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教學性學習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地理課程的改革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觀念,將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入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去。在課堂中,運用問題式、開放式、探究式、創造性思維等教學模式,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生活中的地理事像分析的能力。在課外,進行研究性學習,運用“確立課題-搜集資料-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展示成果——點評升華”模式,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真正培養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課外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創造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習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歸納、整理和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和創造力。其主體是學生,而研究的客體是課本上或我們周圍活生生的地理事像。研究性學習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從研究性學習的地點看,一般分為在課堂上和課外進行兩大類。課堂上的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課本的知識(地理課程標準所列的教學內容),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它體現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關鍵。如在區域地理進行“西北地區”教學時,第一步對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進行定位;第二步運用多媒體、插圖展示西北地區“干旱”的地表;第三步,了解“干旱”條件下資源狀況和農業特征,第四步討論“干旱”環境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上步驟教給學生分析、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應用到其他區域的學習中去。分析、歸納的方法由具體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有研究的成分。而課外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是課堂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如學完“土地資源”一節,讓學生對本市農村的耕地狀況作一個小調查,要求學生在網上或到圖書館收集資料,選取資料進行統計,可制成圖表、表格等;運用資料分析、推理、評價、提出問題,并撰寫小論文。
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由于目前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實,應試教育仍相當重要。在此情況下,教師必須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和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特征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價值。教師充當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建立在這樣一種理論上。教無定法,教師應該根據課文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思維狀態,讓學生、教師進入各自的角色。
以“中國地理”為例,對照《標準》,我們不難理解教學模式多樣化的必要性。《標準》中,每一部分的學習內容都有“運用地圖,說出……”“運用資料說出……”“舉例說出……”三大要求。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提出問題─→運用地圖─→提取信息─→找出答案(問題教學)
閱讀資料─→提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開放性教學)
舉例─→探究成因─→歸納總結─→形成規律(探究性教學)
提出假設─→運用地圖─→結合地理現象─→提出新觀點(創造性思考教學)
從以上可以看出,運用這四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研究式的環境下學習,徹底改變以往“留心聽講”的讀書方式。
1.實行問題教學
這類模式的關鍵是老師提出有吸引力的問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進入思考狀態。問題要有技巧性、科學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學生引入枯燥無味的地圖中去提取信息。如在“經緯網”一節中,可先問學生看電影時是怎樣找座位的,引入經緯和經緯網定位的概念。此外,教師從一些新聞熱點提出問題,誘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新聞熱點問題具有時代感,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老師就順勢引導他們通過讀圖找出答案。這就是問題教學的優點。
2.打破常規,實行開放性教學
開放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讓學生活潑地、主動地發展求異思維和培養創新能力。這種方法適合于區域或國家地理教學。它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內容上注意開放性。例如,在“北京”教學中,指導學生從地理位置、人口、資源、交通、氣候、歷史等方面搜集相關資料,即論據,把學生分為正反兩大組辯論:我國首都是否要遷到正在大開發的西部?在辯論中,不求結果,只對學生整個研究的過程給予充分的肯定。開放性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允許學生說“不”,提出自己的觀點,盡管學生提出的觀點、思路并不成熟,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這顯示了開放式地理教學的無窮魅力,也理解地把學生誘導到研究性學習中去。
3.實行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教學。它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自己的觀察、考察、實驗及查找資料而獲得答案。這種教學方式適合于地理規律、地理成因等的學習。初中學生一般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問題,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理差異》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可提出探究活動要求:請你根據地圖選取幾個代表性的地區進行比較,說明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具體回答這樣的幾個問題:①選取這幾個地區進行比較的依據;②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③從比較中得出什么結論。“探究”就是試探和研究,沒有試探就沒有研究,試探就是舉例、實驗的過程,研究就是歸納總結,形成規律的過程。
4.實行創造性思考教學
創造性思維是指人們在改革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運用新方法,發現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具有明顯的新穎性、獨創性和躍遷性。這是研究性學習中最需要的思維,也是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教師可以從鼓勵質疑、激發興趣、創繪地圖、發散思維等方面指導、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其中,發散思維的培養是創造性思維的重點。因為發散思維強調對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設,以突破原有知識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例如,在學習地球自轉時,提出假設地球是自東向西,地球上自然現象至少可以產生哪些變化?運用發散思維,啟迪學生月球上可能有水。創造性思考教學的重點是“提出假設”,(允許學生有獨特的思維,甚至是奇怪的想法),“提出新觀點”(拋開“老師、課本說的都是對”的陳舊思考框架),讓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飛向成功的殿堂。
二、在課外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我們經常走出課堂進行觀察、調查、試驗等。建構主義認為:科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意義的活動,與其他活動一樣,也帶有偏見并經過人的價值觀的過濾。課外活動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綜合體現,教師可以從以下這個模式指導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確立課題-搜集資料-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展示成果-點評升華。
(一)確立課題
課題確立的好壞可以影響學生研究的質量,課題太陳舊,學生沒興趣;課題太深奧,學生難以應付,也失去研究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確定課題時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課題要有鄉土性。結合當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實際情況。如在廣東的花都,要學生調查少數民族的分布、沙塵暴的危害是不切實際的。而讓學生調查我市的森林資源狀況、流溪河污染情況等,就能讓學生熟悉課題找到思路。2.課題要立足于課本。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基礎是課本上的知識。所以課題要結合課本的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如讓學生進行“花都區花卉種植情況”的調查研究,就是建立在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交通、地形、城市等的知識基礎上開展的。3.課題的難度要適宜。初中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比較低,要是難度太大,學生會失去研究的興趣。4.課題最好有實用性。如果學生的研究成果被有關部門采用,這將對學生以后的研究性學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搜集資料
這是研究性學習中最重要的步驟,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真正體現。第一手資料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這對初中生來說是不切實際的。學生可以通過查閱文獻、派發問卷、采訪、實地考察、觀察、上網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資料,然后進行整理。教師在這過程中要給予指導。如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對疑難問題具體指導、關注活動的整個過程,組織活動,為學生提供文獻書籍的名稱、網站名稱等。
(三)研究分析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演繹、歸納、統計等方式對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從中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洞析地理事象,達到研究的目的。
(四)得出結論
通過以上的一系列步驟,學生或深或淺能總結出研究的結論,即成果。教師應給予參考意見,讓學生的結論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如進行了“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變化”的調查后,得到的結論是:農民的耕種意識從改革開放前的以糧為綱向以市場經濟為導向轉變。農民利用本地優越的自然資源發展新產業,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農民也踏上奔小康的路程。
(五)展示成果
學生經過活動后,把課題寫成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在班級里展示,讓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分享。在討論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進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六)點評升華
在展示成果的同時,也是師生共同點評的時候。學生的點評往往注重觀點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而教師則應該注重對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的點評,首先對學生的研究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成就感,然后才是對他們的成果的點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所需的觀察力、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探究性、開放性、創造性的學習形式,這種學習方式是一個過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上,重點放在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然后,把課堂上的研究性學習延伸到課外──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這樣,兩者充分結合展開,學生才能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