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思想文化陣地和意識形態領域形成新的沖擊。面對著各種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不少大學生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對西方文化所宣揚的價值觀無法鑒別和判斷,難以做出取舍,有的甚至全盤接受,從而造成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性開放等西方腐朽思想對大學生的侵蝕,不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與此同時,各種封建迷信、腐朽思想以及宣揚色情、暴力、邪教等內容的網絡垃圾也乘機在網上興風作浪,它們攻擊黨和政府,丑化我國的傳統,對抗現實社會,這些又會使大學生的是非觀念模糊、道德意識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對此熟視無睹,社會主導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對大學生的激勵作用就會日趨弱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將舉步維艱。
2.網絡導致了大學生現實道德評價標準的缺失。互聯網客觀上給大學生們提供了1個時空上沒有限制、道德上沒有約束的環境。這就容易使1些學生在網絡提供的虛擬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狀態,他們在虛擬世界中做出道德選擇的時候,往往會夸大意志自由度,失去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對網絡的各種善惡信息和自身的行為不能作出正確的評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作為1個相對自由的虛擬時空,誰在互聯網上都可以以自我為中心,而現在在校的大學生,大多屬于80、90年代后出生的獨生子女,互聯網的這1特點切合了他們的心理狀態,使他們往往在現實中,也無視社會的道德準則而1意孤行,與社會道德準則背道而馳。此外,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也容易使大學生喪失對現實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1種自律,如果長期沉迷于網絡,失去了外在輿論和傳統習慣的制約,互聯網必將鈍化大學生的道德自我評價能力,造成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3.迷戀網絡會導致大學生各類社會心理問題加劇。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打破了傳統的權威觀念和信息單向傳播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點。但同時,網絡形成的虛擬社會也造成了許多大學生逃避現實的問題,使他們人際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心理學家警告,今后幾年,互聯網癮君子將成倍增長。據有關機構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許多當代大學生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特別是通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等形式,借助于在虛擬空間中虛幻的良好感覺,來尋找逃避現實困難的“麻醉劑”。而這樣的逃避,根本無法解決現實的問題,往往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從而陷入1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引發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后果。事實上,在很多大學生中已經出現了相當程度的“網絡迷戀癥”、“網絡孤獨癥”等社會心理問題。此外,青年時代的個性和心理中不僅有逆反和追求刺激,而且也有好奇的成份在里面。網絡的虛擬環境中魚目混雜,1些不健康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很可能會扭曲大學生的人格。因此,互聯網帶來的許多心理問題給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更為復雜、更具社會性的課題。
4.互聯網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帶來了更深層次的變化。網絡文化是1種多元化的文化,每1種文化現象都是多維、多變的,這就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在思想上形成以下兩個突出特征:1是網絡信息的多維化,使教育者很難再按照傳統的模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的灌輸。當代大學生們也通常不會按照教育者要求的道德規范和給定的目標去理解和領會信息,他們往往有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和立場;2是大學生們理解信息將更富主動性,他們將不會就范于某種固定的模式,而是將各種道德觀點擺在1起,運用自己的是非觀、判斷力去選擇自己認同的道德價值觀,然后付諸行動。這些,都對傳統的具有知識壟斷地位的教育者的權威提出了嚴峻挑戰。
2、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互聯網的發展已經給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針對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和發展,要消除網絡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進1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筆者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正本清源,努力凈化信息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通過法律、行政、技術等手段同各種網上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為作斗爭,切實加強對網絡的信息監控和信息過濾,從而給高校開創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新局面創造1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于利用網絡傳播色情、淫穢內容,實施詐騙,破壞安定團結等違法犯罪活動要堅決予以打擊。堅決取締“黑網吧”、“黃網吧”及“地下網吧”,特別是要重點清理學校周邊地區。同時,大力倡導積極健康的網絡行為,加大對網絡電影、游戲網站的管理力度,引導其加強倫理和文化建設,形成正確的經營理念,嚴格限制開放時段,為當代大學生提供1個良好健康的網絡環境。各高校的網絡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信息網絡監控和管理,避免各種有害信息侵蝕大學生的思想。
2.關注網絡道德,正確引導學生心理。網絡信息量大,對于大學生來說,其積極作用不容置疑。但網絡上1些不健康內容和信息污染也會對大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必須切實把好網絡內容關,充分認識到網絡的作用以及它給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關注網絡,把握德育工作的制高點。同時,要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努力在源頭上做好防控工作,依靠各種技術手段,對有害信息進行技術過濾,1旦發現不良信息,要及時予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實進行說明和澄清。對于反動的、無中生有的謊言以及影響大局的言論要堅決刪除。對熱點問題要提出正確觀點,有爭議的問題要從正面進行引導。對于部分大學生的“網絡上癮癥”、“網絡虛假戀情”、“網絡孤獨癥”要及時提醒,并給予有效的心理幫助,防止其陷入網絡暗井。要通過舉辦講座、座談會、知識競賽、網絡創業大賽等各種活動,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3.倡導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加大校園網建設力度。要大力建設校園網,使之成為網絡上的“學生之家”,通過網絡虛擬社區滿足當代大學生學習、休閑、游戲、交友等方面的需求,進而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榮譽感,這是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必須緊緊把握的新方向。近年來,高校的校園網絡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為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條件。要從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出發建設網上校園,精心策劃,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1體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園網站可以開辟學習生活、就業技巧、考研須知、心理咨詢、實踐指導、信息、就業輔導等欄目,開設校園網“思想論壇”,給大學生們1個既可評論時事又可評論校事、暢談人生、理想、價值的天地。同時,也掌握了大學生的道德動態,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要把傳統的校園文化與虛擬社區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例如目前高校學報、廣播、閉路電視等宣傳教育媒體,可以通過網絡整合起來,豐富校園網虛擬社區的信息資源,加大信息傳播的力度,為學生提供優良的信息服務,增強道德教育的開放性、多樣性、靈活性和實效性,做到兩不誤,兩促進。此外,還要進1步加大對校園網的信息管理和技術防范力度,對各種網上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加快規范網絡新聞的進程,避免虛假信息的,不斷凈化網絡環境。
4.制定網絡道德規范,約束學生網絡行為。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網絡犯罪、各種黃色信息傳播及西方文化侵略造成的網絡道德行為失衡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減少上述問題的出現,迫切需要制定具體的規范準則來對網絡行為進行約束。在制定網絡行為規范和準則時,要注意既要與國際接軌,又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要更多地考慮為國人所普遍認同和理解,要有利于保護和促進大學生對網絡的興趣和使用水平的提高,既要能保護現時網絡的安全和秩序,又不能阻礙網絡的繼續發展,網絡行為規范標準要能夠適應網絡在1定時期內的發展需要。
5.開設專門的網絡道德教育課程。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高校應專門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程,網絡道德教育課程要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有機整合起來,使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更加貼近大學生實際。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的講授要有系統的理論指導,旨在努力提高與健全大學生的鑒別能力、自控能力,最終培養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網絡道德教育既要有網絡意識、網絡規范和網絡行為準則的灌輸,也要有網絡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養;既要有對理論的傳授與討論,也要有對具體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剖析與評價。同時,還要有對網上不道德行為在道德和法律上制裁和處罰的宣傳和曝光。
6.探索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不斷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隨著網絡觸角的不斷延伸,網絡能實現的功能越來越多,這就使得1部分大學生熱衷于所謂的“網絡生存”,而在現實生活中卻較少與社會(他人)聯系,疏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極易導致1定程度的心理障礙與人格畸變,僅僅靠談心、電話心理咨詢已不能起到作用。因此,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探索和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積極開展網上咨詢,對癥下藥,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前隨著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各大高校紛紛開設了相應的咨詢機構。但是由于大學生們常常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因為害怕周圍同學的誤解,而羞于啟齒。而網絡的交互功能恰恰提供了1個交流的良好平臺,有利于雙向溝通,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向青年大學生們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種選擇方案,讓他們在選擇中學會獨立思索,既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也突出了引導塑造功能。通過教育者的啟發、指導,使青年大學生們能夠自主地選擇與社會發展相1致的價值觀念和政治信念。
7.齊抓共管,著力構造網絡道德教育新模式。網絡道德教育作為1項新的課題,它涉及的面較廣,僅僅靠學校的教育顯然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家庭、高校、大眾傳媒等多方努力來共同開展有關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從而形成1個整體教育網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尤其是高校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網民對大量網絡信息持“揚棄”的態度,不斷增強網絡操作“網風”、“網德”教育和遵紀守法的教育力度,提高大學生對全球網絡信息的識別能力和抵制誘惑的能力。這樣,才能形成合力,通過齊抓共管,著力構造1種新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的作用。
高等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如何使當代大學生成為網絡世界中的合格網民,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課題。新形勢下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又要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并能熟練進行網絡操作,既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又要具有1定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果思想教育工作者觀念陳舊,對網絡的發展和潛在的能量缺乏認識,就將錯失掌握學生思想動向的最好途徑,從而使工作無法很好地進行。網絡的發展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應該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網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陣地,而這塊陣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轉換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掌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主動權,促進當代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從而成就更多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