖地服從“培養‘每一個人’的‘基本素養”這個教育目標。[3]這才是基礎教育的本分和天職!
二、“特色學校”的真實面目
關于“特色”,《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是“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至于“獨特”的詞義,它所給的解釋是“獨有的,特別的”。什么是“特色學校”?一般文獻認為,“特色”是指獨具特點的或者與眾不同的,“特色學校”就是指“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學校;“特色學校”是指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從本校的實際出發,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形成了獨特的、穩定的、優質的辦學風格與優秀的辦學成果的學校;“特色學校就是個性化的學校,是認識和優化了個性的學校”。[4]特色學校就是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優質而相對穩定、個性鮮明的育人風格。”[5]總覺得這些解釋還停留在詞義上,沒有真正揭示“特色學校”的內在本質,更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這個概念理應是特色學校理論體系的基石,也是特色學校理論論證的邏輯起點,更是特色學校建設的理論支點。但是,對于如此重要的核心概念,目前還缺少清晰而權威的理論界定,更缺乏明確而廣泛的實踐認同。理論上模糊、實踐上盲目的領域必然具有很大的質疑空間,也具有非同一般的研究價值。我們還是從實證出發,聚焦實踐吧。有的學校為了打造“國學特色學校”,讓“四書五經”上課表、進課堂,早讀課時學生放下了《語文》教科書,捧起了《論語》等古籍,重大節日學生都穿上漢服,在悠揚的編鐘音樂中行古禮、誦古經;有的學校從學生中挑選了一批音樂有特長的學生,成立了學校藝術團,每逢領導視察、校際交流,學校藝術團的表演成為重頭戲,于是藝術特色學校應景而生。領導愛好演變為學校所謂特色是另外一種非常值得警惕的現象,有的學校因為校長喜歡圍棋,于是就將圍棋打造成學校特色;有的學校校長酷愛書法,于是書法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并冠以“書法特色學校”的名號。更有甚者,有學校為了爭取上級領導的關注和支持,經過多方打聽,最終發現市長特別喜歡打乒乓球,于是不惜重金興建乒乓球館、延聘乒乓球教練,學習乒乓球是體育課的唯一教學內容,再通過強力的輿論宣傳,竭力推介“乒乓球特色學校”,結果市長以“榮譽總教練”的身份經常來校指導,市長和校長成為一對非常親密的球友。對此,顧明遠先生曾說,不少學校為了建設特色學校,就在跳舞、繪畫、體育、實驗等技能方面狠下功夫,雖然感到這些學校培養了一些特長生,但我總還是感到有些困惑,這些技能訓練算不算學校特色?這樣的學校算不算特色學校?
三、基礎教育中特色學校建設之悖論
在基礎教育領域倡導和推進特色學校建設,與基礎教育的根本使命相悖,與基礎教育的階段屬性相悖,與基礎教育的宏觀政策相悖,而且學段越低,其背離程度越嚴重。
(一)基礎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啟蒙”與“養成”,而不在“篩選”與“特色”
基礎教育要達成的目標猶如建筑工程的“正負零”,“正負零”只是主體工程的基準面,當主體工程基準面下的工程完成、即將進行主體地上工程施工時,這就是主體工程達到“正負零”。因此,“正負零”時既沒有需要仰視的偉岸,也沒有吸引眼球的驚艷,是沒有高低比拼的,更沒有特色評比。基礎教育亦是如此,整個基礎教育都是為了人生打基礎———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礎,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打好社會生活的基礎。本來基礎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為人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根本沒有任何終結性的特征。[6]因此,基礎教育中的甄別與評比、選拔與淘汰難免荒唐可笑,這種越俎代庖的僭越所制造的某種終結性的結果,真的沒有多少讓人羨慕的實實在在的教育價值。與人的整體素質相比,一張試卷的分量真的很輕。最讓人憂慮的是,被分數誘導的學生們就好比浸泡在激素溶液中的無根豆芽菜,不是按照生命的節律踏踏實實地養育根系,而是顧此失彼地一味“躥高”。這種褊狹的“高度”雖然在考試競爭中鶴立雞群,但因缺乏發達根系的維系,很難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無數的事實證明,基礎教育所粘貼的“優秀學生”的標簽在社會風雨中未必光鮮持久,更有老師心目中無數的“一般學生”、“后進生”在人生歲月中變得非同一般、后來居上。當前的基礎教育如果有勇氣肩扛著教育的道義和使命,“如果理智地面對變動不居的信息社會,就不應該還有篩選淘汰的義務,也不可能還存在所謂精英,更不具有把學生分類分等的功能。”[7]
(二)基礎教育的階段屬性決定著其教學活動的“基礎”、“全面”與“順應”,而不是“拔高”、“特色”與“打造”
教學活動特質具有鮮明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性,這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常識,淺顯得毋庸多言、不證自明,所以小學教“3-2=1”而不教“2-3=-1”,小學生學會使用放大鏡、初中生學會使用低倍顯微鏡而高中生才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美國著名智庫機構布魯金斯學會聯合了“學習指標專項任務”(LMTF)的1號研究報告———《向普及學習邁進———每個孩子應該學什么》,這項研究從7個維度構建形成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應該達成的學習目標體系,并且強調了不同年齡段發展的不同特征和學習重點(見下圖)。[8]但是,當前基礎教育中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中學教育大學化的實踐風潮恰恰說明教育者們忘卻了這個教育常識,這種無端的、毫無倫理的僭越是認知的誤解、實踐的偏激、底線的失守和良知的喪失。“教學活動特質的階段屬性緣于人類生命個體發展、學校層次構成、文化知識演進的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是命定而無法逾越的”。[9]基礎教育的對象是處于幼兒期、童年期和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他們的身心、智能都處在激烈而不成熟的發展時期,只有全面而和諧地發展才能為人生打好基礎。因此毋庸置疑的是,保質保量地落實國家課程方案是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為了打造所謂特色學校而影響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舉措無疑是本末倒置和非法的。這時也許有人會問,面對學生的愛好和特長,教育應該怎么辦?答案非常明確:通過校本課程的選擇性來“順應”和“誘導”,而絕不是按照校長和教師的意愿和愛好來打造!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沒有廣泛涉獵與嘗試,教師怎能發現學生的潛質和特長;一部分學生個體的特長不能代表學校的特色,因為任何一所學校學生個體的愛好和特長是五花八門的,以某一門類的學科、某一部分學生的特長來打造學校特色顯然是不公平的和荒謬的。再者,學生的心智是發展而變化的,因此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也是在發展中變化的,教育唯有“順應”和“誘導”而別無他法,這也正是校本課程的教育價值。從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關系來分析,基礎教育更為重要、更加緊迫的核心任務是高質量地落實國家課程方案而不是殫精竭慮地打造所謂特色學校。
(三)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政策主導在于“優質”和“均衡”,而不在于“特色”和“品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也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并且明確制定了“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等制度。對照上述制度及其要求,大家不難看出,基礎教育中如火如荼的特色學校建設與國家宏觀政策走向也是相悖的。教育是為人的、成人的事業,教育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服務于人的健康發展,因此探討基礎教育中特色學校建設的合理性,理應主要從學生群體的發展規律和學校生源結構上加以分析。從學生群體的發展規律上分析,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基礎”和“全面”,即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人生奠定基礎。從學校生源結構上分析,目前基礎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破解擇校難題”,實施“就近入學”,那么每一所學校學生個體的愛好和特長應該都是千姿百態的,以部分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來建設特色學校的做法顯然是法理不容、倫理不允、情理不通的。那種以校長和教師的愛好和特長打造特色學校的做法更是荒誕無稽的,因為這既與教育的服務性和使命感相違背,也與“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相沖突。特色學校歸根到底是人的特色,現在學生“就近入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那么基礎教育中特色學校建設的根基又在哪里呢?
參考文獻:
[1]王凡恩,劉小春.公共財政支持農村基礎教育的理論依據于政策選擇[J].農村經濟,2009,(9).
[2]曹晶.公民是當前中國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8(2).
[3]陶西平.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獨立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2012,(1).
[4]傅國亮.每一所學校都是潛在的特色學校[J].人民教育,2009,(3-4).
[5]楊發壽.特色學校創建之理論探微[J].甘肅教育,2013,(19).
[6]楊啟亮.普適與樸素:基礎教育教學創新的品質[J].課程•教材•教法,2012,(1).
[7]楊啟亮.轉向“兜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心[J].教育研究,2011,(4).
[8]藤珺,朱曉玲.學生應該學什么[J].比較教育研究,2013,(7).
[9]容中逵.論教學活動特質的階段屬性[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6).
作者:吳舉宏 單位: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