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新課程自主體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的學習,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的反映,以弘揚學生主體性為宗旨,以構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結構為核心,主體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理論依據。
根據《標準》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卻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薄粌H在基本理念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設計生動有趣,適合學生水平的現實情景,引導學生從數量和空間關系去觀察、比較、分析、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實驗、推理和判斷等數學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認識和解決我們生活和工作問題的有力武器,同時也獲得進行數學探究的切身體驗和能力。
每個學生都具有發現的潛能,由他們自己某種程度上通過組織和整理,進而重復人類數學發現的活動是可能的。數學課程應當推動這種潛能的開發,使學生通過提供足夠的資源、空間和時間,有重復人類數學發現活動過程的機會。
以下就學生主體性與自主學習的主要表現做如下闡述: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
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就是讓學生想學、樂學。在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傳授知識建立在對學生片面認識的基礎上,而學生只作為接受的主體,沒有形成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而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是為了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技能領域的培養,達到認知掌握目標、技能達成目標、心理發展目標。因此,從教師方面,培養健全學生人格的發展和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自信心、責任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體動手操作的題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經驗,將豐富的現實情景引入課堂,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解題策略,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從學生方面,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學習,一種主動學習,它走出強迫性學習的沼澤地,使學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實現,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歡樂與幸福,從而變信心不足為充滿信心,從而想學、樂學,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獨立性相對于依賴性,在新課程理念中,學生的學習從應依賴走向獨立。自主學習的實質就是獨立性,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認為學生的“獨立性”有這么四層意思:第一是: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識。第二是: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教導,首先就要把學生當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的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第三是: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要求。他們在學校的整個過程也就是一個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第四是:每個學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當強的獨立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要求我們教師充分發展自己的獨立性,正確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充分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從而有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研制的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確定哪些知識、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必悲的,同時重新界定新時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強調學生學習與方法。北師大教授康健認為:“學習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變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發展太快了,不學習,生存就要受到挑戰、受到威脅,這一點不光是對孩子,對我們所有的人都很重要?!钡聡逃业谒苟嗷菡f:“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么,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人們可以提供一個物體或其他什么東西,但是人卻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須主動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币虼耍囵B學生愿意主動、獨立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學習”確立了:“先學后教”的原則:先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然后根據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提高教學,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值得強調的是,就是在教師教的過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啟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會學、善學。
(三)充分了解學生的獨特性
“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關注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塑造;不僅促進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較全面的發展,而且促進每個學生相對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發展。著名人才學家王通訊認為:“我們過去強調共性較多,強調個性較少,對個性凸顯者往往缺乏寬容。這就有一個轉變觀念的問題,我們應用一題最愛的心去保護孩子個性,而不能用統一模式來評價孩子個性的發展。”
注重學生個性的素質教育應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把學生看成一個理性,感性和靈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儲存知識的倉庫或者專門應付考試的機器人。
二是確認“教”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教師不是教“教材”(書),而是教“學生”(人)。
三是教師應了解、尊重、欣賞并發揮學生個性由因材施教達到人盡其才。
四是通過各種教學設計與措施,使每位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由先前成功的經驗助長學生以后不斷獲得成功。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選題,加強課堂練習,以達到掌握目標的目的。練習應分為三類:A類,課本練習題適應基礎差的學生;B類,課本A組題,適應中等的學生;C類,補充練習,適應于優生。通過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能學習均主動達標,體現了學生的獨特生。
(四)在學習上培養學生的合作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弊鳛榻處煈P注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總之在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課堂教學中,以“活動”為主,不“鎖住”學生;以“發現”為主,不“代替”學生;以“鼓勵”為主,不“鉗制”學生,讓學生“先看、先想、先說、先練”。
參考書目:
1、《教學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局組織編導)
2、《指導——自主學習》(王永、余文森、張文質編)
3、《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集美大學師范學院方元山)
4、《數學課程標準》