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治老師新課改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1.教師對學生要有關愛之心、理解之心、寬容之心
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學生,對他們的缺點和錯誤要加以理解、寬容。很難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對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同時需要教師具有親和力(包括課內課外),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圍,努力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親近學生,學生才能親近教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有的教師一走進課堂就有“三分怒氣,七分殺氣,沒有一點和氣”,特別是在學生犯了錯誤之后,找其談話簡直就是殺氣騰騰,可想而知這樣的師生關系無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師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來看
這樣有利于師生合作的加強。教師如果居高臨下俯視學生,沒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師生之間很難形成共鳴。
3.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因為,教師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熱情,比直接教給他們知識更重要。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時,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和支持。教師要對學生可能達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創造條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舞臺。
4.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更為重要的是要轉變教師的學生觀
學生是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客體,教師是靠學生成就事業的。所以我們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切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一切都是為學生發展服務。有了這種意識,有了這種學生觀,新型的師生關系也就自然建立起來了。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體。學生參與不僅包括學生肢體、行為、語言參與,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的參與。因此,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學生思維上下工夫,而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圖表面的活躍。(現在政治課課堂提問、學生回答環節中有兩個問題普遍存在,需要我們解決:一是學生簡單回答老師問題;二是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不能積極參與。)筆者認為:判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狀況如何,有五看:①看學生參與主動性如何;②看學生參與的深度、廣度如何;③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交往情況;④看學生的智力活動情況;⑤看學生的發展情況(包括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等)。
二、要處理好教師與教材的關系
教師在備課中認真鉆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師唯教材是從,教材怎么講,教師就怎么教,這已越來越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了。這就引出在當今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的問題的討論。
教師教教材,結果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其實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講清楚,要留點問題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要把學生培養成會問問題的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中國人總是把會問問題的學生教成不會問問題,而外國人是把不會問問題的學生教成問問題的學生。
事實上,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把教材當作是一種工具。教師不應是教材的奴隸,而應該成為教材的主人。
三、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希望將自己課前精心設計的教案能順利執行下來,以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節外生枝。許多教師把能否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課堂教學優劣的一個標準,甚至包括學生所回答問題的答案都要與自己預設的一樣才好。事實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課堂上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形。這就是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問題,教師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問題,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那么,如何有效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意外問題呢?
(1)教師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2)靈活機智地處理,切忌不理不問或故意回避:①一般由學生來解決學生中的問題;②確立師生共同探索的問題,共同研究,增強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③確實無法解決,教師要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講明,絕不要說可能……大概……教師在學生面前說不知道不是什么難為情的事情,而是很正常的情況,這能激起學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四、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改變由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
對我們政治課課堂教學目標的認識:傳授知識是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我們的教學目標。我們過去所認為的雙基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我們對新課程標準下的雙基應有一個與時俱進的重新定位。什么是雙基?什么是21世紀的雙基?如語文,過去強調字、詞、句、讀、寫。現在,準確、高效的口頭表達能力是雙基,收集、處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雙基。如現在數學,過去沒有的估算、優惠、打折等等都是雙基。雙基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五、要處理好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新課程實施后,人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學手段的改變上,越來越多的人青睞小組討論,認為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體上課。因此一種錯誤觀念便悄然產生:小組討論+多媒體=新課程改革,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區。事實上,現在有些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分組討論僅僅是一種形式,能解決多少問題,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師要求在三分鐘內分四人小組討論一個問題,能討論出什么東西?),而有的多媒體課件則純粹是新課改的一個外衣。
那么新課程改革中政治課堂教學,到底有哪些教學手段?我認為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切應由教師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來定,以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來定。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可以并舉。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一堂好的政治課應該:①清新、自然;②有時代氣息,有社會性,貼近學生實際;③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概括起來就是要抓好五個“實”:①扎實:不要只圖熱鬧的形式;②充實:要有內容,要有效率,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給人以啟迪;③豐實:不要把課當作是編導好的戲一樣來演,一開幕就知道結尾;④平實:就是要平常實在。花樣太多可能會使學生不知所云;⑤真實:要處理好完美與真實的關系,真實的課應該有遺憾,潰憾往往能反映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