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外藝術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最近,美國政府頒布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文件明確規定:藝術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并強調指出藝術與“教育”一詞根本含義的密不可分性。斷言:“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進而系統地闡釋了藝術教育的極端重要的價值。
一、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發展之歷程
美國教育改革明顯地受到哲學與心理學的影響。教育改革導致藝術教育的發展,而藝術教育的逐步完善則又進一步深化了教育革新的成果。有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美國教育改革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是杜威和布魯納。
美國音樂教育由基督教教會創始,發端于18世紀的歌唱學校。19世紀30年代,由于音樂家洛威爾·梅森的努力,波士頓的公立學校開始設置音樂課,訓練的重點在于識譜。
20世紀初,在杜威的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浪潮推動下,學校才從把識譜當作主要目標轉變過來,開始強調必須重視旋律與歌曲,重視節奏性動作與舞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年中,中學里開始有了管弦樂隊,并開設音樂欣賞與活動課。學校管弦樂隊運動蓬勃發展。1910年,美國中學管弦樂隊已有100余個。1923年,芝加哥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性的學校管弦樂隊比賽,共有30個樂隊參加。至1937年,“全國學校聲樂協會”組織的比賽中,涵蓋了中學音樂教育的全部內容。至1941年,約有來自全國24000所學校的81000名學生參加了地區比賽。但在第二次世紀大戰后這些比賽并未恢復。
在美國的藝術教育中。考試與評估的手段一開始就受到了麻煩。一般認為,比賽和音樂會是學習成績的最令人信服的證明,盡管它們所提供的信息極為有限。著名音樂家卡爾·西肖爾在1919年發表并于1939年進一步修訂的“西肖爾音樂天才測量法”獲得廣泛地運用,但卻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在詹姆士·默塞爾的影響下,40年代與50年代帶來了哲學思想上的巨大變化,即強調藝術教育中的“發展的”觀點,堅持認為樂感的發展應該比音樂技巧更重要,音樂教育并非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掌握并不能掩蓋音樂的真正價值。不過,由于藝術教師的師資條件太差,唱歌往往要死記硬背,管弦樂隊的數量銳減,理論與欣賞亦不再是必修的內容,強調音樂與其它學科的結合,削弱學生的藝術訓練。因此,50年代人們對學校藝術教育提出嚴厲的批評。
50年代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走紅美國,深化了教育改革的內容,強烈地推動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尤其是他強調學習的結構、直覺思維及學習動機,影響了音樂的教學的“曼哈頓式”處理法。這一方法由羅納德·B·托馬斯制定而且原先曾得到聯邦科研基金的資助,它以有聲的試驗和即興演奏來作為教授音樂知識技巧的一種方法。在1985年出版并由全國教育研究協會第57屆年鑒所發表的《音樂教育基本概念》一文中,清楚地顯示了這一時期人們強烈關注藝術教育的心理學的邏輯依據。
1959年,美國組建了全國性的藝術教育委員會,即認識到發表一個有關藝術教育的全面價值文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終于由25名專家組成的專門小組于1977年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的領悟——藝術對美國教育的重要性》(ComingtoourSenses.TenSignificanceoftheArtsforAmericanEducation)
為了體現出《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的全面要求,1994年在藝術教育標準全國委員會指導下,由項目主任約翰·馬赫爾曼(JohnJ.Mahimana)領導下的全國藝術教育協會聯盟編寫出《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從一個方面改進和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使美國的教育在2000年達到美國總統克林頓和教育部長賴利提出的“世界級水平”。這份文件,是美國藝術教育界在總結以往歷史經驗基礎上概括出來的,她本身反映出最高的教育科學理論。
二、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的基本觀點
在上述兩份國家級的文件中,美國藝術教育家從當代哲學與心理學立場,強調了以下幾點:
第一,猛烈抨擊輕視藝術教育的錯誤傾向,認為藝術教育具有極高的地位。
藝術教育家概述了美國社會現在的危機與未來的希望,而這種“危機”與希望均以是否重視藝術教育的價值為轉移。如果輕視藝術教育,人們長期生活在“灰暗”與緊張的生活條件中,社會將出現危機;如果人們視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合理部分,那這種周圍環境的灰暗與緊張狀況頓會改變,這就是社會的希望。
因此,美國的政界與學界人士經常地反復地強調說,“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視藝術的教育價值與功能,才能促進人性的發展與完善。
第二,藝術及其教育有助于“人類自我的發現”。
藝術是人類有史以來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自從游牧民族祭奠祖先的原始歌舞、獵手在石窟中留下的原始獵物壁畫以及人們編演的原始英雄史詩以來,藝術始終在描述、界定并深化著人類的經驗。一個沒有藝術的社會和民族是不能想象的,正如沒有空氣人們無法呼吸,沒有藝術的社會與民族均無法生存。
藝術是體現人性淵源的最深的長河之一,它連接著人類的世世代代的傳承。新生一代在人生的追求中,總會從藝術中覓得前人遺留下來的永恒問題的答案——人的本質是什么?人類的宗旨是什么?人類的出路在何處。藝術深深地根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它給人們的記憶里留下希望,激發著人們的信心與勇氣,豐富著各類慶典、禮儀,使人們勇于承受悲傷。同時,藝術又是一種使人們輕松愉快的源泉。
第三、藝術是兒童的一本最佳的“啟蒙書”。
藝術學科有其自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各門藝術學科之間差異之遙遠,足以同生物學與哲學之間的差異相比擬。然而藝術形象思維都能把感覺、情感和理性相結合,通過表象去創造對象與完成作業,解釋經驗,促進頓悟。藝術為學生提供發現過程中的“Aha”,推動他們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在更深的層次把握對事物的領悟,發現并更新著我們的想象。從學習的性質來說,學生采取兩種基本的形式,一種稱為“認知性學習”;而另一種則稱為“情感性學習”。藝術能豐富并推動兒童的情感性學習,這是由于藝術表象最易激起他們情感反應,增進學生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與愛好,促進他們格外努力地去學習。藝術學科兼具“認知性學習”與“情感性學習”的雙重功能,因此,藝術在人類的世世代代中一直占據著優先的地位,這正是由于它善于凝聚人們,使學生亦能更佳地體會深邃的事物與原理的緣故。
第四,藝術教育不僅能使人性完美與充實,而且她亦存在頗佳的社會價值。
藝術的目標,旨在直接聯系人與經驗,架起語詞和非語詞之間以及嚴密邏輯和情感之間的橋梁,以便使人們更完美地理解人的社會生活和整體民辦。
藝術有助于理解人類古今的經驗,通過她學會借鑒、尊重其他人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表達方式,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藝術方式”(通常所謂的教學“藝術”,政治“藝術”等),為各種人類的環境提供表達、分析和發展的工具。
藝術有助人際交往與經驗交流,她用各種方式交流人們的思想與情感,有力地增強自我表達的內涵。在充滿著令人困惑的信息世界中,藝術教育尚有助于年輕人探索、理解、接受和運用模糊性與主觀性的事物。如同生活中那樣,藝術往往不存在明確的或“正確”的答案,而這一點正是藝術追求的價值之所在。因此,藝術能幫助在無標準答案的情境中的決策。
第五,藝術教育決非“天才教育”,她為全體學生所享有。
全體學生,無論其天賦或文化背景,均有權享受藝術教育所提供的豐富內容。在一個科技日益先進而感官信息日趨復雜的環境中,對各類信息的感知、闡釋、理解與評價的能力便成的關鍵。藝術有助于全體學生發展理解和辨別這種充滿形象與符號的世界的多種潛力。
三、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的核心內容
藝術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而是一種有序的、綜合的、包括舞蹈、音樂、戲劇及視覺藝術這四門藝術學科的教育事業。具備了這種認識才能保證美國人基本的藝術修養,是美國教育的產物。
《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系統立法程序,把藝術教育的《標準》引入聯邦法律。根據美國教育法規定:藝術是一門核心學科,在學校教育中具有與英語、數學、歷史、公民與政治、地理、科學及外語同樣的重要地位。
自80年代以來,在以世界級水平的教育為目標的曠日持久的教育改革運動中,藝術成為改革運動的重要課題。現在,《標準》已成為這項宏偉事業的決定性因素。
《標準》的重要性顯示于兩個方面:第一,藝術有待于界定,良好的藝術教育應該提供什么——對藝術學科的理解以及運用所要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系的透徹而堅實的基礎,第二,各州和各學區在采納這些標準時,這些標準便成為目的明確、描述嚴謹的證詞。這就是說,這些標準提供了地方教育在競爭力和效率上的視野。當然,藝術教育標準的表述是廣義的,因為這種表述方式是為了鼓勵地方制定課程目標并為課堂教育的靈活性留下余地。
《標準》是通往各種藝術學科大門的鑰匙。在人類的藝術寶庫中,標準提出的僅是學生進入藝術學科學習的基本要點。當然,藝術教學必須堅持動手導向,即要求學生不斷地涉入實踐、練習和研究,以保證四門藝術學科所要求的有效的和創造性的參與。當學生取得了標準對某藝術學科的內容與成就表述,這就意味著藝術大門敞開,學生就能夠以這一成就作為起點而奔向更高的目標。以舞蹈為例,當一個孩子學會運用基本的動作創造一種動作主題并對之做出變形,一種新的創造性便可能隨之產生。這時,這個孩子便懂得,把耳朵聽到的節奏轉換為身體的表現的過程中,其涵義是什么。他做到這一點,就不僅僅達到了一種標準,同時還學會了一種“新的語法”——身體運動的語法。
《標準》也是形成課程相關和綜合的關鍵。藝術在溝通和形成各學科之間的各種聯系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優勢。因此,藝術的教學能夠并且應該利用這一優勢,十分注重各門藝術之間以及藝術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在藝術中,綜合的最簡單的例子是視覺效果和詞語的結合,從而創造出一種戲劇性的情緒;更為復雜的情形可以歷史為例:1900~1975年美國的戲劇是怎樣反映出這一時期美國社會意識的變遷?又如,美藉非洲后裔及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對民權運動的貢獻如何?
《標準》強調文化多樣性的融合。美國文化多樣性是藝術教育的巨大資源,應該充分加以利用,以幫助學生理解他們自己和其他人。因而,藝術課程建設的一個關鍵原則是,要注意民族、民俗、傳統、宗教、性別等問題,以及各種藝術要素和審美反應中的藝術性與個性問題,土著美洲舞蹈中的繁復節奏,JeessyNorman不可比擬的歌唱藝術,EdwardJamesOlmos細膩的戲劇表演,中國或日本的書法以及阿拉伯藝術等,它們都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單純的文化制品,而是人類表現和理解的世界寶庫的一部分,它們屬于世界上的每一個成員。
《標準》強調恰當的技術。技術在藝術教學中的運用,只有在對學生能力有所貢獻時才具備意義,而這種貢獻是通過教與學產生的。技術,在恰當的運用中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藝術學習者的視野。新的技術使學生能夠嘗試大量解決問題的新的可能和途徑,發展中的教學技術在藝術教學中顯露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技術擴展著選擇的范圍,學生在對教學材料進行選擇、編輯和改制時,必須受到良好的指導,使技術的應用能恰當地實現特定的藝術目標。
《標準》有助于保證藝術學習的嚴密組織和周全的重點,為學生的評估奠定了基礎。美國藝術教育家堅決反對那種視藝術為“軟學術”學科的錯誤觀念。不熟悉藝術的人往往錯誤地認為,藝術教育的優異或質量僅僅是一種觀點問題。例如,“我知道我所喜歡的”,而觀點的相異與質量高低無關。標準強調,藝術有其“學術”準繩,標準規定著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并把它們作為嚴肅的成就的衡量尺度。當然,這些成就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得以測量,即便不是量化的測量工具,它們也應能夠得到有見識的批判性的判斷。
在每一年級階段。《標準》按照藝術學科的門類予以組織:舞蹈、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每門學科都表述了具體的能力(Competencies)。對每個學生來說,這些能力是全國藝術教育界所公認的藝術教育的精髓。雖然每一門藝術學科中任何一種具體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會著重于該學科的某一部分,但《標準》強調,所有的能力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能力領域中的兩類標準,用于指導對學生的評估:內容標準具體地表述學生在藝術學科中應該知道和能夠做什么,而成就標準具體地表述學生在完成四年級、八年級和十二年級時,在每門藝術中的各項能力上應該獲得的理解和成就水平。
主要參考資料
(1)陳科美等著《美育研究話集》,暨南大學出版社,第85~107頁。
(2)周冠生:藝術教育與美育的差別性及統一性,《外國中小學教育》雜志,1996年,第4期。
(3)周冠生:試論藝術教育與美學教育,《教育研究》雜志,1996年,第11期。
(4)周冠生:美育的今天明天與昨天,《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5)劉沛譯,《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外國中小學教育,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