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管窺科技對水資源污染治理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水資源治理對科技發展的需求
1.1應用基礎研究方面
在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條件下,如何既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又能維持水域生態系統健康,這是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中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對于不同流域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通過水資源配置、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綜合研究確定,其中包括研究不同河流的生態需水量、生態系統的健康評估準則以及關鍵技術的研發。水利水電工程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但與此同時,工程也對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當前迫切需要系統開展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應及評價方法研究,重點研究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特別是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小水電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當前發展迅速。如何減輕小水電工程對于溪流生態的負面作用,也急需加強規劃評價研究。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需要開展城市化發展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等水環境與生態問題的研究,建立起水土資源綜合規劃的科學方法。洪水資源化利用已經在我國受到廣泛重視。迫切需要將洪水資源利用、防洪減災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系統的技術體系。水環境與流域生態的保護和修復涉及因素復雜,迫切需要開展水環境與水生態價值、水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計量、水環境保護效益定量評估、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等涉及生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1.2應用技術研究方面
長期的治污實踐表明,依靠局部的、單一的污染物控制和點污染源治理難以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復雜的區域性和流域性重大環境問題,迫切需要開發在區域(流域)尺度上系統的、綜合的水污染防治技術,建立起區域和流域尺度的水污染防治體系。在具體治理技術上,需要根據我國水污染的趨勢和特點,系統開展對城鎮生活污水治理技術、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技術及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的開發研究,同時加大污廢水資源化處理的力度。在水土保持方面繼續加強對土壤侵蝕研究,加強水資源與土壤資源的同步高效合理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建立起以降雨地表徑流調控和水土資源同步安全、合理、高效利用技術為核心的水土保持科學技術體系。在河流走廊生態修復方面,在充分調查分析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系統脅迫的基礎上,研究開發與生態友好的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法和水庫及其他工程調度運行模式,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設計、自組織,自我修復功能,在滿足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加強水域生態監測系統技術研究與開發,實現從水質監測系統向水域生態監測系統轉變。使水污染蔓延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緩解。20世紀90年代初,可持續發展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人們開始努力將發展與環保協調起來,以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控制替代末端治理逐步成為各國環境與發展政策的主流。近年來,對于循環經濟理論的探索又成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熱點。
2結論
針對基礎數據比較缺乏,造成污染物入河總量控制的制定與監管難,需開展大量功能區不同條件下的水質狀況的原型觀測,入河排污口普查研究等。針對在實施水功能區管理過程發現有許多亟待解決技術問題,需對水功能區劃分方法、指標體系,面污染源控制措施,重點水功能區--水源地保護對策,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作者:龐淑清單位: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梅里斯鄉政府水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