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個性教育本質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個性教育是在與劃一教育的長期斗爭中逐漸形成的教育理念。個性教育就是以對個人的獨特性及其價值的尊重為最高原則的教育,而對“個性教育”中的“個性?一詞,與其理解為“個人的獨特性”。還不如理解為“個人的獨立自主性”。
[關鍵詞]個性個性教育本質
對于“個性”一詞的理解,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但無論是社會學、哲學還是心理學等等,它們對“個性”一詞的釋義一旦運用到“個性教育”這一概念中時,都使人對“個性教育”產生一種“迷茫感”。
一、“個性”及“個性教育”的已有定義及其理論缺陷
我國有學者提出:“所謂人的個性即是個體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會特征以獨特的方式有機結合而使個體具有的獨特社會性。簡言之,人的個性就是人的獨特的社會性。”顯然,這里的“個性”被解釋為一種“社會性”,它實質是對“個性”的一種社會學定義。那么,什么是個性教育呢?他們認為:“所謂個性教育就是在正確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以受教育者的現實個性為出發點,通過個性化與社會化、自我教育與他教育的統一過程,培養強化受教育者的良好個性品質,預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個性品質,以塑造人的理想個性為目標的教育。簡言之,個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良好個性素質的教育。”
上述這種對“個性”及“個性教育”的定義,被我國當前關于個性教育的各種研究論文較為廣泛地引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它仍然使人有較多的“迷茫感”。例如,定義中所指的“良”與“不良”,本來就是一個社會歷史概念,任何教育,包括科學的、非科學的、進步的、落后的甚至反動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良”與“不良”的標準。由此,對“良好個性品質”與“不良個性品質”的“培養強化”或“預防改造”,也可以說是任何教育都必然會承擔的任務。比如,與個性教育完全對立的劃一教育也有自己的“良”與“不良”的標準,它也是培養、強化受教育者的“良好”個性品質和預防、改造“不良”個性品質的一種教育。同時,這種定義實質上把個性教育定義成了一種培養人的“良好”“社會性”的教育。然而,雖然培養個人的“良好社會性”與個性教育并不矛盾,但這種定義終歸沒有揭示出個性教育的特殊本質,因為相比之下,劃一教育就比個性教育更加強調對個體社會性的培養,這種強調甚至達到了只講個體的社會價值而否定個體作為主體對其自身價值的追求的程度。所以,無論是“良好的標準”,還是“培養”“良好的社會性”等等,都只不過是個性教育外部的而不是本質的特征,因而用來定義個性教育都是不恰當和不科學的;再比如,用所謂“正確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等等提法來定義個性教育,也是沒有多大實際意義或模糊不清的。因為個性教育本身就“主要是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而研究和定義個性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正是要揭示個性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論證它的科學性,而上述定義并沒有揭示出這種教育思想或理念。
二、對“個性教育”及“個性”的本質的重新考察
筆者認為,要理解“個性教育”,最關鍵的是首先要找出這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真正主張,進而才可能找出“個性教育”的真正本質。
從“個性教育”的產生過程來看,它是在教育實踐中,作為劃一教育的對立面而提出來的,是在與劃一教育的長期斗爭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
在歷史上,為了便于專制主義者強行地推行其僵化的統一思想,適應其統治的需要,教育不得不采用劃一教育的形式;再者,到了工業社會,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也要求教育對受教育者施以劃一的教育,以培養社會生產所需要的“標準化人才”,這就進一步推動了教育繼續向劃一教育發展。劃一教育最重要的特點莫過于其關于“良”與“不良”的嚴格統一的和固定的要求或大綱、標準等,而強制性、機械性、非科學性則是其必然的教育方法特點。在這種教育下,不管受教育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如何,凡是不符合其要求、大綱或標準的都將被認為是“不良”的個性品質,都逃不脫被強行補短或機械地改造的命運,從而否定了個體個性的獨特性及其價值,也導致教育效率的低下和社會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喪失。如果說封建專制主義及工業社會標準化生產過程的特點對標準化人才的需求這種歷史的政治經濟及文化條件為劃一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合理性,那么,信息社會在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則提出了對現存制度的全面的辯證否定的訴求。市場社會對多元人力資本的需求以及現代人對自我獨特價值的追求,使個性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產生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從個性教育的觀點看來,每個人正是以其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才成為社會這個巨大系統的一個元素,而這一系統中的每個元素又處在一種復雜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之中,對維持系統的自然平衡起著某種獨特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個人的獨特性,不但是個人在社會上生存的條件,也是社會多樣性、豐富性及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源泉。對個人獨特性的尊重,還是教育活動本身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相吻合的必要條件。所謂“良”與“不良”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任何人都是既有其“良”的一面,又有其“不良”的一面。而不論是所謂“良”的還是“不良”的,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社會作出貢獻。所以,個性教育強調要對個人的獨特性及其價值給予應有的尊重,而這其中又特別是強調要對個人的獨特價值給予足夠的尊重。可見,個性教育本質特征正是體現在它與劃一教育的這一根本對立點之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個性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它當然也是一種關于“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主張,而這種主張的最高原則,正是它本質特征的體現。因此,如果要對個性教育下一個定義,則可以表述為:個性教育就是以對個人的獨特性及其價值的尊重為最高原則的教育。筆者認為,這一定義較好地體現出了個性教育與劃一教育的根本對立之點,即體現出了個性教育對劃一教育的辯證地否定的立場,而這種否定也正是個性教育的最根本的出發點。所以,它較為準確地抓住了個性教育的最本質特征,同時又排除了個性教育的種種非本質的外部特征,因而,作為一種“定義”,它更為科學。
在這里,我們是把“個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而提出來的,但人們在理解個性教育時,卻往往首先從其中抽象出“個性”一詞來加以理解。而離開了“個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意義,“個性”一詞也就失去了它的本來之意,人們對它的抽象化理解也就難免有失偏頗,同樣,以此出發的對“個性教育”這一“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各種理解,也就難免會發生偏差。
基于這種認識,筆者認為,既然“個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是從對劃一教育的辯證否定開始的,其本質特征是“以對個人的獨特性及其價值的尊重為最高原則”,那么,“個性教育”中“個性”一詞的意義就不能離開這種思想或理念,轉而用哲學(共性與個性)、社會學(社會性與個體性)或者心理學(人格差異性)等學科(或科學)中的意義來解釋。因為“個性教育”的主要之點是強調與劃一教育的對立,所以,對其中的“個性”一詞的理解也應體現“個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對其中的“個性”一詞所作出的這種規定性。因此,與其把“個性”理解為“個人的獨特性”,還不如把它理解為“個人的獨立自主性”。因為“獨特性”更多地是表示了個體的“差異性”,而“獨立自主性”則不但表示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而且更主要地是強調了對這種差異性的“尊重”。筆者認為,這種理解不但較好地體現了個性教育與劃一教育的對立所在,抓住了“個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本質特征,而且它也與個性教育的一系列主張例如主體性教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等等提法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個性教育的方法論意義,因而更具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