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課程教育改革是教育進入到21世紀后,傳統教學體制與教學觀念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現實,所必須做出的變革。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和觀念下,教育思想陳舊,其與市場化的人才培養理念和人才培育模式無法相互適應。特別是美術教學,在傳統應試教育的體系中,其往往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推進美術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一、傳統美術教學與新課程理念的沖突分析
1、美術教學的邊緣化與美育的目的無法適應
新課改的目的在于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增長,使得其各個能力全面提升。而素質教育是包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而美育教育的中心環節及是美術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改革的同時,傳統美術教育模式卻與美育教學的根本目的無法適應。首先,在學科定位上,受到應試教育的偏見影響,美術學科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副科環節。這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安排上,無論是課時還是授課內容,美術教育往往容易被廣大教師所忽視。本來就顯得偏少的學時安排,往往面臨著其他學科的擠占。而在教學效果評估及學習成績的考核上,美術教育往往不能有所體現。其次,目前的美術教學呈現出弱化趨勢,就師資力量而言,其往往相當薄弱。在教學水準和教學方式上,無法與其他學科一樣能夠吸引優秀人才涌入。并且,由于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美術教師隊伍還呈現出人才流失的現象。這更加大了傳統美術教育教學的困境。
2、美術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式無法與學生興趣形成共振
受到傳統美術教學觀念和體制的影響,當前,我國的美術教學理念陳舊,在教學方式和教育方法上,顯得非常陳舊和落后。當前,在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教育基礎資源相對落后的農村學校,其在美術教育教學上,仍然呈現出教學方式簡單、教育內容弱化、教學手段單一的現象。美術教育在一些地區的課堂上,被簡單地等同于畫畫,而學生對于美術的理解,仍然處于臨摹階段。對模型的簡單模仿和對畫面的單一呈現,是當前最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對學生繪畫教育上沒有把美術欣賞藝術指導放在較高的位置,沒有引導學生積極對美尤其是美術之美進行欣賞,以促進其審美觀念和審美方法的養成。這種教學方式,也沒有很好地與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相結合,無法形成共振。這導致很多學生對美術教育缺乏興趣。
二、新課程改革語境下,美術教學方式創新路徑的研究
1、尊重人才,重新確定美術教育美育核心地位的回歸
素質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育,是積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具有相當的審美水平的教育。針對傳統美術教育當中,師資力量薄弱,人才流失的現狀,積極推進教師素質提升,將優秀人才引入到人才隊伍當中,對于提升美術教育的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任何時候,人才基礎的打造都是前提。在推進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打造優質教師隊伍,是發展的必然環節。在美術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要重新確立美術教育的核心地位的回歸,確定美術教學改革的核心回歸。在課時安排方面,積極推進課時改革努力提升美術教育質量,增加課時內容,注重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在涉及考核上,將學生的美術成績及課堂表現納入到其成績綜合測評當中,徹底改變美術副科的學科形象。針對當前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相關問題,廣大教師要積極對課堂授課方式進行改革。第一,將教育內容從單一的繪畫技巧的傳遞,轉變為對學生審美理念和美學創作能力的提升。在美術教育課堂上,積極將精品賞析帶入帶課堂當中,以世界名畫和經典美術作品,來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審美。在這個過程當中,將美學理論特別帶入其中,幫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審美觀念,進而形成具有美學創作和表達的基本能力。
2、積極改變課堂形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作用
針對課堂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的問題,教師要積極進行課堂形式的變革。美術教育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必局限到課堂之中。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及教育,社會即學校。在美術教育當中,讓學生在生活現實當中能夠學習到美術的美感,從生活中感悟并能夠通過積極創作來實現自己能力的提升也是課堂形式變革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將課堂搬到大自然中,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相較于刻板的石膏畫像,廣大學生更容易對自然當中的美感興趣。另外,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通過自己的感悟來表達對美術的理解,更有助于其提升審美能力和美的創作能力。以靈活多變的課堂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美術教育創新的方向。
三、結語
由于素質教育的發展,學校更注重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方面,與其他的方面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進步的關系。提高學生的美學標準,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地影響。積極探索小學美術教育的變革,契合新課改的要求,對于提升美術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胡冰華 單位:普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