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系統功能語言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發展。這些新發展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在對語域概念的認識上出現了新的觀點,由意義概念變成了情景概念;對體裁概念的認識由話語方式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意義構型、一種觀念形態的體現、一種社會行為規范等;在情態等語法評價系統的基礎上發展了詞匯評價系統;在語言與社會的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批評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語篇銜接概念向語篇的多義性、多層次性擴展;語言研究由純粹的社會角度向認知角度擴展;發展了計算語言學,研究語篇的分析和生成等。同時,系統功能語言學還會在基本理論本身、跨學科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不斷發展和深入。
關鍵詞:系統/功能/發展
1.引言
系統功能語言學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趨于成熟,其標志是Halliday《功能語法導論》(1994[1985])的出版,其理論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已經基本形成。在基本理論趨于穩定和完整的前提下,在其后的十多年中,系統功能語言學在許多方面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如語域和語境的研究、批評語言學的產生與發展、評價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語篇銜接理論的發展、語用學的再認識、形式主義的態度、認知理論的研究、疑難問題的解決、計算語言學的發展等。
2.理論的發展
2.1語域理論的發展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和語域理論是相互聯系的。Halliday一直把語域看作一個意義概念,是由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來支配的。Hasan同意Halliday的觀點(HallidayandHasan1989[1985]),把語域和體裁(genre)看作同一個層次的概念,即都是意義層次的概念,是一個意義構型(semanticconfiguration),與語境構型相對應。但Martin(1992)在討論語域與體裁之間的關系時,認為語域是情景語境的代名詞,是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的集合。由此,他建立了一個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框架,把體裁看作文化層次的概念,是觀念形態的表現,而把語域看作語境層的概念,是實現體裁的。但O''''Donnell明確認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是語境的內涵。由于語域也是按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來定義的,所以語域可以看作是語言在一定語境下的體現形式。語境是由意義體現的,所以語域還主要是意義特征,同時它又表現為不同的形式特征(胡壯麟1998)。然而,Martin的觀點,由于其在研究體裁與寫作中運用了這個框架,所以得到許多應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工作者的認可。現在,這個概念的歸屬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這也激發了對這一領域的進一步研究。
2.2體裁理論的發展
體裁原本是一個文學用語,指文學作品的類型,現用于指所有語體的語篇的類型。由于Halliday注重語法在語篇分析中的作用,所以對體裁的研究比較少,但他在他的情景語境框架中明確稱其為“修辭方式”(rhetoricalmode),把它劃歸為話語方式的一部分。Gregory(1967)則在情景語境的三個變項之下又增加了一個變項,稱為“功能基調”(functionaltenor)。Hasan(HallidayandHasan1985)認為,語篇的體裁結構也是一種意義結構,由一種與該語篇的體裁相聯系的結構成分組成的定式組成。語篇的體裁結構與情景語境的語境構型相聯系,是由語境構型決定的。
在這個分析框架中,“文化語境”決定行為潛勢,即決定行為潛勢中有意義的情景值。行為潛勢是做事、說話和存在的方式,既包括語言行為,也包括非語言行為。意義潛勢是行為潛勢在語言中的體現,所以只指由語言體現的意義,是情景語境在語言交際中的價值綜合。體裁意義潛勢是意義潛勢的一部分,表示某個情景語境內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Hasan認為體裁不包括非語言行為,是一個情景類型產生的語篇的統稱,所以和“語域”基本是同范圍的。一個類別的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的綜合就是一個語境構型,決定一個體裁結構潛勢。體裁結構潛勢包括必要成分、可選成分和重復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順序是決定體裁的。如果體裁結構的必要成分及其順序發生變化,就會產生新的體裁。
Hasan的體裁結構潛勢理論是從語篇分析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所以無法解釋為什么在許多情況下交際事件中間突然停止,從而使交際失敗以及是什么原因使交際終止。針對Hasan理論的這一缺點,Mohan(1986)和Ventola(1987)提出了流程圖理論,把語言交際的過程以流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例如,在商店購物的流程圖中,在哪幾個關口可以中間退出交際事件,使語言交際結束。他們分別是當買者不需要購買貨物時;當買者需要,但商店無貨時;當賣者有貨,但買者拒絕購買時。此后,Ventola(1987)和Fawcett(1980)又對Mohan(1986)的模式進行了修正,但其結構模型是相似的。
但Martin(1992)認為體裁屬于更高層次的符號系統,不僅包括語言活動本身,也包括社會行為和行動,提供了一個確定體裁地位的框架:即觀念形態由體裁體現,體裁由語域體現,語域由意義體現,意義由語法體現,語法由音系體現。Martin的體裁分析框架與北美許多學者把體裁看作社會活動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
2.3評價系統的建立
評價系統產生于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的分析模式中。Halliday(1994[1985])根據語言的人際功能建立起了語言的人際意義系統。這個系統由語氣、情態、歸一性、表態度的詞匯組成。其中情態、歸一性和表態度的詞匯組成評價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話語功能,情態又分為情態(modality)和意態(modulation)。前者用于交流信息,后者用于交流物品和服務。情態又包括蓋然性和經常性兩個方面,而意態則分為義務和意愿兩個方面。它們又與取向(orientation)、值和歸一性組成一個龐大的情態系統,可以劃分為144個小類。
后來,Martin等進一步發展了Halliday的評價系統。他們主要以詞匯作為體現的形式特征,把評價定義為:與價值的評判有關,是語篇中協商的態度類型,所涉及的情感強度、價值源泉和把讀者分類的方式(MartinandRose2003)。他們認為,評價系統包括三個部分:態度、介入、級差。態度是評價系統的中心,表示講話者對自己的情感、對事物、對別人的性格的評價,還可以分為三個次類別:情感、判斷和欣賞。情感是表達自己的感情;判斷是評價別人的性格;欣賞是評價事物。態度還可以擴大,又可以從來源上來表達。介入與Bakhtin的多聲音性(hetereoglossia)十分相似,表達是單聲音,還是多聲音的區別,在多聲音中又是什么聲音。級差又可以分為兩類:各種不同的力度,如強化、隱喻化、咒罵等;焦點是尖銳化還是軟化(見下圖)。
附圖
評價系統(MartinandRose2003)
Halliday的情態系統重點由語法系統體現,而Martin等的評價系統主要由詞匯系統體現,從這個角度講兩者是互補的。但兩個系統具體是什么關系,是否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或者用一個替代另一個,或者兩者可以相互穿插等,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研究和探討。由于兩者都是討論人際意義系統及其體現的,所以應該把兩者的關系搞明白。
2.4批評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語言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比較新的語言學分支,重點研究語言所攜帶的價值系統,主要產生于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系統功能語言學主要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研究語言,把語言視為一個社會符號系統(Halliday1978)。人們通過這個系統自我社會化,通過這個系統交流意義,通過這個系統建立和維持社會機構和社會系統。語言既可以用于表達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又可以創造社會現實。而且,人們除了用語言表達社會經歷和社會現實之外,還要用語言做事、用語言交流感情、做出判斷、做出評價等。Halliday的這些觀點可以在他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中發現,但比較集中地表現在他1978年出版的論文集《語言作為社會符號》一書中。
批評語言學產生的另一個渠道可以說是系統功能語言學作為工具的結果。例如,Fowler(1991)認為,“鑒于價值這么徹底地隱含于人們的語言用法之中,我們有理由建立并實踐一種趨向于理解這種價值的語言學。……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特別適合于把結構與交際功能聯系起來,所以他為我的描述提供了工具……。”
批評語言學主要以語篇作為其研究的基本單位,所以也稱為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重點研究語篇的特征與它們所屬于的社會和文化結構、過程和關系之間的聯系。“批評”似乎是一個否定概念,但在批評語言學中,實際上它沒有什么褒貶之分,正如Fowler(1991:5)所說:“對我來說,批評語言學是運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學來調查符號、意義和控制話語符號結構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之間的關系的探索。”
批評語言學主要“研究和分析口頭或者書面語篇來發現權力、控制、不平等、偏見等在語篇中的表現,并且發現這些表現是怎樣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和歷史語境中發起、保持、再生和轉換的”(vanDijk1988)。它力圖說明“一個社會中的統治力量是如何創造有利于其利益的現實的。通過使這種行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批評語言學家力圖支持受壓制的受害者,鼓勵他們去反抗和改變他們的命運”(Foucault2000)。批評語言學的主要開創和發展者包括蘭開斯特大學的Fairclough、紐約州立大學的JayLemke以及vanDijk等。
批評語言學的理論基礎是系統功能語言學,所以一方面需要用系統功能語言學來研究社會現實,同時也需要在研究中發展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特別是在語言和社會文化之間的有規律的模式化對應中有所突破。
2.5銜接理論的發展
Halliday和Hasan(1976)出版的《英語的銜接》一書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建立。他們在此書中討論了五種銜接手段:指稱、替代、省略、連接、詞匯銜接。在Halliday和Hastan1985年出版的《語言·語境·語篇》(Language,ContextandText)一書中,Hasan擴大了銜接概念的涵蓋范圍,把銜接分為結構銜接和非結構銜接。結構銜接包括平行對稱結構、主位—述位結構、已知信息—新信息結構。非結構銜接又分為成分關系銜接和有機關系銜接。成分關系銜接包括Halliday和Hasan(1976)中的五種銜接成分中的四種:指稱、替代、省略和詞匯銜接。這四種銜接紐帶可以形成同指(co-referentiality)、同類(co-classification)、同延(co-extension)三種關系。有機關系包括連接關系、相鄰對、延續關系等。在此書中,Hasan的主要貢獻是把銜接的意義范圍擴大到了實現謀篇意義的結構之間的關系,另外,還明確了一些區分類別。
Parsons(1990)對銜接鏈中銜接項目的數量和語篇連貫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把語篇的銜接方式與語篇連貫的程度聯系起來。
胡壯麟于1994年出版了其專著《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在此書中,他提出了語篇銜接與連貫的多層次思想,并進一步擴大了銜接的范圍。胡壯麟對銜接理論的貢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擴大了結構銜接的范圍,把及物性結構關系作為一種銜接手段,同時附加了同構關系;(2)提出了音系層的銜接手段,把語調、語音模式納入銜接范圍;(3)把語篇結構作為一種銜接手段;(4)提出了語篇連貫涉及多層次的觀點,認為社會符號層對語篇連貫起重要作用,并論述了社會符號層因素對連貫的作用。另外,胡壯麟(1993,1996)還專門撰文討論了語音系統在英語語篇中的銜接功能和語篇銜接的多層次思想。同時,朱永生(1995,1996,1997)也對語篇銜接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并討論了語篇連貫的內部條件。
當前位置:首頁>論文頻道>教育學>語言學>論文正文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
時間:2006-09-28來源/作者:本站整理者:admin
張德祿(1992,1993a,1994)對語篇連貫的條件進行了研究,討論了語境、信息結構,主位結構和銜接機制等對語篇連貫的限定作用,并在近幾年(1999,2000,2001)對銜接機制的范圍和與語篇連貫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跨類銜接機制;(2)外指銜接的概念;(3)隱性銜接機制的概念;(4)多元意義銜接概念。首先,他認為不僅語篇的概念意義關系具有銜接作用,語篇的人際意義關系也具有銜接作用,如具有相同和不同言語功能的句子之間的人際意義關系,情態、態度意義和評價意義所建立的意義關系等。第二,不同類別的形式機制還可以形成銜接關系,例如,詞匯項目和語法項目之間建立起來的銜接關系。第三,語篇中的具有外指特點的項目可以看作語篇與語境的銜接,包括外指指代和詞匯等。由語言形式預設的情景意義關系的一端“伸向”語境中,另一端是語言形式項目。根據語言形式項目的類別,預設的情景意義關系可以有幾種特點:所指性、替代性、詞匯性和專用性。第四種是由意義空缺所形成的語篇和語境之間的銜接,可以具有接續性和實體性等特點。從這個角度講,語篇的銜接機制和語域就會聯系起來,共同決定語篇的連貫。但對于銜接本身到底是一個什么概念,銜接與連貫是什么關系和銜接的范圍應該劃定在什么地方,還有許多分歧。
2.6對語用學的再認識
語用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一個主要的研究領域。但Halliday認為:“就我看來,語用學似乎只是語篇語義學的另一個名稱。我并不只是從術語上談這個問題。對我來說,語義學理論應該既包括系統又包括過程,就像語法理論既包括系統又包括過程一樣。所以,我們不需要一個稱作‘語用學’的東西”(SteeleandThreadgold1987,Vol.2:611)。很顯然,Halliday認為系統功能語言學包括語用學,而且,它只是系統功能語義學的一個部分,并且它是不能與另一個部分分割的。據此,Halliday認為,不應該建立一個獨立的語用學分支。Butler(1987)認為,語用學的某些觀點和理論研究方法可以應用于系統功能語言學,所以他專門撰文研究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用學的異同,以及在哪些方面系統功能語言學可以借鑒語用學的理論。O''''Donnell(1987)則明確提出,系統功能語言學包括語用學研究的內容,所以把語用學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地位明確化。在我國,張德祿(1993)和朱永生(1996)也分別撰文表示語用學和系統功能語言學具有互補關系,即語用學的研究角度和范圍、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用來豐富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現在,在怎樣通過語用學理論來補充和豐富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方面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同時,語用學也應該利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完整全面和語法化的特點來發展語用學。
2.7認知語言學
從語言學研究的角度來講,Halliday(1978)很早就指出,語言學研究主要從兩個角度來研究語言,一是從生物體內部的角度,研究語言的心理和生理活動,一是從生物體之間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社會屬性。并且Halliday明確承認,系統功能語言學是從生物體之間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即研究語言的社會屬性和交際功能。但是近來,系統功能語言學家也開始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語言,即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大腦的認知特性。其中比較突出的是Halliday和Matthiessen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和Fawcett的功能認知語言學研究。
Halliday和Matthiessen(1999)對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代表作是他們的專著《通過意義解釋經歷:以語言為基礎的認知研究方法》。他們的基本思路是為認知語言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即他們不是要提供一個心理思維模式,而是一個意義模式。認知是討論語言的一種方式。把知識模型視為意義就是從語言過程的角度來研究認知,而不是把意義視為一個思維過程。從意義的角度研究認知是為了能夠強調在認知科學中所不強調的人類意識形態的四個方面:(1)把意義看作潛勢,看作可以由個體的語言意義行為修飾的系統資源;(2)把意義看作可擴展的東西,即看作不斷地通過建立新領域來擴展其能力,并不斷優化已有資源的發展資源;(3)把意義看作一種聯合結構,是眾人共有的資源;(4)把意義看作一種活動的形式,是由位于每個語言的中心區域的語法驅動的資源。總之,此方法強調語言干什么,而不是語言是什么。
Fawcett(1980)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的代表作是其專著《認知語言學和社會交流》。在這部著作中,他力圖建立一個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認知語言學理論,即他所稱的“心理社會語言學”,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社會交流。其目的是一方面想表明系統功能語言學是更加強大的理論,可以根據這個理論創立一個新的語言學模式,即從認知的角度來建立一個人類大腦如何在語言選擇中活動的模式。在他的新模式中,他在Halliday四個意義成分(概念、邏輯、人際、謀篇)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個八個意義成分(概念、邏輯、否定、交流、情感、情態、主題、信息)的模式。
雖然他的模式是認知性的,研究人類大腦在語言運用中的活動,但他不是像Chomsky那樣嚴格地區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而是把兩者之間的區別縮小為語言潛勢和語言實際的區別。
2.8計算語言學
運用計算機進行語言學研究是當今語言學研究的熱門課題。系統功能語言學主要在兩個方面運用計算機進行語言學研究:一是語篇的生成,一是語篇的分析。
從語篇生成的角度講,美國和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語言學家已經發展了一些語篇生成軟件,用輸入系統特征等方式來生成句子和語篇。現在已經發展起來的有Bateman的KPML(多語言語篇生成器),Fawcett等的Genesys(系統生成器)和O''''Donnell的WAG(分析生成工作臺)。
從語篇分析的角度講,系統功能語言學家們開發了一些語言和語篇分析的軟件,用以對語篇進行切分,例如,為使用者提示相關范疇、幫助對語料進行語言編碼,設計功能編碼器,設計系統功能語法的總體環境等。這種分析器類型較多,現列表如下:
開發人軟件作用
WinogradSHRDLU提示相關范疇、幫助對語料進行語言編碼
Nesbitt超卡系統給語篇編碼
Webster功能編碼器為語篇派給功能結構
Kumano等總體環境分析器發展系統語法
系統功能語言學軟件
3.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展前景
系統功能語言學,如上所述,是一個不斷發展中的流派,是當今語言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潮流。另外,從系統功能語言學本身來講,還有許多領域需要研究和發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以前無法研究的問題現在也有了研究的條件。因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系統功能語言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首先,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本身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還需要不斷發展。有待深入研究的領域包括:(1)及物性系統研究;(2)價值系統的研究;(3)語言與語境的關系的研究;(4)意義系統與文化的關系研究;(5)語域研究;(6)體裁研究;(7)語篇銜接與連貫研究等。
另外,系統功能語言學本身是在與其他領域和學科的結合中發展的,如與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結合等。所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涉及的領域包括:(1)批評話語分析研究;(2)教學參考功能語法研究;(3)認知語言學研究;(4)數理語言學研究;(5)語言與其他符號系統的關系研究;(6)描述其他語言等。
最后,Halliday一直認為,語言學雖然不能代替應用語言學,但語言學的生命在于其應用,在應用中被認可,在應用中發展。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應用方面,還需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1)語言教學;(2)文體學;(3)翻譯學;(4)人工智能;(5)兒童語言發展等。
4.結語
進入20世紀80年代,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基本趨于完整和穩定,但同時還有許多方面有待于繼續發展和完善。理論只有在發展和完善中才具有生命力。本文敘述了這一理論新發展的一些方面:在對語域概念妁認識上出現了新的觀點,由意義概念變成情景概念;對體裁的研究由話語方式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意義構型、一種觀念形態的體現、一種社會行為規范等;在情態等語法評價系統的基礎上發展了詞匯評價系統;在語言與社會的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批評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語篇銜接概念向語篇的多義性、多層次性、外部機制擴展;語言研究由純粹的社會角度向心理認知角度擴展;發展了計算語言學,研究語篇的分析和生成等。
系統功能語言學是一個開放的語言學理論,允許從不同的層次、角度、出發點來進行研究,所以還會在基本理論本身、跨學科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不斷發展和深入。
【參考文獻】
1Bakhtin,M.M.1981[1935].TheDialogicImagination.Ed.M.Holquist.Trans.M.HolquistandC.Emerson.Austin:UniversityofTexasPress.
2Butler,C.S.1987.Pragmaticsandsystemiclinguistics.JournalofPragmatics12.
3Fairclough,N.2000.Discourse,socialtheoryandsocialresearch:Thediscourseofwelfarereform.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4.
4Fawcett,R.P.1980.CognitiveLinguisticsandSocialInteraction:TowardsanIntegratedModelofa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ndtheOtherComponentsofaCommunicatingMind.Heidelberg:JuliusGroos.
5Fawcett,R.P.,A.vanderMije,andC.vanWissen.1988.Towardsasystemicflowchartmodelforlocaldiscoursestructure.InR.P.FawcettandD.J.Young,eds.,NewDevelopmentsinSystemicLinguistics.Vol.2.London:FrancesPinter.116-43.
6Foucault,M.2000.TheEssentialWorksofFoucault:PowerVol.3.NewYork:TheNewPress.
7Fowler,R.1991LanguageintheNews:DiscourseandIdeologyinthePress.London;NewYork:Routledge.
8Gregory,M.1967.Aspectsofvarietiesdifferentiation.JournalofLinguistics3:177-98
9Halliday,M.A.K.1978.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London:EdwardArnold.
10——.1994[1985].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London:EdwardArnold.
11Halliday,M.A.K.andC.M.I.M.Matthiessen.1999.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London:Cassell.
12Halliday,M.A.K.andR.Hasan,1976.CohesioninEnglish.London:Longman.
13——.1989[1985].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Victoria:DeakinUniversityPress.
14Lemke,J.1992.Interpersonalmeaningindiscourse:Valueorientations.InM.DaviesandL.Ravelli,eds.,AdvancesinSystemicLinguistics:RecentTheoryandPractice.London:Pinter.
15——.1998.Textstructureandtextsemantics.InE.SteinerandR.Veltman,eds.,Pragmatics,Discourse,andText.London:Pinter.
16Mann,W.C.andS.Thompson.1987.RhetoricalStructureTheory:ATheoryofTextOrganization.ISIReprintSeries.1-82.
17Martin,J.R.1992.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
18Martin,J.R.andDavidRose.2003.Workingwiththe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Sydney;HongKong:ContinuumPress
19Mohan,B.1986.LanguageandContent.Reading,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20O''''Donnell,M.1987.Adynamicsystemicrepresentationofexchangestructure.Mimeo,DepartmentofLinguistics,UniversityofSydney.
21Parsons,G.1990.Cohesionsandcoherence:Scientifictexts.Acomparativestudy.DepartmentofEnglishStudies,UniversityofNottingham.
22Steele,R.andM.Threadgold,eds.1987.LanguageTopics:EssaysinHonourofMichaelHallidayVol.1-2.Amsterdam:JohnBenjamins.
23vanDijk,T.A.1988.NewsasDiscourse.Hillside,N.J.:Erlbaum.
24Ventola,E.1987.Problemsofmodellingandtheappliedissueswithintheframeworkofgenre.Word40,1-2.
25——.1995.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s.Norwood,N.J:Ablex.
26Zhang,DL(張德祿).1991.Rolerelationshipsandtheirrealizationinmoodandmodality.Text2,2.
27方琰,1998,語境·語篇·語類。見余渭深等主編,《語言的功能——系統、語用和認知》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8胡壯麟,1993,語音系統在英語語篇中的銜接功能。《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1-8頁。
29——,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0——,1996,有關語篇銜接理論多層次模式的思考。《外國語》第1期,1-8頁。
31——,1998,系統功能語言學活動近況。見余渭深等主編,《語言的功能——系統、語用和認知》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3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系統功能語法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3黃國文,2000,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40年發展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
34張德祿,1990,論語域的預測能力。《外國語》第4期,17-24頁。
35——,1992,語篇連貫與語篇的信息結構——論語篇連貫的條件。《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7-11頁。
36——,1993a,語篇連貫與語篇的非結構性組織形式——論語篇連貫的條件。《外國語》第3期,1-6頁。
37——,1993b,系統語法與語用學。見朱永生主編,《語言·語篇·語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8——,1994,論語篇連貫的條件——接應機制在語篇連貫中的作用。《現代外語》第1期,19-24頁。
39——,1998,《功能文體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40——,1998,話語基調的范圍及其體現。《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8-14頁。
41——,1999,語篇連貫研究縱橫談。《外國語》第6期,24頁。
42——,2000,論語篇連貫。《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
43——,2001,論銜接。《外國語》第2期,23-28頁。
44——,2003,《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展及應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5朱永生,1995,銜接理論的發展與完善。《外國語》第3期。
46——,1996,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用學的互補。《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
47——,1997,Halliday的語篇連貫標準:外界的誤解與自身的不足。《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