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機會均等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教育機會均等入學機會平等教育過程平等教育結果平等
[論文摘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而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本文闡述了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以及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三個階段,即入學機會均等階段、受教育過程均等階段和受教育結果均等階段,根據這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提出了不同的對策與措施以逐步實現教育機會均等這一目標。
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內容,也是全世界所有與教育有關的人最關心的。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常常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不同的國家、地區之間,由于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教育機會均等的現實的實現水平也會不一樣。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學者結合教育公平理論和我國的教育現狀,探討了教育機會均等問題,并提出了許多有效策略。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教育機會均等問題將日益成為突出的社會現象。因此,正視這一問題,無論是對于教育理論本身還是指導我國的教育改革,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
“平等”是指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給每個人所提供和創造的條件都該是同樣的,在教育領域,表現為“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機會均等這一理念,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有其不同的涵義,因此,其內涵一直頗具爭議。
瑞典教育家胡森認為:第一,平等首先可以指個體起點,是指每個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視的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第二,平等也可以是指在中介性的階段,即教育過程中受到平等的對待,即以平等為基礎對待不同的人種、民族和社會出生的人。第三,“平等”還可以指最后目標,促使學生取得學業成就的機會平等。
美國的科爾曼提出了代表現代觀念的教育機會均等的等式: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源投入均等+教育資源對學業成就產生的效應均等=教育產出的均等,并同時指出,教育機會均等,只可能是一種接近,永遠不可能完全實現。
羅爾斯認為,教育機會均等作為一種社會的公正,不僅是對于一般或聰明的兒童來說的,而且也應該是對于不聰明的兒童來說的。教育機會均等也要使這些不聰明的兒童受到這樣的教育,這種教育能夠使他們同聰明的兒童至少穩定在一個不變的水平上,以維持他們與聰明兒童之間的差別。
隨著實踐的深入,人們對教育機會均等的界定逐漸取得了共識,基本認為,教育機會均等分為三個階段:
(1)起點上的平等
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其入學機會平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設立法律保障兒童的平等入學權,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當然,規定了這種權利,并不意味著每個人就能真正享有,不少地區由于經濟落后、種族歧視、性別差異等原因,適齡兒童并不是都能入學,有的地方兒童輟學率還很高。如果兒童從起點上便開始受到極不相同的對待,連機會都沒有,就談不上平等??梢?,起點上的平等是最低層次的要求。
(2)教育過程中的平等
指每個兒童在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的資源平等,它強調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兒童,讓每個兒童享受到同樣的教育機會。它表現在主觀和客觀因素等方面,客觀因素是指資源投入,它包括人和物兩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指師資力量,物的因素,既包括學校外部的各種因素——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學習開支總額、學校地理位置和上學交通工具,又包括學校內的各種物質設施——學校建筑物總的質量、實驗室、教學儀器、圖書館以及課程設置的軟件設施等條件的完全一致。主觀因素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給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程度不同的學生以平等對待。
(3)教育結果中的平等
每個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僅在入學方面有形式上的平等是不夠的,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對不同社會出身的兒童給予不同的機會,以追求結果的均等,使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兒童能得到補償教育。
二、我國教育機會均等中的現實問題
(一)入學機會的公平問題
在我國,一方面適齡學生入學率還沒有達到100%,另一方面學生輟學率還很高,尤其是女童,這嚴重影響了我國人口素質甚至是下一代素質的提高。其次,在高等教育領域,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的公平性還存在爭議。由于各地區劃定的高考分數線的不一致,不同地區的學生雖然面對同一張考卷,但跨入高等學校的門檻卻不同。如2004年,山東省高考分數線,文科重點線600分,理科重點線606分;而吉林省的文科重點線為501分,理科重點線為為492分,兩地高考分數線相差百余分。另外,由于高校收費過高,也使許多貧困家庭的子女喪失了進入大學的機會。再次,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機會不是公平的。偏遠地區尚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觀念造成了女童失學率遠高于同齡男童,而那些殘疾兒童的教育狀況更是令人擔憂。
(二)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問題
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討論:
客觀方面主要指教育資源配置問題,這里存在“兩個不均衡”的問題,即城市和農村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重城市,輕農村,最好的設施、師資和管理等流向城市;而同一個地區又有重點校和薄弱校之分,同一學校又分“實驗班”、“重點班”和普通班。這樣造成少數重點學校與大多數非重點學校之間嚴重不平衡,擇校風越刮越厲害。在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校舍簡陋,師資質量差,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低,教育發展的速度遠遠低于城市。教育資源配置的人為傾斜,實際上侵犯了部分學生,尤其是落后地區和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權和平等享受教育資源的權利。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使解決辦學困難的任務下放到基層,致使學校競相在微觀上“搞活”,“錢權交易”、“錢學交易”、“亂收費”時有發生,加劇了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主觀方面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平等的對待不同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給予不同學生發言機會的不公,對學生的關注了解程度的不同等等,都會影響學生受教育的效果。還有一些教師喜歡與有權、有勢、有錢家庭的子女交往,對一些家庭則不交往。這使得一些處于不利地位的孩子生活在不和諧的環境中,影響其健全的發展。教育的公平是最根本的公平,也是最基本的公平,很難想象,一個受過十幾年不公平教育的孩子,當他踏上社會之后怎么去公平地對待社會。
(三)教育結果的公平問題
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最終都將體現在教育結果的公平方面。教育結果不公現象在我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教育資源投入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地區的教育質量不同。這突出表現在西部地區的教育質量明顯低于經濟發達地區。其次,女性學業成功率低于男性,尤其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女性入學率隨著教育層次的提高而逐步降低。再次,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成功機會不同。父母的職業、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經濟條件都是影響學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數據顯示,來自干部家庭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他們學業成功的機會要比來自農民家庭的學生的學業成功機會高得多。
三、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對策
(一)爭取實現入學機會完全平等
首先,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我國早在上個世紀就制定了計劃,在20世紀末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要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直到現在,這個目標也沒有達到。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對義務教育和弱勢群體專項教育的經費支持力度。其次,完善教育法規,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權益。我國目前關于公民受教育權益的法律尚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當務之急是完善我國現有的教育法律體系,增強法律法規的時代性,并且加大對違反者的處罰力度。最后,由于目前我國國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學費對于不少家庭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要進一步完善獎、助學金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不因經濟問題而失去教育的機會,以保證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
(二)實現教育過程機會均等
這主要從兩個方面解決:一方面,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目前,地區與地區、城市與農村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資源的有限,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關鍵是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均衡配制,縮小區域差距。具體做法有: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來鼓勵教師流動,爭取優質師資共享等。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素質,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給予每一個學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機會及條件,保障他們的學習權與發展權的實現。同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營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促進教育結果的平等
體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個體潛力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個體能力差異,從能力本位出發,發展特色教育,使每個學生都有均等機會獲得相應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開放的、動態的評估,以取代目前單一的考試測試模式。最后,建構終身教育理念,使學生在入學、受教育過程中遇到的不公平對待,能在以后生活中得到補償。同時,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我國學校教育資源短缺的現狀,使最終的教育結果公平化。
參考文獻
[1]陳尚生,陶能祥.試論教育機會均等[J].現代教育論叢,2001(5)
[2]力.教育機會問題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5(5)
[3]范麗娟.淺談教育機會均等[J].理論研究,1999(5)
[4]許鳳琴.論教育機會均等的理論結構及基本特征[J].教育科學,2000(1)
[5]馬和民,許小平.西方關于教育平等的理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1)
[6]陳中原.中國教育平等初探[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馬早明.西方“教育機會均等”研究述評[J].教育導刊,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