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語雙字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文摘要
本研究在前言部分首先對記憶聯合錯誤的理論和實驗進行了回顧,然后對當前的一些研究作了說明,最后闡明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共設計了兩個實驗,對記憶聯合錯誤范式中各影響因素對聯合錯誤效應的作用進行討論。在實驗一中,通過控制刺激呈現方式,研究漢語雙字詞是否存在特征和聯合錯誤以及不同的呈現方式對擊中率和聯合錯誤虛報率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使用漢字詞作為實驗材料,確實出現了聯合錯誤效應,但并未出現特征錯誤效應;并且在同時呈現條件下的聯合錯誤率要高于在逐個呈條件下的;而舊詞的擊中率在兩個呈現條件下并沒有顯著差別。擊中率和虛報率在不同呈現條件下的分離,可以用特征一構造理論進行解釋。實驗二中,通過控制重復學習次數和反應時限兩個變量,進一步研究各個變量對聯合錯誤效應的作用,并探討記憶聯合錯誤效應的產生機制。實驗結果表明,對于舊詞來說,擊中率隨重復學習次數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時反應條件下的擊中率要顯著低于長時反應條件下的;反應時間的縮短降低了被試使用意識性提取的可能性進而使擊中率降低。對于聯合誘詞而言,重復學習和反應時間兩個變量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時反應條件下,聯合錯誤率隨重復學習的次數增加而增加:在長時反應條件下,聯合虛報率在兩種重復學習條件下差異不顯著。依據雙加工理論,聯合錯誤是在缺乏意識性的熟悉性基礎上產生的,在短時反應條件下由于反應時間有限,造成被試無法進行意識性加工,重復學習增加了項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復學習和反應時限兩個變量產生了交互作用。實驗結果說明,我們可以將特征一構造理論和雙加工理論結合起來對記憶的聯合錯誤效應進行解釋。
關鍵詞:聯合錯誤,熟悉性加工,意識性加工,擊中率,虛報率
1.前言
記憶是人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心理學上將記憶定義為: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以及再認或回憶。記憶是使人的心理活動在時間上得以延續的根本保證,是經驗積累和心理發展的前提。記憶的科學研究始于艾賓浩斯,后經眾多心理學家的努力,人們對記憶的認識大大加深。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絕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對正確記憶的報告上,僅把錯誤當作方法學矯正的對象。近年來,有關錯誤記憶的研究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對錯誤記憶現象最早的實驗研究始于Baltlett,Ec.Bartlett(l932)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指出,記憶并不僅僅是痕跡的重新興奮過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構或建構。這樣,他第一次強調了記憶過程中的主動性作用,使得人們對記憶中存在的基本錯誤類型的認識從單純的遺忘擴展到另一種一替代性錯誤,而替代性錯誤的表現即是,人們會錯誤地記住沒有發生過的事件,或者對它們的記憶與真實情況不同。人們在對詞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同樣會產生錯誤記憶,Deese(1959)最先使用詞表學習范式報告了強大的錯誤回憶效應。und樸od&zilnmennan(l973)使用單個詞作為實驗材料研究了音節的聯合錯誤,并提出了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再認的特征和聯合錯誤是指學習項目的成分在測驗階段與新成分組成特征詞或是重新組合形成聯合詞,對這些詞的錯誤再認便稱為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舉例來說,在學習階段呈現“玉石”和“微米”兩個詞(在本文中,將“玉石”和“微米”這類詞稱為母詞),在測驗階段以“玉皇”或“玉米”作為探測詞,前者稱為特征詞,“玉米”便稱為聯合詞,被試對這兩類詞的錯誤再認便稱為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有關這種錯誤再認的研究顯示,對真正學過的詞判斷為“學習過”的概率顯著高于聯合詞,然后是特征詞,最后為新詞(舊詞}聯合詞)特征詞}新詞)(如Jone&Jacoby,2001;Rubin,vanPetten,Gllsky,&Newberg,1999)。也有使用其他實驗材料的研究得出類似的結果,比如,兩音節的非詞,被試對源于兩個學習項目的聯合刺激有著很高的虛報率,并且他們通常對自己的判斷有很高的自信(Reinitz,比咖ers,&Cochran,1992)。
在隨后的實驗研究中,各種類型的實驗材料運用到了這種特征一聯合范式中,大體有短語(underwod,KaPelak,&Mal而,1976),復合詞(Chatala,Levi氏Bcll,毛mman,&助dico,1978;und~odetal.,1976;Reinitzetal.,1992),由無意義音節組成的假詞(Reinits,1刀川ners,&COChran,1992),句子(Reinitzetal.,192),面孔圖片(ReinitZetal.,192;R幼nitz,Morise扒&D曰mb,1994),照片(searcy,Bartlett,&Meman,1999),抽象圖形(K沙。11,Kni鄉It,Metcalfe,wbl瓦&孔Ivi峪1996),故事(H如gan&Rei幣tz,2003),自傳事件(od銘耐&Lampinen,inPress)。
1.1特征和聯合錯誤的產生機制
1.1,1熟悉性估計
有關特征和聯合錯誤的最簡單的一種解釋是判斷基于對測驗項目的熟悉性估計(Rubin,vanPeten,olisky,&Newberg,1999;又見Rd幣tzetal.,1992),如果一個項目的熟悉性強度達到一個特定的闡限,這個項目便會判斷為“舊”。這個觀點認為,熟悉性強度由新詞到特征詞再到聯合詞和舊詞的順序依個逐漸增強。特征詞和聯合詞的判斷基于熟悉性估計,特征詞和聯合詞比新詞有著更大的熟悉性(如Rubin,vanPetten,Glisky,&Newbers,1999)。因此,特征詞和聯合詞比新詞更容易判斷為,’I日詞”。如果不存在學習啟動詞的回憶(即回憶量=0),特征錯誤率和聯合錯誤率便會為熟悉性提供一個很好的測量。但是使用這種方法被試便不能通過回憶學習情景來避免出錯。Jones&Jacoby(2001)認為:熟悉性觀點解釋了上述判斷為州日詞”的反應的特定類型,然而它并未包括被試是如何避免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的有關機制1。
1.1.2再認的雙加工理論
Horton等人根據某個再認正確的項目在線索回憶中能否正確地回憶出來,把再認分為兩種:既能再認又能回憶的,以提取為基礎的再認和只能再認不能回憶的,以熟悉性為基礎的再認圖。
70年代初,Aikinson和Juola等人受stemberg關于記憶掃描實驗的啟示,提出了再認的兩個提取機制,一個是自動的、快速的熟悉性提取,一個是相對速度較慢的記憶搜索的意識性提取[s1.而后,80年代初,Mandler以及Jacob聲人也相繼認為再認的提取機制有兩個。自此再認的雙加工(dualProcess)機制便開始在再認理論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舊項目的再認和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間的分離支持了熟悉性一意識性理論。
(Jones&Jacoby,2001;Jones,Jacoby,&Gellis,2(X)1;McDennot,Jones,Petersen等,2000)。熟悉性基于強度連續性,意識性遵循全或無的原則(Y。nelinas,1994,1997:Yonelinas,Kroll,Dobbins,Lazzara,&Knight,1998)。舊詞(學習項目:松樹;測試項目:松樹)的再認基于熟悉性和意識性提取的一致作用,被試既能在熟悉性的基礎上也能在意識性的基礎上對舊詞做出正確判斷。但是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卻是基于缺乏意識的熟悉性提取(Jones&Jacoby,2001;Jonesetal.,2001).因此,在不改變特征效應和聯合效應的情況下,擊中率的改變能夠由意識性提取來解釋(這樣的解釋假定,在特征和聯合條件下,熟悉性和意識性的作用不會相互補償)。當熟悉性和意識性兩個加工作用相反時,自動加工(熟悉性提取)使人做出錯誤的判斷(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而控制加工(意識性提取)可以幫助人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否定)。由于熟悉性的作用,學習階段的啟動項目的成分組成的特征詞和聯合詞使人做出錯誤的判斷(虛報)。而如果是意識性加工在起作用,被試便會通過回憶起相應的母詞,進而將特征詞和聯合詞判斷為“否”,這種判斷方法便與意識性拒絕(roall一to一reject)的觀點相一致(如Clarketal.19%;Hintzman,curan,&即py,1992)。當母詞的意識性回憶為零時,特征和聯合錯誤便可為熟悉性提供一個很好的測量。
Jon昭和他的同事(Jones&Jacoby,Zol;Jonesetal.,201)認為面臨特征和-聯合詞時,對母詞的意識性回憶通常是很低的(接近于零)。他們推斷特征詞和聯合詞不可能自發地成為母詞的檢索線索。而且,當被試試圖將這些誘詞作為回憶母詞的線索時(尤其在線索回憶的條件下),這些線索大部分都是無效的。特征和聯合詞被認為是無效的線索的原因有二:(a)舊成分(線索)處于情境之外;(b)母詞、特征詞和聯合詞在語義上通常是不重疊的(如“美容”和“單元”在概念上與“美元”無關)。由于再認回憶通常被認為是主要依賴于概念加工的(如Roediger,Weld嘰&Challis,1989;Wagner&Gabrieli,1989;Wagler,Gabrieli,&verfaellie,1997),從學習階段到測驗階段概念信息的不匹配便會使母詞項目的檢索困難起來(如Roediger等人,1989)。J~etal.(201)認為特征和聯合詞作為失敗的檢索線索,導致很低的回憶率.其原因之一便是從學習階段到測驗階段缺乏概念信息的轉移(如Roediger,weldon,&challis,1989)。即“玉米”在概念上與“玉石”、“微米”不符。學習啟動詞和測驗誘詞間缺乏一種較強的概念上的重疊便會導致學習啟動詞的回憶可能導致失敗141。
Rubin等人(1999)利用事件相關電位(ERPs)探討特征和聯合效應的腦機制,研究發現對聯合刺激的虛報的ERPs與對新項目的虛報的ERPs更為相似(比起對舊項目的擊中的ERPs)。Jones和他的同事的研究發現控制只影響意識性加工的變量(熟悉性加工不受影響)會導致舊項目的擊中率發生變化,而特征和聯合刺激的虛報率卻不受影響。這些實驗均支持了雙加工理論的解釋。
記憶的特征錯誤和聯合錯誤產生于提取階段的部分單個元素的聯合。當被試在將刺激進行編碼時,卻忘記或沒能將成分間的關系進行編碼。與這種觀點相一致的是人們發現記憶的聯合錯誤有時發生在回憶時(recail)。如R州nitz等人(1992)研究表明被試通常在自由回憶測驗中將記憶中一個句子的主體同另一個句子的客體聯合在一起。而且,其他更口語化的在回憶中產生聯合錯誤的例子也表明刺激的錯誤聯合有時產生于提取階段。還有很多各種研究證實在再認測驗中產生的聯合錯誤類型與那些標準的內隱測驗方法如知覺辨認中產生的存在極大差別(如R‘nitz&oemb,1994;Reinitzetal,,1996)。這就表明是有意圖的而非自動的記憶加工產生了聯合錯誤。這一現象恰恰與雙加工理論解釋不符。
Jones和Aichley(2002)為復合詞的聯合詞的意識性拒絕提供了實驗依據,但對于支持雙加工理論的證據卻極其有限。在這些實驗中,對一對母詞間的距離進行控制。聯合錯誤率從間隔為0到1個單詞呈上升趨勢,而間隔為1到20時呈下降趨勢。由在間隔為0時的較低的聯合錯誤率證明意識性有助于被試避免犯錯;從間隔為1到20的聯合錯誤率降低的趨勢看,熟悉性同時隨之降低,因此聯合錯誤率顯示了意識性加工的短期效益。
在運用意識性拒絕解釋特征和聯合錯誤率時存在一個問題(Jones,205;L田盯plnenetal.,2004).被試對于特征詞和聯合詞的正確拒絕完全可以做到,但如果沒有額外信息,這些拒絕的基礎便不得而知。特征詞和聯合詞能夠被正確拒絕是因為它們缺乏足夠的熟悉性來使之判斷為叼日”,或是能夠回憶起其母詞.Jones(2005)在實驗中要求被試在做出“新”的判斷之后,還有回答判斷依據:是回憶起母詞還是只知道該項目在實驗中是不熟悉的。在一個標準的學習一測試設計中,這種記得一知道程序揭示“記得”反應隨重復學習次數的增加而增加,這表明意識性拒絕隨重復學習次數增加而增加。由于在長時反應時間條件下,特征和聯合錯誤率并不發生變化,“記得”反應便為研究者們提供了額外的重要信息[5]0
在眾多研究范式中,意識性拒絕在避免錯誤記憶中起重要作用(Brainerd&Reyna,20眨;Brainerd,Re鄧a.&MOjardln,1999;Brainerd,Re)叭a,&Kner,岌995;Brain耐etal.,201)。但Jones和他的同事在一系列重要的文章中指出意識性拒絕在降低聯合錯誤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如Jones&Jac0by(20l)和Jones,Jacoby,&Gellis(200l)的研究中,操縱反應時間變量影響目標詞的再認,由于短時反應時間妨礙了被試使用意識性加工對目標進行再認的能力,但是,反應速度控制只在重復學習條件下影響了聯合詞的再認;而且,只有當學習詞表較短時,意識性拒絕作用才較為明顯。這個實驗結果與增加詞表長度降低意識性加工的觀點相一致(Yonelinas&Jacoby,1994).有些材料不會出現聯合詞的意識性拒絕,如音節或面孔圖片。
1.1.3特征一構造理論(介atUre.一confi朗ration)
第三個理論通過刺激成分的特征和構造間的區別來解釋特征詞和聯合詞(如K沈。lletal.,1996;RdnitZ以al.,1992;ReinitZ,Momsey,&Demb,1994;RdnitZ,verfaelie,&Milber耳1996)。聯合錯誤的產生基于被試對先前所學過的刺激的整體結構(91obalstructure或構造,configurations)的選擇性遺忘或是編碼失敗的情境之下(Reinitzetal.,19%,P.287)。在測試階段,當“構造”這一元素不可用時,只有特征(如美、元)可以得到檢索。在檢索過程中,特征便結合起來(如形成美元)制造了聯合詞被認作是學習項目的假象。
特征一構造方法的最后一個觀點是源于單個刺激的特征在編碼時有時會不適當的結合在一起(如K淦olletal.,19%;而nitz&Hanmgan,2001).這種觀點可以用于解釋海馬損傷的病人(E沙。11etal.,1996)或非言語材料的研究(如面孔圖片;Hannlgan&ReinltZ,20()0;R改nitz&Hazugan,2001)。特征一構造說主要存在兩個弱點。第一個是它無法解釋特征錯誤,并否認特征錯誤的存在16]。Jones和Jacoby(2ol)通過比較43篇不同的研究報告有40篇都顯示特征和聯合錯誤的錯誤率顯著高于新項目的錯誤率。然而,在特征一構造方法之下特征錯誤與新項目間并無不同(如Reinitzetal.,1996)。其次,Jones和同事的研究(J。nes和JacobyZo01;Jones等人,2o01)指出問題在于構造的可接觸性(accessibility)而非可用性(availability)(c£Tulving&pearlstone,1966)。可接觸性(accessibi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這兩個詞在概念的解釋上有些混淆不清。
1.2研究現狀
有關再認的特征和聯合錯誤的研究從影響因素方面大致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2.1注意狀態
一些研究表明分散注意會影響意識性加工的評估但不會對熟悉性造成影響(Ja以)by,1996,199;Jacoby,Toth,&Yonelmas,193)。ReinitZ等人(1994)使用面孔圖片作為實驗材料,操縱編碼時的注意狀態進而發現在分散注意的水平下對舊面孔的識別(擊中率)要低于集中注意水平下的;而在特征效應和聯合效應上只有很小的變化甚至沒有區別。
Jones和J姍by(2o01)使用復合詞作為實驗材料,分別在學習階段和測驗階段實施聽力分心任務。實驗過程中被試每1.5秒會聽到一個數字,分散注意條件下的被試同時要追蹤所聽到的數字;集中注意條件下的被試不要求對數字做出反應。研究發現,學習階段時的分散注意條件下的有關舊項目的再認錯誤率顯著高于集中注意條件和測試階段的分散注意條件:但是在三種注意條件下,特征效應和聯合效應均不受影響。注意水平影響意識性加工的證據來自于對舊項目的辨別力的降低,熟悉性加工不受影響的證據來源于特征效應和聯合效應的不變。對注意水平變量的操縱,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在記憶聯合范式中意識性加工用于目標的再認但很少用來避免特征和聯合詞的虛報。
1.2.2.加工水平
R成nitz,verfaellie,&Milbers(1996)操縱學習階段的不同加1水平,發現不同的加工水平只影響舊項目的擊中率,在深加工的條件下對舊項目再認率要顯著高于淺加工水平下的。但是不論是在深加工或淺加工水平下,特征和聯合效應均未發生明顯變化。
12.3預警提示
Jones&Jacoby(2001)認為,在記憶聯合范式中被試很少會自發的運用意識性拒絕,原因是聯合詞相對來說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回憶線索,例如,“觀音”的“觀”字并沒有用眼睛看的相關意思,“音”也與聲音無關。但如果我們在實驗開始前加一個預警提示,告知被試在測驗中將會出現由兩個學習啟動詞混和搭配成的誘詞出現,這時又會對實驗結果的擊中率和虛報率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在有些實驗中發現預警提示在降低虛報率方面產生一定的作用(Christiansen&ochalek,1983;Gallo,Roberts,&Seamon,1997;Gallor,ROediger&McDennott,2001)。Reinit等人(1992)第一次在實驗中將預警提示作為研究變量,發現預警會造成被試判斷標準的移動并同時影響了舊詞的和聯合詞的再認。
LamPinen和odegard&Neuschatz在2004年的一項研究中將預警提示作為組間變量,有預警提示組的被試在測驗階段開始之前被告知聯合詞的含義及在測驗中會出現,測驗中有些詞在學習階段出現過,另外一些詞并不曾出現過;并給出被試例子,幫他們了解聯合詞的特性,要求他們在測驗階段只對那些他們認為確實學習過的詞判斷為“舊”。實驗結果顯示預警提示和項目類型間存在交互作用,但有無預警并未對擊中率和特征詞及新詞的虛報率產生影響,只有聯合效應存在顯著的差異,有預警提示組確實比無預警組的聯合詞虛報率要低,并且差異顯著。
1.2.4學習項目的呈現方式
Kroll,Knight,Metcalfe,wolr&Tulving(1996)的研究使用兩音節詞作為實驗材料(如BARTER,VALEY),在接下來的再認測驗中,左腦受損的病人在母詞項目間隔為5的條件下(組成聯合刺激的音節的兩個母詞間有5個千擾目)對聯合刺激的虛報率要低于母詞項目間隔為1的條件下的;然而,這種距離效應只出現在腦損傷病人身上。Hannigan及Reinit:(200)使用面孔圖片作為實驗材料在學習階段時兩張面孔上下同時呈現給被試,再認階段時要求被試對每張圖片做出“新/l日”再認判斷。對于由同時呈現的兩張圖片組成的聯合刺激,被試表現出很高的虛報率,而對于間隔呈現的兩張圖片組成的聯合刺激的虛報率有所降低。Kroll等人(1996)將海馬受損的病人作為被試,研究發現一對母詞項目間隔短時被試對特征和聯合詞的虛報率要更高一些。Cohen(197)在實驗中給被試呈現一系列帶有姓氏和人像的面孔,在之后的再認測驗中包括了面孔、姓氏和人像間的重新聯合,但對這些聯合刺激并未出現母詞項目的距離效應。Bartlet&Searcy(1998)使用頭像照片作為實驗刺激,通過四個實驗,經過嚴密的統計,并未對這種距離效應提供任何證據。結果支持了記憶聯合錯誤的基于熟悉性的解釋。正因為在再認測驗中所有的學習項目的熟悉性是相同的,基于熟悉性解釋說明距離變量在聯合刺激的再認上沒有任何效應
1.2.5測驗階段的反應速度
我們知道,再認的兩個加工系統在速度上存在顯著區別,意識性提取是一種相對較慢的搜索過程,而熟悉性加工則相對較快的、自動的加工。在測驗階段控制被試的反應時間,強制被試以較快的或較慢的速度來進行判斷反應,會對意識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且舊詞的擊中率和聯合詞的虛報率又是會如何發生相應的變化呢?
Jones和Jacoby(201)的實驗中將反應時間作為組間變量,在短時反應條件下,被試要在85Oms內做出按鍵判斷反應;在長時反應條件下,測驗項目首先呈’現14ooms,之后出現反應信號“******”呈現時間為75Oms,要求被試只能在這750ms內做出按鍵判斷。結果表明,在較長的反應時間的條件下,對舊項目的擊中率要高于短暫的反應時間條件下的,而特征和聯合效應卻不受影響。原因是在短暫的反應時間內不允許被試有機會去運用意識性加工來進行反應,也就是說,時間限制降低了意識性加工但對熟悉性沒有影響。
1.2.6重復學習次數
在解釋重復效應對特征和聯合錯誤率的影響時,一些觀點認為重復學習在同一程度上增加了熟悉性和意識性加工(Jacoby,1999;JaCOby,Jones&Dolan,198;Kelley&wixted,2001)。也有些實驗證明重復學習增大了聯合錯誤率的產生(Bartlet&scarcy,1995;underwood等人,1976;underwood&zimm如嘰
1973)。
Jacoby及其同事(1998)的一項實驗中,包括三個階段,在第一個的學習階段,給被試視覺呈現一列詞表,其中包括呈現一遍的和重復呈現的項目;在第二個階段,聽覺呈現一列詞表,每個詞均只呈現一遍,且沒有在第一個學習階段出現過。在第三個階段的測試項目中包括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視覺和聽覺呈現詞,也包括一些新詞。被試的任務是只對第二階段聽覺呈現的詞判斷為“old”。因此在排除測驗中,對于第一階段的視覺呈現詞來說,意識性和熟悉性起相反作用。熟悉性促使被試將項目判斷為“uld”,而意識性幫助被試正確排除那些視覺呈現的詞。Jacoby的實驗使用兩種反應時間,在長時反應條件下,重復呈現的詞的虛報率顯著低于呈現一遍的詞的虛報率;而在短時反應條件下,重復呈現的詞的虛報率卻顯著高于呈現一遍的詞的虛報率,由于重復學習會同時影響意識性和熟悉性的加工,反應時間長短會影響意識性加工,而且在特征和聯合錯誤上,熟悉性和意識性的作用相反,Jones和Jacoby(201)的記憶聯合錯誤實驗中便運用類似的變量控制,但只使用了一個學習階段和一列詞表。研究發現在短暫的反應時間條件下,特征和聯合錯誤率隨重復學習的次數的增加和升高;而在較長的反應時間條件下,特征和聯合錯誤率不受重復學習的次數的變化的影響。熟悉性增加的證據源于短暫的反應時間條件下,特征和聯合錯誤的增加:意1.2.7被試變量Rubin等人(199)將老年人和青年人作為被試,研究發現年齡變量只影響舊項目的擊中率,青年人對舊項目的再認擊中率要明顯高于老年人,但是對特征和聯合詞的虛報率沒有顯著區別。
R七initz等人(1996)以遺忘癥病人為研究對象,和正常被試相比,遺忘癥病人對舊項目的擊中率要低于正常個體,但是在對特征和聯合詞的虛報率沒有顯著區別。
1.3有關特征和聯合錯誤的研究方法
13.1記憶聯合范式對特征和聯合錯誤的研究大都采用這一方法,具體是在學習階段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呈現成對刺激,之后的測驗階段的測試項目有先前學習階段出現過的和未出現過的詞(舊詞與新詞),還有由成對學習刺激的部分元素所組成的特征詞和聯合詞,如使用雙字詞作為實驗材料,由學習項目詞“松樹”的第一個字所組成的“松快”在測驗階段呈現便稱為特征詞;學習項目“美容”、“單元”的第一個詞的第一個字和第二詞的第二個字組成聯合詞。“松樹”、“美麗”和“單元”這一類詞便在實驗中稱為母詞,所有的特征和聯合詞與母詞間在語義上沒有重疊。在實驗研究結果統計中主要將舊詞的擊中率和特征及聯合詞的虛報率作為因變量。擊中率=“是”反應次數/l日詞項目總數,虛報率二“是”反應次數/實驗誘詞項目總數。
13.2加工分離法
20世紀90年代初Jacoby等人提出和完善了加工分離程序(procesdissociation叮ocedure),它成功的分離了一個記憶任務中意識與無意識成分的貢獻。PDP將再認分為基于熟悉性(知覺的流暢性)和意識性的提取(外顯的情景提取)兩種內部加工機制或提取過程,并且認為熟悉性提取是內隱記憶,意識性提取是外顯記憶。Jacoby為了分離熟悉性提取和意識性提取對一個記憶任務的貢獻,提出了對立程序。對立測驗有兩種測試條件:①包含測驗,意識性和熟悉性提取共同促進作業成績;②排除條件,意識性和熟悉性提取對作業成績的影響相反(某些操作影響意識性提取,而不影響熟悉性提取)。在包含測驗中,P(uI日”1包含)=A+ReAR;在排除測驗中,P(al日”1排除)=A-AR。由上兩式可知,卜P(“舊”】包含)一P(“1日”!排除),A二P(“1日”!排除)/(1一R)。Jacoby,孫th和Yinelinas(1993)提出T啟動效應的對立測驗:Inclusion=R+AeAR,Exclusion二A一AR,R二Inclusion一Exclusion,A二Exclusion/(1一R)(R是指回憶概率,A是指自動影響的概率)。
1.3.3加工評估法
(l)記得/知道程序
1985年TOIving首次介紹了Remenlber爪now程序,認為被試的主觀報告可以用來探測記憶的潛在加工過程。該程序在傳統的再認測驗的基礎上,增加了被試在記憶判斷中對自己意識狀態的評定,將再認分成記得(R)和知道(K)兩種成分。R成分反映了對情節記憶的意識回憶,如單詞是怎樣呈現的,相鄰的詞是什么,呈現時被試正在做什么。K成分反映了熟悉感,是流暢性加工的產物,可以肯定該詞呈現過,但不知道它呈現時的情景。Gardin州1988)認為記得反應屬于情節記憶系統,反映了概念加工過程;知道反應屬于程序記憶系統,反映了知覺加工過程。側K程序的前提假設是意識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相互排斥的加工過程,以此假設為基礎的R/K程序在實驗中得出的結果與雙加工模型不一致,Yonelinas&Jac0by(l995)認為以前的知道反應沒有提供一個無偏的熟悉性的估計,被試沒有在當項目是熟悉性的時候被要求反應知道,而是在一個項目熟悉并且不能意識性提取時反應知道,為了彌補熟悉性的低估,他們提出了獨立的R/K方法(IRK),并在Yonehnas&Jacoby的實驗中發現用IRK法得出的結果才與加工分離程序一致。R,K的計算方法是:remembcr=民kn0w=F(l一R),F=know/(l一R)(R為意識性提取,F為熟悉性提取)o
(2)接受者操作特征程序
ROC也用于評估意識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在再認中的貢獻率,它認為熟悉性提取反映了信號監測過程,舊項目比新項目更具熟悉性。經典的R()C需要被試評價他們在再認反應中yes/n的信心,從而繪出信心反應中擊中率/虛報率的圖形(一般以擊中率為縱坐標,虛報率為橫坐標)。擊中率是意識性提取時對舊項目報告為“yes’’的概率,或在缺乏意識性提取時對舊項目的熟悉程度超過反應標準FO的概率,擊中率=R+(1一R)FO,F戶于(d,/2一ci)。當新項目的熟悉性超出反應標準Fn時,被試會對新項目報告“揮擴,這時虛報率二城Fn=多問1/2一ci),最后把方程總結成一個,p(’‘揮5,Iold)1=R+(1一R)多<J/2一ci)+P(“卿‘,}new)1一歹卜才/2一ci),d偽新舊項目熟悉性分布間的距離,d為新舊項目被覺察時超過的反應標準。結果描繪出來的ROC曲線斜率為1,那么被試基于熟悉性提取,若小于1,則被試也進行意識性提取。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在一個任務條件下就可檢驗意識性提取(F)和熟悉性提取(R)的貢獻。
1.4問題的提出
有關錯誤記憶的研究是當前記憶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人類的記憶并不是完全準確無誤的,當人們有時回憶出從未發生過的事件,或者他們所回憶出的事件與真實情況完全不同,那么這時錯誤記憶現象便發生了。錯誤記憶是人類的記憶中存在著較為普遍的扭曲現象。錯誤記憶中包含了許多關于人類記憶本質的重要信息,而對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潛在的記憶過程。所以國內外眾多研究者對為什么會產生錯誤記憶,錯誤記憶產生的影響因素是什么等問題作了大量的探討,發現詞表容量、呈現方式、間隔時間、測驗效應、重復學習、預警提示、年齡因素、及詞表特性都對錯誤記憶有重要影響,從而也使我們對錯誤一記憶的理解不斷深入。母詞項目呈現方式的這一因素對特征和聯合詞的虛報率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結果,并且有時使用不同的實驗刺激便會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有關使用漢字詞作為實驗材料的研究目前還未出現,究竟漢字詞是否存在特征效應和聯合效應呢?因此在下邊的實驗一中我們使用中文雙字詞作為實驗材料,并且將刺激的呈現方式作為變量,研究在漢字作為實驗材料的條件下,是否存在特征效應和聯合效應,并且在不同的刺激呈現方式下,舊詞的擊中率和特征詞及聯合詞的虛報率是如何變化的。在實驗二中,選取編碼階段的影響因素之一一重復學習次數,以及提取階段的影響因素之一一反應速度變量,通過控制重復學習次數和反應速度兩個自變量研究擊中率和虛報率的變化,進一步探討記憶聯合效應的產生機制。
2.實驗研究
21實驗一
2.1.1實驗方法
2.1.1.1被試
河北師范大學本科、研究生學生被試40人,男19人,女21人。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均為自愿參加,且未參加過類似的記憶實驗。實驗完畢后獲得小禮品作為報酬。
2.1.1.2實驗材料
從《現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宇航出版社,190年)選取詞頻在百萬分之八十以上的高頻雙字詞,共有132個雙字詞用于本實驗,其中64個詞組成32組做為母詞在實驗的學習階段呈現,32個詞做為特征詞和聯合詞各一半,16個詞為新詞,
3.討論
實驗一的結果表明,使用中文雙字詞作為實驗材料產生了再認的聯合效應,但特征效應并不明顯。對呈現方式和項目類型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個變量的主效應都非常顯著,呈現方式和項目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在同時條件下的聯合錯誤率要顯著高于在相繼條件下所呈現的;而擊中率在兩個條件下的差異不顯著。不同的呈現方式只會對聯合詞產生影響而不影響舊詞的擊中率。這個結論與Hannigan&Reinitz(2000)和Kroll等人(1996)的實驗結果相同。Hannigan&Reinitz(2000)使用面孔圖片作為實驗材料,Kroll等人(1996)使用復合詞作為實驗材料并將海馬受損的病人作為被試,均發現啟動項目間隔短時被試對特征和聯合詞的虛報率要更高一些,即產生了距離效應岡。這種距離效應的產生原因可能有4點:a.刺激的特性。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會得出不同的結果,Cohen(1997)在實驗中給被試呈現一系列帶有姓氏和人像的面孔,Bartlet&Searcy(1998)使用頭像照片作為實驗刺激,這兩種實驗材料均未產生距離效應。b當刺激以成對分組的方式呈現的時候,距離效應便產生了。如果刺激是一個個的呈現且沒有分組控制時,被試將不會將特定的刺激聯系在一起,便沒有距離效應的產生。如“美容”和“單元”一起呈現,被試便會將兩者看作是一組并聯系在一起記憶,這時便很容易對“美元”這一聯合詞產生虛報.c.尤其是同時呈現條件下,被試更容易將所看到的所有的刺激特性聯系起來記憶,因此在測試中便很難將舊詞從聯合詞中分辨出來。d.注意力的分配會導致距離效應。由于項目同時成對呈現時,被試的注意力會在兩者之間來回游走,這樣便會將刺激特性結合起來記憶,增加了之后測驗中犯錯的可能性(Reinitzetal.,1994)。
Reinitz等人(1994)在實驗中使用面孔圖片作為實驗刺激,研究發現當被試在分散注意條件下接受刺激時,他們在測驗中便不能將舊面孔從新刺激和聯合刺激中分辨出來,他們推斷,注意分配在刺激特性的結合記憶中擔當關鍵角色,正因為注意力才使被試在測驗中將刺激特性混淆[e]。Kelley(1989)的實驗證明注意力在刺激特性的聯合中起關鍵作用。實驗中他要求被試在分散注意條件學習新名字,然后在接下來的測驗中判斷哪些為名人名字,結果被試傾向于將學習過的名字判斷位名人的名字,導致原因可能是由于分散注意,被試在對名字進行編碼時并未將這些名字與它們所呈現時的情境聯系在一起記憶。缺少注意力時,被試在對刺激進行編碼時便不能將刺激特性與先前的刺激呈現情境聯系起來。
Hannigan&Reinitz(2000)設計T巧妙的實驗來驗證距離效應是否由注意分配導致。他們設置了兩個學習條件,交替學習條件下,成對的項目反復交替呈現,一次使被試的注意力在兩者之間游走;重復學習條件下,相同的成對的項目重復呈現,并不進行交替控制。結果顯示交替條件下的聯合效應明顯大于重復學習條件下的。這一結果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距呈現方式變量下的距離效應是由注意分配造成的。
如果用特征一構造理論來解釋實驗一的結果的話,在同時呈現的條件下,一對母詞的所有特性是一起呈現,對所有特性進行編碼并結合組成構造的過程中,相比相繼呈現條件下,被試更容易混淆兩詞的構造或是沒能將各個母詞的整體結構(構造)進行編碼,因而造成在測驗階段錯誤再認聯合詞為“old”。但按照雙加工理論,在兩個呈現條件下所有的呈現詞的熟悉性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對聯合詞的判斷結果上應該是沒有區別的,但顯然結果并非如此。因此再認的雙加工理論便無法解釋實驗結果。
實驗二中控制重復學習次數和反應時間兩個變量,主要為了觀察兩個變量對聯合錯誤的影響,以此來探討再認的聯合錯誤的產生機制。對于舊詞來說,擊中率隨重復學習次數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時反應條件下的擊中率要顯著低于長時反應條件下的;反應時間的縮短降低了被試使用意識性提取的可能性進而使擊中率降低。對于聯合詞而言,重復學習和反應時間兩個變量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時反應條件下,聯合錯誤率隨重復學習的次數增加而增加;在長時反應條件下,聯合虛報率在兩種重復學習條件下差異不顯著。
重復學習相比單次學習并沒有降低聯合錯誤率,也就是說,重復學習并未在聯合錯誤率上產生消極重復效應,其原因可能只是一次的刺激呈現已經足以產生消極重復效應。Hintzman,Curran&OPPy(1992)的研究中使用高度相似項目(詞的單、復數形式)和出現率估計程序,被試對相似于25次呈現的學習詞的測驗項目的出現率估計為0,即被試確定測驗項目沒有在學習詞中出現過,這一判斷同
呈現1次的結果是相同的。因此,他們推斷至少在25次重復呈現條件下,消極重復效應并未產生。在本文實驗二中的重復呈現次數為3次,看來還需要以后進一步的研究來說明重復效應的問題。
Kelley和,ixted(1997)的研究得出重復學習詞對(A一,D一B)并不影響聯合詞(A--B)的錯誤再認。重復學習相對單次學習而言并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聯合錯誤的產生。這個結果類似于本研究中長時反應條件下的聯合實驗結果。依據再認的雙加工模型,對此的解釋是熟悉性和意識性兩個對抗加工同時受到重復學習的影響,但其作用相互抵消,進而造成無效結果。Hockley和Cristi(1996)的一項研究中詞對(A一B)以兩種方式呈現多次,第一種是以A一B的形式呈現,第二種是兩個詞(A和B)分別在其它詞對中單獨呈現(A{,卜B),測驗要求被試對詞對(A一B)的出現率進行判斷。結果是第二種條件(A、B分別處于不同的詞對中)增大了對A一B的出現率的估計,這種出現的估計的增加,與本研究中短時條件下聯合錯誤的增加的結果相似。相比之下,簡單的基于熟悉性估計的解釋是無法滿足這些復雜的實驗結果的。熟悉性估計無法解釋聯合效應在長時反應條件下為何不存在顯著的重復效應。我們需要更復雜的模型來解釋這些結果。
Reinitz和他的同事(1992)曾指出意識性提取也能夠產生聯合錯誤。根據這一觀點,我們可以預測在長時反應條件下會比短時反應條件有更高的聯合錯誤率,原因是被試有更多的時間來使用意識性加工;另一個預測便是即使在長時反應條件下重復學習次數的增加應該增加犯聯合錯誤的可能性。而從本文的實驗結果得知事實恰恰相反,意識性并沒有用于產生聯合錯誤而是阻止了聯合錯誤的產生。
在此我想再次強調一下舊詞和聯合詞的學習啟動詞的意識性提取的不同。對于舊詞來說,意識性提取相對較容易一些,因為在再認測試中整個詞作為回憶線索出現,因此項目本身的語義便重現了。而聯合詞的意識性提取相對就更難一些,原因是測驗項目只包括了一個學習啟動詞的一半,并且這一半是作為不同的語義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的。因此聯合詞是作為線索回憶測驗的一種,如果被試回憶起了學習啟動詞,那么便會避免犯聯合錯誤;如果學習啟動詞的意識性提取確實能夠極大地用于拒絕聯合錯誤,那么熟悉性的消極影響便會被克服。再認加工尤其依賴于概念驅動加工(Roediger等人,1989),當檢索線索與先前的學習啟動詞在概念上不太匹配時,再認擊中率的降低也就很正常了。那么聯合詞和學習啟動詞在概念上的不匹配也就會降低被試對學習啟動詞的意識性提取。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意識性拒絕(recall沈。一reject)來對聯合效應進行解釋。在再認的聯合錯誤范式中,對學習啟動詞的意識性提取(如回憶)究竟是先于熟悉性、跟隨熟悉性或是與熟悉性同時進行的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Hintzman等人,1992)。一些人認為如果要用意識性拒絕來解釋聯合錯誤效應的話,回憶必須追隨熟悉性估計之后進行(Hintzman&Curran,1994),而如果信息能夠通過意識性加工很容易獲取的話,便可能避免熟悉性估計的必要。
我們還可以嘗試用其他的二因素理論來解釋聯合效應。Underwood和同事(1976)使用二因素頻率區分來解釋聯合錯誤,兩個因素分別為語義信息的頻率和非語義信息的頻率(如視覺的、聲音的)。假定相對加大的情景頻率增加了判斷測驗項目為“舊”的可能性。Underwod他們認為,聯合錯誤大多代表了非語義錯誤,實驗二中,聯合錯誤隨重復學習次數的增加而增加為頻率理論提供了依據。重復學習次數的增加同時加大了對那些刺激各成分的情景頻率,便導致聯合錯誤率的提高。Unde伴od等人認為非語義信息的情景頻率會獨立于語義信息而增大,但他們并不認為兩種信息的影響能夠相互對抗。因此,頻率理論無法解釋本實驗2中長時條件下聯合錯誤不變的原因。特征一構造說包括了特征和構造兩個因素,構造因素基于特征表征的聯合二如學習詞美容、單元,美、容、單、元字便作為特征進行編碼,這些特征隨后結合在一起形成構造美容和單元。聯合錯誤(美元)的產生是由于被試選擇性的忘記或沒能將學習刺激的整體結構(構造)進行編碼(Reinitz等人,1996),在測驗過程中,特征(如美、元)被提取,并且在提取過程中結合起來形成“美元"o這種心理聯合加工便產生了聯合詞曾在學習階段出現的幻覺。手但特征一構造理論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構造表征的可用性的(availability)解釋.當產生聯合錯誤時,便會認為其學習啟動詞的構造并未編碼或選擇性的遺忘了,只剩下特征表征。問題關鍵在于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接觸性(accessibility)的區別(Tulving&Pearlstone,1966)。在有限的反應時間條件下,構造表征是可用的但不可接觸的.
但或許我們將特征一構造理論和雙加工理論結合起來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的話將更為容易。有一個二因素理論便類似于這兩個理論的結合一項目信息(ite,information)和聯系信息(associativeinformation或relationalinfor呱tion;Humphreys,1976,1975)。項目信息源于一對詞中的單個字,聯系信息則代表了兩個字之間的關系和聯系。與特征一構造理論相比,特征一構造理論用于解釋言語和非言語刺激的聯合錯誤而項目一聯系說則更多的用于解釋言語刺激(Yonlinas等人,1999),而且項目一聯系理論重點在于兩類信息的提取速度上,聯系信息被認為比項目信息的產生要慢一些(Gronlund&Ratclinas,1989),而消退速度也相對較慢(Hockley,1992)。Yonlinas(1997)認為項目信息的再認基于熟悉性和意識性,而聯系信息的再認則是基于意識性。本實驗的結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構成項目信息和聯系信息的基礎.但是,竟聯合詞是包括項目信息、是聯系信息還是兩者兼有卻不太清楚。聯合詞是作為一個概念單元而非兩個獨立概念而加工的,這時兩個字結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聯系,那么聯合詞便應該只包括項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將聯系信息的定義擴大到舊項目和重新組合項目間的信息的區分的話,聯系信息便可考慮到舊詞和聯合詞間的區別,但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熟悉性均構成了聯合錯誤。在長時反應條件下,聯合錯誤的避免反映了意識性加工的使用。而聯合詞意識性是基于項目信息還是聯系信息亦或兩者兼有,便取決于項目信息和聯系信息的定義。一個正式的理論模型應能夠合理解釋聯合錯誤效應。項目信息和聯系信息還需要更加明確的定義,雙加工理論還需要其他理論的融合。但不管怎樣,意識性拒絕確實能夠用于解釋通過意識控制避免聯合錯誤的現象(Hintzman&Curran,1994;Yonelinas,1997)
4.結論
在實驗一中,通過控制刺激呈現方式,研究漢語雙字詞是否存在特征和聯合錯誤以及不同的呈現方式對擊中率和聯合錯誤虛報率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使用漢字詞作為實驗材料,確實出現了聯合錯誤效應,但并未出現特征錯誤效應;并且在同時呈現條件下的聯合錯誤率要高于在相繼呈現條件下的;而舊詞的擊中率在兩個呈現條件下并沒有顯著差別。擊中率和虛報率在不同呈現條件下的分離,可以用特征一構造理論進行解釋。
實驗二中,通過控制重復學習次數和反應時限兩個變量,進一步研究各個變量對聯合錯誤效應的作用,并探討記憶聯合錯誤效應的產生機制。實驗結果表明,對于舊詞來說,擊中率隨重復學習次數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時反應條件下的擊中率要顯著低于長時反應條件下的;反應時間的縮短降低了被試使用意識性提取的可能性進而使擊中率降低。對于聯合詞而言,重復學習和反應時間兩個變量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時反應條件下,聯合錯誤率隨重復學習的次數增加而增加;在長時反應條件下,聯合虛報率在兩種重復學習條件下差異不顯著。依據雙加工理論,聯合錯誤是在缺乏意識性的熟悉性基礎上產生的,在短時反應條件下由于反應時間有限,造成被試無法進行意識性加工,重復學習增加了項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復學習和反應時限兩個變量產生而消退速度也相對較慢(Hockley,1992)。Yonlinas(1997)認為項目信息的再認基于熟悉性和意識性,而聯系信息的再認則是基于意識性。本實驗的結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構成項目信息和聯系信息的基礎.但是,究竟聯合詞是包括項目信息、是聯系信息還是兩者兼有卻不太清楚。聯合詞是作為一個概念單元而非兩個獨立概念而加工的,這時兩個字結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聯系,那么聯合詞便應該只包括項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將聯系信息的定義擴大到舊項目和重新組合項目間的信息的區分的話,聯系信息便可考慮到舊詞和聯合詞間的區別,但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熟悉性均構成了聯合錯誤。在長時反應條件下,聯合錯誤的避免反映了意識性加工的使用。而聯合詞意識性是基于項目信息還是聯系信息亦或兩者兼有,便取決于項目信息和聯系信息的定義。一個正式的理論模型應能夠合理解釋聯合錯誤效應。項目信息和聯系信息還需要更加明確的定義,雙加工理論還需要其他理論的融合。但不管怎樣,意識性拒絕確實能夠用于解釋通過意識控制避免聯合錯誤的現象(Hintzman&Curran,1994;Yonelinas,1997)。
參考文獻
1高湘萍.PDP啟動型實驗程序與拓char山扣n一心av.hn模型的比較研究閉心理科學,Zlx洲】,23(2):184,188
2高湘萍.PDp再認型實驗程序與刺激來源的可鑒別性研究田.心理學報,20C心32(4):391一386
3郭力平,楊治良關于再認雙加工機制的實驗一反應速度的影響研究IJ].心理科學2以刃,23(5):560一565
4郭力平,楊治良,內隱和外顯記憶的發展研究切一心理科學,1998,21(4):319-232
5郭力平,楊治良.內隱和外顯記憶的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1998,21(4):31少323
6郭秀艷再認中意識和無意識的貢獻大刁一兼論內隱記憶的抗老化現象田.心理科學,202,25(5):535一38
7郭秀艷,楊治良,周穎.意識一無意識成分貢獻的權衡現象一一非文字再認條件下IJ].心理學報,2003,30(4):41悶46
8梁三才,游旭群,內隱和外顯記憶任務之間的實驗性分離:編碼時不同注意狀態的作用田.心理科學,203,26(4):751一52
9李宏英,隋光遠.錯誤記憶研究綜述IJ].心理科學,203,2儀3):512一516
10王常生,耿昌明,遺忘癥患者外顯與內隱記憶分離的實驗研究:自由回憶與再認任務[J].心理科學,1998,21(4):336一340
11楊治良,郭力平等編著.記憶心理學(第二版)[Ml.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
12楊志新,韓凱,加工水平對不同類型內隱記憶測試的影響田應用心理學,196,2(2):3l一35
13葉閣蔚,內隱記憶的證明邏輯與加工分離說(PDp)的修正模型[J1.心理學報,1994,26(4),410并16
14周仁來,伶長山,鄭玉香,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之間的實驗性分離:刺激的不同呈現形式的作用IJj.心理學報,198,30(2),161一165
15周仁來,內隱和外顯記憶任務之間的實驗性分離:編碼程度和提取要求的作用tz].心理科學,2硯X舊,23(4):412416
16Atkinson,RC.,Juola,J.RSearchanddecisionPrOcessesinrecO召nitionme田ory口1.Conte口PorarydevelomentsinmathematicalPsychology,1974,1,243一293
17Bartlett,J.C.,Sesrcy,JH.偽nfigural.Processiflgandbindinginreco助itiooffacesIR].PaPer畔sentedatthe39“annualmeeti皿oftheps揮hon伽icsociety.1998.1118Brainerd,C.J.,Reyna,y.F,份ight,R.,枷jardin,A.H.Recollection一reject:Palsememoryeditinginyoungandolderadults[月PsychologicalRevi昨,2003,110,762一784
19Clark,5.EWordFrequencyeffectsinassociativeandit朗recognition[月.Memory&C。助ition,1992,20,231一243
20Deese,J.0nthePredictionofoccurrenceofparticularverbalintrusionsin1咖ediaterecall[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1959,58,17一22
21Gronlund,5.D.,Ratcliff,RATimecourseofit細andassociativeinfo抽ation:Implicationforgloba1matchingmodels[J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89,15,846一858
22Hannigan,5.L,Reinitz,M.T.InfluencesoftemPoralfactorson.e.OryconjunctionerorslJ].AppliedCo即itivePsycholo盯,2000,14,309一32
23Hanni郎n,5.L.,Reinitz,M.T.挑igrationofobjectsandinferencesacrossepisodes[Jl.M印ory&Cognition,2003,31,434一444
24Hintz田an,D.L.,Curran,T.RetrievaldynaJuicsofrecognitionandfrequencyjud胭ents:Evidenceforseparateprocessesoffa口iliarityandrecall[月.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4,33,1一18
25Hintzman,D.L.,Curan,T.伽py,B.Evidenceofsi.ilarityandrepetitiononmeoory:Registration,ithoutlearning?[J]JournalofExperi.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2,18,667一680
26Hockle蘿,訊E.Itemversusassociativeinformation:FurthercomParisonsofforgettingrat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2,18,1321一1330
27Hockley,份.E.Cristi,C,TestsoftheseParateretrievalofitemandassociativeInformationusingafrequency一jud卿enttask[J].Memory及Cognition,1996,24,796一811
28HumPhreys,M.5.Relationalinformationandthecontexteffectinreco即itionmemorylJIMemory&Co即ition,1976,4,221一32
29H咖Phreys,M.5.Ite田andrelationallnfo抽ation:Acaseforcontextindependentretrieval[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78,17,175一187
30Jacoby,L.L.AProcessdissociationfram即ork:SeParatingautOmaticfr伽28intentionalusesofme田ory田.JOurnalofandLan即agel91,30。513一541
3ljacoby,L.L.Dissociatingaut靦aticandconsciouslycontro1ledeffectsofstudy八estco.patibility田.JournalofandLangusge.1996,35,32一52
32Jacoby,L.L,IroniceffectsofrePetiti叻:Measuringage~relateddifferencesinmemo口[J1.JournalofExperi口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口ory。andCOgnition,1999,25,3一22
33Jacoby,L.L.,Jones,T.C,DOlan,P.0.T份oeffectsofrePetition:SuPportforadual,rocess口odelofkno’jud即entsandexclusionerorsIJ]Psychon伽icBulletin,幾Revie.11998,5,705一709
34Jacoby,LL.,Toth,J.P,Yonelinas,凡P,SeParatingconsciousandunconsciousinfluencesof.e田ory:Attention,~eness,andcontrol閉.JournalofExPeri.entalPsycholo盯:General,1993,122,139一154
35Jacoby,L.L.,賈oloshyn,V.,Kelly,CBecomingf圈ous,ithoutbeingrecognized:Unconsciousinfluencesofoemo玲盯oducedbydividingattention[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群:General,1989,118,115一125
36Jacoby,L.L.,Yonelinas,A.P.,Jermings,J.Therelationbet,eenconsciousandunconscious(automatic}influences:A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lnJ.Cohen,&J賈Scholer(EDs.),Scientifica即ro配hestoconsciousness(pp.13一47),枷儷ah,NJ:Erlbau.
37Jacoby.L.L.,Debner,J.A.,H盯,J.P.,Proactiveinterference,accessibilityhias.andProcessdissociations:Validsubjectivereportsofmemory[月.JOurna1OfExperi.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口ory,andCo助ition,2001,27(1):686一700
38Jones,T.C二Jacoby,L.L.,Gellis.LCrossem0da1featureandconjunctionerorsinrecognitionmemory口1.如urnalof從e啪斗andLan即age,2001,4,131一152
39Jones,T.C.,J韶oby,L.L.FeatureandconjunctionerrorSinrecognitionmemory:Evidencefordual一processtheory[J].JournalofMemor蘿andLanguage,2001,45,82一102.
40Jones,TC.,Jacoby,L.L.Conjunctioninreco即itionme口ory:物dality一freeerr0rsforolderadu1tsbutnotyoungadu1ts閉.ActaPs丫chologic120。55一73
4ljones,T.C.StudyrepetitionandtherejectionOfconjunctionlureslJ].地mory,2005,13.499一515
29
42Jones,T.C.,Atchley,P.ConjunctionerrorrateS0n8C0ntinU0uSrecognition.eoorytest:LittleEvidenceforreco1lectionlJ]JournalofExPeri口entalPsychology:Learning,andCognition,2002.28(2):374一379
43Jones,TC.,Atchley,P.Conjunctionerror,recollection一asedrejections,andforgettinginacontinuousreco即itiontask團.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andCognition,2006,32(1):70一78
44Kroll,N.E凡,Knight,凡T.,Metcalfe,J.,腸If,E.5.,Tulving,E.Cohesionfailureasasourceofme口oryillusions閉.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6,35,176一196
45L翎Pinen,J.M.,odegard,T.N,Neuschatz,J.SRobustrecollectionrejectioninmemoryconjunctionparadi叨[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二ory,andCo,ition,2004,30(2):332一342
46Mandler,GRecognition:Thejud郎entQfpreviousoccurence[JIPsychologicalRevie,,1980,87,252一271
47Reinitz,M.T,Demb,J.B.ImplicitandexplicitmemoryforcompoundwordslJ].Memory&Cognition,1994,22,687一694
48Reinitz,M.t,Lamers,硯J.,Cochran,BP.Memoryconjunctionerrors:Miscombinationofstordefeaturescanp功duceillusionsofmemoryfJ].Memory&Co即ition,1992,20,1一11
49Reinitz,M.T.,Hannigan,5.L.EffectsofSimultaneousStimulusPresentationandAttentiofiSwitchingonMemoryConjunctionErors[J1.JournalofMemoryandLan創age,2001。44,206一219
50Reinitz.MT.,Morrisey,J.,Demb,J.B.Theroleofattentioninfaceencoding
[J1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mory,andCo即ition,1994,161一168slReinitz,M.T.,Verfaellie,M.,從ilberg,W.P.Me們oryconjunctionerrorsinno饑alandamnesicsubjects[J].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6,35,7企100
52ROediger,H.L.,跳ldon,M.5二Challis,B.ExPlainingdissociationsbet份een1田PlicitandexDlicitmeasuresofretention:Aprocessingaccount團.InH.L.Roediger,&E.1.MCraik(EDs)
30
53Reinitz,M.T.,Hanni邪n,5.L,False.e.oriesforco.pound,ords:Roleof,orking
54Ri氏Memo叮&偽gnition,20()4,加,1一11,VanPetten,C.,Glisky,E.L.,Ne油erg,賈M.conjunctionerrorsinyoungerandolderadults:Event一elatedpotentialandneuroPsychologicaldata閉.偽即itiveNeuropsychology,1卯9,16,459一88
55Searcy,J.H.,Bartlett,J.C.,Me肋n,A.Agedifferencesinaccuracyandchoosingineye’itnessidentificationandfacereco即ition[J].Memory&Co助ition,1999,27,538一552
56Tulving,E.,Pearlstone,ZAvailabil1tyversusaccessibilityofinformationin口e口。ryforwords[J].」皿malofVe比aIL毛aminga幻dV。七a1Behavior,1966,5,381一391
57Under.ood,B,J.,KaPelak,5.M,,Malmi,R卜A.Inte盯ationofdiscreteverbalunitsinreco,ition口emory[J].JoumalofExP吧nmelltalPsycbology:Hu幻nan助anulgandMemory,1976,2,293一3(X)
58Unde鉀ood,B.J.,21咖erman,J.Thesyllableasasourceoferorin口ultisyllable,ordrecognltionlJI.】。umalofV曰南alb泊nlingandVerbalBehavior,1973,12,701一06
59Yonelinas,A.P.Receiver刃peratingcharacteristicsinrecognitionmemory:Evidenceforadual一processmodel[刀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4,20,1341一1354
60Yonelinas,兒P.Reco即itionmemoryR優sforit朗andassociativeinfo伽ation:Thecontributionofrecollectionandf胡iliarity[J]‘Memory&Cognition,1997,25,747一763
61Yoneli舊5,凡P,Kroll,N.E.,Dobbins,1.G.,Lazzara.L.,Knight,R.T.Recollectionandfa切iliaritydeficitsin皿nesia:Convergenceofre.e口ber/kno’,processdissociation,and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sfJ1.Neuropsycholo盯,1998,12,1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